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群雄紛爭 頻繁更迭-朱大渭說魏晉南北朝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2192
- 條形碼:9787108062192 ; 978-7-108-06219-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群雄紛爭 頻繁更迭-朱大渭說魏晉南北朝 內容簡介
本書為“大家說歷史”叢書之一種,系統介紹了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發展,對經濟、政治、軍事、人物、民族、社會、文化、科技等領域進行了詳細的敘述,從政權、時間、人物等多重線索全面立體生動地展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群雄紛爭,頻繁更迭”的時代特征。
群雄紛爭 頻繁更迭-朱大渭說魏晉南北朝 目錄
總說 典型的封建自然經濟3
不斷更迭的封建王朝6
洶涌的民族融合浪潮17
開放融合的文化和社會生活20
分說 經濟29
魏晉封建論說29
魏晉南北朝階級結構試析33
魏晉南北朝南北戶口消長揭秘41
北魏的國營畜牧業經濟49
政治58
魏晉南北朝政界名人成才年齡結構58
兩晉南北朝官員的俸制和致仕63
南北朝時期豪強酋帥興起與政局變遷78
魏晉南北朝基層政權組織91
軍事97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軍事特征97
水軍和騎兵的大發展104
套城和長城的防御體系113
諸葛亮的軍事思想122
夷陵之戰與《隆中對》127
人物134
賢相諸葛亮134
千古名將關羽144
謝安的政治軍事功業151
南朝歷史的開創者劉裕158
杰出的革新家魏孝文帝元宏164
民族170
儒家民族觀170
十六國北朝民族融合的趨同性173
十六國北朝各少數民族融入漢族總人口數考179
十六國北朝民族融合的深遠影響187
南方蠻、俚、僚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190
社會、文化、科技199
魏晉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199
中古漢人由跪坐到垂腳高坐209
中古宗族組織所反映的文化內涵213
麻沸散的發明與外科大型手術219
古代“機器木人”的始創和機制223
附錄朱大渭先生個人主要論著目錄229
群雄紛爭 頻繁更迭-朱大渭說魏晉南北朝 節選
不斷更迭的封建王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分裂期較長的時代,是戰亂頻繁的時代,也是封建王朝不斷更迭的時代。這個時期,史家習慣于從建安年間(196—219年)算起,至隋開皇九年(589年)滅陳止,前后近400年。在這約四個世紀中,除西晉曾實現過短暫的(約37年)統一外,全國長期處于分裂割據狀態,先后建立過35個大大小小的政權。各政權間或爭奪勢力范圍,或欲統一全國。群雄角逐,戰亂不已,政治風云變幻多端,整個社會處于極度的動蕩之中。大致說來,這個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自漢末戰亂至西晉滅亡為**階段;自西晉滅亡經東晉十六國為第二階段;自劉宋代晉和北魏統一北方至隋統一為第三階段,也即歷史上所謂的南北朝時期。在第二、第三階段中,全國處于南北對峙的政治形勢,其間北方經歷了三次分裂和統一,自西晉滅亡,南方經歷了東晉、宋、齊、梁、陳五個朝代;至隋滅陳后,全國才又實現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 東漢末年,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結果在靈帝中平元年(184年)爆發了以黃巾軍領袖張角為首的各族人民大起義,地方割據勢力乘機而起。