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非洲的青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371185
- 條形碼:9787514371185 ; 978-7-5143-7118-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非洲的青山 本書特色
獅子的怒吼,野獸的低鳴不僅僅是一種生物活動的現(xiàn)象,更是形成了一幅幅讓人心馳神往的風景畫。海明威帶著你在暗處悄悄地觀察著,聆聽著,*后欣賞著這里所發(fā)生的一幕又一幕。
非洲的青山 內(nèi)容簡介
1933年11月到1934年2月,海明威攜第二任妻子波琳 菲佛和好友卡爾等一同前往東非的肯尼亞去打獵。回來后,海明威表示要寫一部“絕對真實的書”,與“虛構的作品媲美”,于是就有了這部《非洲的青山》。海明威以驚人的記憶,精湛的筆法,再現(xiàn)了在非洲深山老林里的打獵經(jīng)過,讓讀者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作者與動物斗智斗勇的驚險場面,聆聽到非洲獨有的獅吼捻叫;同時,海明威生動地描述了自己與卡爾競爭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好勝心和妒忌心,毫不留情地“解剖”了自己,表現(xiàn)了男子漢的坦誠。書中一段關于評論界對作家捧殺與棒殺的論述,今天讀來備感親切。
非洲的青山 目錄
非洲的青山 節(jié)選
**部 追獵與對話
**章
我們正坐在萬德羅博(東非一個以狩獵為生的民族,主要在肯尼亞西部和坦噶尼喀(坦桑尼亞的大陸部分)北部居住。)的獵人們在鹽堿地邊用各種小樹枝、小樹干等做成的埋伏點里。突然,我們聽到遠處轟隆隆的聲音,起初,那聲音離我們很遠,誰也說不清那是什么聲音。不久后,它就停了下來,我們真希望根本沒有什么聲音,或者那只是風聲罷了。可是聲音又慢慢靠近了,現(xiàn)在錯不了了,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近,還夾雜著一連串煩人的、不規(guī)律的突突的爆響聲,一下子沖進了我們身后緊挨著的馬路里。我們頓時緊張起來。
“哎呀,壞了!”那個愛表演的追獵手站起來說。
我立刻豎起二拇指放在嘴唇上并示意他趕緊坐下來。
“真完了啊!”他又這樣說,還把雙臂大大地攤開。我從來就不喜歡他,此時,我就更不喜歡了。
“等等再說吧。”我輕聲說道。姆科拉①不住地搖頭。看到我盯著他烏黑的禿腦袋,他側過臉去,我又看到了他嘴角處稀疏的中國式胡須。
“沒用啊。”他又用斯瓦希里語說。
“再等等。”我跟他說。于是他為了不暴露在枯樹枝外,又低下頭來。就這樣,我們一直在這隱蔽的土地上坐到天黑,濃濃的黑都讓我都看不清來福槍的準星了;可是再也沒有等到什么動物出現(xiàn)。充滿表演欲的追獵手開始煩躁起來,一會兒坐下,一會兒又跺跺腳站起來。
天邊的太陽已經(jīng)隱沒在地平線了,看著*后一縷陽光慢慢消失,他湊到姆科拉身邊悄聲地說道,現(xiàn)在天太黑了,根本無法瞄準開槍。
“你閉嘴,”姆科拉對他說,“即使你看不到東西,老板也能夠開槍射擊。”
另一個受過教育的追獵手,為了再次證明他是受過教育的,用一小根尖樹枝在黝黑的腿上劃出他自己的名字阿布杜拉。我用并不贊同的眼光看著他,而姆科拉看著這幾個字,臉上則沒有任何表情。過了沒多久,那個追獵手就把名字劃掉了。
*終,我在*后一絲余暉中試圖瞄準,可我發(fā)現(xiàn)盡管已經(jīng)把瞄準器的孔徑調得很大,還是無濟于事。
①海明威在1933年12月帶著第二任妻子保琳·菲佛(本書中的P.O.M.)去東非的肯尼亞和坦噶尼喀打獵期間廟用了一些當?shù)厝俗鲎帆C手和向導。姆科拉就是其中之一,他與下文出現(xiàn)的阿布杜拉都是當?shù)赝寥恕?
