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為何你總是會受傷:傷口是勇氣和動力的來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22692
- 條形碼:9787513922692 ; 978-7-5139-2269-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為何你總是會受傷:傷口是勇氣和動力的來源 本書特色
為什么要看這本書?
如果你有一個被忽視、苛責甚至被暴力對待的童年;
如果你和自己的父母熟悉卻陌生,缺乏依戀與溝通;
如果你總是很軟弱,遭遇一點挫折就很痛苦,甚至憤怒和絕望;
如果你在愛情中屢戰屢敗,無法獲得穩定而親密的關系;
如果你總覺得別人對你不感興趣,自卑、孤獨,缺乏存在感、歸屬感;
如果你不知怎樣陪伴自己的孩子,給他(她)無條件的愛;
如果你總是感覺被剝奪、被侵犯邊界,甚至正滑向抑郁的邊緣;
那么,建議你打開這本書,跟隨武志紅老師,去“看見”那個 “受傷”的自己。
善良的背后,總有一顆受傷的心。
一個不被看見的小孩,長大后就成了軟弱的大人。
《為何家會傷人》作者、資深心理學家、百萬暢銷書作家武志紅
集合多年心理咨詢經驗,深入分析當事人的童年家庭關系,
全面梳理邊界、共生、全能自戀等心理領域熱點關鍵詞,
幫你認識真正的自我,建立愛的鏈接,活出內在生命力!
看見,就是愛。而愛,可以如此有力量。
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請你一定好好愛自己!
我們需要被看見,而那得是帶著理解、愛和接納的眼睛。——武志紅
本書特色:
1 本書選取武志紅從業25年來心理寫作zui有感覺的文字,集結成冊,讓讀者暢快閱讀;
2 武志紅親筆作序,詳細闡述本書主旨以及對我們現實生活的真實療愈作用;
3 金句迭出,每篇文章都有直擊心靈的經典文字,猶如武志紅為你做現場心理咨詢;
4 雙封,封面選用170克高階細格特種紙,內文采用80克純質膠,為讀者營造良好的閱讀觀感!
精選金句:
●我們的確應該感謝自己的心理疾病,感謝它們zui初對自己的保護作用。真正健康的心態是坦然承認自己的心理問題。
●真實的世界,本身就是有療愈性的。唯有表達真實的情感,才有機會成為自己!
●無條件的愛既是可以照亮我們自己的燈塔,也是可以照亮別人的燭光。
●你將生命的活力活出來,不再那么容易讓步,但你也更精彩、更有魅力。
●關系,是生命zui本質的渴求。關系中zui重要的是鏈接,能量由此得以流動,彼此都被滋養。
●媽媽、爸爸與孩子豐富的互動,勝過一切教育。孩子越小,這一點就越是重要。
●我們都渴望愛與被愛,對于一個小孩子而言,他的整個世界就是家,他除了渴望愛家人和被家人所愛之外,并沒有其他選擇。假若家庭環境比較惡劣,孩子會不惜一切贏得父母哪怕再可憐不過的關注與認可,但讓一個孩子這樣做的主要原因不是愛,而是恐懼。
為何你總是會受傷:傷口是勇氣和動力的來源 內容簡介
武志紅老師從事心理學事業25年來,一直都非常關注當下人們的心理狀態與變化,并為此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以心理學微觀角度,從當事人的童年家庭關系中找到深層答案:一個人之所以出現會絕望、憤怒,多數都是因為他受傷太重。而心理治療中發揮作用的,主要是愛的力量。我們必須自己去尋找人生的答案,我們首先要將自己當成一個人,也要將別人當成一個人。 你必須自己開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積極的愛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義,那么對你來說,生存就依然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必須找到一條新的道路,能激發“促進生命的”熱情,比以前更能感覺到生命活力與人格完整,覺得活得更有意義。
為何你總是會受傷:傷口是勇氣和動力的來源 目錄
PART 1與受傷的內心小孩對話
嬰兒期的失控
孩子失控時,他都要歸罪于外部世界
我們為什么怕黑
怎樣和不會說話的嬰兒互動
嬰兒需要的是活生生的媽媽
母子的親密關系來自豐富的互動
媽媽,請看著我,和我說
生命的根本動力,是離開媽媽
如何與孩子實現平等對話
父母對孩子是恨,還是不會愛?
