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未讀·文藝家:如何聊電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26295
- 條形碼:9787559626295 ; 978-7-5596-2629-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未讀·文藝家:如何聊電影 本書特色
★從電影制作7大方面入手,圍繞臺前幕后,普及電影基本常識
★從專業理論到片場實務,50個關鍵問題解答,掃除普通影迷*說不清道不明的觀影疑惑
★透過影史經典案例,精準學習行業內專業術語,磨練你的電影評論技巧,全力釋放吐槽欲望和點贊沖動
★近百年佳作回顧分析,數十位業界傳奇人物訪問,重溫你觀影記憶中的美好瞬間
學習*影評人,一眼看穿三流電影的俗套爛梗,識別佳片閃光點
跟隨行業先驅,一窺電影工作內幕,了解更多專業“冷知識”
做一個為身邊人掃除觀影障礙的進階迷影人
未讀·文藝家:如何聊電影 內容簡介
無論是在約會時和戀人聊TA喜歡的老電影,還是向朋友推薦斬獲奧斯卡獎提名的新人新作,我們都需要一些聊電影的方法。
然而,希區柯克的驚悚片和茱莉亞·羅伯茨的浪漫愛情喜劇差別如此之大,我們如何才能知道它們各自好在哪里,以及該如何評價它們?
美國資深影評人安·霍納迪,集三十二年觀影經驗,與普通讀者及影迷分享了她的觀影之道。帶我們回顧了一部電影的基本制作過程——從劇本撰寫到聲音剪輯,深入了解每一個具體環節;解答了那些我們*感興趣的問題:一個好劇本除了要有幾句經典臺詞,還應該有什么?大銀幕上的經典表演和舞臺、電視上的表演究竟有何區別?怎樣的攝影、剪輯和音效設計值得我們交口稱贊……
全書充滿了電影幕后制作的軼事趣聞,透過104位業界傳奇人物的親述,《如何聊電影》將幫助我們在觀影時換個角度,學著像職業影評人那樣,做自己的電影評論家。
未讀·文藝家:如何聊電影未讀·文藝家:如何聊電影 前言
每部電影都是一個生命,它有自己的類型DNA、基調特征、藝術追求和思想追求。要用一部后蘇聯時代的羅馬尼亞家庭片的標準去衡量一部西部片自然有失公允,同樣,你也不能指望一部主流娛樂大片去傳遞多么深刻的思想(雖然主流娛樂大片和深刻思想并非完全絕緣)。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這些電影做到有原創性、制作優良、構思精妙,而且不能刻意迎合觀眾,或向觀眾獻媚。不管這些電影*終的目標是什么,所有的電影都遵循一套相同的語法:視覺語言、聽覺語言,還有把這些視聽語言連接起來的表演傳統,或者是顛覆傳統的創新突破。影評人的工作就是識別這些傳統和創新,但不是為了在讀者面前賣弄學識或者故作姿態,而是要為讀者提供全新的解讀途徑,豐富他們的觀影體驗,或者至少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啟發。
可是,那個問題依然擺在那里:成就一部“佳片”的元素有哪些?反之,造就一部“爛片”的元素又是哪些?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在2009年推出了一系列文章,向讀者傳授我看電影時的分析和評價方法。這個名叫“如何看電影”的系列對電影制作的各個環節進行了探索,告訴普通電影觀眾在觀影時要如何識別影片的流暢性,創作野心以及閃光點。在此期間,我重操老本行,采訪了導演、編劇、剪輯等業內人士,了解他們的工作,以及他們希望觀眾如何去欣賞他們的作品。我們要如何判斷一個劇本是否優秀?光有幾句經典臺詞和一個令人震驚的結尾的劇本就是一個好劇本嗎?我們怎么判斷一部電影的剪輯是否優秀?電影攝影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影響觀眾的視覺和情感體驗?銀幕上的經典表演和舞臺、電視上的表演有什么區別?