從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之亂開始,全國各地,特別是黃河流域的軍閥之間展開了空前的大血戰,其結果是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政權處于六朝時代的肇始期,在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具有創新意義。六朝時期的門閥士族制、三省制、地方刺史和督軍制,北方流民向南方和邊區大遷徙、民族大融合,屯田、占田、均田制、戶調租稅制、奴客制,儒家獨尊轉為百家爭鳴,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佛教和道教興盛,從而在文化上出現了自覺趨向型、開放融合型、宗教鬼神崇拜型、地域型等文化特征,所有這些,大體上都是從東漢末和三國時期開端的。魏、蜀、吳等各派政治勢力為實現統一的目的,又都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奮發圖強,銳意革新。在政治上,整頓吏治,用人唯才,賢能得用,法令嚴明,政治清明;在軍事上,兵士來源、軍隊組織、戰略戰術思想、騎兵和水軍運用、武器裝備都有較大發展;在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興修農田水利,南方和邊區經濟得到開發;在文化科技上,有建安七子的詩文創作,玄學的興起,機械、地圖、數學、醫學等科技興盛。同時,在這種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科技等各種斗爭發展都相對活躍的歷史時期,人們有了更多的機會來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由于政治軍事斗爭*為激烈,因而形成了安邦定國、文韜武略等各類人才輩出的局面。魯迅所謂“蓋當時多英雄,武勇智術,瑰偉動人”。而且三國的開國君主都可稱明主,手下網羅了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將。從事功方面看,三國都是打著正統或維護正統的旗號,謀求剪除異己,實現新的統一。 后來魏滅蜀,司馬氏代魏后于太康元年(280年)派兵滅吳。至此,自中平六年董卓之亂開始的全國大分裂局面,在延續了整整91年后,又重新歸于統一。但此景不長,全國很快又陷于搶奪皇權的宗室內訌戰爭“八王之亂”中,*后司馬越取得勝利,毒死惠帝,另立晉懷帝。八王之亂給社會造成了慘重的破壞。因此,在八王之亂后,南北各地相繼爆發了流民起義。一些少數民族首領乘機起兵,建立政權。晉惠帝建武元年(304年)匈奴劉淵建立政權,國號漢。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繼位。次年,劉聰派劉曜和王彌等率軍攻下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接著,劉聰又派劉曜率軍攻入關中,占領長安。西晉雍州刺史賈疋等擁立司馬鄴為帝(愍帝),奪回長安。建興四年(316年),劉曜再度攻下長安,俘虜了晉愍帝,西晉至此滅亡。漢軍在洛陽和關中大肆燒殺搶掠,史稱“永嘉之亂”。西晉滅亡后,由原來司馬越派駐建鄴(今南京)的瑯邪王司馬睿稱帝,建立東晉(317年)。南北分裂對峙的局面至此形成。 西晉滅亡后,北方進入了所謂五胡十六國時期。這個時期又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期的地方政權計有:漢(匈奴)、前趙(匈奴)、后趙(羯)、冉魏(漢)、前燕(慕容鮮卑)、前秦(氐),另外還有巴蜀地區的成漢(巴氐)、西北地區的前涼(漢)和內蒙古地區的代國等。這些地方政權,除成漢亡于東晉外,其余興亡情況如下:劉淵建立的漢國傳三世而亡,劉曜奪權建立前趙,羯人石勒乘機建立后趙。后趙攻滅前趙,而亡于冉魏。冉魏為前燕所滅,前燕亡于前秦。另外,前秦還滅了仇池氏(白馬氏)、前涼和代國,曾一度統一了北方。 前秦的統治者比較清醒地認識到“黎元應撫,夷狄應和”,實行一系列減輕賦役和發展生產的措施。永興元年(357年),苻堅即秦王位后,勸課農桑,興立學校。永興二年(358年),“開山澤之利,公私共之。偃甲息兵,與境內休息”。甘露元年(359年),王猛為中書令、京兆尹,苻健妻弟強德“昏酒豪橫,為百姓之患”。