-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苦蕎栽培與利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638892
- 條形碼:9787511638892 ; 978-7-5116-388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苦蕎栽培與利用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較全面地介紹并論述苦蕎栽培與利用方面的科技著作。資料翔實、數據準確可靠、分析得當,結論可信。靠前章介紹了苦蕎的種質資源,由中國苦蕎生產布局、豐富的苦蕎種質資源、中國苦蕎的優良品種三節組成。第二章全面介紹和論述了苦蕎的生長發育。包括苦蕎的生育進程,外界條件對苦蕎生長發育的影響,苦蕎的碳代謝、氮代謝和水分代謝三節。第三章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苦蕎實用栽培技術,反映了苦蕎栽培方面的科研成果和生產經驗,實用性很強。包括常規栽培技術和特色栽培技術兩節。第四章論述了苦蕎栽培過程中的逆境脅迫及其應對措施。包括生物脅迫和應對措施、非生物脅迫和應對措施兩節。生物脅迫一節中,全面介紹了病、蟲、草害的種類、發生時期、危害和應對措施。非生物脅迫一節中,重點介紹了水分脅迫、溫度脅迫及其他脅迫對苦蕎生長和產量等方面的影響及其抵御方法。第五章撰述苦蕎的利用與加工。分為利用與加工兩節。充分體現了苦蕎的藥食同源價值,也豐富了飲食文化內容。
苦蕎栽培與利用 目錄
**章苦蕎種質資源()
**節中國苦蕎生產布局()
一、苦蕎起源()
二、中國苦蕎生產布局()
第二節中國苦蕎種質資源()
一、植物分類地位()
二、形態特征()
三、生活習性()
四、中國苦蕎種質資源研究()
第三節中國苦蕎優良品種()
一、中國苦蕎品種名錄()
二、苦蕎品種演替()
三、苦蕎優良品種簡介()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二章苦蕎生長發育()
**節苦蕎生育進程()
一、生育期、生育時期、生育階段()
二、苦蕎花芽分化()
三、苦蕎的授粉、受精及成熟()
第二節外界條件對苦蕎生長發育的影響()
一、自然條件的影響()
二、人為因素的影響()
第三節苦蕎的碳、氮代謝和水分代謝()
一、苦蕎的碳代謝()
二、苦蕎的氮代謝 ()
三、苦蕎的水分代謝()
本章參考文獻()
第三章苦蕎實用栽培技術()
**節常規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二、選用優良品種()
三、播種()
●●苦 蕎栽培與利用
目錄
四、田間管理()
五、適期收獲()
第二節特色栽培技術()
一、夏播壟膜栽培()
二、間套作和輪作()
三、化學調控()
四、機械化耕種收()
本章參考文獻()
第四章逆境脅迫及其應對方法()
**節生物脅迫及其應對()
一、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二、主要蟲害及其防治()
三、雜草防除()
第二節非生物脅迫及其應對()
一、水分脅迫()
二、其他脅迫()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五章苦蕎利用與加工()
**節苦蕎利用()
一、苦蕎種子的成分()
二、苦蕎其他部位的成分()
三、苦蕎利用()
第二節苦蕎加工()
一、制作苦蕎茶()
二、制作苦蕎米和苦蕎粉()
三、提取蛋白質和黃酮()
四、釀酒()
五、釀制苦蕎醋()
六、制作苦蕎豆腐和豆醬()
七、制作冷飲()
本章參考文獻()
苦蕎栽培與利用 節選
**章苦蕎種質資源 **節中國苦蕎生產布局 一、苦蕎起源 研究發現,全球廣泛分布的栽培蕎麥起源于中國。栽培蕎麥有甜蕎和苦蕎兩個種,它們是獨立起源的,分別起源于中國西南部較溫暖地區和青藏高原東部海拔較高的冷涼地區。中國栽培的蕎麥種質資源中以甜蕎為主(68%),苦蕎只占32%。甜蕎和苦蕎的地理分布有明顯差異,一般說來,甜蕎主要分布在北方,占中國甜蕎種質資源總數的76%;苦蕎主要分布在南方,其中云南、貴州、四川3個省占苦蕎種質資源的50%。陜西省中部和南部,山西省南部是甜蕎和苦蕎種質資源分布的過渡地帶。從垂直高度看,甜蕎基本上分布在海拔600~1 500m地帶,苦蕎主要分布在海拔1 200~3 000m地帶。甜蕎分布的上限為4 100m,下限為80m左右;苦蕎分布的上限為4 400m,下限為400m左右。 據報道,蕎麥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陳慶富等在10多年的時間里實地考察了中國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收集和征集了170多份栽培和野生蕎麥類型。