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袖珍中醫臨床專科必備方劑速查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798381
- 條形碼:9787535798381 ; 978-7-5357-983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袖珍中醫臨床專科必備方劑速查手冊 本書特色
編輯推薦: ★ 權*:本書涵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要求熟悉掌握的542首中醫專科臨床**方劑,可作為學習中醫臨床專科方劑的口袋書和中醫臨床專科規范化培訓的案頭書。 ★ 精深:專科方劑作為中醫專科專病技術內涵的核心,它代表著中醫專科專病的精深和高效,代表著中醫醫院的特色和優勢。 ★ 實用:本書既可使讀者全面掌握中醫專科方劑的常法和變法、共性和特性,又便于攜帶,可隨時翻閱,迅速查找,誦讀學習。
袖珍中醫臨床專科必備方劑速查手冊 內容簡介
本書涵蓋26個臨床專科的542首推薦方劑,按功效分為解表劑、瀉下劑、和解劑、清熱劑、祛暑劑、溫里劑、表里雙解劑、補益劑、固澀劑、安神劑、開竅劑、理氣劑、理血劑、治風劑、治燥劑、祛濕劑、祛痰劑、消食劑、驅蟲劑、外用劑,并分別介紹每首方劑的來源、組成、劑量、用法、功效、適應證、隨癥加減、專科應用、臨床經驗、方歌等內容,書末附有中醫專科臨床常用方劑一覽表和漢語拼音索引。
袖珍中醫臨床專科必備方劑速查手冊 目錄
**章解表劑
**節辛溫解表劑
麻黃湯()
大青龍湯()
桂枝湯()
桂枝加葛根湯()
六味湯()
溫肺止流丹()
九味羌活湯()
加味羌活湯()
小青龍湯()
射干麻黃湯()
止嗽散()
香蘇散()
桂枝麻黃各半湯()
第二節辛涼解表劑
銀翹散()
桑菊飲()
芎芷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又稱麻杏甘石湯)
()
辛夷清肺飲()
越婢湯()
葛根湯()
柴葛解肌湯()
升麻葛根湯()
疏風清熱湯()
第三節扶正解表劑
敗毒散(又稱人參敗
毒散)()
荊防敗毒散()
參蘇飲()
麻黃附子細辛湯()
雙解散()第二章瀉下劑**節寒下劑
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
星蔞承氣湯()
大黃牡丹皮湯()
第二節溫下劑
大黃附子湯()
溫脾湯()
三物備急丸()
第三節潤下劑
麻子仁丸(又稱脾約丸)()
潤腸丸()
蓯蓉潤腸丸(又稱溫養
潤腸丸)()
五仁丸()
濟川煎()
第四節逐水劑
十棗湯()
禹功散()
舟車丸()
第五節攻補兼施劑
增液承氣湯()
增液湯()第三章和解劑**節和解少陽劑
小柴胡湯()
蒿芩清膽湯()
柴胡桂枝干姜湯()
第二節調和肝脾劑
四逆散()
逍遙散()
丹梔逍遙散(又稱加味
逍遙散)()
痛瀉要方()
開郁種玉湯()
當歸芍藥散()
當歸芍藥湯()
第三節調和寒熱劑
半夏瀉心湯()
生姜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第四章清熱劑**節清氣分熱劑
白虎湯()
