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南振中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485124
- 條形碼:9787302485124 ; 978-7-302-4851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南振中文集 內容簡介
本文集集中體現了著名新聞人南振中的新聞思想與實踐, 內容涵蓋新聞業務、新聞教育、職業內涵、立法實踐等。其中一些內容已經成為新聞專業院校的必讀書, 對新聞從業者和專業師生都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南振中文集 目錄
代序——讀南振中《與年輕記者談成才》范敬宜
原序穆青
**輯
“堂堂正正,別無所求”——緬懷穆青同志
敬業:年輕記者成才的**條件
把“閱讀”培養成為一種愛好——就讀書問題與新華社年輕人的對話
編輯記者要搭上新技術快車
年輕記者的優勢
女記者的優勢
記者的戰略眼光
新聞工作的社會價值
培養跨世紀的記者隊伍
加速培養北京奧運會外語采訪人才
造就宏觀經濟研究人才
“初級階段”與新聞工作者肩負的歷史使命
倡導科學方法論
倡導科學精神是新聞工作者的神圣職責
“終審發稿人”的權與責
“非領導權力”的“服眾能力”
新形勢下經濟記者的知識修養
新形勢下中國攝影記者的使命
增強在復雜局面下履行職責的能力
養成用“全球眼光”觀察世界的習慣
要為戰地記者提供起碼的生活和T作條件
警惕人生的“快活三里”現象
第二輯
“抓作風”與“改文風”
記者要積極介入“社會熱點”
輿論監督的著眼點和著力點是弘揚正氣
珍惜“新華視點”的“品牌效應”
論“以小見大”
優良傳統和作風是新華社*可寶貴的財富
忠實履行職責必須系統研究國情
深深植根于生活的沃土
記者站應充分發揮離“新聞源”近的優勢
關注群眾訴求擴大網站影響力
調研小分隊不能采取“滿天飛”的采訪方法
記者節的警示功能
嚴防多個環節的連續欠誤
嚴守防堵差錯的“*后一道防線”
向編輯記者推薦“墨菲定律”
新聞實踐中的“塹”與“智”
“社會生命”的延續
一曲新聞與文化的交響
……
《南振中文集我怎樣學習學記者》
代序
——讀南振中《我怎樣學習當記者(增訂本)》
原序
**輯 我怎樣學習當記者
新聞記者——令人羨慕的“苦差事
新聞記者的”苦
新聞記者的“樂
新聞記者的追求
“新聞大學”**課——從學習采訪開始
采訪是記者的生活
采訪前的準備
“撒得開”與“收得攏”
眼睛在采訪中的作用
不要掩飾自己知識上的缺陷
記者的筆記本
提高新聞素材的利用率
學會”抓問題
“問題”和“題材”不等于“主題
孕育主題的途徑
主題的提煉與深化
探索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表現形式
“以小見大”是讀者喜愛的表現手法
怎樣掌握“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關于“向散文式的方向發展”的八點設想
新聞作品的“立意
新聞作品的結構
“寓教于樂”——形式同內容的完美結合
記者成長的社會條件
新聞記者的“知識圈”
記者支配時間的特點和規律
優勢的發揮和弱點的轉化
第二輯 基層采風留下的印痕
魚水新篇——沂蒙山紀事
實踐打開了思想解放的閘門——沂蒙山書簡
眼界與財富——沂蒙山書簡
干群之間——魯西北書簡
心中的“信柱”——魯西北書簡
“主”與“仆”——魯西北書簡
看糧囤
政策牽動故鄉情
女社員下地不帶針線笸籮了
鐵鑄的口號
窮隊翻身記
年終分配兌現大會速寫
“東昏”變“東明”
從12斤7兩到108斤
《南振中文集老記者與大學生對話》
《南振中文集一個新聞人議政實錄》
《南振中文集記者的發現力》
南振中文集 節選
《南振中文集(增訂本 套裝共5冊)》: 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寫到了自己的旗幟上,提出了用這一理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經過幾年的深入學習和廣泛宣傳,這一基本理論已經成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指針。“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成為人們判斷各方面工作成敗得失的重要標準。深入學習和貫徹這一基本理論,不僅明顯地促進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理論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大解放,而且大大加快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我們要深入宣傳鄧小平理論,就必須對這一理論有透徹的理解。聯系當前的實際,我們要著重學習和領會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什么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像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題是鄧小平同志提出來的。在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搞了那么長時間,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常常受到某些錯誤觀點的干擾。早在20世紀20年代,蘇聯就有人提出“貧窮”是社會主義的特征之一。為了平息這場爭論,斯大林不得不在聯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的正式報告中指出:“如果以為社會主義能夠在貧困的基礎上,在縮減個人需要和把人們的生活水平降低到窮人生活水平的基礎上建成,那就愚蠢了。何況窮人自己也不愿意再做窮人,而是力求過富裕生活的。誰需要這種所謂社會主義呢?這并不是什么社會主義,而是對社會主義的諷刺。”