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愛與生的苦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516370
- 條形碼:9787515516370 ; 978-7-5155-1637-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愛與生的苦惱 本書特色
只有思考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只有真正體驗人生的人,才會寫出真正的人生哲學。叔本華就是這樣一位一生致力于對人生諸多問題作哲學思考的人生哲學家。
愛與生的苦惱 內容簡介
叔本華廣采博取,用一系列西方傳統中流行的概念,將人生的一幕幕一場場一一表述出來。于是柏拉圖理念,康德的物自體,印度哲學中的意欲等等,都被用來展開和敘述他的思想,從而提示出許許多多古典哲學家吞吞吐吐,或緘而不言的人生之謎。于是唯我主義、悲觀主義、意志主義和虛無主義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了內容豐富、令人沉思的人生哲學。
愛與生的苦惱 目錄
論痛苦與意志的煎熬
論生存之空虛
論人生的不同階段
論理念意識的存在
論自殺與死亡
論情愛與性愛
論性欲與生存意志的關系
論愛與憎的激情
戀愛是人生解脫的叛徒
論禁欲
論道德觀
論女人
論理念與情感
論人生之空虛與煩惱
論求生意志的肯定
論對死亡的恐懼
論人格
論榮譽與人性的愚昧
論名聲
論人性與物性
愛與生的苦惱 節選
譯 序 叔本華(Schopenhauer,1788–1860),出生于德國旦澤的一個世代經商的家庭。父親海里希是一位紳士般的銀行家,富有而能干,指望叔本華能成為一個商人,承繼家業;但叔本華從小表現出來的興趣和志向注定了他不能實現父親的愿望。母親約荷娜,才氣橫溢,是名噪一時的擅長描寫風花雪月的小說家,她希望叔本華棄商從文;但叔本華不堪忍受母親的風流和放蕩的生活習慣,終于在繼承父親一筆可觀的財產之后,與母親分道揚鑣,走上了他向往的文人學者的生涯。1818年,叔本華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時年30歲!此后,經過一段時間的輾轉周折,叔本華于1833年定居法蘭克福,專心思考,埋頭創作,過著清貧且孤獨的生活,直到1860年去世為止。 叔本華游歷廣,閱歷深。在70余年的生活中,他的游歷遍及美國、荷蘭、法國、瑞士、比利 時、奧地利、意大利等國家;他的興趣廣泛,對數學、自然科學、歷史、文學藝術、梵文經 典以及古代歐洲思想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對語言頗有造詣,精通西班牙文、希臘文、拉丁 文、英文、法文和德文;他廣交名流雅士;所有這些,使他的哲學有廣泛的背景和深厚的底蘊,使他的哲學獨辟蹊徑,自成一家,使他的哲學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 這時期(19世紀中葉),正逢歐洲百花齊放,競相爭妍。音樂上,貝多芬、瓦格納、柴可夫斯基為人類音域世界開啟優美深邃的心靈;文學上,俄國出現了文壇巨擘,如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也夫斯基,德國孕育了狂飆運動的先驅歌德;哲學上,康德完成了批判哲學,黑格爾在柏林大學大張“合理就是存在”的旗幟。而叔本華卻獨辟蹊徑地創立了自己的悲劇人生哲學。 只有思考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只有真正體驗人生的人,才會寫出真正的人生哲學。叔本華就是這樣一位一生致力于對人生諸多問題作哲學思考的人生哲學家。簡單來說,叔本華的人生哲學是這樣一種哲學,它試圖對所謂形而上學問題與倫理學問題作統一的說明 ,從而建立一種沒有宗教的信仰。這種哲學把世界的本質看作是意志,把事物看成是意志的現象或表象,把意志與表象的諸多關系建立在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基礎上。于是創立了一種新的人生觀,對人生提出了發人深省的見解。