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志(1958-2018)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636959
- 條形碼:9787511636959 ; 978-7-5116-369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志(1958-2018) 內容簡介
院志辦公室的編纂人員在參考學習了江蘇徐州、四川南充及省內兄弟單位等所志的基礎上, 結合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的具體情況, 經過醞釀討論, 形成了《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志》編寫大綱, 本志共設5篇, 篇內設章、節、條目, 志首冠以概述、大事記, 志末殿以附錄。
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志(1958-2018) 目錄
大事記(1958—2018)
**篇組織機構
**章機構沿革
第二章行政管理機構
**節辦公室
第二節人事處
第三節科研處
第四節財務處
第五節總務處
第六節安全保衛處
第三章科學研究機構
**節小麥研究所
第二節玉米油料研究所
第三節甘薯研究所
第四節蘋果研究所
第五節大櫻桃研究所
第六節葡萄與葡萄酒研究所
第七節梨研究所
第八節生物技術工程研究室、小漿果研究所
第九節蔬菜研究所
第十節園林花卉研究所
第十一節植物保護研究所
第十二節土壤肥料研究所
第十三節生物組培脫毒中心
第四章科研服務機構
**節農業農村部果品及苗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煙臺)
第二節科技成果開發中心
第三節煙臺農博園
第四節基地管理服務辦公室
第五節《煙臺果樹》編輯部
第六節農業情報信息研究所
第五章黨群社團組織
**節黨組織
第二節群團組織
第三節社會團體
第二篇科研
**章科研條件
**節自然條件
第二節人才資源
第三節科研經費
第四節科研設施
第五節科技文獻
第二章科研成就
**節獲獎成果
第二節著作、論文及獲獎論文
第三節審(鑒、認)定品種
第四節知識產權
第三章科研管理
**節科研體制改革
第二節科技人員培訓
第三節科技計劃與成果管理
第四節科技檔案管理
第五節資料采編
第六節圖書管理
第四章科研平臺
第五章國家、省綜合試驗站
第三篇科技開發
**章科技示范基地建設
**節小麥研究所基地建設
第二節玉米油料研究所基地建設
第三節甘薯研究所基地建設
第四節蘋果研究所基地建設
第五節大櫻桃研究所基地建設
第六節葡萄與葡萄酒研究所基地建設
第七節梨研究所基地建設
第八節蔬菜研究所基地建設
第九節植物保護研究所基地建設
第十節土壤肥料研究所基地建設
第十一節科技成果開發中心基地建設
第二章科技服務
**節科技下鄉
第二節科技培訓
第三章成果轉化
**節新品種開發
第二節新技術開發
第四篇合作與交流
**章科技合作
**節國際合作
第二節國內合作
第二章學術交流
**節國際學術交流
第二節國內學術交流
第三章重要訪問
**節外賓來訪
第二節出境訪問
第四章國內互訪交流
**節來院考察指導
第二節外出考察學習
第五篇人物
**章人物簡介
**節現任院領導
第二節往屆院(所)領導
第三節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
第四節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
第二章外聘專家
第三章全院(所)職工名錄
附錄
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志(1958-2018) 節選
概述 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山東省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煙臺市農科院)的前身是1954年設立的山東省萊陽農業試驗站,1958年8月經山東省農業廳批準,正式成立萊陽專署農業科學研究所,歷經煙臺專區科學研究所、煙臺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等機構名稱,于1998年8月更名為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煙臺市農科院位于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港城西大街26號,占地960畝(1畝≈667m2)。2001年4月,經市政府批準,原煙臺市果樹科學研究所歸并到煙臺市農科院,位于芝罘區黃務街道辦事處上車門村的800畝科研用地劃轉煙臺市農科院! 