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晚清長江中游地區倉儲轉型與社會變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085065
- 條形碼:9787562085065 ; 978-7-5620-850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晚清長江中游地區倉儲轉型與社會變遷 內容簡介
倉儲制度是清代很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包括中央倉儲和地方倉儲兩大系統。中央倉儲包括京通倉、漕倉等,主要是為了保障皇宮和京城貴族、官員的糧食需求,地方倉儲主要包括常平倉、社倉、義倉。清代地方倉儲承擔著儲糧備荒的職能,以平糶、出借、賑濟多種方式發揮著災荒救濟的功能,從而起著維持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維護地方社會穩定的作用。本書以晚清長江中游地區為研究區域,以倉儲制度的轉型和社會變遷為研究重點,既探討晚清長江中游地區社會變遷對倉儲產生的影響,又透過倉儲的轉型來反映近代社會變遷的特點,并由此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晚清中央與地方、官方與民間、官權與紳權、基層社會管理諸問題。
晚清長江中游地區倉儲轉型與社會變遷 目錄
緒論
一、選題的意義與預期目標
二、研究綜述
三、研究理論和方法
**章 清代長江中游地區自然地理和社會環境
一、自然地理環境
二、自然災害
三、“不事蓄積”與“戶鮮蓋藏”
第二章 同治朝之前長江中游地區的倉儲建設
一、倉儲基本格局
二、嘉道咸時期長江中游地區的社會動蕩與倉儲
第三章 晚清長江中游地區傳統倉儲的因循與演變
一、江西、湖北二省的倉儲衰落與更迭
二、倉儲管理中的官與民
第四章 晚清長江中游地區新型倉儲的崛起
一、晚清積谷倉的興起
二、湖南省積谷倉的建設
第五章 晚清長江中游地區基層社會組織與倉儲
一、從里甲、保甲到團練、團局一
二、基層社會組織與倉儲的推行
第六章 宗族、士紳與晚清長江中游地區的倉儲
一、宗族組織的特點
二、晚清紳權的擴張
三、宗族、士紳與倉儲
結語
參考文獻
晚清長江中游地區倉儲轉型與社會變遷 節選
《晚清長江中游地區倉儲轉型與社會變遷》: (三)成災原因 清代長江中游地區自然災害(尤其是水災)如此嚴重,與其成災機制有關。關于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顯然需從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就清代長江中游地區而言,以水災為例,正如上文所述,三省多雨、降水量大且集中于春夏之初,境內河湖眾多,汛期與降水同期,本就極易形成水患,加之處于汛期的長江上游洪水也同時過境,雨、水相交,分泄不及,往往釀成水災。尤其在兩湖平原,因降水豐沛,水量集中在每年的4-9月,暴雨頻繁,量大且集中,又由于兩湖地區四周高、中間低的地勢特點,洪水往往匯聚地勢低洼的平原地帶,遇上長江及支流高水位頂托或長江上游過境客水,不易涸出,即形成春夏水患。一般而言,春季水患(4-6月)主要是由強降雨誘發山洪及河流泛濫所造成,夏秋水患(7-9月)則主要是由本區暴雨遭遇長江上游過境洪水,造成河流、湖泊持續高水位,河道宣泄不及而形成。 同時,三省降水季節不均,春夏多、冬季少,年際變化大、地區分配不均等,使得旱災的發生也不少見。不但在境內少雨區,如鄂西北、贛西北等地易發旱災,即使在平原湖區,若逢降雨不足年份,干旱同樣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人為因素在導致長江中游地區水旱等自然災害日益嚴重的過程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具體而言,主要和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引起的農業墾殖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有關,同時也和水利設施的修建、吏治腐敗等因素有關。 境內平原湖區是水旱災害的多發區,其中尤以水災為重,這和清代在這一區域內廣泛出現的垸田、圩田農業耕作方式不無干系。張建民系統研究了明清時期長江流域農業水利問題,他專門闡述了鄱陽湖、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湖區堤垸和圩田的發展及其對環境的影響。他認為,江漢、洞庭湖平原的堤垸雖興起時間尚無定論,但自明代開始蓬勃發展卻是可以肯定的。自正德年間開始,堤垸大量出現,垸田眾多,農田的擴張壓迫水道、水面,使得水面減少,而長江兩岸眾多分流穴口因保護農田的需要被迫堵塞,使得長江水流缺少分蓄調節之地,先是堵北岸分流穴口,導致長江由南北分流轉向專流于南岸洞庭湖區,水沙大量注入,使該地蔓延成災,進而江漢平原也因圍墾日甚、蓄泄之地日狹,淤積嚴重而漫溢為患。明正德末年至萬歷年間,是江漢與洞庭湖地區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時期,這一時期與堤垸發展、河道變化同步,恰好說明了垸田與洪澇災害之間的關系。明末清初,堤垸因戰亂遭到破壞,康熙中后期開始,政局稍稍穩定之后,堤垸開始逐步恢復,至乾隆年間達到鼎盛時期,堤垸急劇擴張至一發不可收。盡管政府一度不得不下禁令嚴禁圍墾,然而并沒有從根本上奏效。清末,在湖區筑堤圍墾之風不僅沒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垸田的長期發展導致長江兩岸河湖泥沙淤積嚴重,江底地面抬高,長江泄洪愈加困難,水溢為災也日趨嚴重。在鄱陽湖地區,筑堤墾田稱之為圩田,其原理和堤垸相近,東漢時期已經出現,明清時期經歷了和兩湖平原相似的發展過程,其后果也是由于各河湖“病在淤淺”而水患頻發。不僅如此,湖區垸田、圩田還因為四周筑堤,雨水不易排出,一遇洪水季節,往往形成內漬外澇的局面,危害尤甚。 ……
晚清長江中游地區倉儲轉型與社會變遷 作者簡介
白麗萍,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清代、近代社會經濟史、災荒史。先后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以及專項項日,并在《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江漢論壇》《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北京社會科學》《福建論壇》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