研究發現,甜蕎的祖先種是大野蕎,苦蕎的祖先種是毛野蕎。毛野蕎生長于不利于蟲媒傳粉的冷涼氣候中,誘發了基因重組和突變,*后進化成苦蕎。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還首次發現了3個蕎麥新種——大野蕎、毛野蕎和佐貢野蕎,這標志著蕎麥分類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這項研究還在世界上首次產生了普通蕎麥三體系列,開辟了蕎麥三體遺傳學新領域。王安虎、夏明忠等(2008)報道,栽培苦蕎的葉綠體基因組和族基因組均來自野生苦蕎。在馴化過程中沒有引種其他種的外緣遺傳特質,栽培品種主要通過選擇優良性狀野生苦蕎逐步培育而形成。 二、中國苦蕎生產布局 目前涉及全國性的苦蕎種植區劃研究報道不多。生產布局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常常由于布局不合理,造成蕎麥產量在區域、年際之間波動很大,嚴重影響了蕎麥產業的持續穩定的發展,也造成資源的浪費。 氣候相似性原則是農業氣候區劃和農業生產布局、產業結構調整中氣候生態適應性分析、論證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一般情況下,氣候條件相似的地區間相互引種容易獲得成功。如何進行氣候相似性分析,過去曾有一些研究探索,但多是針對氣候單因子的時間變化相似性,不能反映出多因子綜合的氣候相似程度。氣候多因子權重相似性分析方法,能夠綜合反映作物各生長階段各氣候因子對作物的影響程度,基于氣候多因子權重相似性方法的農業氣候區劃更能體現農業氣候相似性原則,區劃結果更切合生產實際,其次,GIS技術在農業氣候區劃、區域環境評價等方面都得到廣泛應用。 **章苦蕎種質資源 桑滿杰、衛海燕等(2015)采用相關性以及隨機森林變量重要性分析,對氣候、土壤、地形3種類型15個環境評價因子進行研究,結合隨機森林模型,把全國苦蕎種植區分為不適宜區、低適宜區、中適宜區、高適宜區。適宜區和不適宜區面積相當。不適宜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下簡稱西藏)、青海、內蒙古自治區(以下簡稱內蒙古)、甘肅、四川西部和東北大部等地。這些地區大多屬于高寒(如西藏、四川西部等),或荒漠(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和內蒙古西部部分地區),或冰川(新疆北部),或氣候較冷(東三省等地)地區,蕎麥在這些區域不能或較難生長。低適宜區分布較廣,占適宜面積區的大部分,在適宜區的各省范圍內均有分布,表明中國的蕎麥種植潛力較大,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及中西部地區。中適宜區主要分布于陜西、山西、甘肅東部、寧夏等地及它們的交界處和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壯族自治區(以下簡稱廣西)、云南等地。這些地區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適合蕎麥生長,分布較為集中。高適宜區分布較少,主要在陜西南部、湖北西南部、江西西北部,并零星分布于江蘇、浙江、廣西等地,這些地區適合蕎麥的生長。 關于局部種植區劃的研究,也有一些報道。屈洋、馮佰利等(2011)研究了高產苦蕎品種在北方種植區的生態適應性。參試苦蕎品種中,KQ08-05具有較好的豐產性和穩定性,優勢種植區生育期內有效積溫1 8700℃,有效降水量24768mm,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是該品種的優勢種植區。對生態適應性的研究是基于氣象因子與產量、生育期的關系來確定優勢的種植區,而在實際工作中可能獲得的試驗數據與氣象生態條件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達不到確定*優種植區的預期效果。研究認為*優種植區的生態條件不能直接反映品種的*優種植范圍,還需要結合品種特性、地理特點、氣候條件等進行深入研究。 四川省涼山彝族州(以下簡稱涼山州)是中國苦蕎的重要產地,涼山州地處橫斷山系東北緣,界于四川盆地和云南中部高原之間,26°03′~29°18′N,100°03′~103°52′E,是中國*大的苦蕎生產基地。全州17個縣(市)常年春苦蕎種植面積約67萬 hm2,年均產量12萬t,約占全國苦蕎總產量的一半。彭國照等(2016)基于氣候多因子權重相似性,做了涼山州苦蕎氣候適應性區劃。