王猛捕而殺之,陳尸于市。中丞鄧羌與王猛協力,剪除貪官污吏,“數旬之間,貴戚豪強誅死者二十有余人,于是百僚震肅,豪右屏氣”。甘露三年(361年),苻堅下令:“其有學為通儒、才堪干事、清修廉直、孝悌力田者,皆旌表之。”于是人思勸勵,盜賊減少,“請托路絕,田疇修辟,帑藏充盈”。建元十三年(377年),因關中水旱不時,苻堅發王侯以下及富家僮隸三萬人,開涇水上源,鑿山起堤,通渠引水,灌溉岡鹵之地,百姓賴其利。王猛善治國,整齊風俗,政理稱舉,舉辦學校,關隴清晏,百姓豐樂。自長安至諸州,皆夾路栽槐柳,20里一亭,40里一驛,旅行者取給于途,工商貿販于道。百姓歌之曰:“長安大街,夾樹楊槐。下走朱輪,上有鸞棲。英彥云集,誨我萌黎。”前秦政權實行革新所帶來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局面,不僅在十六國時期是少見的,就是在兩晉時期也不曾有過。 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戰中,敗于東晉。前秦瓦解,北方又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進入五胡十六國后期。這期間的北方割據政權有關東地區由慕容氏建立的后燕、西燕、南燕和由漢人馮跋建立的北燕,西燕為后燕所滅,而后燕則亡于北燕,南燕亡于東晉,北燕也亡于北魏。關中地區有后秦(羌),其北面是匈奴鐵弗部建立的大夏。后秦亡于東晉而大夏則據有其地,吐谷渾滅大夏。隴西至河西走廊有西秦(鮮卑乞伏部)、北涼(盧水胡沮渠部)、西涼(漢)、后涼(氐)、南涼(鮮卑禿發部)。后涼亡于后秦,南涼亡于西秦,西秦亡于大夏,西涼亡于北涼,北涼歸降北魏。 北魏是由道武帝拓跋珪建立的,先居牛川(今呼和浩特東),后都平城(今大同)。自道武帝開始,經明元帝拓跋嗣,至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完全統一了北方,在此前,東晉也為劉宋所代替,由此正式形成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北魏統一北方后,所有進入中原的胡族部落進一步解體,而漢族中的封建依附人口的一部分也游離出來,加上北方民族融合的基礎擴大,這就為魏孝文帝的改革鋪平了道路。魏孝文帝進行了重要的經濟改革,即實行均田制。為了強化地方政權,在均田令頒布的第二年,建立了三長制,廢除原來“百室合戶,千丁共籍”的宗主督護制。在施行均田制時,規定了新的租調制度。北魏自實行均田后,墾辟了不少荒地,被北方長期戰亂破壞的農業生產,這時逐漸恢復起來,人民生活比較安定,社會經濟也逐漸繁榮。北魏均田制推行后,社會經濟逐漸恢復,政治形勢趨向穩定。為了進一步控制北方各族人民,所謂“光化中原”,北魏王朝于太和十八年(494年)遷都洛陽。緊接著,孝文帝進行了改革官制、禁止胡語胡服、改鮮卑姓為漢姓、恢復和建立士族門閥等級制度等一系列漢化措施。在建立士族門閥等級制度時,他不僅將以往漢族中的士家大族按姓氏劃分出門第等級,而且在鮮卑拓跋族中也如法炮制,劃分出門第高下,仕進和婚姻大致以門第為準。但這一措施也人為地激化了北魏統治階級和各族人民的矛盾,而且在統治階級內部制造了分裂的因素,其結果便是在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爆發了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縣西北)、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南)、武川鎮(今內蒙古武川縣西南)、撫冥鎮(今武川縣東北)、柔玄鎮(今內蒙古興和縣西北)、懷荒鎮(今河北張北縣)六鎮城民起義。 由此開始,各地的起義屢仆屢起,前后延續了八年之久,給北魏政權予以沉重的打擊。世居秀容川(今山西朔州西北)的契胡首領爾朱榮乘機招兵買馬,鎮壓起義,利用北魏皇室的矛盾,控制了北魏政權。后以高歡和宇文泰兩人為首的懷朔和武川兩大豪強集團興起,分立元魏兩帝于鄴城和長安,從而使北魏分為東魏、西魏。東魏為北齊所代替,西魏為北周所代替。在頻繁的政治變動中,魏孝文帝建立的士族門閥制度迅速解體。