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庸全鑒-典藏誦讀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053612
- 條形碼:9787518053612 ; 978-7-5180-536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庸全鑒-典藏誦讀版 本書特色
余長保解譯的《中庸全鑒(典藏誦讀版)》對子思著的《中庸》的原文加以詳細注釋和解讀,同時配以相關的歷史人物故事來闡述蘊藏其中的真理。希望讀者能夠通過閱讀本書對儒家的中庸思想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并能夠在修身養性、為人處世時有所踐行。 本書將紙質圖書和配樂誦讀音頻完美結合,以二維碼的方式在內文和封面等相應位置呈現,讀者掃一掃即可欣賞、誦讀經典片段。誦讀音頻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專業播音員,以及中國傳媒大學等知名高校播音系教師構成的實力精英團隊錄制完成,朗讀中融進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聲音感染力極強。
中庸全鑒-典藏誦讀版 內容簡介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傳統文化之“經學”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學問,對中華文明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它雖然是《四書》中篇幅較小的一部,但卻是其中富意蘊、具理論和見氣象的著作,能淋漓盡致地展現中國人的智慧和哲學洞見。 《中庸全鑒(典藏誦讀版)》以《中庸》中的至理名言作導言,從處世和人生經驗的角度出發,闡發了蘊藏其中的智慧,并以人生處世中的經典案例加以印證,幫助讀者深入理解《中庸》這一傳世經典所包含的智慧。
中庸全鑒-典藏誦讀版 目錄
1秉承天命,天人合一 /
2道不可離,君子慎獨 /
3要有“三省吾身”的態度 /
4中、和是一切的根本 /
第二章 時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1做個堅守道德的君子 /
2反中庸者是可怕的 /
3去除內心的肆無忌憚 /
第三章 鮮能: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 /
1中庸是*高的道德標準 /
2孔子的中庸思想 /
3人的欲望永遠都不能滿足 /
4必須克服褊狹的劣根性 /
第四章 行明:既無過之,亦無不及 /
1萬事都要講究一個“度” /
2物壯則老,過猶不及 /
3適度才是正確的選擇 /
4驕矜者無知,自知者智慧 /
第五章 踐行:積極實踐 /
1中庸不是用來研究的 /
2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
3學以致用方顯真智慧 /
第六章 大知:大智慧者執兩用中 /
1執兩用中是杰出的領導藝術 /
2隱惡揚善,律人安人 /
3揚長避短,以揚為主 /
4多征詢下屬的意見 /
第七章 予知:聰明反被聰明誤 /
1聰明并不等于高明 /
2不要顯得比別人聰明 /
3雞蛋不必硬碰石頭 /
第八章 服膺:中庸之道,服膺弗失 /
1踐行中庸需要內在的自覺性 /
2時刻不放棄追求的目標 /
3認識到錯誤就立即改正 /
第九章 可均:白刃可蹈,中庸難得 /
1中庸是極致性的標準 /
2中庸之道與對癥下藥 /
第十章 問強:精神力量的強*重要 /
1寬柔以教,不報無道 /
2暴力不是明智的選擇 /
3與人為善,和而不流 /
4堅持原則,保持氣節 /
第十一章 素隱:遵道而行,依乎中庸 /
1欺世盜名者不得善終 /
2半途而廢者難以成功 /
3不爭不斗,不喜不厭 /
第十二章 費隱:君子之道費而隱 /
1中庸之道既易又難 /
2努力擺脫一知半解 /
第十三章 不遠:君子之行,安然守正 /
1道不遠人,遠人非道 /
2以尊重人的原則去治理人 /
3忠恕之道與中庸之道 /
4庸德之行,庸言之謹 /
5做人做事要收斂一些 /
第十四章 素位:素位而行,反求其身 /
1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 /
2安守本分方得安享終生 /
3上不陵下,下不援上 /
4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
5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第十五章 行遠:行遠自邇,登高自卑 /
1有謙乃有容,有容方成廣 /
2認識自我,切忌虛夸 /
第十六章 鬼神:道體物不可遺 /
1道是無所不在的 /
2內心的“誠”是關鍵 /
