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國研究文庫: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140032
- 條形碼:9787300140032 ; 978-7-300-14003-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外中國研究文庫: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 內容簡介
《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第2版)/海外中國研究文庫》分上、下兩篇。上篇“1800年以前的中國”,努力回溯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800 年的中國歷史,著重考察反對派傳統、儒學傳統、大同理想及與之緊密聯系的其他歷史傳統,從社會內部尋求中國革命的原動力。下篇“革命”,從19、20世紀中國革命這一普遍的社會現象出發,分別敘說了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清議運動、自強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乃至70、80年代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等一系列革命史實,在肯定西方對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重要影響的同時,側重對中國社會的內部演變作理論上的綜合理解,提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獨到見解。
海外中國研究文庫: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 目錄
**章 古代中國與中國思想的發展
歷史背景與基本觀念
儒學
其他哲學學派;大同觀念
秦:**個郡縣制國家
第二章 郡縣制的中國
漢、分裂與封建制的復活
隋唐與郡縣制的復興
由宋到清:郡縣時代概覽
社會、政府與經濟
新儒學
反抗的傳統
第三章 外國人與西方
背景
中國的態度與政策
反抗與民族主義
西方
下篇 革命
第四章 反叛與西方壓力
問題出現了
鴉片戰爭與西方帝國主義
大規模反叛
精英穩住陣腳:同治中興
第五章 清朝的覆亡
導論:反對派的勝利
自強運動
精英加入反抗隊伍
辛亥革命
第六章 分裂、民族主義和共產黨的勝利
分裂
五四運動及其與傳統的決裂
馬克思主義
20年代的國民黨與共產黨人
南京十年
共產黨的勝利
第七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
引言
效仿蘇聯模式
中國式道路的艱難探索
改革年代
脫離毛澤東主義,1976~1989
當今中國,1989年到現在
附錄 中國歷史傳統中的封建、郡縣概念
世襲貴族的分權制與非世襲官僚的集權制
宗教精神與世俗觀念
非市場經濟與市場經濟
軍事精神與人文價值
結論
參考文獻
第2版譯后記
海外中國研究文庫: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 節選
《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第2版)/海外中國研究文庫》: 儒家試圖建立美好社會的基本方法就是等級制度,上有責任感,下有義務感。等級制度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考察,對這一問題的透視可以提供進一步的例證,說明儒學對從封建向郡縣過渡的社會基本關系的認識。考察等級制度的一種方法是根據周王朝的封建等級結構:*高層是統治者,然后是農民,其次是工匠,*后是商人。后來孟子在戰國時代運用的另一種方法是,當世卿世祿制開始解體時,社會等級制度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區分為基礎,前者被設定為上等人。 然而,*重要也是*持久的方式是,儒家從倫理的意義上來評判等級,品行*高的人是上層,品行不端的人處于*下層。“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在倫理的等級觀念上,上層人物的*高義務是培養和完善后進的人,消滅二者之間的差距,開展廣泛的教育運動,提高和加強全社會的道德意識。“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 這種倫理等級制度體現了郡縣社會的特征。它取代了封建社會的忠誠價值觀以及基于世卿世祿制的義務觀,而把它們轉化為與時代相適應的倫理等級體制,這一時代已不大相信具有高貴血統的人也就具有高貴德行。從“正名”的觀點看,人們可能會說,它表達了這樣一種觀念,即周室貴族不再像他們所宣稱的那樣是*優秀的人、真正高貴的人。 這種轉變意識清楚明白地表現在用于優秀的人和德薄能鮮的人的稱呼上。對優秀的人的稱呼是過去周室對貴族的稱呼(君子),對德薄能鮮的人的稱呼是過去周室對平民的稱呼(小人)。孔子仍然存有一些希望,希望周室君子能夠成為道德意義上的君子,這樣名與實就能再次達到一致。但是,在孔子著作以及已放棄這一希望的孟子和荀子的著作中,幾乎完全是在道德的意義上使用君子這一名詞。社會應該采納倫理等級體制,以及上層有責任提攜下層的意識,為中國歷史提供了*富有生氣的思想之一。 作為一個優秀的人,一位君子意味著什么?從本質上說,他就是處處表現有德行的人,這些德行構成了孔子倫理學說的核心。許多德行經常被探討。例如,“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這些德行以及儒家的其他德行特別引人注目之處在于,它們都是社會道德,要求人們共同和睦地生活,彼此友好地相處;同時改善并提高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修養,從而有助于普及道德水平,改良社會。“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理論注重探討讓人們能夠成為完人、發展必要品格的環境和方法。這方面的分析明顯顯示出哲學的巨大一體化能力,這些方法把生活和信仰的所有方面融匯統一為有機獨立的整體。總的說來,個人必須見賢思齊、以善為鄰。他必須學而不厭,學以致用。從根本上說,他必須把經驗傳遞給別人,通過改善社會來服務社會。 對于個人成長首要的和*關鍵的因素是生活在磨煉其品格的家庭中。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個人活動的基本領域,也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在這里人們必須明了基本的人際關系、得體的行為方式,這是道德行為的核心。這里也是*經常地被要求有禮貌的地方。 儒學中說到了許多德行,同時儒學也論述了許多重要的關系,其中*關鍵的、也是*主要的,是在家庭中。*為重要的關系通常被稱為所謂的“三綱”或三種關系:夫妻、父子、君臣。還有著名的“五常”,“五常”包括三綱,再加上兄弟和朋友。如果要有良好的社會秩序,就必須先有良好的家庭秩序。有一次,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作了這樣著名的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達到仁的另一個先決條件是,一個人必須達到像樣的生活水平和經濟保證條件。儒家*深刻的信念之一是,人民的福利水平如果太低,如果忍饑挨餓,生活條件得不到保證,也就不大容易做到知禮節。安全和福利并不意味著極大的財富,但卻意味著通常的體面的生活水平。有效率的政府*大職責之一就是保證這些條件的實現。孟子寫道:如果黎民百姓“無恒產,因無恒心……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儒家重視經濟問題的一個特別原因是,隨著戰國時代郡縣體制的建立,市場經濟下的農民遭受許多戰亂和困苦。 ……
海外中國研究文庫: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 作者簡介
石約翰(John E.Schrecker),布蘭代斯(Brandeis;)大學歷史系教授,同時在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從事研究工作。除本書外,尚著有Imperialism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Germany in Shantung, Reform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與Paul A.Cohen合編)等。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