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天橋 本書特色
據史料記載,天橋地區在元、明及清前期是一片水域沼澤地帶。清人震鈞在其著作《天咫偶聞》中說:“先農壇之西,野水彌漫,荻花蕭瑟。四時一致,如在江湖,過之者輒生遐思。”如今,天橋的橋址不復存在,而天橋作為一個地名,一直保留下來。過去,天橋不僅是皇帝祭天必過之路,也是皇帝去南海子巡幸游獵的必經之地。過去聞名于天橋地區的龍須溝是在明代形成的。明代,天橋地區日趨繁華和它的位置和交通運輸的客觀環境有直接的關系。清廷實行滿、漢分居的政策,天橋地區人口猛增,成了非旗人聚居的地方,士、工、商、醫乃至販夫走卒,娼、優、卜、術,真是三教九流無所不包,人口的猛增對天橋地區的商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民國年間,繼清朝末年出現了**批“天橋八大怪”之后,至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天橋又先后出現了二批“天橋八大怪”,由于他們技藝高超,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深刻。民國時期,由于北京人口的激增,商業與交通進一步發展,使得天橋地區逐漸成為百業俱興、人煙稠密的鬧市區。它的繁榮超過了歷史上的明、清兩朝。 擦亮北京“金名片”——讓卷帙浩繁的地方志書走向大眾,使豐富悠久古都文化展示于當下。
天橋 內容簡介
本書是《京華通覽》的一個分冊。本書記述了北京天橋從初至今的源流變遷和重要史實、文物、傳說,把對北京文化的研究觸角引向邊緣和縱深,對北京文化的起源和立體化研究推進了一步。該書圖文并茂,通俗易懂。
天橋 目錄
明清遺韻
皇帝祭天的地方/ 16
先農壇/ 25
李皇親別墅/ 34
清代風光/ 39
孫承澤與金魚池/ 46
**代天橋八大怪/ 53
窮不怕/ 55
醋溺膏/ 59
韓麻子/ 61
盆禿子/ 63
田瘸子/ 64
丑孫子/ 67
鼻嗡子/ 69
常傻子/ 70
民國春秋
人物篇/ 77
第二代天橋八大怪/ 77
第三代天橋八大怪/ 95
天橋的丐幫/ 120
賽金花結緣天橋/ 125
易順鼎賦詩天橋/ 131
魯迅在天橋的足跡/ 134
邵飄萍、林白水天橋喋血/ 137
抗日將領吉鴻昌天橋就義/ 145
齊白石大師在天橋/ 148
“天橋馬連良”/ 151
魏喜奎天橋唱大鼓/ 157
相聲大師侯寶林/ 162
新鳳霞在天橋/ 165
歷史回眸篇/ 170
日本侵華時期的天橋/ 170
天橋“四霸天”/ 176
人力車夫砸電車事件/ 178
人文景物篇/ 183
城南游藝園/ 183
城南公園/ 188
水心亭/ 191
老天橋的坤書館/ 194
先農壇體育場/ 198
行業篇/ 204
天橋的菜市/ 204
天橋的炒鍋業/ 208
“百年牢”龍順成/ 211
穿堂院與十八獄/ 213
古地新貌
北京自然博物館/ 228
萬勝劇場/ 237
天橋演藝區/ 240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241
天橋劇場/ 242
北京天橋藝術大廈/ 244
天橋市民廣場及天橋印象博物館/ 244
南中軸線歷史文化區/ 247
南中軸路的整治/ 247
天橋歷史文化景觀帶 / 248
永定門公園/ 251
燕墩/ 253
作家、畫家筆下的天橋
張恨水與《啼笑因緣》/ 257
話劇《龍須溝》/ 270
《魂斷金魚池》/ 273
《天橋演義》/ 276
《夢斷天橋》/ 283
王大觀的《舊京環顧圖》/ 286
參考書目/ 292
后 記/ 295
天橋 作者簡介
作者劉仲孝,曾任《人民鐵道》報記者,編輯,系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中國地名學研究會會員。做新聞記者之余,愛好研究北京史地、民俗、地名。自1984年以來先后在國內30余種報刊雜志上發表了有關北京史地、民俗、地名、旅游的文章320多篇。其中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北京舊聞叢書”《京華古跡尋蹤》收入2篇,《京都勝跡》收入11篇,《燕都說故》收入13篇,《春明敘舊》收入13篇。在《地名知識》雜志、《地名叢刊》、《中國地名》雜志上發表地名考證、論文19篇。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的《華夏吟友》詩詞集(共三卷)收入詩詞5首,《近五十年寰球漢詩精品》收入詩詞三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