概括來說,我們可以對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作這樣的描述: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現,意志是無法滿足的淵藪;而人生卻總是追求這無法滿足的淵藪 ,所以,人生就是痛苦。 一方面,世界在時間上的無限久遠和空間上的無限遼闊,使我們覺得自己作為個體、作為無常的意志現象,好像滄海中之一粟般的微不足道。現象的生滅無礙于意志的存在,個體的存亡無礙于種族的綿延,人對于世界來說十分渺小。另一方面,世界的無限恰恰是安頓于我們心中的,世界是我的表現,世界是我的意志。正是人的認識,把現象世界 和意志區別開來,從而揭示出現象世界與意志的關系。主體與客體,意志與理念,觀念與現象,世界與人,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都由人的認識建立起來。沒有人的認識,意志就是盲目的、無知的、原始的、無意義的。 叔本華認為,人這種生命現象也是求生意志的客體化,是一切生物中需求*多的生物。當人的生命現象為人的生命意志所肯定的時候,人生就是不幸的和悲慘的。叔本華把意志在追求目的時受到的阻抑稱為痛苦或缺陷,把意志達到它目的狀況稱為幸福或滿足。在這個意義上,痛苦是經常的,幸福是暫時的。因為人的追求沒有*終目的,這種生命意志決定了痛苦和缺陷是人生的本質。此外,如果人的愿望得到一時的滿足,那么隨之而來的便是可怕的空虛和無聊。叔本華還認為,人生是應該悲慘的,因為求生意志表現在每一個生命個體為了自己的生存而進行的永無止境又徒勞無益的追求和爭斗中。 叔本華廣采博取,用一系列西方傳統中流行的概念,將人生的一幕幕一場場一一表述出來。于是柏拉圖的理念,康德的物自體,印度哲學中的意欲等等,都被用來展開和敘述他的思想,從而揭示出許許多多古典哲學家吞吞吐吐,或緘而不言,或語焉不詳的人生之謎。于是唯我主義、悲觀主義、意志主義和虛無主義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了內容豐富、令人沉思的人生哲學。于是尼采、托馬斯·曼、陀思妥也夫斯基等哲人中之狂狷,都成了他瘋狂的信徒,甚至有人為探得叔本華原著之三味,竟從頭學起德語。 必須指出,叔本華哲學也是一種令人迷惑的哲學。關于動物的直觀和人的直觀,理性認識的哲學思維的問題語焉不詳;關于各種形式的死亡對生命意志的不同意義所作的說明也很勉強;文中不少地方感情用事,用語粗俗,頗失雅致。 然而,讀其書而諒其人,明其義而不囿其辭。叔本華的人生哲學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叔本華提出的“意志”、“本能”、“直覺”、“痛苦”、“死亡”有廣泛的價值;叔本華厭惡傳統哲學的經院和煩瑣的氣息,強調清新活潑、激發想象的文采,為世人所推祟和效仿。 在叔本華的哲學體系中,我們依稀可以體悟到哲學家把“愛”與“生”當作人生*苦惱的兩件事,這種基調,強化了叔本華徘徊與憂豫又不乏追求的哲學精神與思考,然而我們又可以眾他的“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為它長久存在”一言中,感受到叔本華對未來的憧憬。這是前人所未有的,從這個角度講,叔本華哲學實際上開了近代西方人生哲學的先河。 讀一個偉大哲學家的作品,重在讀他的哲學精髓,如果說叔本華的哲學精髓是矛盾與真理的大集結,那么,我們不難從這種大集結中找到叔本華的思想的兩條“筋絡”——“愛”與“生”。基于此,譯者從叔本華哲學論著中篩選出有關“愛”與“生”的精辟論稿,合成一部《愛與生的苦惱》,敬獻讀者,由于翻譯水平有限,書中凡有不妥之處,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譯者
愛與生的苦惱 作者簡介
叔本華(1788~1860):出生于德國,歐洲近代著名哲學家、唯意志論者。游歷廣,閱歷深,自命“人生就是痛苦”。他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而意志是世界的核心與本質。人生苦痛,美的觀照可以消除物我之間的差別,達到物我合一以至“忘我”的境界。主要著作有《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論視覺和色彩》,《論處于自然界中的意志》等。《愛與生的苦惱》反映的正是叔本華唯意志論的思想精髓。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