愛需要走出自戀
PART 2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完美的人背后常藏有超常的痛苦
超常的痛苦催生超常能力
疾病的初衷是保護自己
車人合一感:攻擊性駕駛的心理分析
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憤怒,因為世界沒有按我的設想運轉
暴怒,多是因為全能自戀
暴烈脾氣,大都因為自戀
任何不如意,都有主觀惡意動機在
“我行,你也行”是唯一健康的人際模式
“沒有人能讓我愛上,我也絕對不會去愛別人”
愛情一開始都是在重復童年的模式
父母不要我,一定是我不好
無條件地愛自己,也無條件地愛別人
網絡匿名性讓人丟失“超我”
優秀的女性為什么怕成功
我們是否具有很高的成就動機
高成就觸發了內心強烈的愧疚感
請接受自己優秀的事實
男性也有成功恐懼
拓展閱讀
情愛關系中的珍惜原則
別在私人關系中做太絕
讓帶著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PART 3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消失的邊界
界限意識是關鍵
你的善良,也許只是軟弱
走出共生,開啟獨自探索之路
孩子渴求擁有獨立空間
如何擺脫病態的糾纏關系
比糾纏更可怕的是對孤獨的恐懼
僅僅作為一個人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
做強人父母的孩子,并不是那么容易
強勢父母的孩子容易制造麻煩
每個人都想在關系中尋找價值感
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
你的個人意志是否存在
沒有個人空間的生命為何脆弱
溺愛的心理真相
愛主要是從童年與父母的關系中學來
父母溺愛孩子,或許是因為自己渴望愛
我們為什么如此熱愛做看客
與自己的感覺保持鏈接
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悲劇是為了什么
被時宜淹沒也就喪失了自我
你是否有你自己鮮明的立場
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分裂
逃避挑剔的“內在爸爸”
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撕裂
失戀等于又一次失去“媽媽”
告別痛苦的唯一方法是直面痛苦
生活太苦,我們就有可能為“甜”發愁
逃避真實的心理感受
病態的心理防御機制
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有一個安全基地
大學生的自殺之痛
沖動型自殺*為常見
抑郁型自殺難被現場制止
“精神上的意外”
大學生的自殺傾向多數是在以前形成的
關系,是生命*本質的渴求
可怕的童年,恐怖的父母
孤獨的青春,致命的幻想
表達愛的方式并不是絕對的“占有”
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PART 1與受傷的內心小孩對話
嬰兒期的失控
孩子失控時,他都要歸罪于外部世界
我們為什么怕黑
怎樣和不會說話的嬰兒互動
嬰兒需要的是活生生的媽媽
母子的親密關系來自豐富的互動
媽媽,請看著我,和我說
生命的根本動力,是離開媽媽
如何與孩子實現平等對話
父母對孩子是恨,還是不會愛?
愛需要走出自戀
PART 2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完美的人背后常藏有超常的痛苦
超常的痛苦催生超常能力
疾病的初衷是保護自己
車人合一感:攻擊性駕駛的心理分析
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憤怒,因為世界沒有按我的設想運轉
暴怒,多是因為全能自戀
暴烈脾氣,大都因為自戀
任何不如意,都有主觀惡意動機在
“我行,你也行”是唯一健康的人際模式
“沒有人能讓我愛上,我也絕對不會去愛別人”
愛情一開始都是在重復童年的模式
父母不要我,一定是我不好
無條件地愛自己,也無條件地愛別人
網絡匿名性讓人丟失“超我”
優秀的女性為什么怕成功
我們是否具有很高的成就動機
高成就觸發了內心強烈的愧疚感
