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抗戰文物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847121
- 條形碼:9787509847121 ; 978-7-5098-471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抗戰文物故事 本書特色
李宗遠主編的《抗戰文物故事(精)》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組織編寫,主要以文物為載體,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再現全民族、全國人民奮起抗日的歷歷往事,突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抗戰取得勝利的歷史主線,主題鮮明,弘揚主旋律。選取文物立足抗戰紀念館館藏,兼顧其他,文物形式豐富多樣,典型代表性強。各篇文稿情感真摯,內容生動,弘揚抗戰精神。
抗戰文物故事 內容簡介
《抗戰文物故事》以文物為載體,共選取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文物180余件,核心內容是講述文物的歷史故事,再現全民族、全國人民奮起抗日的歷歷往事,突出中國***領導人民抗戰取得勝利的歷史主線,主題鮮明,弘揚主旋律。所選文物立足抗戰紀念館館藏,兼顧其他,文物形式豐富多樣,典型代表性強。文稿情感真摯,內容生動,傳遞正能量,是一部大力宣傳抗戰主題的紅色普及讀物。
抗戰文物故事 目錄
臺灣民眾黨黨旗:矢心向國志不渝
宋鐵巖日記:“把我們自己附著在那偉大的事業上”
車向忱為兒子縫制的書包:“打回老家去”
語義雙關銘記國恨的飯盒:“每飯不忘”
華僑贈給蔣光鼐的“化險石”戒指:勠力同心衛中華
十九路軍將領贈給蔡香蓀的繡匾:急公好義
東北民眾反日救國會委任狀:民族老英雄王德林
崔國偵殺敵用的大扎槍頭:誓死戰斗
韓述彭烈士的毛毯:首位抗日殉國將軍唯一遺物
胡紅霞為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秘密運送武器的皮箱:
吉鴻昌夫婦戰斗友誼和深厚情感的見證
宋哲元的指揮刀:“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抗日決心
第二十九軍的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章太炎《告全國軍民電》:老革命者的反侵略吶喊
形象反映日本侵略步伐的《抗日畫報》:漫畫中的抗日戰爭
《國民救國軍抗日血戰史》:守護黑土地的英魂
趙一曼送給張險濤醫生的藤條箱:戰友情誼長
張學良贈送朱慶瀾的懷表:珍藏一世的情誼
抗戰時期《義勇軍進行曲》三版唱片:中國*強音
溥儀“訪”日時獲贈的蘭花紋章入七寶大花瓶:“親善”下的依附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發行的印花稅票:漢奸政權的罪證
西安事變時張學良送給葉劍英的呢皮大衣:永恒的情誼
楊靖宇使用過的馬刀:猶見將軍當年勇
東北抗聯第三軍雞冠山密營遺址出土文物:密林根據地的戰斗和生活
東北抗聯七星砬子兵工廠用過的機床:深藏山中造槍彈
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會徽:山西光明、進步和希望的象征
傅作義抗戰時期使用的望遠鏡:百戰不離
東北競存中學校旗:一面救亡圖存的旗幟
全面侵華前夕日本搜集的中國職官情報:詳盡的侵略準備
“滿炭”物品引換券:礦工血淚的見證
一本日軍士兵的“軍隊手牒”:侵華日軍“身份證明”
