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顧曲集:京劇名伶藝術譚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0679
- 條形碼:9787108060679 ; 978-7-108-06067-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顧曲集:京劇名伶藝術譚 本書特色
孔在齊是香港《信報財經新聞》榮休總編輯沈鑒治博士的筆名。他幼年正逢京劇的黃金時代,從小就跟著父親去看戲,可說是在京劇的環境中長大的,對顧曲有著非常內行和特殊的見地。本書就是他多年來看京劇的所見所聞和心得。
這的確是一部好書稿,令人開卷難棄,一路讀下去如行山陰道上,梨園風景、藝術賞析有目不暇接之感。作者筆下展現了眾多京劇名伶,舉凡活躍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生、旦、凈、末、丑的名角,幾乎一網打盡,洋洋灑灑猶如一部京劇史,不僅熱鬧,而且內行、專業,所言人事又多為自己聽戲感受,即親自顧曲之后的劇評。作者已九十高齡,能寫出這樣的專欄和書稿的人,今日恐怕“上窮碧落下黃泉”,也“兩處茫茫皆不見”了吧。
顧曲集:京劇名伶藝術譚 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了孔在齊在香港《信報財經新聞》上所撰專欄《顧曲集》中的八十四篇文章,主要記述了作者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看京劇的所見所聞所感,并在“溫故”的基礎上“知新”,談了很多近年來的顧曲經驗。對于唱、做、念、打四者并重的中國戲曲,書中從生、旦、凈、丑四個行當開始講述,介紹了各個行當的有名表演家和知名劇目,如“三大賢”“四大須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活花和尚”“活魯智深”等,并就很愛的武戲作了精彩呈現,將欣賞戲曲之道一一細表。作者認為,京劇這門表演藝術要想得以延續,需要提高人們對京劇的認識,必須通過教育制度來培養新一代的觀眾,并且幫助觀眾提高欣賞能力。
顧曲集:京劇名伶藝術譚 目錄
顧曲集:京劇名伶藝術譚 節選
一曲《釵頭鳳》 戲迷淚漣漣
我一想到荀慧生,眼前就會浮起他在《得意緣》《大英節烈》和《十三妹》等戲中的形象,因為即使他的表演限于這些傳統的花旦劇目,已經可以使他在京劇史上的地位永垂不朽了。但是,這些允文允武、藝術性極高的劇目只不過是他藝術的一部分,荀慧生之自成一家,還有創造性的另一面。
我小時候看荀慧生,父執輩們和上海的老戲迷都叫他白牡丹,當時不大明白,經過解釋,才知道這是他以前的藝名。原來他十九歲時(民國八年,即1919)由一代武生宗師楊小樓(1878—1938)帶到上海,以花旦掛四牌,二牌是老生譚小培,三牌是和他同年的尚小云(尚是正工青衣,所以牌子在花旦之上,而且在京劇界出道比荀慧生略早)。后來他的藝術受到楊小樓和余叔巖的贊賞,鼓勵他擴大戲路,更改藝名,以求更上一層樓。于是,他于1925年二十五歲時放棄已經頗有聲譽的白牡丹的藝名而改用荀慧生,同時得到文人陳墨香(1884—1942)的支持,為他改編和整理了包括《荀灌娘》《丹青引》《釵頭鳳》《全部玉堂春》《西湖主》等不少劇本。 他還投師王瑤卿,成功地把青衣、花旦、刀馬旦融為一爐,跳出了以前的框框。這些努力使他在1927年成為四大名旦之一。
梅蘭芳一生不斷創新,程硯秋之所以能夠獨樹一幟,也是因為他勇于創新,而尚小云編演的新戲可能更多;梅、程、尚都是青衣出身,在京劇傳統的概念中地位僅次于老生而在花旦之上,所以作為花旦出身的荀慧生要脫穎而出,就比他們要困難了。但是,童年歷盡苦難的荀慧生憑著本身的聰慧和自力更生的決心,終于在花旦的基礎上創造了韻味繞梁三日的唱腔、表情入木三分的做工、聲調含情脈脈的念白、以及身形滿臺飛舞的舞蹈(包括開打),成為荀派的開山鼻祖。
記得在我較為懂得看戲時看荀慧生,看的并不是花旦戲,而其中*為觀戰稱道的是悲劇性的《釵頭鳳》。當時我家中有一張由荀慧生唱的蓓開公司唱片《釵頭鳳》,我聽了很喜歡,居然學者哼。先母不喜歡我沉迷京劇,但對詩詞很喜愛,所以即使聽到我在暗自哼著“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時,也并未責怪,反而向我點出整闕詞的意思,還講解宋代詩人陸游(1125—1210)的生平,說他因為妻子唐蕙仙得不到婆婆的歡心而被迫“出之”(古時叫休妻),所以非常傷心,填了這首詞。后來此詞傳到唐蕙仙那里,她讀了傷心得昏過去。我對這個故事印象很深,于是當荀慧生演《釵頭鳳》時,當然一定要去看了。
這出戲的情節比母親所說的要復雜得多,講的是陸游夫婦二人感情極好,但是在陸游上京趕考時,妻子唐蕙仙被惡婆婆趕出去,又被惡尼姑逼迫當娼,幸虧被俠客救出。后來陸游落第回家,不見愛妻,聽了母親一面之詞,又悲又疑,在獲知妻子下落時,填了一闕《釵頭鳳》在手帕上,請人轉給她。荀慧生演的唐蕙仙在收到那一方羅帕時,心情極為激動,打開一看后更大受打擊,凄然念道“咳,想我唐蕙仙好苦啊!”,接著把整首詞唱出。由于詞的句子結構不同京劇傳統的七子句或十字句,而是長短句,所以他唱的是新腔,但卻仍是京劇。上半闕唱到“……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多離索,錯錯錯”時,那哀怨表情、那如泣如訴的嗓音,已經感動了每一個觀眾,到后半闕唱畢“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時,彩聲不絕,而他那眼聲令人永遠不會忘記,在此之前,我大概很少旦角演戲可以有如此的感染力。這出戲的結尾是陸游決定把唐蕙仙接回家,但是在迎親之前,她卻香消玉隕了。這哪能不使觀眾們的手帕被眼淚浸濕啊!
我以前只知道荀慧生是花旦,看了《釵頭鳳》才知道他居然是比程硯秋還要悲的“悲旦”。但是,荀慧生的本領卻不限于此,她的戲真是多姿多彩,而她也演什么像什么。我覺得,梅蘭芳一站出來就是完美無缺的大角兒,程硯秋一開口就是一個另有一功的青衣,荀慧生呢?你非得看了她各式各樣的戲之后,才能領略到他的精湛的藝術。他和馬連良或許頗為相似,因為他們都并不滿足于墨守成規,而是勇敢地創造,終于成為一代藝術大師。
顧曲集:京劇名伶藝術譚 作者簡介
孔在齊 香港《信報財經新聞》前總編輯沈鑒治博士,資深樂評人兼作家,在《信報》和《信報財經月刊》都辟有專欄。自小跟著父親去劇院看戲,成長于京劇藝術的環境中,對中國戲曲有著濃厚的興趣,并在戲曲欣賞方面有著獨特的見地。著作包括有關中外文學的《你傲慢,我偏見》《啊呀,好厲害的女人》、介紹西方古典音樂的《樂樂集I》《樂樂集II》《樂樂集III》《樂樂集IV》《共享美妙音樂》,以及介紹西洋歌劇和芭蕾舞的《樂樂新集》等。現居美國加州,平時除了寫作外,繼續以京劇自娛,并擔任該地海韻劇藝研究會會長及梅蘭芳藝術研究會理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