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光與色:從笛卡爾到梅洛-龐蒂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08693
- 條形碼:9787220108693 ; 978-7-220-10869-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光與色:從笛卡爾到梅洛-龐蒂 本書特色
我們閱讀這些對當代來說或多或少顯得有些“過時”的著作,并不是出于純粹的歷史興趣,而是為了尋求一種對話。與這些在人類中理性能力*為出眾的人們進行對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揭示人類理性的神秘,以及我們生活于其中的唯一和共同的這個世界的神秘。
光與色:從笛卡爾到梅洛-龐蒂 內容簡介
《光與色:從笛卡爾到梅洛-龐蒂》以物理客觀主義和神經生理學的主觀主義為主要線索,描述了近代從笛卡爾、牛頓以來西方科學家、哲學家對于顏色實在性的研究歷程,并以梅洛-龐蒂功能意義下的結構概念以及吉布森的視覺生態學作為這一研究的歸宿和指向,完整呈現了這一重大問題的歷史及現狀。此書稿是漢語學界*新的關于顏色理論的一部系統研究著作,為中國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礎和平臺,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光與色:從笛卡爾到梅洛-龐蒂 目錄
目錄
導言
第1章 笛卡爾的顏色理論及二元論
1.1“新科學”的基本原理及其對客觀性的界定
1.2 笛卡爾的顏色理論
1.3 心-身二元論與感覺
第2章 牛頓光學和顏色理論
2.1 牛頓的大學筆記
2.2 折射與光譜顏色
2.3絕對時空觀及哲學假設
2.4歌德的顏色理論及對牛頓的批評
第3章 當代顏色科學的發展
3.1 認知科學
3.2 客觀主義
3.3主觀主義
3.4科學主義及其假設
3.5 湯普森的具身化路徑
第4章 生態視覺理論
4.1生態路徑(environmental approach)
4.2 生態光學理論
4.3 生態法則與非還原論
第5章 自然主義與結構
5.1對自然主義的反思
5.2結構概念
第6章 結構意義下的顏色實在性
6.1 梅洛-龐蒂的顏色理論
6.2 結構的實在性及自然化現象學
結論 自然概念的轉變
參考文獻
光與色:從笛卡爾到梅洛-龐蒂 節選
第1章 笛卡爾的顏色理論及二元論
本書前三章的理論目標是對于顏色科學發展成果的現象學描述。針對這一理論目標來說,從笛卡爾的顏色理論開始似乎有些奇怪。畢竟,相比當代物理學和神經生理學的理論成果,它們或許過于陳舊,從科學發現的觀點來看價值較小,只能夠引起少數科學史家的關注。即使要追溯顏色科學發展的歷史,大多數學者們會傾向于從牛頓開始敘述。湯普森(E. Thompson)在《顏色視覺》當中說到:“就此論題,相反我相信公認的理論在概念上還是在經驗上深刻地與牛頓的顏色概念相聯系,而且正是牛頓顏色概念事實上導致了關于顏色的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之間哲學爭論的現代形式。”[1] 牛頓的判決性實驗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光學和顏色理論確實對在他之后的顏色科學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人們在以下兩個方面拓展自己的理論視域,即切實關注笛卡爾自然哲學成就以及放寬對科學成果的界定,從而關注背后對于客觀性的假設,就會發現當代關于顏色的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之間的爭論其實早在笛卡爾那里形成了其鮮明特征。就與顏色科學密不可分的光學而言,賽伯拉(A.I. Sabra)說到“機械論類比遠在笛卡爾之前已經用來解釋光學現象。但笛卡爾的理論是**個清楚地宣稱光本身只不過是發光體和傳導媒介的機械屬性。正是這個原因,我們認為笛卡爾的光學理論是現代物理光學的合法出發點”。[2]
本書的研究興趣并不首先來自對具體科學動機和理論細節的好奇,更多的是這些動機和細節背后所依賴的哲學洞見及其假設,思考它們如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考察顏色實在性以及心靈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所實際經歷的理論樣式。任何自然科學的研究都必須建立在對客觀性的預先假定之上。自然科學的研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素樸的,因為它們試圖探索對于客觀性的精確知識,但又往往簡單地把對客觀性的假設視為理所當然。笛卡爾的顏色理論相比當代發達的顏色科學確實不具有太大的科學價值,但通過分析我們將會揭示它們背后所共享的哲學假設。通過下一章的分析,我們將會看到牛頓的光學和顏色理論也同樣預設了笛卡爾式二元論對于客觀性的假設。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本書的研究從一開始就要假定笛卡爾式二元論框架。在還不清楚研究主題(subject matter)之前就把自己置于某個特定的形而上學立場,這恰恰是現象學描述首先要反對的。