熍_市農科院是綜合性農業科研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機構規格為正處級,以應用技術研究為主,肩負以科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支撐全市主要農業產業發展兩大任務,下設小麥、玉米油料、甘薯、蔬菜、園林花卉、蘋果、大櫻桃、葡萄與葡萄酒、梨、小漿果、茶葉、植保、土肥、生物技術等14個研究所(室);質檢中心、科技成果開發中心、《煙臺果樹》編輯部、農業情報信息研究所、煙臺農業科技博覽中心、試驗基地管理服務辦公室6個科研輔助部門;辦公室、人事處、科研處、財務處、總務處、安全保衛處6個行政后勤部門! 捌呶濉币詠,在農業部組織的歷次全國農業科研院所科研綜合實力評估中,煙臺市農科院穩居“百強”,其中,“九五”評估中位列地區級農科院所第3位,全國總排名第32位;“十一五”評估中位列地市級農科院所第4位,全國總排名第68位。自2003年以來連續16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2017年11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先后榮獲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山東省農業科研與推廣先進單位、全省農業系統先進集體、山東省綠化模范單位、煙臺市文明單位、煙臺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煙臺市科技工作先進集體、煙臺市人才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煙臺市農科院是花園式單位,創建的煙臺農博園是煙臺市唯一的國家AAA級農業科技觀光旅游景區! 煌耆y計,先后有670名同志在煙臺市農科院工作過,包括研究員42名、副高級職稱人員116名、中級職稱人員104名。目前,現有在職職工202名,退休職工206名。其中,從事專業技術研究人員168名,包括研究員28名(二級研究員4名、三級研究員4名)、副高級職稱人員53名、中級職稱人員65名,博士23名、碩士75名。先后涌現出全國先進工作者4名、全國人大代表3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4名、全國“五一”巾幗標兵1名、全國優秀女職工1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5名;山東省先進工作者5名、山東省人大代表1名、山東省政協委員4名、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獲得者5名、山東省有突出貢獻專家3名;煙臺市先進工作者9名、煙臺市人大代表5名、煙臺市政協委員5名、煙臺市有突出貢獻專家7名、煙臺市杰出人才4名、煙臺市“五一”勞動獎章10名;蘋果育種與高產栽培創新團隊被山東省評為泰山學者團隊,小麥新品種選育與配套技術研究創新團隊被命名為煙臺市十大創新團隊。 目前,承建有農業部山東煙臺蘋果育種中心、農業農村部果品及苗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煙臺)、農業農村部果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小麥玉米國家工程實驗室煙臺試驗站、國家主要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人社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農業部果樹無病毒苗木繁育基地、農業部小麥原原種繁育基地、農業部甘薯原原種擴繁基地、農業部大櫻桃良種苗木繁育基地等國家級科技創新研發平臺,山東省甘薯示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釀酒葡萄良種工程實驗室、煙臺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檢驗檢測中心、煙臺大學農學院、煙臺市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煙臺蘋果創新中心、煙臺大櫻桃創新中心等省、市創新研發平臺,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依托單位!笆濉币詠,先后承擔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蘋果、梨、葡萄、甘薯、花生、蔬菜7個綜合試驗站建設和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果、薯類、小麥、玉米4個崗位和1個試驗站建設。先后主持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成果轉化、農業部948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歐盟科技項目、山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山東省農業重大應用技術、山東省良種工程等各級各類科研課題項目653余項,其中,千萬元以上大項目6個,百萬元以上項目27個。 先后選育出118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國家、省級審定、認定或鑒定,其中19個品種通過國家級審(鑒)定,有11個品種(系)獲得品種權。