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理想國譯叢八月炮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63764
- 條形碼:9787542663764 ; 978-7-5426-6376-4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理想國譯叢八月炮火 本書特色
★ 普利策獎獲獎經典作品,以精彩筆法展現帝國時代的終結戰“一戰”是如何開啟并迅速陷入僵局,叩問是什么讓帝王、政客和將領踏進這場“不可能”發生的戰爭,影響冷戰高潮時期美、英等國決策者,對當今世界同樣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 以充滿懸疑感的敘事手法和極富文學性的筆觸還原歷史場景,真正讓人身臨其境;深入挖掘信件、電報、日記甚至情書等資料,帶讀者走入時人內心,用極為人性的筆法刻畫了一個個充滿缺陷的決策者。
★ 威廉·夏伊勒、費正清、肯尼迪總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紐約客》、《衛報》等盛贊推薦,普利策獎得主、著名歷史學者羅伯特·馬西專文導讀。
★ 精選42幅一戰關鍵人物和戰時場景的珍貴照片;全新繪制10幅關鍵戰役的作戰地圖。
★ 梁文道、劉瑜、熊培云、許知遠聯袂主編——“理想國譯叢”(MIRROR)系列之一(029)——保持開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理想國譯叢八月炮火 內容簡介
一戰終結了歷史意義上的19世紀,標志著現代世界的開端。作為歷史的轉折點,“這個可怕8月的僵局,決定了其后戰爭的進程和達成和平的條件,并推動后來兩次大戰間情勢的演變,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但在大戰爆發前夕,歐洲絕大多數政客、知識分子與企業主都沒有意識到他們與即將爆發的巨大危機只有一尺之隔。
在這部普利策獎經典著作中,巴巴拉·塔奇曼透過生動的歷史場景還原、豐富的細節勾勒以及堅實的史料支撐,精彩地展現了1914年8月期間危機的形成、爆發以及大戰初期的戰役,叩問了是什么讓帝王、政客和將領踏進一場無人希望發生,且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不可能會發生的世界大戰。本書面世后不久即發生了幾乎引發核戰爭的“古巴導彈危機”,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正是從本書中汲取了歷史教訓,使美蘇和平化解了危機。這些歷史教訓對當今世界仍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巴巴拉·塔奇曼以高超的敘事手法,帶讀者走入時人時事,忘記已知結局,使故事懸念感十足。她對人物的刻畫尤其傳神,且能冷靜地跳過道德判斷,避免苛責,用極為人性的筆法描述了一個個充滿缺陷的人如何將世界引向希臘悲劇般的結局。
理想國譯叢八月炮火 目錄
導讀:“我是個作家,只是以歷史為題材而已”
自序
作者的話
【引子:葬禮】
【**部分:計劃】
第1章 “讓右翼末梢袖拂海峽”
第2章 色當的陰影
第3章 “只需英國大兵一人……”
第4章 俄國壓路機
【第二部分 :爆發】
第5章 8月1日:柏林
第6章 8月1日:巴黎和倫敦
第7章 布魯塞爾:德國的*后通牒
第8章 “葉落之前凱旋”
【第三部分:激戰】
第9章 “當時在逃的敵艦‘格本’號”
第10章 列日和阿爾薩斯
第11章 英國遠征軍開往大陸
第12章 桑布爾河和默茲河
第13章 在洛林、阿登、沙勒魯瓦、蒙斯等地的潰退
第14章 “哥薩克來啦!”
第15章 坦嫩貝格戰役
第16章 火燒盧萬
第17章 大海、封鎖、強大的中立國
第18章 撤退
第19章 巴黎是前線
第20章 馮·克盧克的轉向
第21章 “先生們,讓我們在馬恩河戰斗吧”
后記
資料來源
注釋
譯名對照表
譯者說明
理想國譯叢八月炮火 節選
導讀:“我是個作家,只是以歷史為題材而已”(選摘)
羅伯特·馬西
動手寫《八月炮火》之前,她(作者)找了一個夏天,開著租來的雷諾小車跑遍比利時和法國古戰場。“我看到了被昔日裝甲部隊鐵蹄蹂躪的田野,如今谷穗成熟累累,我在列日(Liège)丈量默茲河(Meuse)寬度,遙想當年法軍是以何種心情站在孚日(Vosges)高地往下眺望他們的阿爾薩斯(Alsace)失土。”無論在圖書館、書桌前,或踏足古戰場,她一心追求的是活生生的具體史實,希望筆下呈現的人或事的特質能深印在讀者心中。
以下是幾個例子:
——德皇:“全歐洲*口無遮攔的人”。
——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他高大肥碩,身著緊身胸衣,頭盔上綠色羽翎招展,是未來悲劇的根源”。
——施利芬(von Schlieffen):德國戰爭計劃的軍師。“普魯士軍官有兩類——頸粗如牛和腰細若蜂,而他屬于后者”。