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加桂枝湯()
竹葉石膏湯()
梔子豉湯()
第二節清營涼血劑
清營湯()
犀角地黃湯()
清經散()
玉露散()
犀角散()
涼血地黃湯()
化斑湯()
第三節氣血兩清劑
清瘟敗毒飲()
普濟消毒飲()
第四節清熱解毒劑
黃連解毒湯()
涼膈散()
仙方活命飲()
五味消毒飲()
四妙勇安湯()
犀黃丸()
黃連膏()
三黃丸()
銀花解毒湯()
眼珠灌膿方()
新制柴連湯()
梔子金花丸()
還陰救苦湯()
金黃膏()
金黃散()
銀花甘草湯()
化斑解毒湯()
薏苡附子敗醬散()
瓜蔞牛蒡湯()
第五節清臟腑熱劑
導赤散()
清心蓮子飲()
龍膽瀉肝湯()
當歸龍薈丸()
清肝止淋湯()
瀉肝湯()
化肝煎()
羚羊角飲子()
牛黃清心丸()
左金丸()
千金葦莖湯(又稱葦
莖湯)()
瀉白散(又稱瀉肺散)
()
清胃散()
玉女煎()
清熱瀉脾散()
梔子勝奇散()
瀉肺飲()
瀉心湯()
瀉黃散()
菊花決明散()
瀉肝散()
瀉心導赤散()
枇杷清肺飲()
清咽利膈湯()
四順清涼飲子()
柴胡清肝湯()
止痛如神湯()
白頭翁湯()
芍藥湯()
駐車丸()
豬苓散()
第六節清虛熱劑
青蒿鱉甲湯()
清骨散()
當歸六黃湯()
百合地黃湯()第五章祛暑劑**節祛暑清熱劑
香薷散()
新加香薷飲()
第二節祛暑利濕劑
六一散()
益元散()
苓桂甘露飲(又稱桂苓
甘露飲)()
碧玉散()
清暑湯()
第三節祛暑益氣劑
清暑益氣湯()
王氏清暑益氣湯()第六章溫里劑**節溫中祛寒劑
理中丸()
丁香散()
丁香柿蒂湯()
附子理中丸()
小建中湯()
黃芪建中湯()
當歸建中湯()
大建中湯()
吳茱萸湯()
甘草干姜湯()
第二節回陽救逆劑
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回陽救急湯()
四味回陽飲()
獨參湯()
第三節溫經散寒劑
當歸四逆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
暖肝煎()
陽和湯()
小金丹()
艾附暖宮丸()
烏頭湯()
赤石脂丸(又稱烏頭赤
石脂丸)()
《金匱》溫經湯()
溫經湯()第七章表里雙解劑**節解表清里劑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石膏湯()
第二節解表攻里劑
大柴胡湯()
防風通圣散()
疏鑿飲子()第八章補益劑**節補氣劑
四君子湯()
異功散()
六君子湯()
香砂六君子湯()
保元湯()
補中益氣湯()
玉屏風散()
生脈散(又稱生脈飲)
()
舉元煎()
人參健脾丸(又稱大健
脾丸、人參健脾湯)
()
歸靈內托散()
升陽益胃湯()
益氣聰明湯()
黃芪湯()
益氣健脾湯(又稱健脾
益氣湯)()
《外臺》茯苓飲()
透膿散()
托里消毒散()
第二節補血劑
四物湯()
桃紅四物湯()
膠艾湯(又稱芎歸膠
艾湯)()
圣愈湯()
當歸補血湯()
當歸生姜羊肉湯()
歸脾湯()
壯筋養血湯()
神應養真丹()
神功內托散()
秦艽丸()
秦艽湯()
第三節 氣血雙補劑
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又稱十全
