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新編語文教材推薦閱讀書系:論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204489
- 條形碼:9787570204489 ; 978-7-5702-044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編語文教材推薦閱讀書系:論語 本書特色
《論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元典,為中華民族精神信仰之所系。閱讀《論語》,有助于讀者深刻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也有助于青少年讀者美好品德的養成。 今次,《論語》被列入教育部新編語文教材推薦閱讀書系,為青少年讀者開闊眼界、增長見聞所不可不讀。我社所推出的全本《論語》系由名家注譯、名師推薦,以忠實元典的態度為讀者深入解讀《論語》的精神內涵,為國內非常**的《論語》譯注版本,盡此以饗讀者。
新編語文教材推薦閱讀書系:論語 內容簡介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的代表作,為一部語錄體文集,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記錄。全書共20章,內容涵蓋了孔子對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的思考和見解。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以“仁”為本的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國儒學的哲學體系基礎,并對之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新編語文教材推薦閱讀書系:論語 目錄
為政篇第二 / 9
八佾篇第三 / 19
里仁篇第四 / 31
公冶長篇第五 / 39
雍也篇第六 / 51
述而篇第七 / 63
泰伯篇第八 / 75
子罕篇第九 / 84
鄉黨篇第十 / 95
先進篇第十一 / 106
顏淵篇第十二 / 118
子路篇第十三 / 129
憲問篇第十四 / 142
衛靈公篇第十五 / 158
季氏篇第十六 / 170
陽貨篇第十七 / 179
微子篇第十八 / 190
子張篇第十九 / 197
堯曰篇第二十 / 206
新編語文教材推薦閱讀書系:論語 節選
學而篇* 子曰①:“學而時習之②,不亦說乎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④,不亦君子乎⑤?” 【注釋】 ①子曰:子,古時一般用以尊稱學問淵博、德行優異的男子。《論語》中的“子曰”的“子”一般是指孔子。錢穆在《論語新解》中據相關統計,曰:“《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②習:本義是鳥兒練習飛翔,此指溫習、實習。按錢穆的說法,所謂“時習”可從三個方面解釋。一指的是年歲。古人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此以年齡為時。二指的是季節。古人春夏學詩樂弦歌,秋冬學書禮射獵。此以季節為時。三指晨夕。溫習、進修、游散、休息,依時為之。習者,如鳥學飛,數數反復。人之為學,當日復日,時復時,年復年,反復不已,老而無倦。③說:通“悅”,高興。④知:理解。人不知,指不能獲得別人的了解或理解。慍(yùn):怒,怨氣。⑤君子:一般指道德高尚、修養優異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常練常習,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別人不理解你也沒怨氣,不是君子的品德嗎?” 有子曰①:“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鮮矣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生⑥。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⑦!” 【注釋】 ①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②孝弟:孝是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通“悌”,弟弟對兄長的正確態度。③犯:冒犯。④鮮:少。⑤務本:務是致力于,本是樹干,引申為根本、基礎,這里指道的根本,指孝悌。⑥道:指仁之道。⑦與:通“歟”,嘆詞,《論語》的“歟”都寫作“與”。 【譯文】 有若說:“為人孝悌而喜歡冒犯長者的人,少得很;不喜歡冒犯長者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致力于孝悌這個為人的根本,根本確立了,仁愛之道自然就會了。孝和悌,才是仁愛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②。” 曾子曰③:“吾日三省吾身④:為人謀而不忠乎⑤?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⑥?” 