——霞飛(Joffre):法國元帥。“身軀魁偉,大腹便便,穿著寬肥的軍服;面容豐腴,點綴著已近霜白的濃濃髭須和天生匹配的兩道粗眉;膚色白嫩,兩眼碧藍安詳,目光誠摯恬靜;霞飛的模樣活像個圣誕老人,叫人一見便有慈祥樸直之感——這兩個品質在他的性格中是不易察覺的。”
——蘇霍姆利諾夫(Sukhomlinov):俄國陸軍大臣。“因其輕浮佻而顯得狡黠機靈,也就失去了他的混沌純樸的本色。他身材不高,細皮白肉,生就一張貓兒臉,蓄著一把整齊雪白的胡須,全身媚態十足,近乎奸詐”,“迷上了一個外省省長的23歲夫人。他千方百計栽贓誣陷,策劃離婚,甩掉那個丈夫,娶了這個絕色尤物做他的第四任夫人”。
巴巴拉·塔奇曼研究的更大的目的是要挖掘歷史真相,她也盡其所能去探討當時的人對那些事件的真實感受。她鮮少采用歷史的體系和分類。我在這里套用《泰晤士報文學評論副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一個書評家的話:“一個史家如果將體系列為**優先,他就很難掙脫只篩選*合于自己架構的史實的窠臼。”塔奇曼建議以事實作前導,她說:“發現歷史真相在起始階段已經足夠。”“不要太急著去發掘歷史發生的原因,我相信這部分留到你不僅搜集了全部的史料,且把它們依序編成系列,正確地說是落筆寫成文句、段落和章節之后,再來單獨處理會比較安全。在將搜集到的人物性格、日期、槍彈口徑、演講稿等材料轉化成文字的過程中,事件發生的原因*終自然會浮出水面。”
塔奇曼特別看重我們大家都可以自由掌控運用的偉大的工具力量,亦即英文這種語言。的確,這個信念使她經常在歷史研究題材以及應以何種工具適切表達之間徘徊掙扎。“重要的是,我是個作家,只是以歷史為題材而已。”她說道,“我對寫作藝術的興趣與對歷史的興趣不相上下……文字發出的聲息以及文字聲息與其代表的意義之間的互動深深令我著迷。”覺得自己想出了絕妙好辭或琢磨出佳句時,她忍不住立即想與別人分享,于是拿起電話一字一句念給她的編輯聽。她覺得精準、典雅的文字是賦予歷史美妙聲音的樂器。讀者打開書后會一頁頁翻下去,是她寫作的*大目標。
在一個大眾文化普及化以及庸俗化的時代,她無疑是個精英主義者。對她來說,高質量有兩個基本標準:下的功夫要深,以及目的要純正。其間的差別不僅只是藝術技巧而已,也在于意念。“你要做到別人都說好;要不然就只有流于半吊子。”
盡管她具有好戰的職業性格,但她作品中卻有一種罕見的容忍。她用極為人性的筆法描述筆下虛榮、自大、貪婪、愚蠢和懦弱的人物,也盡量假設他們并非生來如此。舉一個*好的例子:在分析脾氣火爆的前駐法英國遠征軍指揮官約翰·弗倫奇(John French)爵士不愿派軍隊上戰場的原因時,她寫道:這是基欽納強調保持實力,囑咐不要冒“死亡和損耗”風險的指示所致?還是因為他頓然察覺到英國遠征軍沒有訓練有素的預備役部隊為繼?還是因為登上大陸以后,強敵當前,近在咫尺,勢在必戰,因而感到責任重大?還是因為豪言壯語后面的那種膽識,已失其元氣于無形?還是因為抱有作戰異國,為人作嫁,責任有限的想法?凡此等等,不是身歷其境、身當其職的人是不能判斷的。
塔奇曼寫歷史目的是要呈現人類的掙扎、成功、挫折和失敗的全貌,但她并不作道德判斷。盡管如此,《八月炮火》一書仍含有歷史的教訓。愚不可及的帝王、政客和將領錯誤地踏進一場沒有人希望發生的戰爭,這場大決戰如同一出典型的希臘悲劇般,一步步冷酷地邁向毀滅卻無可挽回。塔奇曼在書中寫道:1914年的8月,有一種東西在逼近,不可逃避,無所不包,籠罩著每一個人。完美的計劃和易犯錯的人之間的可怕矛盾直讓人戰栗,仿佛嗅到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味道。塔奇曼希望讀她書的人能從中記取警示,避免重蹈覆轍且日有所進。正是作者的這份誠心和書中隱含的教訓,使上至總統首相、下至上百萬的普通讀者都對這本書愛不釋手。
塔奇曼那年夏天為了一段文字,反復推敲了八個小時。后來那段文字成為她所有著作中*出名的經典佳句,這就是《八月炮火》的開場白:“1910年5月的一個上午……多么宏偉的一個場面!……”還沒有與這本書相會的幸運兒現在可以開始翻開下頁展讀了。
理想國譯叢八月炮火 作者簡介
巴巴拉·W. 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1912—1989),美國著名歷史學者、作家,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首位女性院長,備受費正清、約翰·肯尼迪、威廉·夏伊勒等人推重。她于1963年和1972年分別憑《八月炮火》和《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1911—1945》兩度獲得普利策獎。她以文學的方式書寫歷史,文字充滿戲劇張力和畫面感,主張把歷史看作可讀的故事,自稱是“以歷史為題材的作家”;她認為歷史作家同時也是藝術家,應運用想象力和創造性寫出清晰、有趣的歷史。塔奇曼的作品是嚴謹學術研究和精致文字的結合,并伴隨著深刻的反思,擁有讓讀者著迷的魅力。
除兩部普利策獎作品外,另有Bible and Sword、《齊默爾曼電報》、《驕傲之塔》、《遠方之鏡》、《歷史的技藝》、《愚政進行曲》等作品。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