現在回過頭來看,發生在聯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的這場爭論是荒唐可笑的。然而,想一想我們自己,十幾年前不是也干過許多類似的蠢事嗎?農村改革之前,一些地方怕農民富裕起來會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對家庭副業作出種種限制,有的還提出了量化的標準:每個農戶養五只雞是“社會主義”的,養一群雞就是“資本主義尾巴”;養豬養羊是“社會主義”的,養大牲畜就是“資本主義尾巴”;養公豬賺錢少,是“社會主義”的,養母豬容易“發家致富”,所以是“資本主義尾巴”。這樣劃分的結果把社會主義本質問題弄得神秘莫測、混亂不堪。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終達到共同富裕。我們學習小平同志的理論,就要認真思考社會主義的本質,就要正確地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課題。第二,要打好理論路線根底,就要領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這是社會主義事業能夠經受各種風險考驗、順利達到既定目標的*可靠的保證。這些年,新華社的報道之所以能夠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自始至終保持宣傳基調的穩定性,正是得益于黨的基本路線這個“主心骨”。 第三,要打好理論路線根底,就要認真思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中的若干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要清醒地認識到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是對作為馬克思主義組成部分的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貢獻。 長期以來,人們受傳統觀念的束縛,總以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鄧小平同志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寥寥數語,實際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上的重大突破,這一理論引導人們回到實實在在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生活之中來,“腳踏實地、豁然開朗”,許多困擾我們多年的難題迎刃而解。鄧小平理論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使人們對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認識有了新的突破,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拓展了新的思路。只有打好理論根底,我們的思想才能同這一理論上的飛躍相適應。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體制是一項非常復雜、非常艱巨的系統工程,它涉及我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許多領域,必然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道德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沖擊。要適應這一形勢,我們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強學習,實事求是地研究現實問題。如果不注意打好理論根底,我們就無法從一些陳舊概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我們就難以正確地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聞報道的總方向。 新聞工作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知識更新的速度快,花費很大氣力才弄明白的東西,轉眼之間就成了舊聞。新聞工作者經常面對著的是十分陌生的東西。誰不追逐時代,誰不晝夜拼搏,誰就會落伍。 ……
南振中文集 作者簡介
南振中,1942年5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靈寶縣。1964年7月,畢業于鄭州大學中文系,同年8月到新華社山東分社工作,先后擔任文教記者、農村記者,山東分社副社長、社長。 1986年1月擔任新華社總編輯室總編輯;1993年4月擔任新華社副社長兼總編輯室總編輯;2000年6月至2007年8月擔任新華社總編輯。 2003年3月至2013年3月擔任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3年4月至2016年9月擔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現任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4年11月被中國記協授予“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1991年11月獲全國中青年記者優秀成果榮譽獎——首屆范長江新聞獎。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我怎樣學習當記者》《記者的眼睛》《記者的思考》《南振中作品選》《記者的發現力》《記者的戰略眼光》《與年輕記者談成才》《親歷中國民主立法》《學習點亮人生》《大學該怎么讀——給大學生的75封回信》。
- >
推拿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