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上海信托業研究(1921-1949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613870
- 條形碼:9787547613870 ; 978-7-5476-138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信托業研究(1921-1949年) 本書特色
中國信托業研究的必讀書!本書適合金融企業圖書館、綜合性圖書館收藏。
上海信托業研究(1921-1949年) 內容簡介
在1921-1949年近30年左右時間里,上海信托業經歷了興起、沉寂、初步發展、畸形發達、漸趨萎縮幾個階段,先后涌現了百家不同類型的信托機構,同業組織建設初見成效,信托觀念的傳播和推廣工作也次第展開,上海信托業已經具備了一個金融分業應有的外觀。但從實際經營內容來看,不以信托業務為主業成為整個行業的基本特點。因此,近代上海盡管出現了一批批信托機構,卻不存在一個能獨立承擔財產管理與長期資金融通功能的金融分業。
上海信托業研究(1921-1949年) 目錄
一、“信托”的起源與定義
二、本選題的學術回顧
三、本選題的研究對象
四、本選題擬解決的問題
**章 上海信托業的興起(1921~1926年)
**節 近代信托制度傳人中國
一、信托活動的出現
二、信托學說的傳入
第二節 上海信托業的興起
一、信托公司的創立
二、投資人情況
三、經營內容
第三節 “信交風潮”
一、從狂熱到平緩
二、“信交風潮”爆發
第四節 1922~1926年期間的信托業
一、新設立的信托機構
二、中央信托公司和通易信托公司
小結
第二章 上海信托業的初步發展(1927~1937年7月)
**節 華商信托公司
一、新增的華商信托公司
二、華商信托公司的經營特點
三、華商信托公司存在的根本問題
第二節 銀行信托部
一、創設銀行信托部的潮流
二、經營狀況
三、銀行信托部存在的意義
第三節 華資官營信托機構
一、上海市興業信托社
二、中央信托局
三、官營信托機構出現的意義
第四節 外資信托機構
一、新增的外資信托機構
二、經營特點
三、外資信托機構對華資信托業的啟示
小結
一、上海信托業的進步之處
二、上海信托業的不正常之處
第三章 抗日戰爭時期的上海信托業(1937年8月~1945年8月)
**節 基本格局
一、官營和外資信托機構的淡出
二、華商信托機構的極度繁榮
三、華商信托機構數量劇增的原因
第二節 經營特點
一、信托業務有了一定發展
二、投機性增強
三、主營方向不明,經營業績不穩
第三節 行業成長
一、行業地位
二、行業規模
三、行業建設
小結
第四章 抗日戰爭勝利后的上海信托業(1945年9月~1949年5月)
**節 華商信托業
一、機構數量遞減
二、經營面臨困境
三、行業建設日趨成熟
第二節 官營信托機構
一、上海市興業信托社
二、國營信托機構的力量加強
第三節 中央信托局
一、機構規模不斷擴大
二、經營業務極其龐雜
三、關于中央信托局的兩個問題
小結
一、商營、國營信托業不同的發展際遇
二、上海信托業沒有解決的問題
結論
大事記
征引、參考文獻
后記
再版后記
上海信托業研究(1921-1949年) 節選
《上海信托業研究(1921-1949年)》: 一、從狂熱到平緩 8月是信托公司由狂熱趨向平緩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由于社會各界對信托公司的質疑之聲日隆,作為主要監管部門的北洋政府農商部對信托公司的態度發生轉變,從而使自5月以來的創立信托公司熱得到遏制。 當中易信托公司和上海信托公司在5月*先創立時,尚未引起銀錢界的關注。5月中旬交易所狂潮已愈演愈烈,由于對橡皮風潮記憶猶新,上海銀錢業對這股投機的傾向尤其敏感,銀錢業兩公會聯合向北京政府農商部、江蘇省長致電,對股票市價暴漲極為擔憂,認為一旦股票價格暴跌,“禍害之烈,甚于橡皮風潮,擾害市面,金融界必首蒙其厄”。①要求對交易所嚴加管理,未提及信托公司。 到了6月,中國商業、通易、大中華、中央、中華、上海通商六家信托公司相繼創立,另外還有上海信托商業儲蓄銀行和上海紗業信托銀行開創立會。這些信托機構無不資本巨大,發起神速。*早對此表示擔心的是專業人士。盡管對信托業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但上海信托業的發展速度之快卻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他們開始擔心在沒有相應制度規范的情況下,信托公司的發展勢頭過猛,偏離了正常軌道。1921年6月,馬寅初、徐滄水、徐裕孫、朱義農等人以公開演講或撰寫文章的方式,針對信托公司發表了一系列言論。盡管措詞不一,角度不同,但他們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看法比較一致。 首先,都肯定了信托事業的積極意義。6月信托公司設立*多,馬寅初在浙江興業銀行與暨南學校商科舉行了兩場公開演講,他承認“就一國經濟上進步而論,此種事業(指信托業)當為社會所歡迎”。②徐滄水也認為信托公司屬于“經濟上之重要機關”。③ 其次,以歐美等國信托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參照,普遍認為信托業在中國發展速度過快。馬寅初以美國為例,信托公司發展了一百年左右才進入比較發達時期,“其進步緩而穩,非如吾人懸想中之信托公司可以一蹴而就者”。他明確表示:“吾并非反對信托公司之成立,將來吾國實業發達,各種公司林立,信托公司自有設立之必要。但以今日而論,偉大信托公司之設立,未免太早耳。”①徐滄水指出,美國信托公司的出現是由于“助長小商工業而發生。因其積日累月,逐漸盛昌,始臻于今日資力偉大之境”。希望中國的信托公司“在小商工業方面,加之注意,若視為糾集大資本俾便于從事大規模之投機者,則徒假用信托之美名而已”。② 第三,質疑信托公司的經營內容,并指明其即將面臨的結果。馬寅初的措詞*為直接、犀利。在6月的演講中,他一針見血地指責上海的信托公司“只求發財(經濟)不顧道德法律政治與夫風俗習慣,其與經濟原理相背馳,將來必致失敗”。③6月14日出版的《銀行周報》,專門刊登了徐滄水、徐裕孫、朱義農等人的文章,從各個角度介紹信托的學理和各國信托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目的是使公眾對信托公司的經營內容有清醒的認識,避免因盲從而步入投機。但這些文章沒有直接指出信托公司已成為投機的工具,只是非常含蓄地向公眾提出了對信托公司發展現狀的擔憂。徐滄水在《從虛業政策向實業政策從投機主義向投資主義》一文中,只是表示:“幾個數百千萬,盡投于此種事業(指信托業),是否可惜?是否有利?……其經營者果善于運用乎?其運用時果無危險乎?”④在《吾國信托公司之前途》一文中,他也只是指出,“晚近信托公司之成立,大概為一時企業熱之沖動,殆鮮有事前之計劃事后之辦法也。”他認為設立信托公司的難度不在于招股,而在于經營。由于國人對于信托的意義,大都不了解,因此,“真正美國之所謂信托事業,恐非今日之信托公司所可得而實行者也。”他預測了今后信托公司的營業內容無非三種結果:“其一則為變相之銀行,偏重于存放事項。其二則為買賣證券,趨于大規模之投機買賣。其三則為變相之房產抵押公司,以為買賣土地房屋之周旋。” ……
上海信托業研究(1921-1949年) 作者簡介
何旭艷,1972年生,浙江樂清人。歷史學博士,經濟學教授。本碩博分別畢業于杭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金融史,曾在《近代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學術月刊》、《抗日戰爭研究》、《史學月刊》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現為溫州大學商學院教授。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