姆科拉在一旁看著我。
“沒用啊。”我說。
“是啊。”他用斯瓦西里語附和,“我們回營地吧?”
“好吧。”
車就停在大路前約一英里的地方,我們站起來走出埋伏點,踩著沙土,在樹叢和樹枝中摸索著往外面走回到了大路上,向著卡車走去,司機卡馬烏看到我們走過來就打開了車燈。
都是那輛卡車壞的事兒。那天下午,我們把車停在路上,非常小心地步行接近鹽堿地。這塊鹽堿地就是林中的一塊空地,因為有動物常來舔鹽,舔掉了泥土,就把四周添出了一個個的坑,進而形成了一個個深的泥塘。雖然前一天下過雨,但并沒有淹沒這片鹽堿地,我們不僅能看到許多小捻(一種長有一對呈微螺旋狀的分叉長角的非洲大羚羊,它的角就像被捻成的,故得此名。)剛剛踩過的腳印,還能看到前天晚上到過這里的四只大捻巨大的心形的新鮮腳印。從腳印形狀和被踢成堆的含稻草的糞便來看,這里每晚還有一只犀牛來。離鹽堿地一箭之遠處就是我們搭建的埋伏點。埋伏點里一半都是用灰燼和塵土搭造的,坑里夠我們藏身,只需要把身體后仰,雙膝抬高,頭低垂,只就能透過枯葉和細枝觀察外面的情況。我有一次看到灌木叢中走出一只小公捻。它一身灰色,有一個粗壯的脖子,十分俊美,走到了與鹽堿地交界的林中空地上,就站在那里,讓陽光灑在它螺旋形的雙角上。
雖然我瞄準了它的胸脯,但沒有開槍,因為我不想驚動大公捻,它們肯定會在黃昏時出現(xiàn)的。可是它已經(jīng)比我們更靈敏地聽到了卡車的聲音,逃進了樹林;其他所有的動物,不管是在空地上的、灌木叢中的,還是從小山上下來穿過樹叢朝鹽堿地走過來的,都在聽到那爆炸似的當啷咚隆聲后,停下了腳步。在夜晩時,它們一定會過來,但那時就太晩了。
現(xiàn)在我們的車在沙石面的大路上飛快地行駛,車燈照到路旁沙地上,忽閃忽閃的,那是許多蹲著的夜鶯的眼睛,直到車呼嘯而至快掠過它們時,它們才稍顯恐慌地飛起;我們的車正駛過一堆堆白天旅行者們沿路向西行時留下的篝火灰燼,把此時我們前方正在鬧饑荒的土地拋到身后。我在車里坐著,把槍托抵在腿上,槍管收在我彎起的左臂下,雙膝間夾著一瓶威士忌,在黑暗中我把倒進酒的一個鐵皮杯子從肩上往后遞給姆科拉,讓他把水壺里的水兌出來一些。這是我今天喝的**杯酒,也是到這兒來感覺*好的一杯。看著黑暗中密密麻麻的灌木叢呼嘯閃過,感受著夜晚的習習涼風,嗅著非洲令人舒暢的味道,我頓時感到整個人都沉醉了。
不久后,我們看到前面出現(xiàn)了一大堆篝火。等到我們開過這堆篝火時,一輛停著的卡車立刻出現(xiàn)在路旁。我叫馬卡烏停下車往回倒。等退到火堆旁時,我看到一個戴蒂羅爾帽①,穿皮短褲和開襟襯衫,身材矮小,有一對羅圈腿的男人,他正站在打開車前蓋的卡車發(fā)動機前,四周圍了一群土人。
①一種男人戴的窄邊呢帽,主要流行于奧地利西部蒂羅爾地區(qū)。
“我們能幫忙嗎?”我問他。
“不能,”他說,“除非你是機修工。這東西一點兒也不喜歡我,所有的發(fā)動機都不喜歡我。”
“你看會不會是定時器的問題?早前你從我們停留處駛過時,好像有定時器的爆裂聲。”
“我覺得情況要比那嚴重得多,聽起來有非常嚴重的毛病。”
“我們有一個機修工可以幫到你,如果你肯到我們的營地來的話。”
“你們的營地離這有多遠?”
