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冰鑒 全鑒-典藏誦讀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048311
- 條形碼:9787518048311 ; 978-7-5180-4831-1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冰鑒 全鑒-典藏誦讀版 內容簡介
《冰鑒》是晚清重臣曾國藩所著的一部識人鑒人的專著。曾國藩采用由外而內、動靜結合的方法,全面闡述了自己在識人用人方面的心得,極具實用價值。盡管時過境遷,但其中仍不乏精華,很多見解仍然值得現代人借鑒。《冰鑒全鑒(典藏誦讀版)》對原書內容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并配以誦讀音頻,供大家學習、鑒賞。
冰鑒 全鑒-典藏誦讀版 目錄
人之神猶如稻谷的精華
人之骨猶如支撐山體的巖石
透過雙眼可以看到整個人的精神狀態
開門見山觀文人神骨
人之邪正*為難辨
通過動靜兩種狀態全面考察
動、靜狀態下眼中所表現出的神情
“敗器”、“隱流”之眼神
在抖擻處鑒別人的本色
“收拾入門”觀其神
表面細致,實質粗心者不足以重用
慎重周密者可堪重用
骨色反映人之優劣
從骨“質”中看人之貴賤
剛柔第二
神骨之后辨剛柔
剛柔與陰陽五行
剛柔與命運息息相關
五行的順合與逆合
由內剛柔看人的心性本質
喜怒無常之人近乎粗魯
沒有激情的人近乎愚笨
考慮事情由淺入深的人較為機智
內心機智則功名可期
“粗蠢”之人多長壽
機智而豁達之人會有非凡成就
做事粗莽必半途而廢
內剛柔往往被人忽視
容貌第三
觀人姿容應以七尺之軀為限
人的姿容以“整”為貴
容貌有清、古、奇、秀之別
眼睛是面部的兩方水潭
鼻子是人面部的一座山
大嘴有大福
容貌中的貴征與賤征
情態第四
容貌彌補骨之不足,情態彌補神之不足
長久地識人要看其精神內質
初次識人宜觀其行為舉止
有大家風度,羞澀又何妨
越是叫囂得厲害,越是不成熟
細處論取舍
情態種種之——弱態
情態種種之——狂態
情態種種之——疏懶態
情態種種之——周旋態
有缺點未嘗不能成器
察人要恒態、時態相結合
不足與論情的兩種人
卑庸可恥之輩,不足與論事
優柔寡斷之人,不足與談心
根據情態交朋友
須眉第五
透過須眉看男人
眉毛中的秘密
胡須與眉毛之間玄妙的關系
聲音第六
聞其聲如見其人
“聲”與“音”的區別
從聲音中聽出貴與賤
大言不張唇,細言不露齒
粗卑俗陋之聲
從說話的情形中看人
氣色第七
面部氣色,顯其命運
稟氣而生,見之賢愚
色為外氣,氣為神表
躁靜之決,多在氣色
觀色望氣,可知其命
視色查情,盡覽其質
參考文獻
附錄:《冰鑒》原文
冰鑒 全鑒-典藏誦讀版 節選
神骨** 《冰鑒》所言“神”、“骨”并非普通意義上的精神和骨骼,它們的內涵更廣泛、更抽象。在曾國藩看來,“神”和“骨”就像兩扇大門,一個人的命運信息就像深藏于內的各種寶藏物品,把這兩扇門打開,人命運的輪廓就清晰可見。所以本篇中曾國藩強調,了解一個人的“神”和“骨”是觀人的**要訣,是入門章法。 【原典】 語云:“脫谷為糠,其髓斯存”,神之謂也。人之神猶如稻谷的精華 【譯釋】 古語說:把稻谷的外殼脫去,而稻谷的精華——米粒卻仍然存在,其本質并未改變。這個精華,猶如人的神,即人內在的精神品性。不論人的外表如何變化,其內在的精神氣質是不會改變的。 神骨為《冰鑒》之開篇,總領全書,當為全書總綱;同時也表明曾國藩本人品鑒人物以神為主,形神并重。 首先,這里的“神”并非日常所言的“精神”一詞,它有比“精神”內涵廣闊得多的內容,它是由人的意志、學識、個性、修養、氣質、體能、才干、地位、社會閱歷等多種因素構成的綜合物,是人的內在精神狀態。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而這里所論的“神”,不會因人一時的喜怒哀樂而發生大的變化,貌有美丑,膚色有黑白,但這些都不會影響“神”的外觀,“神”有一種穿透力,能越過外貌的干擾而表現出來。比如人們常說“某某有藝術家的氣質”,這種氣質,不會因他的發型、衣著等外貌的改變而消失。氣質,是“神”的構成之一。從這里也可看出,“神”與日常所言的“精神”并不一樣。 “神”并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而獨立存在,它肯定有所依附,也就是說“神”為“形”之表,“形”為“神”之依,“神”是蘊含在“形”之中的!