子曰:“道千乘之國⑦,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⑧,使民以時⑨。” 【注釋】 ①巧言:虛偽的好的言語。巧,本義指好,此指虛偽的、裝模作樣的好。令色:令即善,色指面貌,即偽善的面貌。②鮮矣仁:仁心基本上已經蕩然無存。鮮,少。錢穆曰:“不曰‘仁鮮矣’,而曰‘鮮矣仁’,語涵慨嘆。或本作‘鮮矣有仁’,義亦同。”朱熹《論語集注》曰:“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③曾子:孔子的學生,名參,字子輿。④三省:三表多次,省即自我反省。此處列舉了三個方面的問題,易引起對“三”的誤解。但也有學者認為“三”即指這三個方面的問題。⑤謀:謀事,辦事。忠:此指竭盡自己的身心。所謂“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只要自己竭盡身心,就是表現了忠心。⑥傳:老師傳授的知識。⑦道:治理。乘:古代用四匹馬拉著的兵車。⑧愛人:愛指仁愛,人指士大夫以上的人。⑨ 使民:役使民眾。以時:按照農時,古代以農耕為主。 【譯文】 孔夫子說:“花言巧語而又偽善多變的人,沒什么仁愛心。” 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幫別人謀事是否忠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守信用?學的東西掌握了沒有?” 孔子說:“統領一個千乘的邦國,要做到盡職盡責又講信用,節儉而又關愛百姓,役使民眾要按時節恰到好處。”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①,泛愛眾②,而親仁③。行有余力,則以學文④。” 【注釋】 ①謹而信:謹慎而信實。②泛:廣泛,普遍,又作“博”解。③親仁:親近喜愛有仁德的人。④文:文獻資料,指古之遺文。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年長的人,謹慎又誠信,博愛眾人,親近仁愛的人。這些都切實做到了,還有精力,就應學習文化。” 子夏曰①:“賢賢②,易色③;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與朋友交⑤,言而有信⑥。雖曰未學⑦,吾必謂之學矣⑧。” 【注釋】 ①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②賢賢:指以賢德之心對待那些賢才。③易色:指不重容貌。易指看輕,色指容貌。此句大致可理解為敬重賢妻的美好品德而不在乎她的外貌(并非不介意儀表言行)。劉寶楠引用宋翔鳳的話說,此句猶是指夫婦關系而言。有學者認同,認為這一句專指夫婦而言,全章四句分指夫婦、父子、君臣、朋友四者。也有學者認為此處之“易”指的是改變,是生成了尊重賢者之心而改變去除了好色之心。清代學者王念孫認為,此句與《禮記·坊記》所引孔子“好德如好色”之言論多有相通之處。④致:獻納、委棄。⑤交:交往,往來。⑥言而有信:說話誠實而講究信用。指的是一個有誠信的人。⑦雖:即使,盡管。曰未學:(謙虛地)口頭上說未曾學到什么。⑧學:學習達到了一定的造詣。 【譯文】 子夏說:“以賢德之心對待那些賢才,而不注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國君,能夠鞠躬盡瘁;和朋友交往,說到做到。雖然這樣的人沒有拜師而學,我敢肯定他已學到家了。” 子曰:“君子不重①,則不威②;學,則不固③。主忠信④。無友不如己者⑤。過,則勿憚改⑥。” 曾子曰:“慎終⑦,追遠⑧,民德歸厚矣。” 【注釋】 ①重:厚重,厚道莊重。②威:威嚴,威信。此句言人不厚道莊重,則失威嚴,沒威信。③固:固執。④主:以……為主。⑤無:沒有。友:朋友。⑥憚:害怕。⑦慎終:慎即慎重,終即人死去,喪盡其禮。⑧追遠:追即追祭,遠即遠祖,祭盡其誠。 【譯文】 孔子說:“君子行為舉止不厚道莊重則沒有威嚴;能專心研究學問,就不會犯固執的毛病。凡事應盡心盡力而又講信用。沒有朋友不如自己的(即朋友總有超過你的地方)。有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說:“謹慎周到地辦喪事,誠心誠意地追祭遠祖,民風就變得厚道了。” 子禽問于子貢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必聞其政③。求之與④,抑與之與⑤?”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⑥。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⑦!” 【注釋】 ①子禽:陳亢字子禽。子貢:孔子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②夫子:做過大夫的人才可叫夫子,孔子曾為魯國的司寇,故稱夫子。至于:到達,抵達。是邦:某一個國家。邦,國度,國家。③聞:了解,熟悉。政:國家政事。④求:求取得來,特意打聽得來。⑤抑與之:或者主動告訴他。⑥溫:溫和。良:和善。恭:恭敬莊重。儉:節制。讓:禮讓謙遜。以:而。得之:得知當地政事。⑦其諸:或者。異乎:異于,和……有所不同。人:他人,別人。 【譯文】 子禽問子貢:“孔子到了每個諸侯邦國,一定了解那里的國情,是他老人家向別人問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子貢道:“老師憑借他溫良恭儉謙讓的品德得到他想了解的情況。老師的方法與別人的方法或者不同吧!” 