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51603
- 條形碼:9787100151603 ; 978-7-100-1516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 本書特色
辨章學術,呈現中華學術之演進脈絡考鏡源流,厘清中國模式之思想資源**流中國知識人的時代回應和精神建構與“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共相輝映。 新故相推 日生不滯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2009年起,我館陸續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 叢書收錄上自晚請下至1980年代末中國原創學術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地理學、心理學、科學史等眾多學科。意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收錄各學科學派的名家名作,展現傳統文化的新變,追溯現代文化的根基。 2017年2月11日,商務印書館迎來了120歲的生日
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 內容簡介
近幾年來,世人關注中國新教育時代到來的興致顯現,已有幾本專門論述中國教育的英文圖書出版,其中有瑪格麗特.E.伯頓(MargaretE.Burton)所著《中國的女子教育》、亨利·愛德文·金(Henry EdwinKing)所著《中國教育制度的新近重建》(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Chinaas Recently Reconstructed)、胡燕蓀(Yen Sun Ho)所著《西方視野中的中國教育》(Chinese Education from the Western Viewpoint [1913])。這些應時所需的著作,都揭示了中國教育的某一方面,因此在這一學科的文獻中有著特定的價值。然而,對于中國公共教育制度及其長期的演變過程,仍需要有一部力作系統呈現其相互聯系,透視古代及傳統教育制度在朝代更迭背景下的興衰,以及在共和體制下現代教育體系的重組。本研究試圖滿足這一期待,而限于作者的知識積累,《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120年紀念版)》先致力于向英語世界的讀者清晰梳理中國教育的復雜歷史。 在論述這一專題時,難解決的問題是從可獲得的資料中選擇論題,以及確定每個論題在其中所占的比重。盡管做了精心挑選,但無疑尚有不少在各方面都很有價值的內容被省略;或某些方面雖被提及,詳略處理還不夠得當。盡管有這些缺陷,我深信這一關于中國公共教育制度發展演變總體構架的描述,不僅對那些以各種方式對中國教育感興趣的人們十分有用,而且為后人做這方面的研究指明了一條道路。 《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120年紀念版)》的主體部分資料主要有兩大來源:關于古代和傳統教育制度的資料來自于一本專著——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作為補充和印證,還參考了法國人比奧特(Biot)所著《中國公共教育歷史文獻》。關于現代教育的資料來源于中國的教育法令、教育部和其他教育機構的報告,當前各種官方或民間的教育期刊。其他信息來源已在參考文獻中列出。
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 目錄
黃炎培序
前言
緒言
**章 古代教育制度的起源(前2357-前1122)
原初的教育嘗試
創設考試制度
設置學官
有史可考的*早的學校和學院
古代教育內容
古代教育方法
古代教育宗旨
第二章 古代教育制度及其衰微(前1122-前206)
學校的名稱、位置與性質
教學內容
男子教則
女子教則
教育方法
入學、考試與升學
學齡、學期及學年
教育官
學校數
教育行政
考試或選舉
古代學校制度的衰微期及變遷期
第三章 后續朝代教育發展概覽(前206-1842)
漢朝教育的發展
漢唐間教育的發展
唐朝教育的發展
宋朝教育的發展
元朝教育的發展
明朝教育的發展
清朝教育的發展
……
第四章 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過渡(1842-1905)
第五章 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1905-1911)
第六章 共和體制下的教育重建
第七章 當今國民教育的重要問題
第八章 綜述與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郭秉文先生學術年表
從歷史中領悟中國教育的維新變革
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 節選
《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120年紀念版)》: 考試或選舉 在周朝,舉賢任能以進入公共管理崗位的選舉制度,可與當時完備的學校教育制度媲美。這一制度組織程度很高,包括對候選人和已經在朝服務者的考核。每個部門每三年進行一次考核,由官員和長者來指導主持,對有意在朝廷中任職的人進行德行和道藝的考核。每個部門的首長稱為鄉大夫,鄉大夫將自己成功選出的賢能推薦給地官的首長大司徒。經過大司徒考核后,這些候選人將被送進鄉學或國學。鄉學中杰出的人才稱為秀士,意為優秀學者,并且在部門或地區任職。他們將會被推薦給大司徒,他們的官銜將由大司徒確定。國學中杰出的人才稱為俊士,意為很有發展潛力的學者,能升任國家更高的職位,如侯、卿、大夫、士等。俊士須受大樂正管轄,他們的官級則由大司馬通過對其進行射藝的測試來確定。各種任命都要由天子或國王授令,他會收到各考官定期報送的書面報告,以了解這些人的品行和對其的任命。 對已經入職為吏的人也要進行定期考試。依照舉吏的法規,高一級的官員需要對其下屬的行為加以記錄,留下那些值得留任的人,并將留任者名單書面報告國王。然后,國王根據報告召集這些官員加以考察,對他們進行民意測試。當一個人通過了所有這些環節的考核后,才會升入更高的新職位。當時的選舉有三個階段:**階段是州或鄉進行的選舉;第二階段是卿大夫進行的選舉;第三階段是國王親自進行篩選。周朝時,各諸侯國國王每三年向朝廷獻一次賢能人才,以充任朝廷的官位。推薦賢能人才的數量依據諸侯國的等級而定,一等王國三人,二等王國二人,三等王國一人。 周朝舉賢任能的制度至少有四個優點:首先,這一制度體現了平民精神。它以德行才能為本,對所有具有賢能品質的人開放,上自卿大夫,下至庶人,不論出身貴賤,不論貧富。其次,教育體系與各行政體系一樣,都是高度中央集權,所有政策皆出自朝廷。再者,更有價值的是,這種取士考試明確以才能與德行為主要取向,不同于后世僅僅看重詞章技巧的科舉考試。*后,據文獻記載,朝廷官吏雖多出自學校,然而學校制度并未像后世那樣僅僅是預備考試的臺階。*后一點部分解釋了周朝教育制度為何能發展到如此完善的程度,并在國家生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 ……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