人們一般認為笛卡爾作為現代哲學的出發點奠定了現代哲學的基本問題,使得之后的哲學發展都不得不首先回應他的思考。[3] 同時,就像柯瓦雷(A. Koyré)所說的,雖然現代自然科學已經在伽利略、布魯諾等人那里獲得了初步發展,但正是笛卡爾“清楚分明地闡述了新科學(它的夢想是將科學還原為數學[de reductione scientiaead mathematicam])以及新的數理宇宙論的原理”。[4] 笛卡爾的顏色理論離不開他對這一“新科學”的出色發展。基于此,我們有必要首先考察笛卡爾的這一“新科學”所包含的基本原理。
1.1“新科學”的基本原理及其對客觀性的界定
幾乎每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似乎都不可避免地伴隨著一種教科書版本的標準形象。其影響越廣泛,這一形象就越簡化易懂。其中,笛卡爾的形象算是*深入人心的。只要修過哪怕一門哲學史的學生或自認為對哲學稍微懂一點的愛好者們相信對這一形象都非常熟悉。如果讓大家大致描述一下這一形象所包含的要素,不外乎現代哲學之父、現代認識論的開創者、認識論基礎主義者、普遍懷疑方法的支持者、“我思故我在”、心-物二元論等等。先不考慮這些要素本身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被辯護,至少從表面上粗略一瞥就能看出來的一個缺陷在于:它缺失了笛卡爾作為自然哲學家的形象。人們過多地關注作為哲學家的笛卡爾以及他*主要的形而上學著作《**哲學沉思集》(1641年,以下略為《沉思集》),而似乎遺忘了笛卡爾的自然哲學成就。[5] 笛卡爾同時也是非常出色的數學家和幾何學家。再不精于數學的人想必兒時也都學過笛卡爾坐標。就像在上述引文中柯瓦雷說到的,整個現代自然科學的數學化原則就是由笛卡爾所奠定。笛卡爾在發表*主要的形而上學研究著作之前已經對力學、光學、解剖學、生理學等自然哲學的諸多方面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從《沉思集》之后發表的《哲學原理》(1644年)及其原定的結構設計,以及晚期的《人類身體的描述》(1647年)等著作來看,笛卡爾對于自然哲學的興趣只有增而無減。
笛卡爾這些為數眾多的自然哲學著作之所以被長期忽略,主要原因在于它們被視為過于陳舊的科學史文獻。人們一般傾向于認為,形而上學思考可以超越時間的限制。只要你試圖嚴肅地思考它,不管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從中獲得無窮豐富的啟迪。但是,科學理論的價值卻往往因后續的理論發展而大大減弱。除了歷史興趣以外,當今的科學家很少會認真地對待四元素說、地心說、漩渦說、燃素說、以太說等等。笛卡爾的自然哲學就屬于這一類。從科學發現的價值來看,或許確實如此?墒橇硪环矫,新理論的提出和儀器設備的精密化是否必然意味著超越了前人在具體科學研究中假設的方法和客觀性的范圍,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6] 試圖把笛卡爾理論中的形而上學和自然哲學割裂開來的理論嘗試,必然會破壞笛卡爾思想的整體性,*終導致無法理解兩者當中的任何一個。[7] 在**沉思當中,笛卡爾就曾明確提出他的理論目標是為具有確定性的科學奠定基礎。[8] 由此可以看出,笛卡爾的沉思所給出的形而上學基本命題并不是出于純粹反思的興趣,而首先是針對他自己早先的自然哲學模型。缺失了這一內容,就意味著失去了理解笛卡爾沉思的理論背景。這一誤解也是笛卡爾各種標準形象的來源之一。
笛卡爾多次強調了自己思想的整體性,并宣稱自己所要處理的知識并不是某一專門領域,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為了恰當地理解笛卡爾設想的知識整體所具有的基本結構,讓我們首先引入笛卡爾著名的知識之樹。在《哲學原理》法文版序言當中,笛卡爾說到:
......
光與色:從笛卡爾到梅洛-龐蒂 作者簡介
李海燕,哲學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現為大連海事大學公共管理與人文藝術學院講師。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