北齊政治軍事統治出現鮮卑化的趨向;而北周則由一批胡漢混血貴族進行統治,大量重用漢族士人,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西魏北周政權的政治革新集中在宇文泰當政和周武帝宇文邕時代。改革內容可以分為五點。 **,擢賢良,整頓吏治。要實行改革措施,首先必須選賢任能,因為改革要由各級官吏去執行。宇文泰令蘇綽制定的《六條詔書·擢賢良》中指出:“上至帝王,下及郡國,置臣得賢則治,失賢則亂,此乃自然之理,百王不能易也。”所以,西魏北周選舉不限門第高下,“唯在得人”。對于各級官吏,每年都必須“勤而審察,去虛取實,各得州郡之*而用之”。大統四年(538年),周惠達為吏部尚書,“盡心勤公,進拔良士”。以后薛端為吏部郎中,不避權貴、選進賢能,他所任用的官吏,多為才能之士。 第二,實行均田制,盡地利以發展生產。西魏重新頒布了均田令,規定一夫一婦授田一百四十畝,未娶的18歲以上的男丁,授田百畝。18歲成丁授田,64歲年老退田。十口以上人家授宅地五畝,九口以上授宅地四畝,五口以下授宅地兩畝。為了嚴格推行均田制,北周法律規定:“正長隱五戶及十丁以上,隱地三頃以上者,皆死。”嚴懲隱丁、隱地,顯然是為了有效地推行均田。西魏北周政權為了配合均田制的施行,強調各級官吏必須勸課農桑,“使農夫不廢其業,蠶婦得就其功。若有游手怠惰,早歸晚出,好逸惡勞,不勤事業者,則正長牒名郡縣,守令隨事加罰,罪一勸百”。《六條詔書·盡地利》還教誡說,在農忙時不息役省事,“而令民廢農者,是則絕民之命,驅以就死”。如無勞力及無牛之家,勸令“有無相通,使得兼濟”。農閑及陰雨之日,“當教民種桑、植果,藝其菜蔬,修其園圃,畜育雞豚,以備生生之資”。《六條詔書》是西魏北周牧守令長為官治民的準則,所以官吏一般對于農業生產比較注意。不少地方官吏“親巡壟畝,勸民耕桑”“敦獎風俗,勸以農桑”。 第三,均賦役,減輕對人民的剝削壓榨。西魏北周賦役制度,一夫一婦歲收絹一匹,綿八兩,田賦粟五斛,未娶妻的丁男減半征收。其非桑土,一夫一婦歲納布一匹,麻十斤,未娶妻的丁男減半收納。并規定豐年全賦,中年收半賦,下年收賦的三分之一;“若艱兇札,則不征賦”。關于力役,“凡人自十八以至五十有九,皆任于役”。豐年不過30日,中年則20日,下年則10日。凡征徒役,每年每戶只征一人。如家有80歲的老人,則一子不從役。“若兇札,又無力征。” 第四,創立府兵制度。西魏北周軍隊的主力,由六鎮府戶、“六坊”鮮卑兵、關隴軍戶城民、關中士族豪強鄉兵集團四部分組成。西魏大統三年(537年)宇文泰為柱國大將軍,以后增設七個柱國大將軍。至大統八年(542年),把原有的十二軍改為六軍。至大統十六年(550年),宇文泰正式完成了府兵制的建置。府兵制是鮮卑部落兵制和周官六軍之制的結合。府兵組織中的八柱國,相當于鮮卑的八部。宇文泰為八柱國之首,地位在諸柱國之上,由他總領諸軍。宇文泰以下實際上是六柱國(西魏宗室一柱國虛設),又是仿照周官六軍之制。六柱國各督兩個大將軍,每個大將軍督兩個開府,每個開府領一軍,共二十四軍,這就是府兵制的編制系統。府兵直接由西魏北周中央政權統率和指揮,屬于中央禁衛軍性質。府兵的高級將領,大多屬于六鎮武川上層府戶豪強酋帥或關中士族豪強,無論上級軍官和普通士兵都有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在內。府兵兵士的地位比原來軍戶的地位要高,他們每月一半時間“門欄陛戟,警晝巡夜”,另一半時間“則教旗習戰”。府兵兵士開始時不列入郡縣戶籍,不承擔民戶的賦役。每個兵士“唯辦弓刀一具”,“甲槊戈弩,并資官給”。顯然,他們的身份地位同于一般民戶,比起身份卑賤“役同廝養”的軍戶,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府兵制下兵士戰斗力增強的重要原因。府兵制開始時兵農分離,至隋唐發展為兵民合一,府兵制便同均田制相結合,兵源更加擴充,組織更加嚴密,成為封建社會一種重要兵制。府兵制的建立和發展,強化了封建中央集權,對于北周統一北方,隋進而統一全國,也起了重要作用。 第五,釋放奴婢,罷沙門道士為民。周武帝實行了大批放免奴婢和完全放免雜戶的政策。在其接連五次免奴令中,建德六年(577年)滅齊后二月下詔:“自偽武平三年(572年)以來,河南諸州之民,偽齊被掠為奴婢者,不問官私,并宜放免。”