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yù)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yōu)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yōu)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中國古典小說叢書歧路燈(全2冊)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48062035
- 條形碼:9787548062035 ; 978-7-5480-6203-5
- 裝幀:書寫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典小說叢書歧路燈(全2冊)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文學(xué)愛好者 《歧路燈》清代長篇白話小說,警世稀品。清代李海觀作。一百零八回。李海觀出生于今天的河南省平頂山市湛河區(qū)曹鎮(zhèn)鄉(xiāng)宋寨村。該書敘述書香門第子弟譚紹聞(字念修)墮落敗家,又在忠仆王中的幫助下浪子回頭重振家業(yè)的故事。對封建社會的吏治、教育和當(dāng)時市井社會的世態(tài)人情、風(fēng)習(xí)流俗有廣泛生動的描寫,但多封建說教。
中國古典小說叢書歧路燈(全2冊) 內(nèi)容簡介
《歧路燈》以敗家浪子回頭的故事,生動地反映了當(dāng)時教育危機(jī)的嚴(yán)重性,為社會敲響了警鐘,為誤人岐途的青年點亮了指路明燈。小說形象而生動地揭示了青少年失足墜落乃至犯罪的四大原因:家教不當(dāng),父母失責(zé),交往不慎,品志不堅。同時,作者還通過對一系列人物的塑造,生動展現(xiàn)了當(dāng)時社會的生活畫面,為后人了解封建社會的現(xiàn)實提供了寶貴資料。
中國古典小說叢書歧路燈(全2冊) 目錄
中國古典小說叢書歧路燈(全2冊) 節(jié)選
**回 念先澤千里伸孝思 慮后裔一掌寓慈情 話說人生在世,不過是成立覆敗兩端,而成立覆敗之由,全在少年時候分路。大抵成立之人,姿稟必敦厚,氣質(zhì)必安詳,自幼家教嚴(yán)謹(jǐn),往來的親戚,結(jié)伴的學(xué)徒,都是些正經(jīng)人家,恂謹(jǐn)子弟。譬如樹之根柢,本來深厚,再加些滋灌培植,后來自會發(fā)榮暢茂。若是覆敗之人,聰明早是浮薄的,氣質(zhì)先是輕飄的,聽得父兄之訓(xùn),便似以水澆石,一毫兒也不入;遇見正經(jīng)老成前輩,便似坐了針氈,一刻也忍受不來;遇著一班狐黨,好與往來,將來必弄的一敗涂地,毫無救醫(yī)。所以古人留下兩句話:“成立之難如登天,覆敗之易如燎毛。”言者痛心,聞?wù)咦詰?yīng)刻骨。其實父兄之痛心者,個個皆然;子弟之刻骨者,寥寥罕覯。 我今為甚講此一段話?只因有一家極有根柢人家,祖、父都是老成典型:生出了一個極聰明的子弟。他家家教真是嚴(yán)密齊備,偏是這位公郎,只少了遵守兩個字,后來結(jié)交一干匪類,東扯西撈,果然弄的家敗人亡,上天無路,入地?zé)o門。多虧他是個正經(jīng)有來頭的門戶,還有本族人提拔他;也虧他良心未盡,自己還得些恥字悔字的力量,改志換骨,結(jié)果也還得到了好處。要之,也把貧苦熬煎受夠了。 這話出于何處?出于河南省開封府祥符縣蕭墻街。這人姓譚,祖上原是江南丹徒人。宣德年間有個進(jìn)士,叫譚永言,做了河南靈寶知縣,不幸卒于官署,公子幼小,不能扶柩歸里。多蒙一個幕友,是浙江紹興山陰人,姓蘇名簠簋,表字松亭,是個有學(xué)問、有義氣的朋友。