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哈貝馬斯科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94929
- 條形碼:9787010194929 ; 978-7-01-01949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哈貝馬斯科學研究 內容簡介
《哈貝馬斯科學觀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書系》主要以哈貝馬斯的科技意識形態理論、認識興趣理論、交往行動理論為線索來研究其科學觀。全書不僅梳理了哈貝馬斯科學觀的思想來源、現實背景和形成過程,探討了哈貝馬斯所謂的“技術興趣”指導下的“經驗分析的科學”,研究了哈貝馬斯“實踐的興趣”指導下的“歷史一解釋的科學”和“解放興趣”指導下的“批判的社會科學”,探討了哈貝馬斯對于科學與哲學、宗教關系的理解,而且還對哈貝馬斯科學觀的理論得失進行了評論,并概括了哈貝馬斯科學觀對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理論啟示。我們應當深入分析科學技術進步在我國社會所造成的實踐后果,將科學技術置于交往理性的指導之下,抵御以科學技術為代表的“工具理性”對生活世界的“入侵”;對科學的批判不等于反對科學的發展,而是以人文精神引導科學的進步,使科學真正服務于人類解放的目標。
哈貝馬斯科學研究 目錄
**章 哈貝馬斯科學觀的思想來源、現實背景與形成過程
**節 哈貝馬斯科學觀的思想來源
第二節 哈貝馬斯科學觀的現實背景
第三節 哈貝馬斯科學觀的形成過程
第二章 技術的興趣:經驗一分析的科學
**節 興趣、技術與科學
第二節 經驗分析科學的實踐后果
第三章 實踐的興趣:歷史一解釋的科學
**節 歷史解釋科學的不同思路
第二節 歷史解釋學的“危機”概念
第三節 社會科學的意義理解
第四節 歷史一解釋學的方法論
第四章 解放的興趣:批判的社會科學
**節 解放性科學的兩種模式
第二節 構建解放性科學
第五章 科學與哲學、宗教的關系
**節 科學與哲學
第二節 科學與宗教
第六章 哈貝馬斯科學觀的理論得失
**節 馬克思科學觀與哈貝馬斯科學觀的比較
第二節 哈貝馬斯科學觀的合理性與理論缺陷
第三節 哈貝馬斯科學觀的理論啟示
參考文獻
后記
哈貝馬斯科學研究 節選
《哈貝馬斯科學觀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書系》: 在馬克思看來,只有科學推動的社會生產獲得了革命性的進步,才能使人們獲得更好的教育、更大的自由和長期的物質生活保障,才有可能為人類的政治解放奠定基礎,也才有可能創造出他所說的“全面發展的、自由的個人”。而在社會生產進步的過程中,科學技術的作用無疑是極其關鍵的。在中西方學界,關于科學的宗旨或者目的,一直就是眾說紛紜,難有定論。以馬克斯·韋伯為代表的“科學價值中立論”被許多學者奉為真理,它認為人們進行科學工作的根本目標是為了尋求自然界或人類生活的真理,而不是為了追求金錢或獲取個人聲名。這樣一種主張“價值中立”的態度在科學界擁躉者甚多,它對科學目的的理解,本質上還是篤信科學是一種“純粹”的事業,認為科學是一個自我封閉的系統。馬克思并不同意這一立場,他認為科學是一種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必然是社會的,帶有社會的烙印。科學一定是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科學家實際上也是有自己社會立場的。倘若科學所探究的真理僅僅是關于自然界的確定性知識,那么,這種完全拋開了人的生存實踐與價值判斷的真理并不存在。 同時,當代科學發展也存在明顯的分化。一方面,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間存在的分化傾向,另一方面,在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內部新的分支學科、交叉學科的產生從未停止。在某種意義上,不同的學科間的分化是在進一步加強,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同一學科內部的科學專家對本學科內的不同方向可能完全陌生。上述情況的出現將導致科學專家之間產生意義理解上的分歧乃至敵對。而這種現象也正是英國學者斯諾提出“兩種文化”的背景,“兩種文化”的概念準確地概括了西方學術界自然科學家與人文學者間的分裂。斯諾指出,“人文學者在一端,而在另一端是科學家,數學家與物理學家是科學家的典型。在這兩者之間充斥著懷疑和敵視,但這種嚴重的分裂多半是由于誤解造成的。他們彼此滿懷偏見和主觀臆斷的敵視”①。正如劍橋大學知識史教授斯蒂芬·科里尼所評價的,斯諾“闡述了一個問題(后來化成為若干問題),是現代社會里任何有頭腦的觀察家都不能回避的”。那么,究竟如何化解斯諾提出的“兩種文化”的分裂與對壘呢? 正如馬克思討論科學問題時闡述的,一定要在兩種科學文化歷經了深度的分化后方能獲得真正統一,也就是說,從長期來看,不同科學之間的分裂與對峙對于科學的進步乃至更高層次上的統一來說可能是必經的階段。 由于作為自然科學對象的自然界是經過人的勞動、社會的工業生產而改變過的,而人又同時屬于自然界,因此,馬克思說,“人是自然科學的直接對象”①。在他看來,自然界“是關于人的科學的直接對象”,“自然界的社會的現實,和人的自然科學或關于人的自然科學,是同一個說法”②。因此,“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③如今,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整體性、交叉性趨勢也充分證明了馬克思當年論斷的合理性。 正是在馬克思“一門科學”思想的啟發下,哈貝馬斯構建了“批判的社會科學”體系。哈貝馬斯大體上贊成馬克思對科學與社會關系的論述,他在《理論與實踐》《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中多次重申了類似觀點,并進而提出“科學技術是**位的生產力”④的觀點。他在《認識與興趣》中將以解放為目的的“解放性科學”理解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統一,這無疑是對馬克思“一門科學”精神旨趣的傳承。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馬克思科學觀直接影響了哈貝馬斯科學觀的建立。與馬克思一樣,哈貝馬斯對科學問題極其重視,將科學作為當代人類實踐*重要的方面看待,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的生產力”的觀點,并把科學技術視為一種新型意識形態。在他看來,科學技術客觀上起到了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辯護的作用,也造成了人的嚴重異化,成為控制和壓迫人的工具;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人類的解放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
哈貝馬斯科學研究 作者簡介
羅紅兵,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教授。先后于中國地質大學科學技術史專業獲碩士學位,于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興趣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科技倫理。現為湖北省德育研究會專業會員,湖北省哲學學會專業會員。先后于《湖北社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等報刊上發表20余篇論文,其中,多篇論文在省市獲獎,主持或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