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不可不知的1500個中國歷史常識-經典典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04322
- 條形碼:9787511304322 ; 978-7-5113-043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不可不知的1500個中國歷史常識-經典典藏 本書特色
濃縮歷史知識,可讀可查可藏;囊括歷史精華,有聲有色有趣!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不僅風起云涌、波瀾壯闊,更隱藏著無數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敗的奧秘。朱立春主編的《不可不知的1500個中國歷史常識》將一則則可獨立成篇的歷史常識有機組合起來,圖文并茂,引領讀者開始一段愉快的中國歷史之旅,去汲取歷史知識,收獲歷史經驗與智慧。
不可不知的1500個中國歷史常識-經典典藏 內容簡介
為了幫助讀者更方便、更輕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中國歷史常識,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編者對紛繁復雜的中國歷史資料做了精心的梳理,選取其中重要、實用、讀者感興趣的內容,推出了本書。全書按歷史發展的順序,將中國歷史分為“鐘鼎之聲”“爭霸圖強”“九州一統”“離析與交融”“流金歲月”“積貧積弱”“馬上治天下”“重塑輝煌”“*后的帝國”“民主與新生”等幾大部分,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技、民族等各個領域,勾勒出中華五千年歷史演進的基本脈絡和發展歷程,使讀者能從宏觀上把握中國歷史,窺斑知豹,進而從中揣摩與品味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為了便于讀者閱讀和掌握,本書化繁為簡,在一個嚴謹科學的框架體系內,將所有歷史常識以詞條的形式一一呈現,簡明扼要,脈絡清晰。另外,本書還精選了300 余幅與正文內容緊密契合的精美圖片,包括出土文物、人物肖像、歷史遺跡、現場照片等,與文字相輔相成,將中國歷史的豐富與精彩更直觀、更真實、更立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不可不知的1500個中國歷史常識-經典典藏 目錄
**章 遠古文明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傳說時代
第二章 鐘鼎之聲
夏朝
商朝
西周
第三章 爭霸圖強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第四章 九州一統
秦朝
西漢
東漢
第五章 離析與交融
三國
東晉·十六國
南北朝
第六章 流金歲月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
第七章 積貧積弱
北宋
南宋
第八章 馬上治天下
遼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第九章 重塑輝煌
明朝
第十章 *后的帝國
清朝
第十一章 民主與新生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可不知的1500個中國歷史常識-經典典藏 節選
第二章 鐘鼎之聲 夏朝 (公元前2070 年—公元前1600 年)夏朝是我國歷史上奴隸制確立的時期。夏族原是生活在黃河中游的一個部落,禹是他們的首領。因為受封于夏,所以他的部落就稱為夏。禹治水有功,而且征討三苗,南巡東狩,會諸侯,劃九州,用銅制作兵器和傳國的寶器。禹死后,他的兒子啟開創了子承父位的世襲王朝制度,打破堯和舜的禪讓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個王朝——夏朝。夏朝有王都和宮殿,但八遷其都。它的政治中心在今河南省偃師、禹州、登封等一帶地區。夏朝時已設有負責觀察天體四時的羲氏、和氏,管理政事的牧正、車正、庖正等官職,有專門囚禁犯人的地方“夏臺”。發明了“夏小正”歷法,把一年分為12 個月。掌管政事的牧正、車正、庖正負責領導人民制造石器、木器等工具并組織生產活動。偃師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址,是夏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那里發掘出不少石鐮刀、石斧頭、蚌刀、木耒等農具,也有一些小型的青銅制的兵器和工具。陶器的種類也比較多,有爵、觚、鼎、豆、罐等?脊虐l現在夏代已經有谷、稻、麥、菽、瓜等多種農產品。夏實行“五十而貢”的稅收制度,各部落都要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政府納稅。 1. 政治 夏朝的建立 禹在晚年,曾推選夷人首領皋陶為繼承人。皋陶先死,又推舉伯益。但當禹死后,部落聯盟中一些有權勢的貴族,卻起來反對伯益,禹之子啟奪得了王位。傳統的“禪讓”制度從此被破壞,代之以父傳子的王位世襲制。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形成奴隸制國家的重要標志之一,是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夏部落中的同姓邦國有扈氏起兵反對,啟親率大軍進行討伐,雙方大戰于甘(今陜西戶縣),有扈氏戰敗而被“剿絕”。