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北宋經學史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95070
- 條形碼:9787010195070 ; 978-7-01-019507-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宋經學史論 內容簡介
《北宋經學史論》較為全面地梳理北宋經學演變的歷程,揭示其變遷的內外成因,并凸顯其取得的成就與特色。以文獻考據為基礎,在充分掌握經學著述的基礎上,將北宋經學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慶歷以前的過渡期,繼承中有新變;二是慶歷以來至熙寧前的變革期,主要功績是破“漢學”;三是熙寧至靖康間屬自立期,主要功績是立“宋學”,出現了荊公新學、蘇氏蜀學、二程洛學等鼎足而立的學派。同時,深入剖析出各階段經學的基本特征、主要成就和特色,展示了宋代經學“變古”的表現與成因。
北宋經學史論 目錄
**節 關于經學、儒學、理學等概念
第二節 本課題的研究意義、研究現狀與研究構想
**章 中晚唐的經學新風
**節 安史亂后的現狀與變革
第二節 中晚唐的經學新風
第二章 北宋慶歷以前的經學面貌
**節 北宋慶歷以前的政風、士風與學風
第二節 北宋慶歷以前的經學面貌
第三章 慶歷、熙寧問的經學新變
**節 慶歷、熙寧問的經學新變
一、“宋初三先生”與“明體達用
二、疑傳惑經與通經致用
第二節 歐陽修的經學
一、疑傳惑經以尊經崇道
二、棄章句、重義理與推人情、重人事
第四章 熙寧、靖康間的經學勃興
**節 黨爭、科舉與經學
一、熙寧、靖康間的經學實績
二、熙寧、靖康間的黨爭與經學
三、熙寧、靖康間的科舉與經學
第二節 荊公新學
一、經學主旨:經世致用與道德性命
二、經學特點:雜糅百家與解字通經
第三節 溫公朔學
一、《易》學:本數求義,切于日用
二、《禮》學:參酌古今,修身治國
三、《孝經》學:尊信經古文,補益先王道
四、《孟子》學:疑孟求是,有激而發
第四節 蘇氏蜀學
一、懷疑經傳與義理解經
二、以權變解經,兼融佛老
三、以人情解經
第五節 二程洛學
一、經學旨趣:治經以明道窮理
二、經學實績:《伊川易傳》《程氏經說》與”四書“學
三、經學特色:以”理“解經和”六經注我
結語
附錄一 北宋經學年表
附錄二 兩宋經學著述考錄
參考文獻
后記
北宋經學史論 節選
《北宋經學史論》: 一、關于經學“新風”的出現,不能僅僅看作是反撥《五經正義》定于一尊的產物,我們有必要把它放到儒學復興的大環境中去理解。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科舉制度的弊端日趨嚴重,選拔出來的人才或不通事務,或不修德行,或不求理道,當時人如楊綰等已有所論,而科舉制的弊端更導致了教育的衰敗、師道的不尊、學風、士風的澆薄。人才可以說是國家的支柱,如果無從培養和選拔人才,那么國家的振興乃至維持都是相當吃力的。于是,重振儒學,以之來修正科舉、教育中的種種弊端,造就和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成了統治者和士人的一致要求。從上文所引馬宗霍先生所述大歷以來的經學發展實際來看,啖、趙《春秋》學派在舍經求傳方面是有代表性的,也確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它并非只是對《五經正義》獨尊地位的一種反動,其輕章句而重義理的意義不僅在于科場①,也在于教育以及現實政治等方面,可以看作是復興儒學的一種表現。呂溫曾有這樣一種求學思想:“儒風不振久矣!某生于百代之下,不顧昧劣,凜然有志翹企圣域,莫知所從,如仰高山、臨大川,未獲梯航而欲濟乎深而臻乎極也。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資道喪八百年矣……夫學者豈徒受章句而已,蓋必求所以化人,日日新,又日新,以至乎終身。夫教者豈徒博文字而已,蓋必本之以忠孝,申之以禮義,敦之以信讓,激之以廉恥,過則匡之,失則更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乎無瑕。”(《與族兄皋請學春秋書》)從他后來受學于陸質(淳)并被陸氏寄予厚望、視作傳人以發揚其學來看,呂溫對啖、趙《春秋》學復興儒學的一面是頗有認識的。其二,從思想領域來說,儒佛道“三教爭衡”貫穿始終、愈演愈烈,盡管儒家經學仍然是統治者認定的正統思想,但佛道也都得到了大力發展,甚囂塵上,而儒學的影響則日見衰微,如韓愈在《原道》中即指出:“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入于老,則入于佛。人于彼,必出于此。人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而佛學尤具影響,以至于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推為隋唐之時代思潮。①因此,輕章句注疏而重義理闡發、倡揚儒家道統與佛道對抗、挖掘儒家經典中有關心性的理論與佛道一較短長等,逐漸成為經學領域的新動向。其三,就安史亂后的政治局勢來說,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相爭等問題日趨嚴重,迫切需要重新闡揚儒家思想來挽回世道人心,以鞏固封建統治。于是,在經學領域,在訓釋經典以及依經立義的著作中,尊王攘夷、君臣之分、忠君守禮等觀念得到了突出的強調,而《春秋》學于此興起也就勢所必然了。二、中晚唐經學的“新風”具體表現為舍傳求經、以己意解經和原經求道、依經立義兩大方面。②在這里,我們可以舉啖、趙《春秋》學派和韓愈、李翱等人的經學為例。關于啖、趙學派,其現存著述為啖助弟子陸質(淳)撰著的《春秋集傳纂例》十卷、《春秋微旨》三卷、《春秋集傳辨疑》十卷,此三種書乃陸氏在纂錄啖助、趙匡二人學說基礎上的進一步整理,因此可以視為此一學派及其學說的代表性著述。對于啖、趙學派的學說,特別值得注意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在學風上舍傳求經、會通三傳;二是在內容上關于《春秋》的主旨以及三傳的得失的闡釋。關于前者,啖氏說得極為清楚,他在評論《春秋》經、傳、注疏時指出:“微言久絕,通儒不作,遺文所存,三傳而已。傳已互失經指,注又不盡傳意,《春秋》之義幾乎泯滅,唯圣作則譬如泉源,茍涉其流,無不善利。在人賢者得其深者,其次得其淺者。若文義隱密,是虛設大訓,誰能通之?故《春秋》之文簡易如天地焉,其理著明如日月焉。但先儒各守一傳,不肯相通,互相彈射,仇讎不若,詭辭迂說,附會本學,鱗雜米聚,難見易滯,益令后人不識宗本,因注迷經,因疏迷注,黨于所習,其俗若此” ……
北宋經學史論 作者簡介
高明峰,1977年3月生,江蘇無錫人,文學博士。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碩士生導師,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古代文學與學術、《文選》學、清代學術史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獨立出版《北宋經學與文學》《江藩研究》等多部著作,在《文學遺產》《中國文學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等刊物發表論文六十余篇,多次榮獲省市社科成果獎、優秀著作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