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0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制修定國家、省部級行業技術標準約20項;出版主編、參編各類專業著作99部,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 538余篇;先后獲得各級各類科技成果獎275項,其中,國家級16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省部級88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13項),市廳級171項。創造了一批在生產應用中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科技事件:1972年,選育的“蚰包麥”在黃淮麥區首次突破每畝500kg,開創了我國小麥高產育種的先河;1977年,選育出我國**個緊湊型玉米新品種“煙單14號”單交種;1978年,在國內率先攻克被稱為“小麥癌癥”的小麥全蝕。惶O果病毒脫除、檢測與無毒矮化豐產技術研究實現了“煙富3號”蘋果已知病毒的完全脫除,脫毒“煙富3號”蘋果苗成為*暢銷的蘋果苗木;快中子誘發甘薯下胚軸不定芽突變育種方法解決了半個世紀以來無性繁殖易形成嵌合體的世界性難題,獲國家發明三等獎;選育的“煙農15”“魯麥14”“魯麥21”“煙農19”“煙農21”5個小麥新品種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均超過1億畝;選育的“煙農999”“煙農1212”小麥新品種,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別創8170kg/畝和8285kg/畝,刷新了當年全國小麥高產紀錄;引進和選育的大櫻桃新品種占全國櫻桃栽培區域內主栽品種的80%;選育的甘薯新品種“煙薯25號”被國內行業專家評為“全國*好吃的甘薯”等。 煙臺市農科院與國際國內數十家教育、科研機構保持良好的合作交流關系。先后與德國、美國、法國、新西蘭、波蘭、保加利亞、俄羅斯、匈牙利、智利、韓國等十幾個國外農業科研機構開展學術交流與人員培訓等工作。改革開放以來,先后選派107名科研人員赴美國、法國、德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波蘭、保加利亞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學習培訓與考察交流。每年接待來自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和中東、非洲等國外來賓30余人次。與德國拜耳公司聯合建立試驗站,共同開展山東地區農作物主要病蟲害化學防治技術研究,并承擔德國、日本、瑞士、美國、以色列、意大利、中國臺灣等10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大型公司新型農藥室內外試驗。保加利亞國家農業研究所、波蘭國家園藝研究所、俄羅斯頓河國立技術大學、格魯吉亞國家農業研究院、白俄羅斯研究院和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遼寧省果樹研究所、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牡丹江分院、青島市農業科學院等12個國內外大學和農業科研機構合作共建煙臺國際蘋果育種中心,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束懷瑞擔任主任! 2012年承擔國家“外專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保加利亞蘋果育種專家阿塔納斯·布拉高夫(Atanas·Blagov)教授在院內開展為期3年的科研工作,先后榮獲“國家友誼獎”“齊魯友誼獎”稱號和省國際合作獎,2012年12月5日,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2017年,本院與西班牙、俄羅斯、格魯吉亞等4個國家的12個科研機構與大學聯合申報成功歐盟“伊拉斯謨+”計劃,首次承擔歐盟科技項目。與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等國內院校保持長期合作關系。2016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于振文、趙振東3位不同研究方向的院士聯合在本院設立小麥新品種研究綜合院士工作站! 熍_市果樹科學研究所 煙臺市果樹科學研究所是煙臺市一個專門進行果樹科學研究的副處級事業單位,由煙臺專區果樹試驗站、煙臺地區林業科學技術站、煙臺地區果業科學技術站、煙臺地區果樹實驗站等單位逐步演變而來,2001年4月并入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1966年4月,煙臺專署林業局在西沙旺煙臺園藝場內建立煙臺專區果樹試驗站,以加強煙臺地區果樹科學實驗研究與推廣工作,負責人楊洪瑞。