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晉南龍祠-黃土高原一個水利社區的結構與變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2265
- 條形碼:9787100162265 ; 978-7-100-16226-5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晉南龍祠-黃土高原一個水利社區的結構與變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研究者 《晉南龍祠:黃土高原一個水利社區的結構與變遷》是作者用近三十萬字的篇幅,全面展現集體化時期及后,晉南地區以水為中心的社會方方面面,以山西晉南龍祠泉為田野調查核心,呈現眾生面相;對在山西傳統文化上的斷然否定予以了深刻反思。
晉南龍祠-黃土高原一個水利社區的結構與變遷 內容簡介
龍祠水利社區的結構變遷具有鮮明的時間階段性和地域特殊性,且每一個重大的變遷節點都是國家力量介入的結果了“地水夫錢一體化”原則、水利管理的精英化、上下游利益關系等要素的“固化不變”則是水利社區實現長期穩定的基本保障。本書充分利用田野調查中新發現的碑刻、水冊、契約、檔案等文獻,從環境背景、水利開發、水利組織、水權形態、水利制度、水利技術、水利景觀、區域互動等多個角度透視龍祠水利社區的結構,并在千年尺度中探求其變遷發展發展。將水利社會史的研究時限下延至集體化時期是本書的另一個鮮明特色,本書深入探討了這一時期國家在水利工程、技術方面的成績和對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積極探索,同時也對工程質量、管理方式、傳統文化等予以深刻反思。
晉南龍祠-黃土高原一個水利社區的結構與變遷 目錄
緒 論 1
**章 龍子祠泉域的環境特征 38
一、自然環境 38
二、人文環境 43
第二章 水利工程的開發與演變 49
一、龍子祠泉域的水利開發與渠道形態 49
二、集體化時期國家對老灌區的改造 62
三、水利開發的“大躍進”時代:三大工程的建設 65
第三章 水利組織的結構與變遷 73
一、傳統時代的水利管理組織及其內部張力 74
二、集體化時期水利管理組織的變革 121
第四章 水權形態及其變革 154
一、傳統時代的水權形態 155
二、中共革命與水權變革 163
第五章 灌溉技術與制度的創新 172
一、新技術的試驗與推廣 173
二、包澆組:互助合作在農田水利中的實踐 178
三、用水合同:基層灌溉管理制度的創新 187
四、水費制度的改革 194
第六章 水利保障制度的變遷 210
一、傳統時代的制度保障 210
二、集體化時期的“集權式動員體制” 229
三、集體化時期水神信仰的變遷 244
四、集體化時期的水利糾紛 248
第七章 環境、景觀與區域互動 257
一、趨利避害:龍子祠泉域對洪流的響應與地域互動 257
二、園田化:集體化時期的農田規劃與景觀變遷 272
結 論 293
一、水利開發與管理的階段性特征 293
二、水利社會的變與不變 296
三、集體化時期水利建設與管理的得失 299
參考文獻 301
后 記 319
晉南龍祠-黃土高原一個水利社區的結構與變遷 節選
(一)地保、牌甲州和縣作為一省之內的*小行政單元,它是查繳禁書的空間起點。地保、牌甲等州縣官任命的代理人,承擔著檢查書籍的任務,“按戶宣告”,任務是將禁書旨意宣播到家喻戶曉。據瞿同祖考證,上述人員在地方行政中僅占非常次要的地位,大多僅有一些瑣碎的,有時甚至不確定的職責。他們雖然角色卑微,卻成為搜繳禁書的基層活躍者。 (二)教官、佐雜等禁書期間,地方大員們均選派可信之員,督同所在地方分赴藏書之家、售書之肆、讀書之人處詳查,以免“假手胥役”,滋生弊端。如浙江省,“遴委明干誠妥之丞倅,并于每府遴派明白曉事之教 職數員,令其分頭剴切宣布,務使家喻戶曉,訪詢無遺”。再如廣西省,“于各屬丞倅、佐貳、教職內,擇其為人誠妥通曉文義者,親往舊紳宦族及素以學問著名鄉里之家,遵旨明白傳諭,令其即行交出,并無干礙,并令向各親友轉傳遵照”。從各省匯奏中可以看出,教官、佐雜等人的主要作用仍在全面宣傳禁書諭旨,開導民眾呈繳家藏違礙書籍。 (三)藏書家、士紳素稱人文淵藪的省份不乏藏書大家,其對書籍的了解,使得地方大員在查繳禁書時,首先想到讓藏書家“協同廣為咨詢,留心查覓”。如浙江省奏稱:“因思素好藏書之家,其于搜訪尤為熟悉,且 為閭里之所聽信,臣當傳鮑士恭等到署,將上諭明白宣告。伊等咸深感奮,愿效訪尋。臣即令其將家存各書,再加詳檢,并協同廣為咨詢,留心查覓,以期仰副圣主開誠布公、維持風教之至意。” (四)知府、知縣遇有專案查辦、單獨匯送之事,就需知府、知縣等親力親為。如廣西省岑溪縣已故兩浙鹽運使高熊征、桂平縣貢生陸顯仁各所著書籍,就由梧州府知府溫堡初、潯州府知府陸燝查送。江陰縣知縣 鐘儼祖在收買舊書之陳璞文鋪內,購得《太宗文皇帝本紀稿》一本,呈送到江蘇巡撫薩載。有的省份還“于試用知縣內遴選誠妥數員,分派各府”,查繳禁書。有的又因知府本身系翰林出身,如“前任常鎮道袁鑒、現任太平府知府沈業富”能識古書,兩江總督便囑其留心購訪。 涉及兩個受益縣以上的七一、通利、龍子祠泉源三個渠首和七一、通利、躍進三條干渠均存在水源相互調劑余缺、上下游用水平衡和興工負擔等問題。鑒于交縣管理后問題不易解決也不利于灌區的發展,決定仍由專署直接領導管理。七一、躍進、通利三干渠的支、斗渠,根據縣界分別交由各縣自行管理。龍子祠灌區的上官河(至一渡槽以下)、下官河(至廟前與上官河分水口以下)、磨河(至二渡槽以下)、母子河(至朔村村西節制閘以下)、南北小河(至渠首)等6 條干渠與干渠以下的支斗渠均為臨汾縣受益,交由臨汾縣自行管理。橫渠河(至泉源二壩啟閉機)、統一河(至渠首)等兩條干渠,雖地跨臨汾、襄汾兩縣,但臨汾縣受益很少,用水、興工均有歷史習慣,矛盾不大,委托襄汾縣直接管理。洪洞縣的七一渠、通利渠干渠以下的支斗渠全部交洪洞縣管理。七一渠、九支渠雖跨臨、洪二縣,但主要受益方為洪洞縣,委托洪洞縣直接管理。灌區范圍內的排水與退水渠道,不論干排或支斗排,均隨同支斗渠由各縣管理;支斗渠以下的農毛渠和田間排水溝,在縣社領導下,由生產大隊或生產隊自行管理。
晉南龍祠-黃土高原一個水利社區的結構與變遷 作者簡介
周亞,山西長治縣人,歷史學博士,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社會經濟史、歷史地理、環境史。出版專著1部,參編多部。在《史學月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等刊物發表文章10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山西哲學社科規劃項目1項。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大攻關項目子課題1項。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