左秀海獄中書簡:恨未能殺敵首萬千
東北救亡總會會旗與徽章:白山黑水的訴說
“七君子”案審訊錄:為保障“愛國無罪”而斗爭
佟麟閣使用過的硯臺:儒將碧血映千秋
北平南苑抗日紀念章與第二十九軍軍事訓練團紀念章:學生兵抗戰的見證
王冷齋《盧溝橋紀事詩五十首》:以筆為槍
一位戰地記者鏡頭下的抗戰:血戰盧溝橋
東史郎的一面旗子:帝國主義的侵略狂熱
陳誠指揮羅店戰役的手令:慘烈的“血肉磨坊”
蔡炳炎犧牲前的家信:家書映出報國志 山河共祭將軍魂
八百壯士紀念章:孤軍守四行
《八一三日記》:淞滬抗戰紀實
《大阪朝日新聞》出版南京陷落的特報:特別尷尬的特別報道
記錄南京大屠殺暴行的攝影機以及膠片母片:永恒記憶
朱德贈予郭化若的圍巾:深切的關懷堅定的信念
周恩來題字的日軍地圖:平型關上傳捷報
董必武使用過的公文包:裝載歷史的功勛
李克農的萊卡照相機:記錄歷史的瞬間
錢之光印章:見證抗戰物資運往前線
通信戰線抗戰夫妻的家信和照片:“在與日寇奮斗著”
一封刻寫在燈柜上的抗戰家書:永不消逝的囑托
臺灣報人李純青的衣帽:從工業看日本侵略
《保衛盧溝橋》和《盧溝橋》話劇劇本:文藝界抗戰的吶喊
攝影家沙飛與他的牛皮挎包:人在底片在
賀綠汀的《游擊隊歌》手稿:飄蕩在青紗帳里的旋律
一位父親給兒子的“死”字旗:傷時拭血死后裹身
林正亨題抗日詞照片:國土未復心不歇
李應章開設偉光醫院時使用的器械:用行醫掩護抗日
多版本《論持久戰》:抗戰勝利的指路明燈
周恩來用過的公文包:裝載黨的抗日政治主張
周恩來用過的派克鋼筆:如椽巨筆書寫歷史
第十八集團軍證章:歷史的見證
王孝慈給弟弟的家信:“你應立即奔上抗日的戰場”
雁翎隊使用的木船:痛擊日軍的移動“輕騎”
戴安瀾的“鐵漢”印章:“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通俗讀本《趙登禹南苑殉國》:讓文藝適應一般民眾
中山艦艦長薩師俊的印章:海軍抗戰
唐仁玙致妻書:“日本不滅,何以為家”
聞一多治印用的刻刀:峻節高風
滇緬公路的涵洞拱券及美版圖書:泣血筑路
存放《拉貝日記》的木箱:開啟塵封的鐵證
有池峰城簽名的愛潑斯坦臺兒莊戰役采訪筆記:
堅守到勝利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修養》早期版本:不朽的著作
抗日英雄陳翰章的布包:深藏的親情
夏明的馬褡:馬背上的移動辦公室
抗聯女戰士李敏手抄抗日歌曲集:不竭的歌聲
紀念巾幗豪杰茅麗瑛的挽旗:媽媽,請不要為我悲傷!
劉咸一、余澄夫婦在延安時的物品:馬蘭造紙俏
印刷華北《新華日報》的鑄字機:一張報紙頇一顆炮彈
冀南銀行行徽:經濟戰線上的斗爭
1939年郭沫若贈閔剛侯詩作:民族氣節重如山
石碾子:修建機場的“神器”
星華婦女籌賑會向戰時兒童保育會捐款匯票單:分擔祖國的危難
旅菲華僑王雨亭送子回國時寫的臨別贈言:愛國情懷薪火相傳
白求恩臨終前贈給游勝華的醫療器具:
留下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
彥涵創作的彭德懷指揮關家垴戰斗木刻畫:駐馬太行戰仇寇
蕭克向中央軍委的報告手稿:挺進冀熱察
劉鼎研制軍工裝備使用的一組器具:敵后根據地的軍工事業
徐靈和他的木刻畫:當革命時,版畫之用*廣
民眾贈給抗日民主縣長的“廉直可欽”盾牌:清氣滿乾坤
抗戰父子梁景號、梁建峰遺物:大敵當前,應以抗日救國為重
英雄母親鄧玉芬用過的煎餅鏊子:舍家紓難無私奉獻
“張自忠將軍初葬處”石碑:為國犧牲是無上光榮
愛國僑領陳嘉庚的贈劍:拳拳赤子心
象征中美戰斗友誼的“飛虎圖”:飛虎功業眾人賞
童小鵬的照相機:定格難忘的革命歲月
1941年白乙化手稿《備忘錄》:永遠的“小白龍”
關于挺進軍十團的幾封信:筑起華北敵后抗戰的堅強堡壘
新四軍廖海濤烈士的綁腿:征戰沙場總相伴
莊五洲設計的新四軍“N4A”臂章:深入人心的鐵軍標志
小英雄司號員崔振芳留下的軍號:吹響戰斗的號角