“大概二十英里吧。”
“現(xiàn)在如果是早上,我倒是愿意開過去試試。但現(xiàn)在不行,這車開起來的聲音能把人吵死,我可不敢再往前開了。估計它想把自己報廢了,可能因為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它,但如果我死了,我也不會給它找麻煩了。”
“你喝點兒酒嗎?”我把酒瓶遞給他,“我姓海明威。”
“我姓康迪斯基,我好像聽說過海明威這個姓氏。在哪里聽過呢?哦,對了,是個詩人。你知道詩人海明威嗎?”
“你在哪里聽過他啊?”
“在《橫斷面》(Querschnitt,是一部文學期刊,出版地是德國法蘭克福。)里看到過。”
“對,那就是我啊。”我非常興奮地說。《橫斷面》是一本德國雜志,我曾經(jīng)給他們寫過詩歌,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詩,并出版過一部長篇小說,幾年前我的作品在美國還沒能流行。
“這很是奇怪啊,”戴蒂羅爾帽子的人說,“你能告訴我林格爾納茨(Joachim Ringelnatz,1883-1934,德國詩人。原名漢斯·伯蒂歇(Hans Botticher)。其作品主要是譏諷大眾市民的生活方式和傳統(tǒng)思想.取材于日常生活,不遵循詩歌格式,體裁特立獨行。代表作有詩集《體育詩》、《誠然》等。)怎么樣嗎?”
“他很出色啊。”
“哦,你喜歡林格爾納茨。好的,那你認為亨利希·曼(Henrich Mann.1871-1950,德國小說家,德國著名作家托馬斯·曼是他的弟弟。比較有名的代表作有《帝國》三部曲(《臣仆》、《窮人》、《首腦》)、《亨利四世》等。)怎么樣呢?”
“他一點兒也不好。”
這樣他們有一搭無一搭地繼續(xù)聊著作家與文學,他們都認為亨利希·曼一點兒都不行,對于他的作品是讀不下去的。
“我看是我們的共同點啊。你來這里干什么呢?”
“打獵。”
“我希望你不是來弄象牙的。”
“不,我是來打捻的。”
“真不明白為什么人人都要來這里打捻呢?你這樣一個有才華的詩人居然也來打捻。”
“我連一只都沒打到呢。”我說,“但我們已經(jīng)辛辛苦苦地追蹤它們十天了。要沒有你的卡車嗡嗡地經(jīng)過,我們本可以打到一只的。”
“哎,可憐的卡車。但你應該打一年獵,一年后你就什么都能打過了,到時你也會后悔的。為什么你們都要荒誕地追獵一種動物呢?”
“因為我喜歡啊。”
“哦,當然,既然你喜歡這么做,我也沒話說了。能告訴我你對里克爾的真實看法嗎?”
“我只讀過他*重要的一部作品。”
“哪一部?”
“《旗手》(《旗手》全稱是《旗手克里斯朵夫·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是一首散文詩,作者是奧地利20世紀象征主義詩歌代表人物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這逛他*早譯成英語的作品。)。”
“你喜歡嗎?”
“喜歡啊。”
“《旗手》是一部非常有實力的作品,但是我沒有耐心讀完。我喜歡瓦萊里,雖然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勢力成分,但我能理解他作品中的含義。還好,至少你沒有獵殺大象。”
“我想獵到一頭足夠大的。”
“多大?”
“七十磅的。或者小一點的。”
“看起來我們對一些事的看法達不成一致啊。但是我很高興在這里能遇到很棒的老《橫斷面》派的一員。告訴我喬伊斯是個什么樣的人?我買不起他的作品。我買過辛克菜·劉易斯①的書,他不值一提。不,不,明天再跟我說這些吧。我在你們附近宿營你不介意吧?你和朋友一起來的?你還雇了個白人獵手(white hunter,被來非洲射獵的人雇用為其向導。)?”
“我們很樂意啊。我是跟妻子一起來的,我們還雇了一個白人獵手。”
“他為什么不與你一起出來打獵呢?”
