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tǒng)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華文化解碼:折戟沉沙---兵器元素中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1766206
- 條形碼:9787541766206 ; 978-7-5417-662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文化解碼:折戟沉沙---兵器元素中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本書特色
本套叢書從文化傳承中的物態(tài)元素入手,由小見大,提取了古代兵器、貨幣、文房四寶、陶瓷、古鏡等等涵蓋方方面面的器物文化,使其與非物態(tài)文化兩者結合來解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每一個元素的產生出發(fā),講述其發(fā)展、興盛、衰落及再度回歸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的政治經濟制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等。描述物態(tài)元素從古到今的傳承情況,力求融匯古今,打通中西,不僅揭示出沉淀在中華民族血脈當中的集體記憶,而且站在國際視野的高度提升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解碼:折戟沉沙---兵器元素中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內容簡介
叢書圖文并茂,十冊分別選取農具、文具、炊具及飲食器具、家具及日用器物、手工藝品、服飾、樂器、兵器、建筑等極具中華文化的物態(tài)元素,講述各種器具在中國的演變發(fā)展,反映中國人在不同時期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而表現(xiàn)中華文化。 本書介紹了中國古代兵器弓、弩、槍、刀、劍、戟、矛、盾,并解讀這些兵器的產生發(fā)展以及逐漸消失的原因,讓古代兵器還原到古戰(zhàn)場,展現(xiàn)兵器在其真實場域中的英姿,梳理這些兵器元素與古代戰(zhàn)爭排兵布陣之間的關系,探索從冷兵器時代到huoyao兵器時代的演變因素。
中華文化解碼:折戟沉沙---兵器元素中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目錄
緒 論………………………………………………………………1
**章 棍
一、 *原始的武器…………………………………………6
二、棍與文學作品…………………………………………13
三、棍與文化……………………………………………18
第二章 斧鉞
一、斧鉞溯源……………………………………………32
二、由器物到象征………………………………………38
三、由實體到符號化……………………………………49
第三章 槍
一、由矛到槍的歷史演變………………………………56
二、槍與火藥……………………………………………69
三、槍與文化……………………………………………74
第四章 刀
一、由農具到武器——刀的歷史演變………………92
二、刀與文化…………………………………………102
第五章 戈
一、大動干戈——戈與戰(zhàn)爭……………………………110
二、由戈到戟……………………………………………114
三、戰(zhàn)爭與和平——化干戈為玉帛……………………119
第六章 劍
一、劍的歷史……………………………………………130
二、刺客與劍……………………………………………139
三、文人與劍……………………………………………146
四、佩劍和禮儀…………………………………………152
第七章 弓箭
一、從遠古走來——弓箭的出現(xiàn)………………………162
二、從狩獵到戰(zhàn)爭——弓箭的意義轉變………………167
三、從弓到弩——弓箭的升級和發(fā)展…………………175
四、從戰(zhàn)爭到禮儀——射禮的出現(xiàn)和演變……………186
五、從禮到德——弓箭意義的升華……………………196
六、從興到衰——弓箭意義的消失……………………204
結 語……………………………………………………………211
中華文化解碼:折戟沉沙---兵器元素中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節(jié)選
**章 棍 一、*原始的武器 在中國古代兵器的大家庭里,棍出現(xiàn)的時間很早,隨著時代的變遷,棍的名稱也各有不同,有稱呼它為“殳”的,也有稱呼它為“杵”“棓”“梃”“金吾”“杖”等。隨著名字的變化,它的制作方式和用途也有所不同。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在棍的歷史發(fā)展演變中,棍和棒常常是混用的,一般情況,南方地區(qū)更多地喜歡稱呼其為“棍”,而北方地區(qū)則喜歡稱呼其為“棒”,當然這個界定也并不是絕對的,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居住模式就是“大雜居、小聚居”,所以南北差異雖然存在,但是這種差異一直在不斷縮小。基于此,棍棒混用就不足為奇了,并由此還演化出“棍棒”一詞,其實還是指的棍子。 追溯棍的發(fā)展歷程,它幾乎是隨著人類一同出現(xiàn)的。不過它并非一開始就作為兵器而出現(xiàn)。起初,原始先民們使用棍,主要是用來捕獲獵物、抵御猛獸侵襲以及采集樹上的果實,可見,棍在這一時期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狩獵和采集上。隨著原始社會的發(fā)展,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時有發(fā)生,在這個過程中,棍就被作為武器,運用到了部落戰(zhàn)爭中。這時的棍制作起來也非常簡單,即挑選一根比較直的樹枝,然后去掉上面的枝葉,棍就制作完畢。 到了商周之時,棍已經作為標準的制式兵器裝備于當時的軍隊中,并被列為“五兵”之一。當時“五兵”又有車兵“五兵”和步兵“五兵”之分。其中車兵“五兵”為戈、殳、戟、夷矛、酋矛這五種兵器,步兵“五兵”則為弓矢、殳、矛、戈、戟。在這兩類武器中“殳”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不論在車戰(zhàn)還是步戰(zhàn)中,殳都是**的武器之一。其實,這里的“殳”,就是后來人們所稱的棍或者棒。
中華文化解碼:折戟沉沙---兵器元素中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作者簡介
盧偉,男,山西運城人,西藏民族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畢業(yè),研究方向為先秦儒學。曾發(fā)表《中“學”的地位初探》等論文,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很深的理解。現(xiàn)為《法制日報》陜西記者站記者。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