婦救會主任李蘇臺使用過的小笸籮:抗日“堡壘戶”掩護八路軍
愛國港人羅歐鋒的老獵槍:用它來迎接豺狼
陳中柱烈士的名片路條:斷頭不斷魂
黃洛峰給劉大明的暗語回信:出版人的曲折抗戰
孩子劇團的一封信:用所能出的力量爭取中華民族的解放
“滿炭”勞工寄給父母的“平安”家書:“要煤不要人”
澳門鏡湖醫院使用過的物品:救民族之災,濟祖國之難
美國飛虎隊員Coppy Boyington簽名血幅:并肩抗戰
李玉堂和愛潑斯坦等的合影照片:長沙會戰中的“泰山軍”
外交烈士姚竹修佩戴過的眼鏡:透視日偽以身付國
馮至教授的昆明市民身份證明書:戰時人口與戶籍管理
李友邦與臺灣義勇隊檔案:保衛祖國收復臺灣
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的標識物:
海外華僑武裝抗日
美國出版的《為亞洲而戰》:斯諾眼中的中國抗戰
毛澤東題寫的“實事求是”石刻:歷久彌新的思想精髓
毛澤東贈給地下黨員趙宗復的一件大衣:“回家”的溫暖
彭雪楓與《拂曉報》:心血的結晶
“劉老莊連”李云鵬烈士的照片和家信信封:“英雄主義的*高表現”
地下交通員呂品三烈士的抗屬證、鐵簫:秘密的黃金爭奪戰
地道戰英雄張森林就義辭:喚起民眾報國仇
田振亞日記《獄中一百天》:抗日決心永不變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立宣言》:南粵烽火中的呼聲
劇宣四隊隊長魏曼青寫給何懼的信:藝術服務抗戰
飛虎隊在芷江作戰地圖:鐵鳥飛來展雄風
刊登《開羅宣言》的美國《紐約時報》:正義的宣告
王正南一家的合影:“一樹的八路軍”
葉佩高的抗戰手稿:滇西反攻
余子武烈士的*后一封家書:血灑衡陽
空戰英雄林耀烈士遺物:這沉默的光榮是你
五子炮:淵子崖村抗戰傳奇
保育生楊毓镕寫給父母的信:保教合一
臺灣抗日志士宋斐如的結婚紀念絲帕:勿忘臺南開元寺古梅
陳納德手繪水彩畫:并肩前進壯志酬
盟軍飛行員送給趙蘭田的勃朗寧手槍:中美抗戰佳話
一件美軍飛行員的軍大衣:殊死戰斗中結成的特殊友誼
貓兒山“二戰”美軍轟炸機殘骸:魂歸太平洋西岸
朱德、聶榮臻為漢斯·米勒回國給林彪的信:親切的關懷
董必武赴舊金山會議收支賬目記賬單:崇高的風范
段煥競夫婦的中共七大代表證:千里奔延安
郝濟民烈士用暗語寫就的家書:“下定決心把生意做好”
夏風創作的木刻畫:反映抗戰時代的民族精神
一把特殊的日軍鐵鍬:不繳械投降就徹底消滅
田大娘榮獲的瓷碗:“擁軍模范”的光榮紀念
中國遠征軍第五十四軍榮譽旗證書:騰沖之戰的見證
火印銘文“參加受降典禮紀念”辦公桌:迎來降使
茍吉堂抗日志文和南京受降邀請函:矢志報國見證勝利
葉銘漢的畢業證和汽車連布標番號:兩代院士的抗戰情懷
蘇軍頒發給李思孝的嘉獎令:抗聯魂 中蘇誼
美軍老兵珍藏的相冊:抗日戰爭中的國際友誼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獎給田廣生的“舍身取義”匾:人民戰爭的偉力
后記
抗戰文物故事 節選
《抗戰文物故事》: 丘逢甲作、鄭鴻猷書十六聯屏 濃濃愛國情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边@首大家耳熟能詳的《離臺詩》,由近代愛國詩人丘逢甲所作,道盡了臺灣愛國志士雖然有心保衛鄉土,卻又無力抗拒日本侵吞臺灣的沉痛與無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臺灣同胞抗日史實專題展廳里陳列著一套反映臺灣同胞心系祖國、矢志抗日的珍貴文物——丘逢甲撰文、鄭鴻猷書“恭祝誥封恭人林大母羅太恭人八句開一壽序”十六聯屏! ∵@套聯屏作于1902年,織錦緞為邊,金紙為底。每幅屏高2.4米,寬0.6米;全部聯屏共十六幅,高2.4米,寬9.6米,體量巨大,給人極大的視覺沖擊。