靶巍笔恰吧瘛贝嬖诘幕A,與“神”的外在表現緊密相關,如果“神”是光,“形”就是太陽和月亮,日月之光放射出來普照萬物,但光又是深藏在日月之中的東西,它放射出來就是光。這就說明:“神”藏于“形”之中,放射出來能為人所見,如光一樣;“形”是“神”的藏身之處,“神”必須通過“形”來表現。日常觀人時,既要由“神”觀“形”,又要由“形”觀“神”。 【解讀】 稻谷的精華是米,米蘊藏在殼內,碾殼成糠,皮去掉了,精華猶在。米未隨糠去,因而“神”也不會因“形”(相貌等)的改變消失!吧瘛迸c“形”,猶如“米”與“糠”。所以說“脫谷為糠,其髓斯存”。 曾國藩開篇就引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其用意很明顯,就是告訴大家識人不能只看表面,要形神結合、觀表察里。因為看人的表面,便對其人做出全部評價,難于得出正確的結論。如此輕易評價人,將會知錯人,用錯人。識人須觀表察里,這里的“表”就是指人的外部表面形象;“里”就是指人的內心世界。 成大事須靠眾人,尤須靠能人?磕苋隧氉R能人,這就需要成大事者有一雙識人的慧眼,能夠看人所長,察人之能。 曾國藩識人的基本原則是一個“拙”字,即樸實、少心竅、不浮滑,具有踏實苦干的作風。它的內在標準是德才兼備、以德為重,外在標準要求有“美相”、無“惡相”兩層含義。在這個基礎上,曾國藩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曾國藩識人的基本方法有:觀相、詢事、考言,通過三者并舉來考察人,識出“千里馬”,比古時之人多了“觀相”這一環節。 曾國藩曾以源與波、根與葉比喻德與才之間的關系:“德與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潤下,才即其載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棟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瀾;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葉!钡虏偶鎮涫瞧淅硐氲娜瞬。不過,當德才難以兼備時,曾國藩強調首先必須有“德”,寧要有德無才,也不要有才無德的人。曾國藩心目中的“德”含義很廣,忠誠、勤儉、樸實、耿介、不怕死等都是。具體而言,就是政治上忠于自己的信仰與事業,能心甘情愿地為之盡心盡力;作風上質樸實在,能吃苦耐勞;精神上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等,他把具備這些品德的人稱為“血性男子”,推崇備至。 曾國藩是一位宣揚理學的衛道士,經常強調一個“誠”字。常以“忠”、“勤”、“不愛錢、不怕死、不戀官”等信條相標榜,死心塌地為清王朝賣命。他認為,真正的人才必須德才兼備,而才高德薄之人則絕對不可用。他又認為德的*高境界是“忠”、“誠”,對于他的部下來說,具體標準就是對其忠貞不二。他對于因遭訓斥而改換門庭的人恨之入骨,而對雖遭訓斥仍忠心耿耿的人,往往會加倍重用。 在曾國藩所信任、提拔的眾多人才之中,李鴻章被視為**高足,曾國藩對其特別重用提拔,愛護有加。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李在對他的忠誠上有那么一股韌勁。李鴻章曾因為李元度丟失徽州一事說情惹惱了曾國藩,負氣離開祁門老營將近一年。這期間,顯要人物袁甲三、勝保、德興阿等人,都曾多次相邀,許以重保,但李鴻章不為所動,寧在江西賦閑。等待曾國藩回心轉意,終于以其耿耿忠心和卓越才干重入曾幕。掌握四省軍政大權的曾國藩,對李“特加青睞,于政治軍務悉心訓諾,曲盡其熏陶之能事”,使李鴻章*終竟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塔齊布是與羅澤南齊名的湘軍將領,姓托爾佳爾,滿洲鑲黃旗人。1853年曾國藩在長沙開始練湘軍時,塔齊布還只是一個綠營守備,旋升用游擊署參將,率兵與湘軍一起操練。曾國藩每次見他早早到場,“執旗指揮,雖甚雨,矗立無惰容”。曾國藩用戚繼光法訓練士卒,每當檢閱步卒,塔齊布都穿著短衣,腿插短刀侍立一旁。曾國藩注意到這位身材高大、面身赤紅的滿族軍官,與之相談,大為贊賞。