“他認為我應該一個人來打捻。”
“*好別獵殺它們。他是哪里人?英國人?”
“是的。”
“嗜殺的英國人?”
“不,他人很好,你一定會喜歡他的。”
“我不能耽擱你了,你得回去了。我們能見面真是挺奇怪的,可能明天我會去找你的。”
①辛克萊·劉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美國小說家,是**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人,他的作品常常取材于小城市和鄉(xiāng)村生活,主要描寫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代表作為《大街》。
“是啊,”我說,“明天我讓人來檢查你的卡車,我們一定會盡力幫你的。”
我們互道了晚安,就各自走開了。我們走回車里,我看到他走向火堆去,并朝土人們大力地揮舞著一只胳膊。我沒有問他要到哪里去,也沒問他為什么跟二十個當?shù)赝寥嗽谝黄稹;貞浺幌聞偛诺慕徽劊抑雷约菏裁炊紱]有問他。我也是我的習慣,不喜歡提問,因為在我的家鄉(xiāng)這樣做是不禮貌的。說實話,自從離開巴巴提(Babati,屬于當時英屬坦噶尼喀的北部地區(qū)。)向南走了兩個星期,直到今天我們才遇到一個看上去像漫畫家筆下的身穿蒂羅爾服裝的本奇利(Robert Benchley,1889-1945,美國幽默作家、戲劇評論家和演員。他有一張長圓臉,體態(tài)較胖,談吐幽默,自嘲是個“缺少風度的胖家伙”。)的白人,之前我們沒有遇到過一個白人,雖然在這條偶爾只能遇到幾個印度商人,還有不斷從貧瘠土地往外移民的土著的路上不容易遇到白人,今天竟然能被我遇到。而且遇到的這個白人——他知道你,讀過《橫斷面》,稱你是詩人,還崇拜喬基姆·林格爾納茨,要跟你談論里爾克,這真是出乎意料的離奇啊!——此時,前路上的在冒著白乎乎煙氣的三堆圓錐形的高高的東西跑進了車燈光里,這也打斷了我的奇思怪想。我讓卡馬烏停車,汽車在剎車后又向前滑行了一段,直到它們跟前才停下來。我摸了摸其中一堆兩三英尺高的東西,感到它有些熱乎乎的。
“是大象的糞便。”姆科拉用斯瓦西里語說道。
原來是大象的糞便,這些在夜晚的冷空氣中冒著熱氣的東西。不久我們就回到了營地。
第二天早上,天還沒亮,我就起來去了另一片鹽堿地。我們穿過樹林向那個方向走過去時,恰巧遇到了一頭公捻,它大吼一聲,就像狗叫一樣,但吼聲更尖更高亢,吼完它就跑了,剛開始還沒有聲響,直到它跑到很遠的灌木叢里才弄出噼里啪啦的聲音,我們從此再也沒有見過它。這片鹽堿地很難悄悄地靠近。唯一的辦法就是一個人單獨匍匐過去,只有在接近二十碼的范圍內(nèi)你才能在縱橫交叉的樹木掩護下進行近距離射擊。當然,因為任何到鹽堿地來的動物都得走到遠離遮蔽物二十五碼的空地上,此時一旦你隱藏在樹叢里,進入埋伏點,你就占據(jù)了十分有利的地形。可是一直到十一點,我們再也沒有等到一只動物來。為了再來時能看到所有的新足跡,我們用腳把鹽堿地上的土仔細踩平整,然后走了二英里,回到了大路上。我們嚇跑了這頭早上留下來的公捻,以后再想獵到它可就更難了。
我們已經(jīng)追獵大捻十天了,可是我連一頭發(fā)育成熟的公捻都沒有遇到,盡管現(xiàn)在雨區(qū)每天都從羅德西亞①向北移,這暗示我們必須在雨季來臨前一直趕到漢德尼②去,除非我們打算在這兒等到雨季過后,否則我們只剩三天時間了。我們把2月17日定為安全離開的*后期限。現(xiàn)在,每天早上多云低沉的天氣都需要延后一小時才能變得晴朗,因為雨區(qū)穩(wěn)定向北移動,你能感受到雨區(qū)在漸漸逼近,確鑿得就像你在氣象圖上看著它移動一樣。
