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另類敘事:西方現代藝術史學中的表現主義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98343
- 條形碼:9787301298343 ; 978-7-301-29834-3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另類敘事:西方現代藝術史學中的表現主義 本書特色
《另類敘事:西方現代藝術史學中的表現主義》系統梳理一種不同于傳統再現和體制化古典主義的藝術史學傳統,直指西方藝術史學史研究和發展的薄弱環節,反思、重塑長久以來西方藝術史學中被遮蔽的表現主義傳統。 作者在此書中不僅闡述了藝術史理論的發展脈絡,也指出了長期以來被遮蔽、忽視的一種藝術史學傳統——表現主義,而后者在某種意義上更接近中國藝術本質,對中國藝術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都頗具借鑒意義。
另類敘事:西方現代藝術史學中的表現主義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作者多年研究古典藝術的深厚功底和現代藝術史的嶄新視野,從“人文”與“批判”入手,反思和挖掘長久以來西方藝術史學中被忽視的一種另類敘事——表現主義的故事。 作者強調“藝術是詩,更是美”,系統梳理一種不同于再現和體制化古典主義的藝術史學傳統,從而強調“視覺”人文主義的發展線索。該書嘗試在當下的學術語境和現實關切之下,直指西方藝術史學史研究和發展的薄弱環節,通過洗練和重塑這段被遮蔽的歷史,確認其在圖像和媒體時代所具有的人文主義和知識批判的價值與意義,評析深入,視角獨特,資料豐富。
另類敘事:西方現代藝術史學中的表現主義 目錄
序 言 /1
**章 緒 論 /7
一 學術史:回溯與綜述 /12
二 批判的藝術史家 /16
三 體制、權力與藝術史的知識話語 /20
四 現代性的心理學 /22
五 批判理論與前衛藝術語境 /25
六 維也納學派與奧匈帝國 /26
七 艾比·瓦爾堡與古代文化復興 /29
八 藝術史的終結 /35
九 “藝術地理學”和“真實空間” /38
十 從風格到圖像科學 /42
十一 表現的藝術史學:人文與批判 /45
第二章 溫克爾曼:美學、風格與文化史 /55
一 古代藝術的美學理想 /56
二 “體系”與“表現” /68
三 歷史觀:啟蒙理性與浪漫情懷 /73
四 推斷與歸納 /77
五 風格:“美的理想” /79
第三章 赫爾德:追懷觸覺的創造 /87
一 雕塑:皮格馬利翁創造之夢 /89
二 觸覺與視覺 /92
三 古代雕塑的觸覺美及其表現形式 /96
四 表現與移情 /97
五 造型藝術、詩性智慧與“文化民族” /99
六 從歷史主義到歷史哲學 /104
七 文化史與“觀看方式”的歷史 /108
第四章 斯萊格爾與歌德 : 古典與哥特 /113
一 文化民族 /115
二 歌德與斯特拉斯堡大教堂 /118
三 斯萊格爾:德意志藝術傳統 /121
四 歌德:自然的古典理想 /128
五 古典還是哥特 /134
六 藝術史:德國與歐洲 /139
第五章 沃爾夫林:“藝術科學”與“眼睛教育” /149
一 狄爾泰:“精神科學” /151
二 “移情”與“純視覺” /156
三 “形式感”:“眼睛教育” /163
第六章 潘諾夫斯基:文化的象征形式與風格、主題和觀念 /171
一 形式與“藝術意志” /173
二 風格、人體比例理論和古代文化 /176
三 作為象征形式的透視 /182
四 “理念”:藝術理論的問題 /187
五 風格新論:延續與拓展 /193
第七章 德沃夏克與澤德邁爾:論勃魯蓋爾 /203
一 德沃夏克的新寫實主義 /209
二 澤德邁爾:“馬齊奧”與“結構分析” /218
三 從觀念史到直覺結構:一種表現的“藝術科學” /226
第八章 澤德邁爾與帕赫特:“藝術危機”與“讓眼睛回到過去” /235
一 歷史主義鏡像的破碎 /236
二 藝術危機 /243
三 奧托·帕赫特 : 讓眼睛回到過去 /254
四 從視覺結構到“具象性” /263
第九章 帕赫特與潘諾夫斯基:“靜謐凝視”與“隱秘象征主義” /267
一 北方文藝復興繪畫起源的爭議 /269
二 凡·艾克兄弟:《根特祭壇畫》 /276
三 諾沃蒂尼的塞尚 /283
四 具象情境主義 /287
第十章 20 世紀初的美國藝術史學:“熱情與超脫的結合” /291
一 普林斯頓大學:馬昆德和默瑞 /296
二 哈佛:金斯利·波特和薩茨 /301
三 歷史距離 /309
第十一章 20 世紀初的美國藝術批評:浪漫精神與現世生活創造 /313
一 羅伯特·亨利:《論藝術精神》 /315
二 斯蒂格里茨和紐約的現代藝術批評家 /319