啟經過鞏固王位的激烈斗爭,確立了王位世襲制。啟在鈞臺(今屬河南禹縣)召開諸侯大會,從而鞏固了新王權。啟建都于陽城(今河南登封東)。隨著王位世襲制的確立,以帝王為中心的國家機構等體制亦逐漸建立起來。 夏朝分期 夏朝歷史可分為三個時期。前期從啟到少康,共5 王,是夏朝確立和鞏固的時期;中期從杼到廑,共7 王,是鼎盛時期;后期從孔甲到桀,共4 王,是走向衰落并*后滅亡的時期。 禹 中國歷史傳說中的圣王,古代部落聯盟領袖。原為夏后氏部落酋長,姒姓,又稱大禹、夏禹、戎禹。鯀的兒子。鯀奉命治水,采用筑堤堵水的辦法,9 年未治平。舜即位后,又派禹治水。禹總結了鯀治水失敗的經驗教訓,改用疏導的辦法,經過13 年的努力,終于制服了洪水。接著,又帶領人民開鑿溝渠,引水灌溉,在黃河兩岸的平原上開出許多良田和桑土,發展了農業生產。在治水13 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后以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后他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禹是原始社會末期由民主推舉產生的*后一個部落聯盟領袖。他即位后,打敗了南方叛亂的三苗部落。當時已有軍隊、官吏、刑罰、監獄等權力存在的跡象,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即將產生。禹死后,其子啟廢除禪讓制,自立為王,建立夏朝。禹是夏朝的奠基人。 啟 夏后氏部落領袖禹的兒子,夏朝開國之君。相傳禹曾選定夷族的伯益做繼承人。禹死后,啟打破禪讓制的舊規,殺伯益,自承王位,確立傳子制度。夏部落中的同姓邦國有扈氏不服,被他消滅。此后,夏啟又在鈞臺(今河南禹州)大會諸侯。諸侯紛紛前來朝賀,夏王朝的統治得到正式承認。夏朝建立后,劃分天下為“九州”,派遣“九牧”治理。同時還建立了軍隊、貢賦制度和刑法、監獄,基本完備了“家天下”的奴隸制國家體制。其統治中心在今天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勢力影響達到黃河南北和長江流域,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東)。生產以農業為主,主要工具有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出現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術。手工業生產粗具規模,并有較高的工藝水平。當時人們已能制造車輛和冶鑄青銅。夏歷是我國*早的歷法。夏朝是我國**個有明確世系的王朝。 桀 夏朝末代帝王,名履癸。當政時暴虐荒淫,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在有仍(今山東金鄉)會諸侯,攻滅有緡氏,又兵伐岷山,勞民傷財,加重人民負擔。人民對其暴政忍無可忍,詛咒其死亡。此時,黃河下游一個夷人部落——商,在首領湯領導下以討伐夏桀暴政為號召,發動滅夏戰爭。夏桀勢孤力窮,戰敗南逃,死于南巢(今安徽壽州東南)。至此夏朝滅亡。 設官分職 啟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夏王是國家的*高統治者。國家機構中設置許多官職,“夏后氏百官”均為大小貴族。據史書記載,夏官職有“宅乃事(中央官吏)、宅乃牧(地方官吏)、宅乃準(祭師)”。此外,還有牧正、車正、庖正等官吏。他們協助夏王實施統治,并有了簡單的典章制度即“夏禮”。 軍隊和刑法 夏朝設置有軍隊,《左傳·哀公元年》記伍子胥之言說,夏王少康在逃亡時“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反映了夏代實行的是民軍制,兵民合一。夏朝的軍隊裝備有用銅制作的兵器及鎧甲,受夏王朝直接指揮。夏朝還制定刑法,稱“禹刑”,有死、墨、劓、臏、宮和幽閉6 種刑罰。夏朝還修筑了監獄,稱“夏臺”或“鈞臺”。 分土貢賦 夏把天下分為九州,置九牧管理。“牧”是地方長官。夏朝貢賦的征收,據文獻記載是“五十而貢”。即奴隸耕種的田地約為50 畝,為奴隸主耕種田地為5 畝,“五十而貢”為“什稅一”。 少康中興 啟死后,其子太康即位。先發生太康兄弟五人爭奪王位的變亂,后出現武裝叛亂。太康死后,其子仲康立。仲康死后,其子相立。這時東夷族中勢力比較強大的有窮氏首領后羿(又稱夷羿),趁夏王朝內部發生王權之爭,攻入夏都,奪取了王位,號稱帝羿。羿掌權后,不吸取教訓,自恃善射,不修民事,終日以田獵為樂。不久,后羿被親信東夷族伯明氏成員寒浞所殺,寒浞自立為帝,又奪羿妻子,生子澆及。寒浞又命其子澆追殺逃亡的夏王相。結果,相被殺,但相之妻子從墻洞逃出,躲藏到母家有仍氏(今山東金鄉境),生夏王遺腹子少康。少康長大后做了有虞氏(今河南虞城)庖正。有虞氏首領虞思以二女為少康妻,并封之于綸(今虞城東北)。當時少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他在斟灌與斟余眾的協助下,滅掉了寒浞及其子澆,又命兒子杼滅掉了,從而結束了后羿與寒浞40 年左右的統治,恢復了夏王朝的政權。少康死后,其子杼立。予重視發展武裝和制造兵甲,曾“征于東!,東夷諸侯都臣服于夏,夏代中興局面得以形成。 鳴條之戰 傳說夏桀身材高大,很有力氣。他自負勇武,認為天下無敵,就只知玩樂,終日醉生夢死。夏朝與周圍各國的矛盾也相當激化,東方臨近的商部落日益強大,見桀如此無道,其首領湯起兵伐夏。直到商兵殺至京城,夏桀才如夢方醒,慌忙逃向鳴條。商軍在鳴條一舉全殲夏軍。 ……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