第十七章 大德:大德者必受命 /
1德行是一切倫理的基礎 /
2高貴的品德是一種財富 /
3修德可以養生增壽 /
第十八章 無憂:中庸而行,可以無憂 /
1中庸道德價值的評判 /
2對自己的修養和作為要謹慎 /
3按禮制服喪也是孝道的體現 /
第十九章 達孝:禮法制度是治國之本 /
1用“孝”字影響別人 /
2善于繼承前人的志向 /
3“禮”是不能錯亂的 /
4把“禮”上升為政治的合法性 /
第二十章 問政:治國理政的方法和原則 /
1為政之要,在于得人 /
2以自身的德行感召人才 /
3治國之道,以仁為本 /
4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5勤奮必能通向成功 /
第二十一章 誠明:自誠明,自明誠 /
1誠是儒學的奠基性觀念 /
2誠和明是互相聯系的 /
3“自誠明”與“自明誠” /
第二十二章 至誠:用至誠之心贏得至忠 /
1君使臣以誠,臣事君以忠 /
2用自己的真誠打動對方 /
第二十三章 致曲:真誠之人能化育萬物 /
1致曲的修養之道 /
2由局部達到整體的誠 /
第二十四章 前知:至誠者可預知未來 /
1誠的*高境界有如神靈 /
2先知來自于自身的修煉 /
第二十五章 自成:誠者自成,合內外之道 /
1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 /
2至誠必然是仁德 /
3誠者能夠成就自己 /
4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 /
第二十六章 無息:至誠是沒有止息的 /
1追求至誠永遠不停止 /
2博大高明,悠遠長久 /
3至誠的三種情形 /
第二十七章 明哲:明達智慧,進退自如 /
1修養德行,適應圣人之道 /
2達到圣人之道的具體途徑 /
3明哲保身,方能進退自如 /
4等待適當的時機再行動 /
第二十八章 自用:愚賤不可自以為是 /
1自以為是者總與失敗同行 /
2剛愎自用會導致悲慘的結局 /
3獨斷專行,必鑄苦果 /
4孔子為何要遵從周禮 /
第二十九章 取信: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 /
1把王道推行到天下 /
2民信是*強的凝聚力 /
3要成為良好的榜樣 /
4身體力行,為不言之教 /
5以品格魅力感召天下 /
第三十章 敦化:至圣之德廣大如天 /
1孔子祖述堯舜的脈絡 /
2孔子祖述堯舜的內容 /
3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
第三十一章 至圣:能“配天”的領導藝術 /
1居上者要“臨之以莊” /
2寬裕溫柔,容納萬物 /
3培養寬宏大量的胸懷 /
4儀表言行要顯得精明強干 /
第三十二章 天德: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
1至誠之道的功用 /
2“誠”是天人合一的聯結點 /
第三十三章 德化:弘揚德行的*高境界 /
1君子之道不可急功近利 /
2把民眾培養成有德的君子 /
3含而不露比暴跳如雷更有效 /
參考文獻 /
中庸全鑒-典藏誦讀版 節選
**章天命:天地之化本于中和 【原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釋】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循著內在的誠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駕馭本性的道,是時刻不能離開的;那些可以離開的束縛,都不能稱之為道。所以,君子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君子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對喜怒哀樂能按應有狀態掌握,無所偏倚,這就叫“中”。平時能持中,一旦表現出來,就能有所節制,這就叫“和”。中,是穩定天下之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達到圓滿的境界,那么天地萬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1秉承天命,天人合一 《中庸》開宗明義,肯定:“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提出“性”、“道”、“教”三項,用以解釋“道”的淵源。作者認為:上天以陰陽五行的道理來交付給人,人類運用這些道理來修成誠的美德,這就叫做“性”,人有了性之后,做事遵循它,這就叫做“道”。圣人應當運用“道”去約束民眾,對他們的行為加以限制,使做事過分的人回撤,使做事不及的人前進,這就叫做“教”。在作者看來,先有“性”,后有“道”,再有“教”,“性”、“道”、“教”三者是相承的,在邏輯上有著前因后果的聯系。