及到他轄下的軍中檢查,見其訓練精嚴,且能團結士卒。曾國藩退而嘆息:綠營兵中這樣的帶兵之人已是鳳毛麟角。因此更加敬佩塔齊布。但副將清德卻嫉恨塔齊布的才勇,常在提督鮑起豹的面前講塔齊布的壞話,提督也不分青紅皂白,多次羞辱他。曾國藩于是上疏彈劾副將,舉薦塔齊布忠勇可大用,并說:若塔齊布以后“有臨陣退縮之事,即將微臣一并治罪”。塔齊布后來在湘潭之戰、岳州之戰、小池口之戰和武昌之戰等湘軍前期幾次大的惡戰中,都表現了出眾的勇敢,尤其在被稱為“湘軍初興**奇捷”的湘潭之戰中立了大功而被提升為提督。而湘潭之戰在很大程度上是關系到湘軍能否崛起的一次關鍵戰役。 塔齊布平時有愚憨、無能之態,及到戰場,摩拳切齒、口流唾沫,一副好似要生吞對方的架勢。尤好單騎逼近敵壘偵察虛實,幾次進入危境,都轉危為安。 曾國藩在識人方面值得稱道的是他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和理解。清末國外勢力在中國耀武揚威,當時的中國對此不是奴顏婢膝就是盲目排斥,而曾國藩在這個問題上則顯得十分清醒,他特別看重在通洋、經商方面頗有心計的容閎。 曾國藩歷來被譽為頗具知人之明,而這種知人之明除了主要表現在他慧眼識才,還具體反映在他與左宗棠的關系上。 左宗棠在曾國藩死后,曾寫了這么一副挽聯,別出心裁地把自己寫了進去: 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有了這么多的事例,再結合曾國藩關于人才的言論看,我們認為他對人才的把握還是比較準確的。他認為要真正做到量才器使,首先在于如何去認識人。他指出:“竊疑古人論將,神明變幻,不可方物,幾于百長并集,一短難容,恐亦史冊追崇之辭,初非當日預定之品。”把有一定能力或有一定成就的人譽為“百長并集,一短難容”,甚至神化,無疑是認識人才上的一種片面性。因此,“要以衡才不拘格,論事不求敬細,無因寸朽而棄達抱,無施數罟以失巨鱗”。“三年之艾,不以未病而不蓄;九畹之蘭,不以無人而不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可苛求全才,“不可因微瑕而棄有用之才”。他寫信給弟弟說:“好人實難多得,弟為留心采訪。凡有一長一技者,兄斷不肯輕視!庇胁牟挥,固是浪費;大材小用,也有損于事業;小材大用,則危害事業。 為了識才,必須對人才時加考察。曾國藩說:“所謂考察之法,何也?古者詢事、考言,二者并重。”就是說,要對下屬由內而外、神形兼顧同時進行考察,而曾國藩尤其注重屬下的建言。曾國藩說:“若使人人建言,參互質證,豈不更為核實乎?”通過建言,上司可以收集思廣益之效,也可以借此觀察下屬的才識程度,確實是個一箭雙雕的好辦法。曾國藩于道光三十年(1850)所上的廣開言路的奏折中,提出了對人才的甄別,他把它歸之于培養之方中。其實,甄別,就是考察。甄別的目的是“去其稂莠”。不加考察或甄別,而對那些不投在上者之所好的人才,不加培養,不加使用,固然是對人才的浪費;而單憑在上者的愛好或印象保舉和超擢,把那些口蜜腹劍、兩面三刀的陰謀家和野心家當作人才來培養和使用,必會造成惡劣的政治后果。這種事例,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正如曾國藩說:“榛棘不除,則蘭蕙減色;害馬不去,則騏驥短氣。” 曾國藩本人很注意考察人才,對于僚屬的賢否,事理的原委,無不博訪周咨,默識于心。據《清史稿》記載,曾國藩“第對客,注視移時不語,見者悚然,退而記其優劣,無或爽者”。而且,他閱世越深,觀察越微,從相貌、言語、舉止到為事、待人等方面,都在他的視線之內。 曾國藩一生能夠左右逢源或絕處逢生,與他知人、識人,能在身邊廣納有真才實學的朋友有很大的關系。
冰鑒 全鑒-典藏誦讀版 作者簡介
余長保,專職作家,著述頗豐。畢業于河南大學,教育學專業學士學位。曾經從事中學語文的教學工作5年,人文知識功底深厚。其作品多以現實中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有的放矢,并且立意新穎,文字優美,受到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出版的作品有:《越淡定越幸!贰ⅰ缎⒔浫b》《徐霞客游記全鑒》《智囊全鑒》《左眼識人 右眼讀心》《三句話打動他人心》等。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