根據涼山州春苦蕎分期播種試驗資料和各縣歷年春苦蕎產量資料,將涼山州春苦蕎全生育期劃分成4個階段,采用各階段各個氣候因子與蕎麥氣象產量的相關系數和回歸系數的組合構建各氣候因子的權重系數。以昭覺作為參照點,對于整個涼山州而言,氣候多因子權重相似系數在區域上差異不大,而相似距離有較大差異。表明氣候狀況在區域變化上具有較好的一致性,但由于地形差異很大,海拔高差懸殊,氣候要素值在區域上差異明顯。以氣候多因子權重相似距離為區劃指標,結合GIS分析技術進行基于氣候多因子權重相似性的涼山州春苦蕎麥氣候適應性區劃。春苦蕎適宜區主要分布于鹽源、昭覺、布拖、美姑、喜德、木里等縣海拔1 700~3 200m高山區;次適宜區主要分布于冕寧、金陽、西昌、德昌、普格會理海拔1 500m以下的二半山區及沿山坡地和雷波、甘洛1 500m 以上的地帶;不適宜區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以及其他海拔在3 500m 以上地區。適宜區光、熱條件有利苦蕎麥產量的形成,春蕎麥產量較高,是春蕎麥產業發展的*佳區域,次適宜區氣候條件基本滿足蕎麥生長發育需求,但不利因素較多,不適宜區氣候條件和參照點差異大,不利因素多,產量低而不穩。利用氣候多因子權重相似性分析方法進行蕎麥氣候適應性區劃是一種有益的探索,通過調研和與當地蕎麥優勢產業規劃比較,氣候多因子權重相似性方法區劃結果更符合客觀實際。表明該方法在農業氣候區劃中具有很好的實用性,區劃滿足氣候相似性原則,且生物學意義更加明確。但是該方法的應用也需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權重系數的確定,二是區劃的區域不能太大,如果區域太大,作物發育階段所對應的時間段就要發生變化,需要分區域分別確定作物各發育階段的時間段,否則區劃結果就會出現較大偏差。 尚玉儒等(2011)介紹了河北省的苦蕎分布情況,苦蕎適應氣候冷涼高海拔環境,生長期短,野生為主,個別地區也有栽培,主要生長在冀北壩上和接壩地區。適宜土壤類型為栗鈣土,中壤—沙壤。該地區海拔1 000~1 600m,無霜期90~105d,≥10℃積溫1 700~2 300℃,降水量400~500mm,屬高海拔、較寒冷地區。該區域大多為矮山、緩坡與丘陵地帶,總面積大約4 400km2。野生苦蕎主要生長在撂置的荒地,或地邊、地楞,與栽培蕎麥、油料作物(胡麻)、莜麥、小麥、綠肥飼草等作物共生,野生性較強,一般從出苗到成熟60~70d,成熟后因風吹或人工機械碰撞而落于地面,經翻地或耙壓使其種子埋于土壤中,第二年春季溫、濕度適宜又開始萌芽生長,野生性較強。 張強等(2011)研究認為,不同產地苦蕎品種的礦質元素含量存在差異,以此可以判別苦蕎產地。礦質元素是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環境中礦質元素的含量與其在植物中累積的程度呈一定的相關性。不同的生境會影響植物體內礦質元素的含量。天然土壤中的成分十分復雜很難進行人為控制,不同產地礦質元素含量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這種差異主要是由不同地域環境條件,如成土母質、氣候、水、pH值、微生物、人為等因子的差異所引起的生長環境條件不同而造成的。如在氣候方面,山西省主要為溫帶季風氣候,甘肅省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青海省主要為高原山地氣候,四川省和云南省主要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在土壤方面,山西省主要以黃綿土和褐土為主,甘肅省主要以灰棕漠土和黃綿土為主;青海省主要以草氈土和寒鈣土為主;四川省主要以紫色土和黑氈土為主;云南主要以紅壤和赤紅壤為主。侯雅君等(2009)從分子水平對苦蕎種質資源的研究亦表明,苦蕎類群與其地理分布有一定相關性。不同省苦蕎礦質元素特征的變異也是遺傳因子與環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都為通過礦質元素的差異對苦蕎產地的判別提供了可行性,判別分析結果亦證實切實可行。不同省份苦蕎品種的礦質元素 Se、Mn、Zn、Ca、P、Cu 和 Fe 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礦質元素 Se、Mn、Zn、Ca 和 P 可作為苦蕎產地判別的重要指標。云南省苦蕎的Cu、P含量*高,山西省苦蕎的Se含量*高,青海省苦蕎Zn、Fe、Ca含量*高,四川省苦蕎Cu、Zn、Fe、Ca、P含量均*低,Mn和Se含量也較低,甘肅省苦蕎Mn含量*低。Se、Mn、Zn、Ca和P對苦蕎分類有極顯著影響。 