正是這個系列讓我決定要寫這本《如何聊電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讀者認識、了解電影這種媒介。在這個時代,電影正在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每個人都成了自己*信任的影評人。影迷可以在推特上發表短評、推給朋友,用不超過一百四十個單詞的篇幅決定一部電影的命運;幾個朋友看完電影后可以聚在一起喝杯酒或者點杯咖啡,對影片的劇本或者某個影星的表演交換意見;DVD中的電影花絮和視頻網站可以讓觀眾了解到過去只有電影歷史學家才知道的影片信息和幕后故事。被動觀影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今我們每個人都是專家。
未讀·文藝家:如何聊電影 目錄
**章 劇本
第二章 表演
第三章 藝術設計
第四章 攝影
第五章 剪輯
第六章 聲音與音樂
第七章 導演
尾聲
附錄 紀錄片與真實事件改編電影
致謝
注釋
參考書目與推薦閱讀
未讀·文藝家:如何聊電影 節選
如果有人說一部電影“寫”得很好,那通常表示他很喜歡影片精妙的對白或是驚人的劇情反轉。但是一個劇本要具備的可遠遠不止這些。我們為什么會喜歡一部電影?因為我們喜歡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故事的發展,以及發展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還會喜歡上片中的角色,即便有時我們并不一定“喜歡”他們,甚至不能理解他們。
如果一部電影在這些方面都做到位了,那都要歸功于編劇,他們通常要花費幾個月甚至好幾年默默無聞的辛苦創作。劇本是每一部電影的基石,里面涵蓋的不只是劇情和對話,還有故事結構、內部規則,以及角色的生活、動機還有可信度,另外還包括基調、主題等抽象內容。
劇本是導演和影片全體創作人員的主要參考點,從服裝準備到片場設計,從照明方案到鏡頭角度,所有一切都要參考劇本。劇本寫得越好,就越能幫助制作人員在銀幕上打造一個引人入勝、真實可信的世界。
一個有可信度、細節度、特異性的劇本,能夠讓演員完全沉浸在角色當中,而不會對角色的動機和前后不一致的行為頻頻產生質疑,因為演員需要了解的角色信息全都寫在劇本上。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曾對我說,他是在《蝙蝠俠與羅賓》(Batman & Robin)令他慘遭演藝生涯*大差評之后,才真正意識到劇本的重要性。他說從那時起,當他在決定是否參演某部新片時,首先考慮的一定是劇本。如他所言,接下來克魯尼選擇的三部電影分別是《戰略高手》(Out of Sight)、《奪金三王》(Three Kings)和《逃獄三王》(O Brother, Where Art Thou?),正是這三部劇本出彩、制作精良的電影,讓克魯尼得以躋身顏值傲人、品味同樣不俗的男星行列,并從一個電影明星,成長為一個真正的演員。至于這個故事給人的啟迪,克魯尼總結得很簡單:“拿著一個好劇本拍出一部爛片,這種事情我見得多了,但是反過來你是做不到的。”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系列的編劇培訓班和編劇指南書籍不斷涌現,介紹各種編劇“法則”。有些是基于經典的三幕式結構,搭配精準安插的“劇情點”(**幕:鋪墊;第二幕:沖突;第三幕:解決);其他則基于由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普及的“英雄之旅”(hero’s quest)理論[ 源于約瑟夫·坎貝爾的代表作《千面英雄》,后成為影視制作行業的經典創作理論。——編者注]。不管個體編劇遵循哪種方法,當前的大部分好萊塢電影采用的都是*傳統的敘事模式:故事向前的線性發展,每一起事件、每一次接觸、每一個反轉,都朝著一個結局頭也不回地前進,做得好的話,這個結局一定既能令觀眾驚訝又感到滿足。
根據這些原則,一個靠譜的劇本,應該以一個緩急有序的節奏講述一個大體在意料之中的故事,并且在抵達預定的結局之前,串起所有常見的橋段,比如:男孩遇見女孩;男孩和女孩相戀;困難出現;男孩和女孩一起克服困難,*終走到一起。
套用著名編劇、導演比利·懷爾德的話:一個出類拔萃的劇本,應該要能掐住觀眾的咽喉,一刻都不松手。就這樣掐著觀眾的脖子一直走,讓他們別無選擇,只有乖乖跟著。而每隔一段時間,這個劇本就應該釋放足夠的信息,讓觀眾對接下來的故事發展保持好奇,永遠不覺得出戲、無聊或者毫無頭緒。
簡單來說,劇本要能夠回答每一個“影評人”觀眾必定會問自己的**個問題:電影制作者到底想做一部怎樣的電影?是一部充滿動作元素、帶觀眾逃離現實的奇觀電影?還是一部充滿動作元素、帶領觀眾逃離現實,同時又反映現代生活的奇觀電影?是一部深度討論愛情轉瞬即逝的文藝悶片?還是一部故事跌宕起伏的時尚愛情喜劇?每一部電影的靈感都源于劇本,如果電影創作團隊有能力駕馭這個劇本,那么就能把創作者的想法——不管是一部高智商燒腦片,還是一部酷炫的娛樂片——徹底地展現出來。
未讀·文藝家:如何聊電影 相關資料
讀完這本書,除了吃爆米花和驚聲尖叫,你還能在看電影時找到更多的樂趣。——《華盛頓郵報》
“清晰、簡明、有理有據。學習、磨練電影欣賞與評論技巧的不二選擇。”——《紐約時報》
一位電影評論界的佼佼者為我們獻上了一本不可多得的觀影指南。——馬克· 波爾(Mark Boal),2010年奧斯卡*影片《拆彈部隊》編劇
每個人都愛看電影,但并非每個人都“會”看電影,更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如何“解剖”電影。到底是哪些元素成就了杰作,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爛片?這本書可以讓人們越過迷障,看到電影的一切秘密。——楊時旸,專欄作家,影評人,《中國新聞周刊》主筆
未讀·文藝家:如何聊電影 作者簡介
安·霍納迪(Ann Hornaday),《華盛頓郵報》首席電影評論家,2008年榮獲普利策新聞獎 “最佳評論人”提名。曾是著名女權主義者格洛麗亞·斯泰納姆(自傳《在路上:我生活的故事》2017年在國內出版)的助理。從業三十多年以來,采訪過李安、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加里·奧德曼、卡西·阿弗萊克、蒂爾達·溫斯頓等眾多影視界知名人士,本書的撰寫得到包括他們在內的32位奧斯卡獎得主的幫助和支持。亞馬遜讀者評價她是“繼羅杰·伊伯特之后可相信、跟隨”的影評人。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