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可以說是“天人合一”理論產生的一個源頭。這三句話是《中庸》的開端。理解這個開端是我們進入《中庸》的關鍵。 在這里,“天命之謂性”就是說,人類起源是天之所造,是天的一部分,他所含有的特殊性即人性,是與他的知識(生來就有,區別于動物的天性)聯系在一起的。人本身就是一個“仁”。這個“仁”,以他的知識為特征,善與惡、真與假、美與丑萌發的種子,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這里“天命”中所謂的“天”并不是現代人自然意義的“天”。這個“天”,是具有人格意義的至上神。在儒家看來,人自降生之日起,就必須聽從“天命”,在“天命”中完成自己,成就每個人異于禽獸的本性,完成“天命”的賦予。 在《中庸》里,“天命”是內在于人的,它不是以外在于人的姿態為人立則,向人提供某種規范,而是直接進入人心形成人性,給人以命令。在這一傳輸過程中,給令者是“天”,而受令者則是人,人性直接秉承“天命”而來,而“天命”是每個人得以成就人性的直接原因。在這一思想中,人必須完成“天”所賦予之“命”,因為這正是人異于禽獸能成為人之處,亦即人性的成就之基。《中庸》這一思想后來為孟子及宋明儒陸王學派所繼承。孟子道性善,曰求放心,陸王曰心即理,便是這一思想的延續與發展。 錢穆先生在一次名為《中國人的思想總綱》的學術文化講座中,曾這樣解釋《中庸》開卷的三句話: “四書里《中庸》的**句,就說‘天命之謂性’。天命賦予你的,就是人之稟賦,這就叫做‘性’。人受了此‘性’,就在人之內有了一份天,即是說人生之內就見有天命,這不就是通天人了嗎?所以中國人特別看重‘性’字。我此次來講中國的國民性,就是這意思。為什么你的‘性’這樣,他的‘性’那樣;中國人的國民‘性’這樣,西洋人又不這樣。這需要拿天時氣候、山川地理、歷史傳習等種種,會合起來講。簡單說來,這即是所謂‘天命’。天在哪里?就在我本身,就在我的‘性’。我的性格,就是天的一部分,我們人就代表著天了。可是一個人只能代表天的小小一部分。你是一女子,便是天性之陰;你是一男子,便是天性之陽。人分陰陽,天亦分陰陽,如晝夜寒暑等。中國的陰陽家便喜歡從這里講。此處不詳說。” “現在講到《中庸》第二句:‘率性之謂道。’‘性’可以講是天性、人性,‘道’亦可講是天道、人道。率,遵循義。遵循你的天性而發出的,便是人生大道,亦可說是自然大道。饑思食,渴思飲,寒思衣,倦思睡,都是率性,即都是道。違背人性,就非道。魏晉清談講坦白,講直率,把你的內心坦白直率地表現出來,這就偏于道家義。儒家言遵循,工夫便要細密些。但儒道兩家還是一義,都是通天人。或許一個種田人比一個讀書人更能近于道家言的率性,而一個讀書人則需要懂得儒家言的率性。所以儒家要講修身,而道家在此則不多講。換言之,道家重在講自然,儒家則更注重講人文。率性之謂道,亦即天人合一。” “現在再講第三句,‘修道之謂教’。人道需包括天地及社會人群,故需隨時隨群而修。周公所講的道,孔子出來修,以下仍需不斷有人起來修,此便是‘修道之謂教’。亦即是司馬遷所謂通古今之變。有變便需有修。但盡有修,還是這一道……修道之‘修’,有修明義,有修正義。周公講的道,孔子起來修正,又繼續有孟子、董仲舒起來把孔子之道修明修正。另一面說,莊子、老子亦來修正孔子之教。所以《中庸》開始的三句話,實是含義無窮。” 的確如此。這三句話聽起來簡單,但是它的含義卻極為深奧。它不是針對現象界所作的描述,而是基于長遠的傳統與獨到的見識,對于人性的本質所作的論斷。這是一種信念,但它不是沒有根據的信念,這種信念不是由經驗歸納而得,但卻可以用來說明人的主要經驗。換言之,人之所以構成如此的人類世界,既要求分辨善惡,又要求行善避惡,好像真有一種命令在其中主導,其原因正是《中庸》所要說明的。 2道不可離,君子慎獨 慎獨是儒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我國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 作者強調,對于這偉大的天道,君子即使在眾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謹慎儆戒,不可以有一時的疏忽大意;即便在眾人聽不見的地方,也是一樣。這樣,無論是在人前,還是在人后,存向善之心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須時時刻刻注意自己德行的修養,而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否則,是不會在德行的修養上有真正的進步的。 這個世界由道、理、義在規范制約著,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歸根結底,“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沒有什么東西比隱諱的東西更容易被呈現出來被人看見,有些人將自己的兇悍愚蠢藏起來,以為別人看不見,其實是藏不住的,反而因為隱藏而更加凸顯出來。