1970年改名為煙臺地區林業科學技術站,許文江任站長。1978年底,農業、林業局分別設立,水果業歸農業局后,復設煙臺地區果業科學技術站。1980年遷至黃務上車門,與煙臺地區果林實驗場合并,建立煙臺地區果樹實驗站。1983年11月煙臺地區改煙臺市后,更名為煙臺市果樹實驗站。1984年更名為煙臺市果樹科學研究所,下設品種資源研究室、果樹栽培研究室、植保室、化驗室、科技管理科、實驗場、總務處、《煙臺果樹》編輯部、資料室。2001年4月,合并到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組建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果樹科學研究所,下設果樹品種資源室、果樹栽培室、新技術研究室、果品貯藏保鮮室、《煙臺果樹》編輯部。 煙臺市果樹科學研究所占地800畝,共建有辦公室1 600m2,果樹育種實驗室400m2,無病毒網室200m2,冷藏庫1座。擁有熒光定量PCR儀、光合儀、紫外分光光度計等儀器設備89臺(套),價值總額536萬元。1978年承擔農業部“山東煙臺蘋果良種繁殖場”,負責國內外蘋果優良品種的收集、保存、試驗研究。1991年承擔農業部“山東國際級無病毒果樹苗木繁育基地脫毒檢測中心”,負責果樹病毒病的脫除和脫毒材料的檢測,為繁殖圃提供無病毒原種材料! 〗刂2002年,煙臺市果樹科學研究所共有職工 81 人,其中高級職稱12 人,中級職稱 22人,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 4 人,大學本科生 21 人。 歷任所(站)長:溫承日(1978—1987)、于紹夫(代所長,1989—1991)、劉志堅(1991—1997)、王樹大(1997)、劉寶革(1997—2002);歷任副所(站)長:王樹大(1984—1996)、張宗坤(1985—1993)、姜中武(1997—2002)、張鳳敏(1999—2002)、張廣和(2001—2002);歷任書記:申泗貴(1988—1989)、于坤令(1992—1997);歷任副書記:孫洪喜(1978—1985)、陳希山(1978—1988)、于學先(1994—1999)、都韶英(1999—2002)。 煙臺市果樹科學研究所主要從事蘋果、大櫻桃及其砧木、梨、桃子、葡萄以及杏、李子等水果方面的優良品種引進、選育和栽培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為廣大果農及時提供各類優質良種果樹苗木,并提供優質的技術服務咨詢。1980年由本所主辦的《煙臺果樹》季刊,全國發行,到2002年底已發行80期,年發行量*多時可達16萬余冊,居全國同類刊物首位! 〗ㄋ詠恚渤袚鷩、省、市科研項目40余項,自選課題多項,獲國家、省、市各等級獎勵42項。其中主持33項,協作9項。1992年承擔的省科委“蘋果病毒脫除、檢測與無毒矮化豐產技術研究”課題,經過6年的項目實施,成功脫除了煙富1~6號、皇家嘎拉等12個蘋果無病毒原種,并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無病毒苗木繁育體系,在省內外共建蘋果無毒矮化豐產示范園38處,推廣面積4萬余畝,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c煙臺市果樹站合作選育的煙富1~6號蘋果品種達國內領先水平,現已在全國各地推廣面積達200萬畝,對我國蘋果產業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2001年果科所又對韓國、日本引進的10余個砂梨優良品種進行系統的比較研究,篩選出了綜合性狀優良的圓黃、黃金、華山、晚秀4個品種,通過了省級鑒定,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并獲得煙臺市和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現已在全國各地廣泛推廣! 募幽么驜C夏地農業研究站引進的9個大櫻桃新品種中,經過多年的觀察研究和推廣,篩選出斯太拉、先鋒、拉賓斯、斯帕克里和薩姆5個品種,是適于在我國栽培推廣的大櫻桃優良新品種。于2004年通過了山東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這些品種具有優質、豐產、適應性強、耐貯運及經濟價值高等突出特點。制定了“大櫻桃優良新品種苗木繁育技術規程”和“大櫻桃優良新品種優質豐產栽培技術規程”國家行業標準,已獲經濟效益14301 5億元! 猿忠钥蒲袨榱⑺,開發為強所之路。在強化科技管理,加大科研力度的同時,結合果業生產,廣泛進行果樹新成果、新技術、新品種、新藥肥的開發應用。多年來,果樹所及各實體圍繞高檔優質果品的開發和良種苗木的繁育作了大量工作,先后繁育的煙富1~6號、煙嘎1~2號、澳紅等蘋果品種,紅燈、芝罘紅、拉賓斯、優選砂蜜豆、早生凡、黑珍珠、美早等大櫻桃品種,豐水、水晶、黃金、圓黃等梨品種,安農水蜜、春艷、早紅珠油桃等桃品種苗木,為我國果樹新品種的推廣和果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20世紀60年代至2001年12月,煙臺市果樹科學研究所科技人員共發表研究論文320余篇,出版著作23部。