大補丸)()
大補元煎()
人參養榮湯(又稱人參
養營湯、人參養榮丸、
人參養營丸)()
先天大造丸()
毓麟珠()
健步虎潛丸()
第四節補陰劑
小營煎()
六味地黃丸(又稱六味
地黃湯)()
知柏地黃湯(又稱知柏
地黃丸)()
明目地黃丸()
杞菊地黃丸()
麥味地黃丸()
調元腎氣丸()
滋陰地黃丸()
都氣丸()
左歸丸()
左歸飲()
大補陰丸(又稱大補丸)
()
一貫煎()
補肺阿膠湯()
上下相資湯()
百合固金湯()
益胃湯()
胎元飲()
熟地首烏湯()
歸腎丸()
河車大造丸()
壽胎丸()
虎潛丸()
保陰煎()
滋陰退翳湯()
補腎地黃丸()
芍藥甘草湯()
二至丸()
耳聾左慈丸()
兩地湯()
第五節補陽劑
金匱腎氣丸(又稱腎氣
丸、附桂八味丸)
()
濟生腎氣丸()
桂附理中丸()
附子理中湯()
十補丸()
右歸丸()
右歸飲()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
第六節陰陽雙補劑
地黃飲子(又稱地黃飲)()
七寶美髯丹()
二仙湯()
補腎明目丸()
第七節益氣養陰劑
顧步湯()
水陸二仙丹()
四神煎()
五痿湯()
人參烏梅湯()
竹葉黃芪湯()
第八節溫陽益氣劑
參附湯()
無比山藥丸()
青娥丸()
助陽活血湯()
壯筋續骨丹()
補腎壯筋湯()
第九節滋陰養血劑
養精種玉湯()
補肝散()
五子衍宗丸()
養血潤膚飲()
當歸飲子()
第十節氣血陰陽并補劑
炙甘草湯()
四烏賊骨一藘茹丸()第九章固澀劑牡蠣散()
人參五味子湯()
真人養臟湯()
四神丸()
桑螵蛸散()
金鎖固精丸()
縮泉丸(又稱固真丹)
()
菟絲子散()
固沖湯()
固本止崩湯()第十章安神劑**節重鎮安神劑
朱砂安神丸()
珍珠母丸()
第二節補養安神劑
天王補心丹()
柏子養心丸()
孔圣枕中丹(又稱孔子
大圣知枕中方)()
安神定志丸()
定志丸(又稱開心散、
定志小丸)()
酸棗仁湯()
甘麥大棗湯()
養心湯()
高枕無憂散()
寧志膏()
七福飲()
四物五子湯(丸)()
二陰煎()
第三節交通心腎劑
交泰丸()
黃連阿膠湯()第十一章開竅劑安宮牛黃丸()
紫雪丹()
蘇合香丸(又稱吃力
伽丸)()
通關散()第十二章理氣劑**節行氣劑
越鞠丸()
柴胡疏肝散(又稱柴胡
舒肝散)()
金鈴子散()
栝蔞薤白白酒湯()
栝樓薤白半夏湯(又稱瓜蔞薤白半夏湯)()
枳實薤白桂枝湯()
半夏厚樸湯()
枳實消痞丸()
枳術丸()
厚樸溫中湯()
良附丸()
天臺烏藥散()
加味烏藥湯()
烏藥散()
烏藥湯()
木香順氣散()
木香檳榔丸()
逍遙蔞貝散()
六郁湯()
第二節降氣劑
蘇子降氣湯()
定喘湯()
四磨湯()
六磨湯()
旋覆代赭湯()
橘皮竹茹湯()
小半夏湯()
葶藶大棗瀉肺湯()第十三章理血劑**節活血祛瘀劑
桃核承氣湯()
桃仁承氣湯()
抵擋湯(又稱抵當湯)
()
血府逐瘀湯()
通竅活血湯()
膈下逐瘀湯()
身痛逐瘀湯(又稱身痛
逐瘀方)()
少腹逐瘀湯()
補陽還五湯()
復元活血湯()
七厘散()
生化湯()
桂枝茯苓丸()
失笑散()
丹參飲()
活絡效靈丹()
大黃蟲丸()
鱉甲煎丸()
通幽湯()
......