子曰:“父在,觀其志①;父沒②,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③,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④。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⑤。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①“父在”兩句:這里有兩種解釋。一,“其”指兒子。說的是父親還健在人世的時候,做兒子的不能獨自處事,所以是對其志向予以觀察;二,“其”指父親。說的是父親在世時,作為兒子的不能自主自專,應當順從父親的志向。②沒:通“歿”,死。③三年:古人喪期為三年,故指喪期。父之道:父親生前的行事規矩。④和:恰當,適當。⑤小大由之:大事小事都做得恰當。 【譯文】 孔子說:“父親在世時,觀察一個人的志向;如果當其父親去世了,就要觀察一個人的行為。在父親喪期內都不改變父親生前的行事規矩,就可說盡孝了。” 有子說:“禮的作用能達成和諧就可貴了。以前的國君之道,禮是*美好的,大事小事都依禮而行。禮也有做不到的,為和諧而和諧,不依禮法節制,也不可能做到和諧。” 有子曰:“信近于義①,言可復也②。恭近于禮③,遠恥辱也④。因不失其親⑤,亦可宗也⑥。”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⑦,敏于事而慎于言⑧,就有道而正焉⑨,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①信:信守諾言。義:臺灣學者毛子水曰:“義,是合理的意思。”一般可理解為公正、合宜。②復:實踐諾言。③恭:態度恭謙,言行莊重。④遠:讀作yuàn。避免,遠離。⑤因:依靠,憑借。失:失去,失離。親:親人,或曰可親之人。⑥宗:主,可靠。⑦求:過分致力于。居:居處,居住。安:安逸舒適。⑧敏:快捷。⑨ 就:靠近。有道:朱熹曰:“凡言道者,皆謂事物當然之理,人所共由者也。”錢穆曰:“有道,言有道德或道行之人。”正:匡正。 【譯文】 有子說:“信用合符道義,諾言才能實現。恭謙合符禮節,才不會受辱。依靠的都是親近可靠之人,這個人也就可尊崇和可靠了。” 孔子說:“君子對生活方面不要太奢侈,住的地方不要過分安逸,做事不拖沓,不亂說話,接近有道的人,改正自己的缺點,就稱得上好學了。” 子貢曰:“貧而無諂①,富而無驕②,何如③?”子曰:“可也④;未若貧而樂⑤,富而好禮者也。” 【注釋】 ①諂:阿諛。諂媚。錢穆曰:“諂者諂媚,卑屈于人。”②驕:驕傲,驕橫。錢穆曰:“驕者矜肆,傲慢于人。貧多求,故易諂;富有恃,故易驕。”③何如:設問句,意思是你怎么看。④可也:這樣尚可,這樣也還算可以的。⑤貧而樂:皇侃本為“貧而樂道”,正平本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引此句亦作“貧而樂道”。一般認為有“道”較好,與下一句之“禮”相對而言。樂道,樂于遵循圣賢之道。 【譯文】 子貢問:“貧窮但不諂媚,富有但不驕傲,你覺得怎樣?”孔子說:“還算可以,但不如貧窮仍能樂道,富有還講究禮節。”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①,如琢如磨②。’其斯之謂與③?”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⑤,患不知人也。” 【注釋】 ①切:磨骨制工具的工藝,指用刀切斷。磋:制作象牙制品的工藝,用銼銼平。②琢:制作玉器的工藝,用刀雕刻。磨:制作玉器的工藝,磨光。《詩經》這兩句詩,成為成語許久了。有學者對這兩句提出兩種解釋:一是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的材料的加工,不加工則不成器;二指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義。③其斯之謂與:大概就是說這樣的意思吧。④諸:之于,之指子貢。往:過去的事。知來者:能夠推理出其他方面的事情。與本書《述而》篇所言“舉一隅而以三隅反”多有相通。⑤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不了解自己。 【譯文】 子貢問:“《詩經》說:像制骨那樣用刀切割,像制象牙那樣用銼子銼,像制玉那樣雕刻,像制石那樣磨得發光。大概就是說這樣的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才可與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事情的一個方面,你能推演出其他的方面了。”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新編語文教材推薦閱讀書系:論語 作者簡介
鄧啟銅,曾任中山大學出版社編輯,深受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影響。在恩師劉大鈞院士的熱情鼓舞下,于2003年開始輔導青少年誦讀《論語》,深感讀經對于培養青少年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與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完成數十部國學經典的注釋工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二體千字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