一力擔(dān)承,攜夫人、公子到了祥符,將靈寶公薄薄的宦囊,替公子置產(chǎn)買田,分毫不染;即葬靈寶公于西門外一個大寺之后,刊碑豎坊。因此,譚姓遂寄籍開祥。這也是賓主在署交好,生死不負(fù)。又向別處另理硯田,時常到省城照看公子。這公子取名一字叫譚孚,是*長厚的。孚生葵向。葵向生誦。誦生一子,名喚譚忠弼,表字孝移,別號介軒。忠弼以上四世,俱是書香相繼,列名膠庠。 到了譚忠弼,十八歲入祥符庠,二十一歲食餼,三十一歲選拔貢生。為人端方耿直,學(xué)問醇正。下了幾次鄉(xiāng)試,屢蒙房薦,偏為限額所遺。這譚孝移也就漸輟舉業(yè),專一在家料理,唯作詩會文,依舊留心。相處了幾個朋友,一個叫婁昭字潛齋,府學(xué)秀才;一個叫孔述經(jīng)字耘軒,嘉靖乙酉副車;一個縣學(xué)秀才,叫程希明字嵩淑;一個蘇霈字霖臣;一個張維城字類村,俱是祥符優(yōu)等秀才。都是些極正經(jīng)有學(xué)業(yè)的朋友。花晨月夕,或作詩,或清談,或小飲,每月也有三四遭兒。一時同城朋友,也還有相會的,唯此數(shù)人尤為相厚。至于學(xué)校紳衿中,也還有那些比匪的,都敢望而不敢即。卻也有笑其迂板,指為古怪的。有詩為證: 同儕何必不兼收?把臂總因臭味投; 匪類欲親終自遠(yuǎn),原來品地判薰蕕。 卻說譚孝移自幼娶周孝廉女兒,未及一年物故。后又續(xù)弦于王秀才家。這王氏比孝移少五歲,夫婦尚和好。只因生育不存,子息尚艱。到了四十歲上:王氏又生一子,乳名叫端福兒:原是五月初五日生的。果然面似滿月,眉目如畫,夫婦甚是珍愛。日月遷流,這端福兒已七歲了,雖未延師受業(yè),父親口授《論語》《孝經(jīng)》,已大半成誦。 這孝移宅后,有一大園,原是五百金買的舊宦書房,約有四五畝大。孝移又費二百余金,收拾正房三間,請程嵩淑題額為“碧草軒”。廂房,廚房:茶灶,藥欄,以及園丁住宅俱備。封了舊宦正門,另開角門,與宅子后門相對,只橫隔一條胡同兒。這孝移每日在內(nèi)看書,或一二知己商詩訂文,看園丁蔡湘灌花剔蔬。端福兒也時常跟來玩耍,或認(rèn)幾行字,或讀幾首詩,或說一兩宗故事。這也稱得個清福無邊。 忽一日孝移在軒上看書,只見家人王中,引著一個人,像遠(yuǎn)來模樣,手中拿著一封書。見了孝移,磕下頭去,說道:“叩太爺安。”磕了三個頭,起來,說道:“小的是丹徒縣爺家下人,小的大爺差小的下書來的。”孝移一時還不明白。那人將書呈上,孝移開了封頭,取出內(nèi)函,只見上面寫著: 宜賓派愚侄紹衣頓首叩稟鴻臚派叔大人膝前萬安。敬稟者:吾家祖居丹徒,自宋逮今,二十余世矣。前靈寶公宦游豫土,遂而寄籍夷門。邑姻有仕于中州者,知靈寶公至叔大人,已傳四世。植業(yè)豫會,前光后裕,此皆我祖宗培遺之深厚也。愚侄忝居本族大宗,目今族譜,逾五世未修,合族公議,續(xù)修家牒。特以叔大人一支遠(yuǎn)寄中土,先世爵謚、諱字、行次,無由稽登,特遣一力詣稟。如叔大人果能南來,同拜祖墓,共理家乘,合族舉為深幸。倘不能親來,祈將靈寶公以下四世爵秩、名諱、行次,詳為繕寫,即付去力南攜,以便編次。并將近日桂蘭乳諱,各命學(xué)名開示,庶異日不致互異。木本之誼,情切!情切!順候合家泰吉。外呈綾緞表里四色,螺匙二十張,牙箸二十雙。宣德后家刻六種,卷帙浩繁累重,另日專寄。臨稟不勝依戀之至! 嘉靖口年口月口日 侄紹衣載叩 原來譚姓本族,在丹徒原是世家,隨宋南渡,已逾三朝。明初有兄弟二人,長做四川宜賓縣令,次做鴻臚寺正卿,后來兩房分派,長門稱宜賓房,次門稱鴻臚房。此皆孝移素知,但不知丹徒族人近今如何。及閱完來書,方曉得丹徒謀修族譜,不勝歡喜。便叫王中道:“你可引江南人到前院西廂房住。不必從胡同再轉(zhuǎn)大街,這是自己家里人,即從后角門穿樓院過去。對賬房閻相公說,取出一床鋪蓋,送到西廂房去。一切腳戶頭口,叫閻相公發(fā)落。” 