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書--天地史譚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650965
- 條形碼:9787532650965 ; 978-7-5326-509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天地史譚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 本書由著名歷史學者葛劍雄教授親自參與編選并*終審定,所收錄文章寫作時間跨度達三十多年,有數篇新未發表作品,較為完整和準確地反映了葛劍雄教授的史學研究脈絡及觀點。葛劍雄教授文風平實淡然、謙虛誠懇,然視角鮮明、見解獨到,在嚴肅的學術研究之外,對旅行考察、閱讀生活中的史學思考亦能娓娓道來,因此對于專業學者和大眾讀者而言,本書都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史學文集。
新書--天地史譚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葛劍雄教授歷年來對歷史問題、歷史地理問題等諸多領域的學術文章共四十余篇,分為四大板塊,分別為:統一與分裂、中國與世界、讀史與行路、知人與論世,文章均由葛劍雄教授親自選定,并有數篇未發表作品,較為完整地反映了葛劍雄教授對歷史、歷史地理及現當代史學研究的觀點。
新書--天地史譚 目錄
新書--天地史譚 節選
※統一與分裂 民族性的中國,指漢族及其前身諸夏、華夏諸族,以及受漢族影響深而基本被同化的其他民族。按照這個概念,非漢族的聚居區屬夷狄、蠻夷、四裔或外國,不屬于中國。隨著漢族由聚居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擴大到南方和邊疆,包括在此過程中大量非漢族被融合,作為民族概念的中國也隨之擴展。由于古代區別華夏和夷狄的標準一向是文化,是禮,而不是血統,夷狄一旦接受了華夏文化,就能“由夷變夏”。雖然就局部區域和局部時間而言,也存在“由夏變夷”的過程,即原來的“中國”成了非“中國”,但總的趨勢是民族概念的中國范圍越來越大,覆蓋的人口越來越多。 文化性的中國,指漢族或華夏文化區,特別是漢字文化圈。文化概念的中國與政治概念的中國并不一致,例如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漢字是朝鮮、越南、琉球的官方文字,或者是當地唯一的通行文字,但在中國疆域內部,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通行文字卻不是漢字。文化概念的中國也不一定與疆域的擴展同步,例如西南的大部分雖從秦漢以來就納入版圖,但大多要到改土歸流、置府縣、設學校、開科舉后,才獲得文化上的認同。 ——《地圖上的中國和歷史上的中國》 ※中國與世界 依靠中國豐富的歷史文獻和各種信息,歷史地理的研究可以為人類提供更長、更多的氣候變化狀況,有可能使我們了解更多的規律性。當然,科學家也可以利用孢子花粉分析、土壤沉積物分析、生物種類、碳14斷代、考古發掘等方法來獲得氣候資料,但在信息的延續性、廣泛性、精確性方面,與文獻記載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例如,現存的甲骨文中有好幾條有關亞洲象的記錄,證明殷人獵象已很有經驗,在王都殷(今河南安陽)附近的田獵區內常有成群野象在活動。另外,甲骨文中出現的十多種天氣現象的字,沒有冰、霜等字。 ——《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的世界意義》 既然鄭和遠航的目的是號召和組織“萬國來朝”,是為了擴展大明的聲威,他的目的地自然是有人有國的地方,實際上他正是循著阿拉伯人已經開辟的航路和積累的知識,由近及遠,一個國一個國地拓展航線的。他不需要也不可能去一個事先一無所知或已經知道沒有人的地方,或者遠涉重洋去發現新大陸。這與以探尋新航路、殖民地、土地、資源、人口為目的的西方殖民者、探險家、航海家是完全不同的。 ——《鄭和究竟為何下西洋》 ※讀書與行路 作為人文學者,我們去長城站并不負擔具體的科學考察或站區維護的任務,但也是中國第十七次南極考察隊的正式隊員,所以首先是做一名普通隊員,與大家過同樣的生活,參加同樣的日常活動。夏季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站區維護,有干不完的活兒,如敲冰除雪開路、鏟銹、刷油漆、清油罐、整理食品、清除垃圾,我都體驗過。輪流幫廚也都參加,有一次正好一批來訪的德國科學家留下用餐,我給他們指點用自助餐,一位德國人驚奇地問:“你們的cook怎么能說這么好的英文?” ——《我到過的南極》 小船駛過風箱峽,灰蒙蒙的天空忽然現出耀眼的夕照。江流船轉,從夔門南壁折射出的一縷陽光迅速擴大為一輪紅日,正好掛在夔門上空。我們的船已掉轉船頭,迎著滾滾而下的江水重新駛往夔門。此時的落日與朝陽一樣輝煌,余暉給夔門罩上了一層古銅色,更顯出幾分蒼涼,卻依然是那樣雄偉。 畢竟是夕陽!當我登上白帝城回望夔門時,它已隱身于沉沉的暮色之中,只剩下渾厚的輪廓。 ——《告別夔門》 ※知人與論世 究竟什么是人文精神?我一度想弄個明白。但稍一留意就急流勇退,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即使不會超過對“文化”所作的定義,大概也少不了多少。所以,我放棄了尋找標準答案的念頭,而代之以考慮一種自己的定義。我一直認為,對不同的定義,每個人都能自由地取舍,只要自己一以貫之,遵守選定的定義,或者在需要改變時加以說明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明白,“人文精神”對我們自己、對我們所處的社會、對人類究竟意味著什么。 ——《科學與人文之我見》 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一般也是積極與消極作用并存。只注意人類活動的積極作用、忽視了它們的消極作用固然不對,把人類活動完全看作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是片面的;一味強調人類征服自然固然會導致危險的結果,過于追求人類與自然的和諧也未必可行。 這就需要我們在看到局部的、具體的變化的同時,更關注全面的、長遠的變化,尋求自然界發展和變化的總的規律。 ——《面向未來: 不能無憂,不必過慮》
新書--天地史譚 作者簡介
葛劍雄,祖籍浙江紹興,1945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圖書館館長。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