三 杜威:藝術即經驗 /323
四 漢斯·霍夫曼、邁耶 - 格拉菲與布列頓: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 /326
五 創造生活 /331
第十二章 20 世紀中晚期的討論及影響:風格,從歷時到共時 /335
一 邁耶·夏皮羅和阿諾德·豪澤爾 /337
二 貢布里希、阿克曼和戈德曼 /341
三 庫布勒:《時間的形狀》 /346
四 索爾德蘭德:風格史,一個美學烏托邦 /349
五 風格即生活 /353
第十三章 非編年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從風格到“圖像科學” /361
一 “錯置”與“重置”:多重時間 /364
二 文藝復興藝術的爭議性 /370
三 圖像世界 /376
四 “圖像科學”和“圖畫行動” /382
第十四章 結 論 /387
一 視覺人文主義 /388
二 歷史決定論 /392
三 權力陷阱:重估知識的批判、反現代性與德意志歷史主義傳統 /394
參考文獻 /399
后 記 /413
另類敘事:西方現代藝術史學中的表現主義 節選
后記 當下國內學界方興未艾的西方現代藝術史學方法論的譯介、討論和研究,其實牽涉兩個不同語境:一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主要依據英文材料形成的對西方藝術史學方法論的譯介和研究;二是二戰前后,英語世界逐漸發展起來的對藝術史學史,特別是德語藝術史學傳統的探討、譯介和研究。后一個語境,盡管很大程度上是前一個語境得以形成的參照,卻在當下國內的藝術史學相關問題討論中,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造成西方現代藝術史學的某種“接受的遮蔽”。《另類敘事:西方現代藝術史學中的表現主義》所嘗試的討論,是在觀照后一種語境的前提下展開的,因此,這是一個有關西方現代藝術史學的另類故事。 需要指出的是,英語世界對德語藝術史學傳統的接納和重塑,是與二戰后一種新的西方現代藝術史學的話語系統的建構、形成與發展聯系在一起的。從以德語為母語的藝術史,轉變為全球化的英語的藝術史,期間發生的對德語藝術史學傳統的諸多洗練、遮蔽和重塑,頗值得玩味,也構成了西方現代藝術史學史的一個重要篇章。應該說,藝術和藝術史研究在當下所面臨的思想現實,已然不是,或者說主要已不是決定論之類的傳統極權主義的社會意識形態,而是如何有效實現對知識及其所代表的權力話語和體制的批判,實現對晚期資本主義或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邏輯的批判。當然,本書并不企望實現如此宏大的目標,而只是借助了幾個有限支點,嘗試勾勒英語鏡像中的西方現代藝術史學,特別是德語藝術史學中的一個特定方面,即“表現的藝術史學”的沉浮與顯隱,和它的批判與人文觸角,以及它和“視覺人文主義”的往昔、現在和未來景象。 若有所謂的“歷史本相”的話,那么,這個本相也總會在語言的哈哈鏡里發生各種變形,而這也讓我想到國內學界對西方藝術史學傳統經典的迻譯和評述。英文譯本和學術話語流派的優勢,在藝術史日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是顯而易見的,但也應警惕就此形成的一種話語和權力的執念。即便是英語世界,藝術史學也處在持續變化中,這種變化的背后隱含了知識權力的糾葛。對于這一點,貢布里希本人是有清醒認識的,他在1965年發表的《名利場邏輯》一文中說:“一旦身處商業化社會時尚和競爭潮流的名利場,就會發現,語言上的純粹主義者或古典主義者站到了權力主義一邊。” ??????????????????????????????????????? 張堅?? 2018年6月18日
另類敘事:西方現代藝術史學中的表現主義 作者簡介
張堅,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藝術史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館長,中美富布萊特研究學者(2013—2014年度)。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現代美術史和史學史,20世紀中國現代美術。主要著作包括《視覺形式的生命》《西方現代美術史》等;譯著有沃林格《哥特形式論》、康拉德·費德勒《論視覺藝術作品的判斷》,以及沃爾夫林《意大利和德國的形式感》等;主編“大師·美術”叢書(15 種) 和《藝術:生活或觀念——交互視野下的中國和美國現代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