袖珍中醫臨床專科必備方劑速查手冊 節選
第二章瀉下劑**節寒下劑 大承氣湯大承氣湯【來源】《傷寒論》:“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順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汗(汗一作臥)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組成】大黃(酒洗)、枳實(炙)各12 g,厚樸(去皮,炙)24 g,芒硝9 g。【用法】[古法:以水1斗(10 L),先煮二物,取5 L,去渣,內大黃,更煮取2 L,去渣,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本方煎煮方法亦應注意,原書是先煮枳、樸,后下大黃,芒硝溶服。因硝、黃煎煮時間短,可以增強瀉下作用。【功效】峻下熱結,急下存陰。【適應證】主治陽明腑實證見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熱結旁流證見下利清水,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干燥,脈滑數;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狂等。臨床應用以痞、滿、燥、實四癥,及舌紅苔黃,脈沉實為辨證要點。【隨癥加減】兼氣虛者加人參;陰液不足者加玄參、麥冬、生地黃;兼見至夜發熱、舌質紫黯、脈沉澀等加桃仁、赤芍、當歸。【專科應用】①以腹痛,大便不通為癥狀的疾病,如急性單純性腸梗阻、粘連性腸梗阻、蛔蟲性腸梗阻等,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幽門梗阻等消化系統疾病,胃結石、膽總管結石等腹部術后,腎絞痛、泌尿系結石、前列腺肥大并發尿潴留等泌尿系疾病,腦梗死、高血壓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壓升高、頭痛等腦血管疾病,肺心病、肺炎、支氣管哮喘等肺系疾病,肝性腦病等。②以腹痛、腹瀉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如急性菌痢等。③以煩躁、發狂等為癥狀的疾病,如高熱、躁狂抑郁癥、癔癥、精神病、子癇、破傷風等。④某些熱病過程中出現高熱、神昏譫語、驚厥、發狂而有大便不通,苔黃脈實者。⑤臨床還應用于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鉛中毒、食物中毒等急性中毒病癥,流行性出血熱,頑固性呃逆,頭面部丹毒,急性瞼結膜炎等。【臨床經驗】①本方為瀉下峻劑,凡氣虛陰虧、表證未解、燥結不甚者,以及年老、體弱等均應慎用;孕婦禁用;用藥過程中注意調理氣血,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耗損正氣。②臨床上需根據年齡大小,體質情況,痞(心下悶塞堅硬)、滿(胸脅脘腹脹滿)、燥(腸有燥屎,干結不下)、實(腹中硬滿,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滿不減)的程度等不同情況適當掌握用藥的劑量,特別是大黃、芒硝兩味藥物的劑量和用法,謹記“得快利止后服”。原方厚樸用量倍于大黃,后世醫家亦有用大黃重于厚樸者;一般來說,如痞滿較重,可重用厚樸,如痞滿較輕,可減輕厚樸用量。③多數在適應證的情況下盡早服,如腸梗阻、闌尾炎等出現壞死、穿孔等不宜再用,有些情況不宜早用,以免濫用損傷患者正氣。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進退大承氣湯(太陰證不能食,當先補而后瀉,乃進藥法也。先煎厚樸半兩,俱依本方加制,水1盞半,煎至一半服之。若3兩服后未已,謂有宿食不消,又加枳實2錢同煎服。3兩服泄又未已,如稍加食,尚有熱毒,又加大黃3錢,推過泄止住藥。如泄未止,謂腸胃有久塵垢滑黏,加芒硝半合,宿垢去盡則愈矣。陽明證,能食是也,當先瀉而后補,謂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湯5錢,水1盞,依前法煎至7分,稍熱服。如泄未止,去芒硝,后稍熱退,減大黃一半2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心腹滿,又減去大黃,枳實厚樸湯又煎3兩服。如是腹脹滿退,泄亦自愈。后服厚樸湯數服則已),治療大瘕泄,有太陰、陽明二經證者。⑤復方大承氣湯(枳殼易枳實,加炒萊菔子、桃仁、赤芍),治療單純性腸梗阻屬于陽明腑實而氣脹較明顯者。小承氣湯不用芒硝,枳、樸用量亦輕,厚樸用量為大黃之半,其功輕下,主治痞、滿、實之陽明腑實輕證;
袖珍中醫臨床專科必備方劑速查手冊 作者簡介
周德生,男,1965年出生,畢業于湖南中醫學院,現就職于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主編《湖南藥物志(第五卷)》《中國歷代醫論選講》《中醫內科查房手冊》《中醫驗方全書》《中醫名方全書》《中醫外治方全書》,本書為作者主編第29本圖書。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