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大學軍事理論與訓練教程/宋曉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601610
- 條形碼:9787568601610 ; 978-7-5686-016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學軍事理論與訓練教程/宋曉安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認真總結20多年國防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充分吸納了當今靠前外國防教育研究的近期新成果編寫而成。在編寫中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特點。
大學軍事理論與訓練教程/宋曉安 目錄
**節 國防概述
第二節 國防法規
第三節 國防建設
第四節 國防動員
第二章 軍事思想
**節 軍事思想概述
第二節 毛澤東軍事思想
第三節 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
第四節 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
第五節 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
第六節 習近平關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
第三章 戰略環境
**節 戰略環境概述
第二節 國際戰略格局
第三節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
第四節 非傳統安全威脅
第四章 軍事高技術
**節 軍事高技術概述
第二節 高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
第三節 高技術與新軍事變革
第五章 信息化戰爭
**節 信息化戰爭概述
第二節 信息化戰爭的基本特征與發展趨勢
第三節 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第四節 信息化條件下的國家安全
第六章 條令條例教育與訓練
**節 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節選)
第二節 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節選)
第三節 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節選)
第七章 軍事地形學
**節 地形對軍隊戰斗行動的影響
第二節 地形圖基本知識
第三節 現地使用地形圖
第八章 綜合訓練
**節 行軍
第二節 宿營
第三節 野外生存
附錄軍體拳
主要參考文獻
大學軍事理論與訓練教程/宋曉安 節選
《大學軍事理論與訓練教程》: 1.古代的國防政策和國防理論 我國古代歷代王朝的有識之士為了提高國防能力,提出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國防政策和國防理論,其中較為著名的有:“以民為體”、“居安思危”的國防指導思想;“富國強兵”、“寓兵于農”的國防建設思想;“愛國教戰”、“崇尚武德”的國防教育思想;“不戰而勝”、“安國全軍”的國防斗爭策略等。遵循這些思想,我國取得了無數次對外戰爭的勝利,中華民族才得以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國防上也出現了“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鼎盛時期。 2.古代的兵制建設 在武裝力量體制上,我國古代一般區分為中央軍、地方軍和邊防軍。秦朝以前,武裝力量比較單一,在軍事力量構成上,實行兵民合一的軍制,平時生產勞動,戰時集合成軍,以臨時征集的方式組成軍隊。秦朝以后,隨著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經濟生產的發展,各朝代根據國家的狀況和國防的需要,以及駐防地區和任務,將軍隊區分為中央軍、地方軍和邊防軍,且對軍隊的組織編制、屯田戍邊、兵役軍賦、軍隊調撥、軍需補給、驛站通道、武器制造和配發等都進行了具體的規定,并通過法律形式頒布執行,如唐代的《衛禁律》、《軍防令》等。、 在軍事領導體制上,夏、商、西周時期還沒有專門的軍事機構,國王一般親自主特軍政,領兵作戰。春秋末期,國家機構出現將相制,以將為主組成軍事指揮機構。戰國時期,將軍獨立統兵作戰已很普遍。秦統一后,設立了專門管理軍事的機構,*高的軍事官員稱太尉。隋朝對國家機構進行了改革,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專門成立了主管軍事的部門——兵部。宋朝為了防止“權將”擁兵自重,在中央設立了樞密院,作為軍事領導的*高機構,主官由文官擔任。各朝代在軍事領導體制方面的做法雖然不盡一致,但皇權至上,軍隊的調撥使用大權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 兵役制度隨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人口狀況和軍事需要的不同而發展變化。奴隸社會時期,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口稀少,戰爭規模小,主要實行兵民合一的民軍制度。封建社會時期,民軍制度逐漸演變為與當時歷史條件相適應的兵役制度,如秦漢時期的征兵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世兵制、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衛所兵役制等。 3.古代的國防工程建設 為了鞏固邊海防,我國古代中原王朝還修筑了數量眾多、規模龐大的國防工程,如城池、長城、海防要塞等。城池是我國古代國防工程建設中時間*早、數量*多的工程,始建于商代,之后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日益完善,一直延續到近代。長城是城池建設的延續和發展,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后,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將秦、趙、燕三國北部的長城予以修繕,連貫為一。后經各朝代多次修建連接,至明代形成了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萬里長城。古代海防建設是從明朝開始的。為防止倭寇的襲擾,明朝在沿海重要的地段陸續建立了以衛城、所城為骨干,水陸寨、營堡、墩臺、烽堠等相結合的海防工程體系。 (二)中國近代國防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不斷擴大侵華戰爭的規模,加之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敗衰落,中國的國防每況愈下,陷入“有國無防”的危機之中。 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在天津各界組織兩千一百余名聯軍進攻北京。1901年9月7日,列強威逼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辛丑條約》使中國喪失了大量主權。在與外敵人侵的斗爭中,許多有識之士積極探求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之路。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標志著中國近代國防思想的萌芽;之后的洋務運動,標志著中國近代軍事變革逐漸展開。 19世紀末,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現代國防觀初見端倪。孫中山的《十年國防計劃》,提出了國防建設的宏觀設想。中華民國成立后,現代陸軍、海軍、空軍相繼建立,裝備了較為先進的現代武器,國防建設思想也開始逐漸現代化。 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了一場旨在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中國人民前仆后繼、艱苦卓絕、英勇頑強地進行了長期抗爭。這場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一次規模巨大的、全民族奮起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次反對外國侵略者取得完全勝利、洗雪民族恥辱的戰爭。 ……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