“莫見乎隱”,沒有什么比所隱藏起來的那些東西更能夠顯現出來,有人認為很多事情很小,見小利去拿小利,那你今后可能見大利去拿大利,*后可能竊國。“莫顯乎微”的意思就是說,極其細微的東西,都會呈現出來,逃不過眾人的眼睛。 所以君子一定要謹慎,自己獨處的時刻不做壞事,能嚴于律己,防止有違道德的欲念和行為發生,從而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主體之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庸》講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心靈之“誠”。“誠”的對立面就是本能之“欲”。一個人的私心太多私欲太大,就會處處為了自己去貪婪爭斗,就會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中庸》告誡人們,要放棄一些東西,不要做加法,而要做減法。減法就是把自己心中想得到的一切物質的、欲望的、權力名譽的東西放棄丟掉,這樣才會成為一個誠實規矩、內心坦蕩的人。 儒家的這種自我道德修養,一直是兩千多年來歷朝歷代知識分子奉行的道德法典,說之者極多,真正能踐之者甚少。其中有三個人的事跡比較突出: 其一,東漢時被譽為“關西夫子”的清官楊震。他任荊州刺史時,發現一個叫王密的人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朝廷接受了楊震的舉薦,委任王密為昌邑(今山東金鄉縣)令。王密對楊震十分感激,他私下拜會楊震,執意送上10兩黃金以表謝意,并低聲說:“黑夜里,無人知道,您就放心地收下吧!”楊震臉色陰沉,斥責道:“你送黃金給我,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說無人知道呢?自古以來,君子慎獨,哪能以為無人知道,就做出違背道德的事情呢?”一席話,說得王密羞愧難當,他急忙起身謝罪,收起金子走了。 其二,元初的許衡。據明宋濂等撰《元史·許衡傳》記載:許衡字仲平,河南泌陽縣人,任過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監祭酒,領太史院事,為中央*高級的學官。他是元代三大理學家之一。他早年“家貧躬耕,粟熟則食,粟不熟則食糠菜茹,處之泰然”。他“嘗暑中過河陽,道有梨,眾爭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自若。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亂,此無主。’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仍堅決不吃無主之梨。后來,他“財有余,即以分諸族人及諸生之貧者。人有所遺,一毫弗義弗受也”。他一生清廉自守,堪為楷模。 其三,清朝雍正年間的葉存仁。他先后在很多地方做官,歷時三十余載。一次,在他離任時,僚屬們派船送行,然而船只遲遲不啟程,直到明月高掛才見劃來一葉小舟。原來是僚屬為他送來臨別饋贈,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來。他們以為葉存仁平時不收受禮物,是怕別人知曉惹出麻煩,而此刻夜深人靜,四周無人,肯定會收下。葉存仁看到此番情景,即興寫詩一首:“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隨后將禮物“完璧歸趙”了。 能否做到“慎獨”,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楊震、許衡和葉存仁,他們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堅持操守,自覺地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他們的高潔言行,是值得繼承發揚的。 現代社會也一樣,我們一定不要以為“不睹”、“不聞”而放縱自己。一般來講,在公開場合,一些人能夠約束自己的言行,不會做出有違法律、有悖道德規范的事。但是,在非公眾場合,特別是面對金錢、美色等各種誘惑,有些意志薄弱者可能會不善“慎獨”,做出違法亂紀的事,并自認為“沒有人知道”,“不要緊的”。分析現在查處的一些腐敗分子的蛻變過程,可以說,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從不“慎獨”開始的。 一個人做壞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不外乎內因和外因兩個因素所致,就像人生病一樣,是人本身的抵抗力、免疫力下降和遭到外界風寒雨濕的侵蝕所致。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下,有的人患病,有的人則不患病,那是因為人的抵抗力、免疫力不相同。