請接受自己優秀的事實
男性也有成功恐懼
拓展閱讀
情愛關系中的珍惜原則
別在私人關系中做太絕
讓帶著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PART 3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消失的邊界
界限意識是關鍵
你的善良,也許只是軟弱
走出共生,開啟獨自探索之路
孩子渴求擁有獨立空間
如何擺脫病態的糾纏關系
比糾纏更可怕的是對孤獨的恐懼
僅僅作為一個人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
做強人父母的孩子,并不是那么容易
強勢父母的孩子容易制造麻煩
每個人都想在關系中尋找價值感
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
你的個人意志是否存在
沒有個人空間的生命為何脆弱
溺愛的心理真相
愛主要是從童年與父母的關系中學來
父母溺愛孩子,或許是因為自己渴望愛
我們為什么如此熱愛做看客
與自己的感覺保持鏈接
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悲劇是為了什么
被時宜淹沒也就喪失了自我
你是否有你自己鮮明的立場
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分裂
逃避挑剔的“內在爸爸”
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撕裂
失戀等于又一次失去“媽媽”
告別痛苦的唯一方法是直面痛苦
生活太苦,我們就有可能為“甜”發愁
逃避真實的心理感受
病態的心理防御機制
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有一個安全基地
大學生的自殺之痛
沖動型自殺*為常見
抑郁型自殺難被現場制止
“精神上的意外”
大學生的自殺傾向多數是在以前形成的
關系,是生命*本質的渴求
可怕的童年,恐怖的父母
孤獨的青春,致命的幻想
表達愛的方式并不是絕對的“占有”
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為何你總是會受傷:傷口是勇氣和動力的來源 節選
怎樣和不會說話的嬰兒互動
嬰兒需要的是活生生的媽媽
我曾和一位資深心理咨詢師聊天,**次知道了“讀經寶寶”這回事,頓覺三觀盡毀。這位咨詢師也說,她**次聽到時,也震驚至極,乃至開始懷疑人生。
所謂讀經寶寶,就是從嬰兒一出生,就給嬰兒讀各種經書,目的是,從生命一開始,就給孩子灌輸知識。
給嬰兒讀經,這是真實版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用這種方式對待嬰兒,結果將與家長的初衷背道而馳。
這位朋友給我看了一個視頻,一位表情僵硬的媽媽,在給自己幾個月大的嬰兒讀經。我看時,不寒而栗,覺得孩子的需求被忽略了:嬰兒多次轉臉,幾次轉身,試著從這種他不能理解的、毫無意義的聲音中逃走,但這超出了他的能力,媽媽一次次將他的身子扶正,然后繼續讀經。
這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媽媽說,她聽說過一個孩子,才三個月就識字了。
嬰兒怎么識字?標準是什么?原來就是,媽媽手里拿著兩張字帖,然后嘴里讀一個字的音,而孩子能做出準確選擇。
這樣的事,真是讓我有冒冷汗的感覺。這叫識字?三個月嬰兒的這種“識字”毫無意義。對嬰兒來講,和活生生的媽媽建立生動的互動與鏈接,是**位的。嬰兒觀察課,是精神分析流派發展出的一個項目,顧名思義,即對嬰兒進行系統觀察,特別是母嬰關系。
在嬰兒觀察課上,有的媽媽就算是極有問題,但也是在用人的方式和孩子打交道,哪怕是帶著對孩子的憎恨。但還有一些媽媽,太急著給孩子灌輸文字性質的教育,結果她們的神情與身體非常僵硬,而其嬰兒,也常無力如面條,無比孤獨。
有咨詢師朋友,深入了解了一些讀經寶寶的媽媽,發現她們多是自己在嬰幼兒時,沒與父母等養育者建立起豐富互動的關系,所以不知道自己怎樣和不會說話的嬰兒互動,而讀經算是一根救命稻草,一個和孩子互動的辦法。