同年十一月又下詔:“自永熙三年(534年)以來,去年(576年)十月以前,東土之民被抄略在化內為奴婢者,及平江陵之后,良人(民)沒為奴婢者,并宜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若舊主人猶須共居,聽留為部曲及客女。”前一道詔令,放免北齊滅亡前全境在六年內所掠良民為官私奴婢者,主要在于削弱原北齊境內豪強經濟勢力,緩和階級矛盾。后一道詔令,將北魏分為東西魏以來原北朝轄境43年來被掠良民為奴婢的,全部予以放免。其釋放奴婢地域界限之廣、時間之長,都是空前的,具有劃時代的解放社會生產力的重大意義。周武帝滅齊后下令,凡是雜戶,悉免為民,“配雜之科,因之永削”。雜戶是專為封建政權服雜役之戶,世代相傳,其身份地位同軍戶相似,比奴婢略高,比農民略低。奴婢、雜戶的大量放免,對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前進,無疑起了積極作用。 北朝寺院經濟勢力強大,北魏末年竟有僧尼200萬人。到北齊、北周時期,佛教寺院經濟勢力仍在發展,僧尼總數達300萬人。僧尼人數的增加,表明逃避賦役的人戶增多,影響國家的賦役征發,也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因此,周武帝決心毀滅佛、道。建德三年(574年)五月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民。”在滅北齊以后,又下令在原北齊境內繼續滅佛,僧眾“皆復軍民,還歸編戶”。北齊、北周僧尼300萬皆編入民籍,寺院土地分給人民,北周政權獲得了大量土地和勞動力,財力兵源大增,加上其他改革措施,使北周國力更加強盛,為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而在南方,東晉在長達百余年的時間里,既缺乏有作為的皇帝,也很少有作為的將相,政權腐敗不堪,朝廷內及中央和地方勢力之間矛盾重重,因此,朝中大權*后落入北府兵將領劉裕手中。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而自立,建立了劉宋政權。劉宋武帝、文帝兩代有所作為,多有革新,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士族門閥勢力。因此,后經齊、梁兩朝,雖起用寒人,南朝還是一步步衰落下去。到陳朝建立時,轄境只有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一隅之地。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楊堅派大軍俘虜了陳朝的末代君主陳叔寶而一舉滅陳,至此全國復歸于統一。 縱觀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中國封建政權*富于變化的年代。從三國到隋統一,先后共建立約35個封建政權。在35個政權中,由高門士族和各少數民族貴族建立的共26個,占政權總數的79%。從政治形勢和民族融合發展變化看,兩晉基本上是門閥政治,從劉宋開始士族走向衰落,到陳朝士族完全沒落,南方豪強酋帥興起,這是兩晉南朝封建統治層的大變化。北方十六國前期民族矛盾十分嚴重,民族融合進入初期階段,十六國后期民族融合有所發展,北魏統一后,民族融合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義中,六鎮地區各少數民族南下后在共同的起義斗爭中,也促進了民族融合的進程。代北地區胡漢豪強酋帥興起后,建立北齊、北周政權,北周滅北齊后,隋文帝楊堅代周,北方民族融合才接近完成。 ……
群雄紛爭 頻繁更迭-朱大渭說魏晉南北朝 作者簡介
朱大渭,四川省西充縣人,1931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主編并撰寫《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魏晉南北朝編》《六朝史論》等,著有《朱大渭學術經典文集》等。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