王毅真等(2016)對山西省東北部地區苦蕎麥生態分布的氣象條件進行了研究,利用分區試驗觀測數據和2004—2013年近10年靈丘縣3個區域的月平均氣溫、月平均降水量和無霜期日數等資料,結合走訪調查結果,發現北山區是靈丘縣適合苦蕎種植的主要區域,該區域海拔較高,無霜期較短,氣候涼爽,風速較大,這種小氣候特征與苦蕎麥生長發育習性相吻合。南山區和川下區海拔較低,無霜期較長,氣候溫濕,風速較低,加上人均耕地較少,苦蕎麥種植以救災填閑為主。 羅中旺(2005)對內蒙古蕎麥產區概況進行了介紹,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蕎麥主產區之一,也是全國甜蕎播種面積較大的省區,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通遼市、赤峰市和包頭市。多生長在干旱坡梁地上,土壤多為砂壤土,土層深厚,土壤疏松,弱黏化,通透性好,保水性好,少鹽化、少堿化。 第二節中國苦蕎種質資源 一、植物分類地位 苦蕎麥(Fagopyrum tataricum (L).Gaertn)是蓼科(Polygonaceae)蕎麥屬(Fagopyrum Mill)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染色體數為2n=16,簡稱苦蕎,英文名為Tartary buckwheat。 (一)蕎麥的歸屬問題 在蕎麥屬是否獨立成屬的問題上,歷來頗有爭議。1753年瑞典分類學家林奈(Linnaeus)以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為模式種建立了一個廣義廖屬(Polygonum L s lat),將蕎麥類植物歸入其中。接著,Miller在1754年建立了蕎麥屬(Fagopyrum Mill)。到1826年Meisner又把蕎麥屬歸回蓼屬中,作為該屬的一個組,但之后不久他又同意將其獨立作為一個屬。Hooker(1886)通過仔細比較蕎麥屬與蓼屬其他種類的形態特征,決定把蕎麥屬從蓼屬中劃分出來,獨立成屬。但Steward(1930)認為蕎麥屬應作為廣義蓼屬中的一個組。Hedberg(1946)根據蕎麥屬花粉特殊的外壁紋飾和柱狀層結構,植物體外部形態特征,以及解剖學特征和染色體基數,提出將蕎麥屬維持屬級水平,并將蕎麥屬花粉劃歸為蕎麥型。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也對蕎麥屬作了研究,王建新等(1994)對其中4種植物的花粉形態進行了研究,認為蕎麥屬作為一個組放入廣義蓼屬中。張小平等(1998)根據蕎麥屬植物花粉特殊的柱狀層小柱具分枝的花粉形態特征和染色體基數為8的細胞學特征,支持將蕎麥屬獨立成一個屬。蕎麥的歸屬問題迄今也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學者都認為蕎麥屬是一個特征明顯的屬。 (二)蕎麥的分類 蕎麥屬有兩個栽培種,一個是1791年定名的Fagopyrum tataricum (Linn) Gaertn,二是1794年定名的Fo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分別譯為韃靼蕎麥和普通蕎麥(林汝法,2000)。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科學家經過對蕎麥起源、史實、栽培及利用的研究認為,韃靼蕎麥定名為苦蕎,普通蕎麥定名為甜蕎。 早期蕎麥的分類研究主要以蕎麥的形態學特征或生長特征為基礎,這種分類法不能很好地從本質上反映出蕎麥種間的差異。據《中國植物志》記載,蕎麥屬約有15個物種,廣泛分布于亞洲和歐洲。中國有10種1變種,南北各省區均有。10種1變種是:①硬枝野蕎麥Furophyllum(Buret Franch) HGross;②長柄野蕎麥Fstatice (Levl) HGross;③金蕎麥Fdibotrys (DDon) Hara;④苦蕎麥Ftataricum (L)Gaertn;⑤心葉野蕎麥Fgilesii (Hemsl) Hedb;⑥a小野蕎麥(原變種)Fleptopodum var leptopodum;⑥b疏穂小野蕎麥(變種)Fleptopodum vargrossii (Levl) Lauener et Ferguson;⑦細柄野蕎麥Fgracilipes (Hemsl) DammEt Diels;⑧蕎麥Fesculentum Moench;⑨線葉野蕎麥Flineare (Sam)Harald;⑩疏穗野蕎麥 Fcaudatum (Sam) AJLi。林汝法(1994)認為中國蕎麥屬有10個種和2個變種,占全世界的2/3,分別為蕎麥、苦蕎麥、金蕎麥、硬枝野蕎麥、長柄野蕎麥、小野蕎麥、線葉野蕎麥、細柄野蕎麥、巖野蕎麥和疏穗野生蕎麥等。 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學者開始利用細胞學技術和分子標記技術結合形態學和分類學對蕎麥進行分類研究。