因而現在人們都十分注意自己的身體鍛煉,為的就是增強抵抗力和免疫力。我們加強“慎獨”修養,就如同加強身體鍛煉,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免疫力,以抗拒疾病的侵擾一樣。“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加強“慎獨”修養,謹慎個人行為,就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在獨處時也要做到表里如一。 3要有“三省吾身”的態度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的慎獨境界,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這需要“三省吾身”的態度。 內省是做人的職責,人只有通過內省才能提升自己。其實,平心靜氣地正視自己,客觀地反省自己,既是一個人修性養德**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強人之生存實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宋代大理學家朱熹于《白鹿洞書院榜示》中鄭重寫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八個大字,而唐代大文豪韓愈會諄諄告誡其弟子云:“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他們在為人處世和道德學問修養時始終貫穿著“自我反省”的態度,不僅立了功,也立了德,而且立了言,所以被尊崇為圣人,成為后人學習的楷模。 自省是一種自我改進和自我激勵的手段,只有堅持每日自省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才能及時改正,才能時時勉勵自己,鞭策自己,每天進步,永遠向前,自強不息。 很少有人能夠在屢建新功的情況下仍三省吾身,謙虛謹慎,注重心性修養,因此,*后招致殺身之禍的往往就是由于他們居功自傲、不善自省的性情。 三國時期,鄧艾以奇兵滅西蜀后,不覺有些自傲起來。司馬昭對鄧艾本來就有了防范之心,看他逐漸目空一切,怕久而久之事有所變,就發詔書調他回京當太尉,明升暗降,削奪了他的兵權。鄧艾雖有殺伐征戰的謀略,卻少一點知人、自知的智力,既弄不清楚自己的處境危險,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惹出了麻煩。他只想到自己在魏國的使命尚未完成,東吳還有待他前去剿滅,因而上書司馬昭說:“我軍新滅西蜀,以此勝勢進攻東吳,東吳人人震恐,所到之處必如秋風掃落葉。為了將養兵力,一舉滅吳,我想領幾萬兵馬做好準備。”而且,他還喋喋不休地說明自己滅吳的計劃,全不知這將會引來什么后果。司馬昭看書后內心更疑,他命令臨軍衛瓘前去曉諭鄧艾說:“臨事應該上報,不該獨斷專行,封賜蜀主劉禪。”鄧艾爭辯說:“我奉命出征,一切都聽從朝廷指揮。我封賜劉禪,是因此舉可以感化東吳,為滅吳做準備。如果等朝廷命來,往返路遠,遷延日月,于國家的安定不利。《春秋》中說,士大夫出使邊地,只要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凡事皆可自己做主。鄧艾雖說不上比古人更具節義,卻還不至于干出有損國家的事。” 鄧艾強硬不馴的言辭更加使司馬昭疑懼之心大增,而那些嫉妒鄧艾之功的人紛紛上書誣蔑鄧艾心存叛逆之意。司馬昭*后決定除掉鄧艾。他派遣人馬監禁鄧艾前往京師,在路途中將他殺害。 一世聰明的鄧艾由于一時慮事不明,招人疑懼而被殺身亡,他一片苦心,卻由于自己不善內省,不明真相,糊里糊涂地被殺死,真是一件令人痛惜的事情。 文治武功的漢武帝卻居功不忘自省。漢王朝自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年創建,到文帝劉恒、景帝劉啟,前后七十余年的勤政治國,出現了史稱“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那時候,牛羊遍野,倉庫皆滿,太倉之粟“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府庫余錢百萬,“貫朽而不可校”。漢武帝劉徹就是在這種國富民豐的形勢下繼位的。