孝移吩咐已畢,即將案上看的書史合訖,叫蔡湘鎖了書房門,手中拿著來書,喜滋滋到家中。對王氏說道:“江南老家侄子差人下書,你吩咐趙大兒速備飯與來人吃。”便到前廳叫道:“丹徒來人呢?”只見那人從廂房出來,早換了風(fēng)塵衣服,擎著氈包,說道:“這是小的大爺孝敬太爺?shù)耐廖铩!毙⒁频溃骸拔覀兪逯峨m是三世不曾見面,本是一家,何必這樣費心。”那人道:“孝敬太爺,聊表寸心。”孝移命德喜兒接了,便問道:“你叫什么名字?”那人道:“小的叫梅克仁。”孝移道:“你遠(yuǎn)來千里,辛苦,辛苦。且去將息。”梅克仁退身進(jìn)廂房去訖。自有王中照看,不必細(xì)說。 孝移回轉(zhuǎn)身來,德喜兒擎氈包相隨,進(jìn)后院來。王氏迎著問道:“哪里來了這個人,蠻腔蠻調(diào)的?”孝移道:“是丹徒老家的。”德喜兒道:“這氈包俱是送咱家的東西。”王氏道:“拿來我看看。”孝移道:“還要到祠堂里告稟。”即叫王氏取出鑰匙,遞與小廝,開了祠堂門。孝移洗了手臉,把江南來物擺在香案上,掀開簾闬槅,拈香跪下,說 道:“此是丹徒侄子,名喚紹衣,送來東西。”遂將來書望神主細(xì)念一遍,不覺撲簌簌地落下淚來。密祝道:“咱家四世不曾南歸,兒指日要上丹徒拜墓修譜,待擇吉登程,再行稟明。”磕頭起來,將門鎖了。 午飯后,復(fù)到前廳,端福兒也跟出來,站在旁邊。孝移道:“來人飯完不曾?”只見梅克仁早上廳來,道:“小的飯吃過。”因向端福兒道:“這是相公嗎?”孝移道:“是。”梅克仁便向前抱將起來,說道:“與南邊大爺跟前小相公,像是一般歲數(shù)。”孝移道:“你大爺多少歲數(shù)?”克仁道:“今年整三十歲。相公八歲,今年才上學(xué)讀書哩。”孝移道:“去年《齒錄》,有個譚溯泗是誰?”克仁道:“那是東院的四老爺。小的這院大爺,是書上那個名字。”孝移道:“發(fā)過不曾?”克仁道:“小的這院大爺,是十七歲進(jìn)學(xué),已補(bǔ)了廩。現(xiàn)從宋翰林讀書。小相公另有個先生。”孝移點點頭,又說道:“這里是五世單傳,還不曾到老家去。我素日常有此心,要上丹徒,一者丁憂兩次,還有下場事體:二者也愁水旱路程。你如今多住幾日,我安插家務(wù)明白,要同你南去。”克仁道:“小的來時,我大爺早有此意。” 克仁說話中間,看見小主人形容端麗,便道:“小的抱相公街上走走去。”孝移道:“輕易不曾叫他上街,改日熟了,你引他到后書房走走罷。”克仁道:“小的在家里:每日引小相公上學(xué)下學(xué)慣了,今日看見這位少爺,只想抱去大門外站站。”孝移道:“街上人亂,門上少立便回。”克仁抱起端福兒,果然在門樓下片時便歸。到了廳上,端福自回后宅去訖。 又住了七八日,克仁稟催起身。孝移叫王中向賬房取了十兩銀,賞了梅克仁。便自己收拾行囊、盤費,雇覓車輛頭口,置買些土物,打算到丹徒饋送。擇吉起程:帶了德喜兒、蔡湘;吩咐王中看守門戶;請閻相公商量了賬目話頭;又對王氏說了些家務(wù),好好叫端福在家,總之不可少離寸地,常在眼前。到了出行之日,祠堂告先,起身而行。一路水陸之程,無容贅述。正是: 木本水源情唯切,陸鞭水棹豈憚勞。
中國古典小說叢書歧路燈(全2冊) 作者簡介
李綠園(1707年-1790年),原名李海觀,字孔堂,號綠園,亦號碧圃老人。清代文學(xué)家,長篇古典小說《歧路燈》的作者,原籍洛陽市新安縣北冶鄉(xiāng)馬行溝,生于寶豐宋寨(今平頂山市湛河區(qū)曹鎮(zhèn)鄉(xiāng)宋家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唐代進(jìn)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xué)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