有學者對各種類型的中國蕎麥野生資源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蕎麥屬可分為兩類,即大粒組和小粒組,大粒組蕎麥種類共有 7 個:甜蕎Fesculentum、苦蕎Fesculentum var homotropicum、佐貢野蕎、大野蕎、毛野蕎 、Fcymosum、 Fgiganteum;小粒組有 5 個:Fgracilipes、Flineare、Fpleioramosum、Furophyllum、Fcallianthum 等(Qing Fu Chen,2001)。 張以忠等(2004)認為蕎麥屬種類有16個種(表1-1),其中7個種屬于大粒組,9個種屬于小粒組。 表1-1蕎麥屬種類的名稱、染色體數目及地理分布 (張以忠,陳慶富,2004) 種名染色體數目分布 大粒組( the large-achene group) Fmegaspartanium QFChen16 亞洲、歐洲、美洲等 Fpilus QFChen16中國西藏、云南等 Fzugogense QFChen32中國西藏等 Fesculentum Moench 16,32亞洲、歐洲、美洲等 Ftataricum ( L) Gaertn 16,32亞洲、歐洲、美洲等 FhomotropicumOhnishi 16 中國西藏、云南、四川等 Fcymosum Meissn32 亞洲、歐洲、美洲等 小粒組( the small-achene group) Fgracilipes (Hemsl)Dammer et Diels32中國陜西、西藏、湖北、湖南、云南、貴州、四川等 Fleptopodum ( Diels) Hedberg 16中國云南、四川等 Fstatice Gross16中國云南、四川、西藏等 Fcapillatum Ohnishi 16尼泊爾、中國云南等 Fcallianthum Ohnishi 16不丹、中國西藏東部、云南等 Fgilesii ( Hemsl) Hedberg 16中國云南、四川、西藏東部等 Fpleioramosum Ohnishi 16尼泊爾、中國西藏、云南、四川等 Flineare ( Sam) Haraldsom 16中國云南、四川等 Furophy llum Gross16中國云南、四川、甘肅等 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發現的蕎麥屬有 23 個種,包含大粒組7個種和小粒組16 個種。7個大粒組蕎麥種:苦蕎(F.tataricum)、甜蕎(F.esculentum)、金蕎(F.cymosum)、佐貢野蕎(F.zuogonggense)、毛野蕎(F.pilus)、大野蕎(F.megaspartanium)、巨蕎(F.giganteum)。16個小粒組蕎麥種:細柄野蕎(F.gracilipes)、小野蕎(F.leptopodum)、密毛野蕎(F.densovillosum)、巖野蕎(F.gilesii)、線葉野蕎(F.lineare)、硬枝萬年蕎(F.urophyllum)、金沙野蕎(F.jinshaense)、皺葉野蕎(F.crispatifolium)、抽葶野蕎(F.statice)、疏穗野蕎(F.caudatum)、纖梗野蕎(F.gracilipedoides)、F.pleioramosum、F.capillatum、F.callianthum、F.rubifolium、F.macrocarpum(史建強等,2015)。 近年來,中國科研人員認為中國分布的蕎麥屬有26個種、2個亞種和3個變種。大粒組蕎麥種有:甜蕎(F.esculentum)、甜蕎祖先種(F.esculentum ssp.ancestrale)、苦蕎(F.tataricum)、苦蕎祖先種(F.tataricumssp.potanini)、金蕎(F.cymosum)、大野蕎(F.megaspartanium)、毛野蕎(F.pilus)、佐貢野蕎(F.zuogonggense)、巨蕎(F.giganteum)、小米蕎(F.kashmirianum)。小粒組蕎麥種有:細柄野蕎(F.gracilipes)、齒翅野蕎麥(F.gracilipes var. odontopterum)、疏穗野蕎(F.caudatum)、皺葉野蕎(F.crispatifolium)、密毛野蕎(F.densovillosum)、巖野蕎(F.gilesii)、纖梗野蕎(F.gracilipedoides)、金沙野蕎(F.jinshaense)、小野蕎(F.leptopodum)、疏穗野蕎(F.leptopodum var.grossii)、涼山蕎麥(F.liangshanensis)、線葉野蕎(F.lineare)、F.macrocarpum、F.pleioramosum、F.rubifolium、抽葶野蕎(F.statice)、花葉野蕎(F.polychromofoliu)、硬枝萬年蕎(F.urophyllum)、F.homotropicum、F.callianthum、F.capillatum。