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艾滋病人群情感調適的社會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36269
- 條形碼:9787568036269 ; 978-7-5680-3626-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艾滋病人群情感調適的社會學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采用“生病敘說”的質性研究方法,通過對30名情況各異的感染者就其生病體驗的主觀陳述與情感表達入手,將情感社會學理論與現代精神分析的發展相結合,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研究感染者的情感跌宕,以主體建構的視角,結合現象學的思考提出情感存在與呈現的動力機制。本書從理論層面來說,并非對特納理論的簡單應用與檢驗,而是將精神分析理論與情感社會學理論相結合,是一種受精神分析理論啟發的質性研究,是對情感社會學理論的一種補充、完善與本土化。從實踐層面來說,本書分析艾滋病感染者的情感存在與呈現,是對日常生活中情感跌宕變化動力機制的探索。既非采用實驗室對照下的量化研究,也不是對溫和情感的簡單描述,而是在自然狀態之下對強烈情感反應做出解釋性的質性研究,且填補了國內著作對感染者情感研究的空白。
艾滋病人群情感調適的社會學研究 內容簡介
艾滋病不僅僅是一個醫學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近年來,艾滋病的“社會”屬性越來越受到社會與學界的重視,但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活生生的人,其日常生活、疾病建構、生存困境、情感呈現及自身重構等社會問題依然沒有進入大眾的視野。艾滋病的防治與研究,應該是個一體多面的工作,社會科學對艾滋病的研究剛剛起步不久,對它的研究并不完善。總的來說,主要分為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兩個方面。描述性研究集中在艾滋病的預防、干預和治療上,基本實現了對艾滋病防治體系現狀較為清晰的闡述,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醫學和流行病學領域,而缺少對艾滋病感染者的不平等性、關系斷裂、性別歧視、歸屬感、回歸社會、污名化等方面的現狀描述與分析,更缺少對其情感、精神與心理狀態、社會態度、流行趨勢等方面的解釋性研究,也缺少對專門群體比如同性戀、青少年、吸毒人群、醫源性感染人群的關注。雖然艾滋病感染者的人群是龐大的,但學術界對其的關注與研究顯得有些微不足道。在國際上,越來越多的研究意識到,當醫療手段越來越發達之后,艾滋病逐步從一個“致命”疾病慢慢向慢性病靠攏,那么,如何從醫療空間過渡到社會空間,進而至生活空間,是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討的問題。不僅要活著,還要活得好!這也是研究者及社會工作者可以攜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同推進的現實議題。
艾滋病人群情感調適的社會學研究 目錄
研究主體與研究方法/1
**節
研究主體/2
一、艾滋病人群的生存現狀/2
二、我與艾滋病研究的遭逢/6
三、研究主體:生病歷程中的情感跌宕/11
第二節
研究何以可能/17
一、方法論層面的理論支持/17
二、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18
三、具體層面的操作執行/21
第三節
研究倫理的深層考量/25
一、以知情同意為前提/26
二、嚴格遵守先無害后受益的準則/26
三、時刻銘記調查的嚴謹性/27
第二章
文獻綜述與理論視角/29
**節
情感社會學研究/30
一、情感社會學的發展歷史/31
二、情感社會學的研究現狀/33
三、情感社會學的未來趨勢/41
四、情感社會學的本土化與土生化/43
第二節
社會學視野下的艾滋病研究/46
一、艾滋病研究的國際化/46
二、艾滋病防治的本土發展/51
三、艾滋病人群的情感研究/55
第三節
本書的理論視角/58
一、情感社會學理論/58
二、主體建構的研究視角/66
第三章
獲得性“需要缺陷”綜合征/69
**節
證明自我需要的缺失/72
一、核心自我的崩解/73
二、潛在身份的失能/76
三、角色身份的污名/80
第二節
獲益交換需要的缺乏/83
一、公平就醫被拒絕/83
二、身份信息被利用/88
第三節
群體歸屬需要的缺陷/91
一、初級生活圈的變遷/92
二、單位和社區的排斥/100
三、親朋與好友的疏離/104
第四節
信任需要的缺場/106
一、信任危機:預期行為帶來的失落/107
二、依賴困境:信任破裂引發的退出/110
第五節
真實需要的缺憾/113
一、與他者的共存/114
二、與污名的遭逢/117
第四章
獲得性“期望不足”綜合征/123
**節
期望狀態的模糊性/127
一、角色選擇的無奈/128
二、地位獲得的迷茫/139
第二節
期望達成的局限性/151
一、新增范疇單元缺少同質性/152
二、普遍范疇阻礙清晰性/156
第五章
獲得性“懲罰泛濫”綜合征/161
**節
體制領域的懲罰/164
一、意識形態的限制/164
二、符號媒介的排斥/168
第二節
分層系統的資本分配不均/176
一、布迪厄“四種資本”的盡失/177
二、情感資本的負積累/180
第六章
情感呈現/185
**節
情感抑制的形成/190
一、失望悲傷的痛苦體驗/190
二、羞愧內疚的強化改變/191
第二節
負性情感的再轉化/196
一、置換與投射/196
二、升華和反向作用/198
第三節
情感的外指呈現/202
一、社團單元的憤而離場/203
二、范疇單元的怒而擴散/205
三、宏觀結構的持續惡化/207
第七章
情感調適:存有與呈現的動力機制/211
**節
存有與呈現的應對視角/212
一、沖突與博弈/213
二、結構與功能/217
三、互動與系統/220
第二節
情感調適的社會效應/224
一、負性情感與社會變革/224
二、正性情感與社會結構/226
第三節
研究反思/230
參考文獻/232
后記/244
艾滋病人群情感調適的社會學研究 作者簡介
侯榮庭,1983年出生,先后獲得臺灣輔仁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現為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性社會學、精神分析、與吸毒及艾滋病相關的社會學及社會工作研究。全程參加了國家“十一五”規劃中的科技重大專項課題“我國艾滋病流行規律、疫情評估和預測方法研究”的子課題(三)“艾滋病毒經性傳播擴散決定因素的流行病學和社會學研究”中的問卷設計,并直接帶領調查隊伍完成調查具體工作。參加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ILO) 國際勞工組織的國際合作項目“艾滋病流行趨勢及行為干預定量調查”,任調查組組長。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