①羅德西亞(Rhodisia),是當時非洲中南部地區(qū)的一處地名,位于坦噶尼喀西南部,分成南北兩部分,現(xiàn)分別為津巴布韋共和國和贊比亞共和國。
②漢德尼(Handeni),位于巴巴提東南部,臨近印度洋。
你知道這種感覺是令人愉悅的,那就是追蹤一頭你長期以來一直很想得到的動物,即使每天總會被它算計、中它圈套、以失敗而告終,但你還是會堅持下去,并且明白遲早你會時來運轉,得到你苦苦尋覓的機會。但令人不快的是,你必須在一定時限內(nèi)抓到捻,否則你也許就永遠沒機會抓了,甚至再也沒有機會看到它了。但打獵不應該是這樣的。這很像過去被送到巴黎學習兩年的小伙子們,要在期限內(nèi)成為優(yōu)秀的作家或畫家,如果到時不夠出色,他們就得回家到父親辦的企業(yè)里幫忙。只要你有顏料有畫布,你就得畫下去;只要你能活著,有鉛筆、紙和墨水或任何用來寫作的機器,你就得寫下去;打獵就該像畫畫寫作一樣,否則你就會覺得自己像個傻瓜,而且你真的是傻瓜。照理來說,不管能不能打到獵物,每天去打獵都是很有意思的事兒,可由于受到時間、季節(jié)、經(jīng)費快用光的制約,如今卻必須顛倒生活作息,變得緊張不安,不得不用更少的時間完成一件事。只剩三天時間了,所以那天天不亮得前兩小時我就起床,中午回來時我也開始變得緊張起來,完全忽略了正在用餐帳篷的帆布外頂下的餐桌旁,喋喋不休的穿著蒂羅爾短褲的康迪斯基。
“哈啰,哈啰,”他笑嘻嘻地說,“捻在哪兒呢?沒有獵到?毫無收獲?”
“哈啰,姑娘(這是海明威對妻子的昵稱),”我故作愉快地說,“它發(fā)出一聲咳嗽般的聲音就跑掉了。”
她笑了笑。她也在為此著急啊。自從天亮之后,他倆就一直在等著槍聲。一直在聽,就連客人來訪了還在聽,寫信時在聽,看書時在聽,康迪斯基回來后、說話時還在聽。
“難道你沒有向它射擊嗎?”
“沒有,我都沒有看到它。”我看到老爹②(名為杰克遜·菲利普,“老爹”是大家對他的尊稱。)也有些著急和緊張。顯然,他們倆已經(jīng)聊了很多了。
“上校,喝杯啤酒吧。”他對我說。
我喋喋不休地給他們訴說著,“我們嚇跑了一頭,你知道,我都沒有機會開槍。雖然那里有很多動物腳印,但后來四周刮著風,再也沒有別的動物出現(xiàn)過。要不,你再問問土人吧。”
“我剛剛還和菲利普上校談到呢,”康迪斯基一邊悠閑地挪動皮短褲包著的臀部,將一條毛茸茸的、小腿肚結實的光腿搭在另一條腿上,一邊說,“他說你們要清楚,雨區(qū)正在移來,千萬別在這里逗留太久了。這里往前還有十二英里的路程,一旦下起雨,你們是不可能穿過去的。”
②老爹的原型是四十八歲的菲利普·帕西瓦爾(Philip Percival,1885-1966),他是一名白人職業(yè)獵手,當時隨海明威一起打獵。
菲利普上校就是老爹,“對,康迪斯基一直這么對我說。”老爹說,“順便告訴你,我們這里用軍銜做綽號,我其實是準尉。如果你正好是上校,那可別見怪。”他又提醒我說,如果不去理會那些麻煩的鹽堿地,再把那些小山搜一搜,我肯定能打到一只捻的。
非洲的青山 作者簡介
歐內(nèi)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太陽照常升起》《喪鐘為誰而鳴》《老人與海》。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jīng)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