當然,這個辦法,其實不叫互動,因為只是媽媽們給孩子灌輸,灌輸也就罷了,讓事情更糟糕的是,灌輸的這些經文,對嬰兒來講毫無意義。甚至,如果嬰兒真這么早地就活在這些經文中,他將碰觸不到真實的世界,而陷入一個非真實的詭異虛幻中。
語言是身體的末梢,法國精神分析大師拉康如是說。語言雖然很重要,但相比起身體,相比起體驗,語言是細枝末節,而且語言是體驗的抽象表達,語言不及體驗之萬一。而嬰兒,則是身體心靈*敞開的時候,感受力無比敏感,這么早就給孩子灌輸哪怕是*經典的經文,也是舍本逐末。
我曾嘗試打坐、深度催眠的方式,讓自己的頭腦盡可能地安靜下來,結果感受力提高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這時才明白,語言真不及體驗之萬一。
可以這樣說,體驗的波動,如果是以萬為單位,而語言的波動,其實只是以個位數為單位。
語言很重要,人類一個重要的學習,是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體驗,但仍然得知道,體驗是**位的,而語言學習是第二位的,并且兩者的分量完全不是一個級數的。
母子的親密關系來自豐富的互動
嬰兒沒有語言能力,這會讓一些難以和人建立鏈接的媽媽焦慮,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互動。哪怕再焦慮,拿掉經文,試著和孩子直接相處,都是更好的選擇。
再好的經文,對嬰兒來說,也是蒼白的,讓嬰兒和沒有情感的聲音待在一起,就是在要孩子的命。無回應之地,就是絕境。所以給嬰兒讀經,就是陷嬰兒于絕境。
網友馨文胡說:現在好流行這個,各種胎教,真不如媽媽的一個溫柔對待。
這是至理。
給嬰兒讀經,遠離教育的本質。嬰兒的精神胚胎還未展開,他還沒來得及用自己的心、身與靈魂,來感受這個世界,與這個世界建立生動飽滿的鏈接,就已被灌輸了不明所以的東西,他的感受與思考,由此被鎖住了。
其實老子在《道德經》里都說了:復歸于嬰兒。結果我們反而違背規律,去給嬰兒灌輸他還不能理解的東西。
國際依戀研究協會創始人Patricia甚至反對玩具,覺得玩具破壞了孩子與父母的直接互動。她說:“對孩子來說,世界上*好的玩具,就是媽媽的臉。”
當然,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孩子拿媽媽的臉當物質性玩具,而是說,媽媽因與孩子互動而表情生動的臉,是孩子*喜歡的“玩具”。
網友“冬冬大美妞妞”發現了這一點,她說:“我家孩子現在很喜歡看小豬佩奇,但是只要是說有爸爸媽媽跟她一起玩,她馬上就不看動畫片了!孩子很渴望跟家長一起玩,哪怕是你跑我追他們都會很開心。”
切記這一點:媽媽、爸爸與孩子豐富的互動,勝過一切教育。孩子越小,這一點就越是重要。
媽媽,請看著我,和我說
浙江臺州趙女士的兒子讀小學二年級。婦女節當天,他給媽媽講故事、捶背……可媽媽卻一直在低頭看手機。寶寶心里苦,于是寫下了一篇很傷心的日記。
“沒有意識到我的行為對孩子有這么大的影響。”趙女士說,以后要放下手機多陪陪兒子。
網友在我微博留言分享了一些他們的故事。
@花生3:我也有這種經歷,要么就是隨口回應但并沒聽我在說什么,要么就是電話打過去說怎么看到未接也不回,就說,你找我能夠有什么事。
@super學海無涯:我也是,每次跟爸爸聊天它都眼睛盯著電視看,還說聽著我說呢,生氣也無奈。然后是現在的老公,只要一談點什么不是看電視就是看手機,我抗議,他還理直氣壯地說眼睛看不影響耳朵聽我說話,氣憤至極。
@南半球的花園:我也是,每次有空我都纏著我媽讓她和我聊天,她總是把我推到一邊說我煩,這么大人了還纏著父母。然后自己玩手機睡覺,總是不重視我的感受,我真的很難過。溝通過,她還是這樣。
@遺傳基因咨詢顧問文靜:有一對夫妻,妻子多次請求丈夫多陪陪她,她丈夫背對著她面對著電腦說:“我現在不正陪著你嗎?”來回幾次妻子不再需要這樣冷冰冰的陪伴了,他們也從此成了陌路人。
@阿蘿媽:我女兒經常使勁掰我的頭到她那邊:媽媽看我!
@斯嘉麗-Princess:我父母就是極少受關注,所以他們也極少關注我,我跟他們反映說讓他們多關注我,結果他們還會生很大的氣,說我很煩,不會自己一個人玩啊。現在他們老了,又過來向我尋求關注,我也很生氣,覺得他們煩。
@windcyy:我爸媽從老家來我這兒過年,每天晚上吃完飯,沙發上一坐,電視打開,我就完全沒有跟他們說話的欲望了,帶著仔去旁邊房間或外面玩。過來三個月,沒怎么交流過。我們的父母是敗給電視,我們這代是敗給手機!