為促進果樹研究、果品生產的健康發展,普及推廣先進的果樹品種及栽培技術,提高廣大果農的技術水平起到了十分明顯有效的宣傳教育作用! 》e極開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先后與德國、荷蘭、日本、新西蘭、保加利亞等國家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選派科技人員出國研修、考察30余人次,每年接待國外果樹專家來訪20余次,是煙臺市果樹對外交流的主要窗口! 2002年,煙臺市果樹科學研究所搬遷到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組建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果樹科學研究所,仍保留副處級規格,副院長牟春生研究員兼任所長。內部機構設立果樹品種資源室、果樹栽培室、新技術研究室、果品貯藏保鮮室、《煙臺果樹》編輯部! 〈笫掠洠1958—2018) 大事記(1958—2018) 1958年 7月,撤銷山東省立萊陽農業試驗站,成立山東省花生研究所,試驗站部分工作人員參加籌建萊陽專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8月9日,山東省農業廳批準并投資20萬元,在福山縣芝陽山下購地1 000畝,成立萊陽專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李樹才,副所長王樹森。 10月25日,成立黨委會和團委會! 11月,由于萊陽專署與煙臺市合并為煙臺地區行政專員公署,萊陽專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更名為煙臺專區科學研究所。 1959年 1月10日,組織機構設置:試驗場(副業、畜牧、農田)、氣象組、農田水利系、土壤肥料系(土肥、化驗室)、園藝系(蔬菜、果樹)、植物保護系(預測預報、病蟲防治)、經濟作物系(油料作物、薯類作物)、糧食作物系(雜糧、小麥)、辦公室(資料、行政事務、黨團人事)。 2月1日,附設農業學校! 3月7日,成立煙臺專區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董傳周,副所長王樹森、孫忠遠。地區專署批準啟用正式印章“山東省煙臺專區科學研究所”,原“萊陽專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籌備處”印章同時作廢。 △撤銷煙臺專區科學研究所,成立煙臺專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1960年 5月,王樹森任煙臺專區科學院兼農科所黨委委員、副院長兼副所長! 5月28日,中央農業技術觀摩團華北分團蒞臨本所檢查! 1961年 1月,制定了煙臺專區農科所《農場簡明章則(試行草案)》《生活管理制度》《工作與學習制度》3項制度。 12月,內設機構:作物育種栽培系、植保系、土肥系、園藝系及辦公室、試驗農場、氣象組7個中層單位! 1962年 1月,正式成立資料檔案室。 7月,作物育種栽培系、土肥系、植保系分別更名為作物育種栽培研究室、土肥研究室、植保研究室! 10月25日,內設機構調整:辦公室、試驗場、作物育種研究室、土壤肥料研究室、植物保護研究室、畜牧獸醫研究室、資料室。 1963年 3月16日,建立醫務室! 7月1日,煙臺地委和地區專署決定,將煙臺專署機關農場移交給煙臺專區農科所作為試驗農場,并編造資產交接清冊! 7月26日,所長王樹森參加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召開的專區農科所所長會議,并介紹了本所在小麥、玉米、地瓜、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護、農業生產服務、技術資料檔案8個方面的情況。 11月24日,在福山縣兜余公社南涂山生產隊設立基點,進行試驗示范及生產指導!
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志(1958-2018) 作者簡介
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志編纂委員會由朱波院長任主任,郭緒良、張鳳敏(常務)任副主任,蘇佳明、湯國民、劉維正、姜青梅、李美玲、徐維華、張煥春、張福興、宋來慶、孫慶田張洪勝、唐美玲、趙玲玲、于強、李曉亮、于經川、袁堂玉、辛國勝、李濤孫紀霞、王培松、黃代峰、王常蕓、丁朋松為委員。主任朱波全面負責院志的編纂工作,主要對院志的編寫結構和內容進行審查、把關、定奪;副主任郭緒良具體負責院志編纂工作,協助主任對院志內容進行審查、把關;張鳳敏主要負責編寫院志框架結構和提出編寫內容的具體要求和建議,審閱和編排院志的全部內容,聯系出版等工作;委員為各部門的負責人,主要參加或協助編寫本部門的相關材料。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