在這些蕎麥種屬中,甜蕎祖先種和苦蕎祖先種分別為甜蕎和苦蕎的亞種,小米蕎為苦蕎的變種,齒翅野蕎麥和疏穗小野蕎麥分別是細柄野蕎麥和小野蕎麥的變種(史建強,2015)。 二、形態特征 (一)根 苦蕎的根為直根系,有不定根和定根。主根由胚根發育而來并垂直向下生長,在主根上產生的根為側根,形態上比主根細,側根不斷分枝,并在側根上又產生小的側根,增加了根的分布面積。此外,苦蕎在靠近土壤的主莖上可產生數條不定根,多時可達幾十條。這兩種根系構成了苦蕎的次生根系,它們分布在主根周圍的土壤中,對植株起著支持及吸收水分、養分的重要作用。新生側根呈白色,經一段時間后為褐色。 (二)莖 莖直立,圓形,稍有棱角,表皮多為綠色,少數因含有花青素而呈現紅色,高60~150cm,因品種及栽培調減而異。莖節處膨大,略彎曲。表皮少毛或無毛。幼莖通常是實心的,當莖變老時,因髓部的薄壁細胞破裂形成髓腔而中空。莖節數一般為18節,變動在15~24節之間。除主莖外,還會產生許多分枝。在主莖節上側生旁枝為一級分枝,在一級分枝的葉腋處長出的分枝叫二級分枝,以此類推,還可以在二級分枝上形成三級分枝等。通常,苦蕎的一級分枝數在3~7個。其分枝數除受品種遺傳物質決定外,與栽培條件和種植密度有密切關系。
苦蕎栽培與利用 作者簡介
策劃:曹廣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主編:盧揚(貴州省生物技術研究所)劉小進(延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王孟(榆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章潔瓊(貴州省農作物技術推廣總站)副主編(按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排序):封偉(延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李俊(貴州省生物技術研究所)李奇(貴州省畢節市土肥站)劉輝(貴州省生物技術研究所)毛堂芬(貴州省生物技術研究所)王慧(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王金明(延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王斌(榆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王小英(榆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鄒軍(貴州省農作物技術推廣總站)編委(按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排序):蔡飛(貴州省威寧自治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鄧仁菊(貴州省生物技術研究所)刁瑛(延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何天久(貴州省生物技術研究所)黃娟(貴州師范大學)劉忠麗(貴州省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李蘇潔(貴州省畢節市土肥站)馬敏恩(貴州省威寧自治縣雙龍鎮農業服務中心)強羽竹(榆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譚愛萍(延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王斌(榆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王改改(延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吳巧玉(貴州省生物技術研究所)肖昌智(貴州省威寧自治縣農經站)楊靜(安順學院)楊霞(延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楊媛(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殷霞(延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余紅梅(貴州省畢節市土肥站)袁中偉(貴州省畢節市土肥站)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