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在統治期間接受董仲舒建議,“廢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網羅人才;頒行“推恩令”,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為侯,以削弱割據勢力;澄清吏治,設置十三郡刺史,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發布“告緡令”,征收商人資產稅,打擊不法的富商大賈;采納桑弘羊建議,把冶鐵、制鹽、鑄錢收歸官營;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推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曾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橫貫中西的“絲綢之路”,發展了與西域各國的文化經濟交流;派唐蒙至夜郎,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個郡;用衛青、霍去病為將,進擊匈奴,解除了匈奴對西北邊境的威脅;又南征百越、東進朝鮮,在那里建立州郡……漢武帝時疆域東、南至海,西到巴爾喀什湖、費爾干那盆地、蔥嶺,西南到云南、廣西以及越南北、中部,北到大漠,東北迤至朝鮮半島北部,成為亞洲*富強繁榮的國家,真可謂是文治武功,業績顯赫,出現了西漢王朝的鼎盛之世。 然而正是這位在中國歷史上立下豐功偉績的帝王,卻在晚年時下了一道反躬自省的《輪臺罪己詔》。原來,漢武帝由于連年用兵,以及泰山封禪、揮霍無度等,也帶來了國庫空虛、徭役繁重,以及農民大量破產流亡的問題。漢武帝對此還是有比較清醒的認識的,據《資治通鑒》卷二十二載,他曾對衛青說:“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略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后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后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一方面強調連年用兵勞民的客觀原因,一方面告誡后世若長此以往,是要步秦朝滅亡的后塵的。在他執政的晚年,更進一步認識到多年用兵所帶來的嚴重政治危機,所以當都尉桑弘羊建議,要在西域輪臺(今新疆輪臺東南)一帶屯田準備軍需時,他覺得再也不能窮兵黷武擾害百姓了,而應發展生產安定人民生活,于是,在深切反思之后,毅然寫下了《輪臺罪己詔》。他在反省由于長年用兵耗費了國家大量資財后說:“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如今又要“遠田輪臺,欲起亭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后明令“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宴令,以補闕,毋乏武備而已。”明確表示,要停止戰爭,輕徭薄斂,實行“與民休息”的富國政策。《輪臺罪己詔》文字雖不多,卻顯示出一個英明統治者對自己功過得失的清醒認識,他不愧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帝王之一。漢武帝以一國之主至高無上的身份,敢于公開承認治國過失,躬身自省的精神,在我國歷史上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輪臺罪己詔》發人深省,令人贊嘆。 自己時刻自我反省,猶如面前擺放著鏡子,可以使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見得失。”有一次,太宗對大臣們說:“人要看到自己的形象得照鏡子,皇帝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得靠忠臣。如果皇帝拒絕群臣進諫而且自以為是,群臣用阿諛奉承的辦法順著皇帝的心意,皇帝就會失去國家,群臣也不能自保。像虞世基等為了保住自己的富貴用諂媚的辦法侍奉隋煬帝,隋煬帝被殺,虞世基等也被殺了。你們應該記住這個教訓,我做的事情當與不當,你們一定要說出來。”如果光靠讀讀圣賢們的話就能改過向善,誠然善莫大焉,而實際上那不過是一種理想。一個人若不能躬身自省,是聽不進別人的話的。正是唐太宗常反省自己,才樂于納諫,從而出現了歷史上“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 4中、和是一切的根本 《中庸》的**章講到一個重要的問題:人的喜怒哀樂之情與中、和的關系。 所謂中,就是適度,無過無不及。只有適度,才能和諧;中是和的前提和條件。所以和又稱中和;和為貴也可說是中和為貴。而中和的達到,與喜怒哀樂之情的恰當表達又有著密切的關系。 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人的一切行為,都出于情,而情是性的表現。《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說:“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于外,則物取之也。”人都有喜怒哀悲之氣,這是人性;人與外界相接觸,性即表現為喜怒哀樂之情。