@happy_猴年大吉:我年少時也曾經跟母親說過,她不認真聽我講話。但是,人家是振振有詞:我沒空。等她有空了說:我現在有時間,你說。我已經不想再跟她說話了。
@SUEYA-L:我見過一些家長帶孩子出去玩,孩子在叫他們別玩手機,他們連過馬路都玩手機,真是可悲啊,好心寒。
*后還想到了卞之琳的詩《斷章》,我一直覺得是首看似美實則悲傷的詩: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看了日記和網友留言,我想起了我的來訪者的一個故事。
這位來訪者是企業高管,他的問題是,無論在什么場合,都非常非常緊張,緊張背后是自卑——他總覺得別人都對他說話不感興趣。
根據他的其他一些問題,也加上經驗和感覺,我猜他和媽媽的關系質量很有問題。聽到我這個推測,他說,怎么可能,我和媽媽的關系再好不過了。
怎么個好法?我問他,能說說嗎?
他說,幾乎每天回家,他都會和媽媽聊天,從晚上七點聊到十點,是很平常的事。他現在已有三十多歲,在他的記憶中,他和媽媽的關系一直如此。
聽他這么說,我也不禁懷疑,自己的推測錯了,但還是繼續問他:既然和媽媽聊了那么多,那么,你和媽媽聊天時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美好回憶嗎?能不能說一兩個?
這個問題戳到他痛處,他很驚訝地發現,他竟然一段印象深刻的和媽媽聊天的片刻記憶都回憶不起來。
這出乎我的預料,我想了解得更具體一點,于是問他:能描繪一下你和媽媽聊天的具體情形嗎?
他講了,就和那位小學生日記寫的感覺是一樣的,并且,三十年如一日。即,永遠是,他看著媽媽說話,而媽媽給他一個側臉,她的臉永遠是正對著前方,媽媽在聽,也有回應,但從來都是心不在焉似的。這讓他時刻在懷疑,是不是他講的事情沒意思,媽媽不喜歡,甚至,媽媽根本就不愛他。
講出這么具體的感受后,他發現,他在普通關系里的那份緊張和自卑,就和他與媽媽關系里的這種感覺完全是一致的。
他也體驗到了,在和媽媽這樣談話時,他多受傷,多憤怒。
回到家后,他向媽媽袒露了這份傷,并表達了憤怒,其間痛哭。媽媽被驚到,真誠向兒子道歉,接著學習和兒子在談話時,面對面,眼睛對著眼睛,并接連三次,她用心表達了對兒子的肯定。這三次,都讓兒子深切體驗到,媽媽真的看到了他,真的在乎他、愛他。
僅僅是這樣三次有質量的回應,就讓他有了雙腳踏在大地上的感覺。
正好他面臨著幾個蠻大的挑戰,這些挑戰讓他有失控感,譬如頭暈,感覺自己像是漂浮著的。在咨詢中,我讓他一次次體驗媽媽這三次有質量的回應,帶給他腳踩大地的感覺。而他每次回憶這些時刻,都會感動得落淚。
后來,他戰勝了這幾個挑戰,順利得不可思議,甚至是完美。
看見,就是愛。而愛,可以如此有力量。
我這位來訪者和那位小學生的經歷,并不少見。在我的微博上,也的確有很多朋友講到了類似經歷,既有自己在父母前體驗到的,也有自己不用心和自己孩子對話的。
這都可以理解,因為很多母親與父親,自己也極少體驗過,什么叫全神貫注、有臨在感的對話,所以他們也會習慣性地將這一點延續下去。
我們的人際關系相處模式,大抵如此,大家很在乎關系,但關系質量普遍不怎么樣,缺有質量的回應,缺臨在,缺鏈接。
但這是可以學習的,試試在某些時刻,在你珍惜的人面前,全神貫注地在一起,用你的全部身心,去聽對方講話。
你會發現,這有多美。
為何你總是會受傷:傷口是勇氣和動力的來源 作者簡介
武志紅 資深心理咨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師從國內著名的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教授。2001年,獲得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現于北上廣開辦了武志紅心理咨詢中心,致力于用心理學去深度剖析理解個人、家庭的種種典型現象,讀者遍布世界各地華人區。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家會傷人》《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為何越愛越孤獨》等作品,個人作品銷量超百萬冊。 新浪微博:@武志紅 微信公眾號:wzhxlx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