聯屏行文流暢,情感深摯真誠,不僅為霧峰林家林獻堂祖母羅太夫人祝壽,更贊美臺灣山川之美,感嘆乙未割臺山河巨變,同時堅信臺灣必將回到祖國懷抱,對淪陷故土的思念躍然文中。聯屏書法為漢隸墨書,氣勢雄渾,字體端謹亦不失秀麗,是一件難得的書法杰作。 十六聯屏文作者丘逢甲(1864一1912),字仙根,又字吉甫,臺灣苗栗人,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蕉嶺),近代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保臺志士。1888年丘逢甲中舉人,1889年登進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臺灣,在臺中衡文書院擔任主講,后又于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丘逢甲號召“抗倭守土”,創辦義軍,變賣家產以充軍費,并動員親屬入伍。1895年4月17日,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臺灣及澎湖被割讓給日本。丘逢甲悲憤交加,率全臺紳民上書反對割臺,表示要與桑梓之地共存亡。丘逢甲組織義軍反抗日軍,并倡議建立“臺灣民主國”,任副總統兼義軍統領,電奏:“臺灣士民,義不臣倭。愿為島國,永戴圣清。”日軍攻占基隆、臺北后,又沿鐵路南侵直達新竹。丘逢甲率義軍奮起抵抗,與日‘軍血戰20余晝夜,進行了大小20多場戰斗,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終因“餉盡彈盡,死傷過重”而撤退。丘逢甲的弟子如姜紹祖、丘國霖、,徐驤、吳湯興等,都英勇獻身。 1895年秋,丘逢甲被迫離臺內渡,定居鎮平縣(今蕉嶺縣),先后在嘉應和潮州、汕頭等地興辦教育,致力于推廣新式教育,為國家培養元氣,支持康梁維新變法。為表示不忘光復臺灣素志,丘逢甲為其子丘琮定別號“念臺”,將房舍定為“念臺精舍”。1912年,丘逢甲病逝于鎮平縣淡定村,彌留之際,囑咐家人:“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 丘逢甲一生始終對國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操,其詩文以懷念臺灣和感憤時事之作*為突出,曾獲得諸多學者的高度評價。梁啟超稱贊他為“詩界革命巨子”“天下健者”! ∈撈習鴮懻哙嶘欓啵1856—1920),字澄川,號贊侯,臺灣彰化鹿港人,書法家。鄭鴻猷系光緒年間秀才,詩文、策論,皆有聲于時。他書畫俱佳,藝術涵養頗深,篆、隸、行、楷四書都十分擅長。他容篆隸于一體,碑味濃厚,親和中難掩耿毅剽悍氣息,漢隸橫平豎直,蒼勁雄渾,篆書布白勻稱平穩,風骨必現。其書風以風神氣魄著稱,大氣磅礴,運筆秀勁神力,風格特具。 鄭鴻猷不僅飽讀詩書、善書能文,而且交游廣闊,為霧峰雅聚常客。鄭鴻猷愛國愛鄉之情深厚,書風影響深遠,為鹿港百年來*有成就的書法家之一! ∈撈廖淖謨热葜猩婕暗呐_灣主要家族——霧峰林家,位于臺灣省臺中市霧峰區,是臺灣知名的望族,集政、軍、農、商的勢力而興旺百余年,其祖籍源自漳州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在抗法、抗日作戰中,霧峰林家幾代人做出了突出貢獻,涌現出林文欽、林朝棟、林獻堂、林祖密、林正亨等多位抗擊侵略者的志士。羅太夫人之孫林獻堂積極領導臺灣民族運動,是臺灣民族運動的先驅,亦是1946年臺灣光復致敬團重要成員。丘逢甲則為霧峰林家孫婿,故為林家羅太夫人壽辰特作此文! 2013年丘逢甲侄孫女邱淑女(丘秀芷)將這件珍藏了100多年的珍貴的十六聯屏捐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