喜怒哀樂之未發,指天賦之性未與外界接觸之時;此時屬自然之性。自然狀態也就是本然狀態。在自然狀態下,不存在過與不及,所以是“中”。自然之性與事相接而表現為喜怒哀樂之情,由于人生活在群體中,情的表達也就受到種種人際關系的節制,需要有度;而人們環境、地位、利益以及學識修養等的不同,又會使情的表達有過或不及。過與不及,都會影響社會的和諧。刻薄寡情,冷漠無情,固然會危害社會和諧;喜怒哀樂之無節制地過度宣泄,也會傷及身體;尤其在復雜的環境之中,小不忍則亂大謀,無節制地任情而為,更會危及全局。因用情不當而帶來的教訓,史不絕書。因此,喜怒哀樂之情需要有種種人文的規范,就是傳統所說的道。人情之發只有符合道的節制,無過無不及,才能保證社會的“和”。所以說“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在傳統文化中對此有許多闡述。《小戴禮記·坊記》說:“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禮以情為基礎,依據情而加以調節,以達到社會的和諧。《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說:“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終者近義。”人的一切行為,都出于情;所以人道“始于情”,情是人道的基礎。但情要合于道義才能有益于社會和諧,人道教化就是引導人們恰當地表達喜怒哀樂之情。所以說“始者近情,終者近義”,人道是始于情而終于義,始于自然而歸于人文。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說:“無過情無不及情之謂理。”又說:“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理使情無過無不及,它以情為基礎,既是對情的節制,又使情不致“爽失”,能夠得到恰當的發揮和表達。 可見,情是人的一切活動的自然基礎,但人不能任情而行,情的表達要受人文的節制。“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既順應人情,又對人情有必要的節制,使人情得到恰當的表達,達到自然與人文的統一,才能產生社會的和諧。如果一個人脾氣太大、貪心太重,心中經常生無明之火、起煩惱,就會有災。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更要時時刻刻保持定慧、安詳、自在。 觀察時下的人們,有的人不了解人生真正的道理,如果要他沒有喜怒哀樂,他可能就無法安定下來。我們要了解,中、和是一切的根本,只有致乎中和,有定、有慧,做事情才能夠恰到好處,如此天地安于本位,就不會有災禍了。 這里,作者不僅提出人與人、人與社會要和諧,而且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春夏秋冬四時,風調雨順,什么時候該刮風、該下雨、該出太陽、該打雷,當天地安于本位時,時節才不會混亂,才能恰到好處。春天里,草木就會長得很茂盛,秋天就能收成,到了冬天就會很寒冷,四時節氣的運轉都會恰到好處。如果人心變異,天地變位了,即使六月天也會下起雪來,或是不到冬天就會很冷;因為,一切的天災人禍,都是由于人心沒有達到中、和,假若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中和的境界,那么這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就會成為人間凈土。 中與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目標,指出了此目標的重大意義,是具備至仁、至善、至誠、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應。中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致中和是社會價值的體現。致中和,即通過不偏不倚的方法處理萬事萬物,使人們達到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可以說是《中庸》全書的主旨。
中庸全鑒-典藏誦讀版 作者簡介
余長保,專職作家,著述頗豐。畢業于河南大學,教育學專業學士學位。曾經從事中學語文的教學工作5年,人文知識功底深厚。其作品多以現實中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有的放矢,并且立意新穎,文字優美,受到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出版的作品有:《越淡定越幸福》、《孝經全鑒》《徐霞客游記全鑒》《智囊全鑒》《左眼識人 右眼讀心》《三句話打動他人心》等。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