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性別與生命:正義的求索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92918
- 條形碼:9787010192918 ; 978-7-01-01929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性別與生命:正義的求索 內容簡介
封閉者和心胸狹隘者之所以終日以“斗爭”和“暴力”為綱,活得陰郁和不快樂,原因便在于固守著自我的邊界和牢獄,以等級制和父權制思維把人劃分為三六九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顯然,這種思維模式和哲學理念勢必會導致人與人之間更多、更大的沖突,讓人無法獲得內心和外部世界的和平。清華大學有一個霸氣的口號:“無體育,不清華”,套用這一文體,我推出“無大氣,不哲學”的觀點,我想這也是今天發展哲學和巴黎“哲學之夜”的意義。人類如同自然界各種動植物一樣有不同的種族、性別、秉性和潛能。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每一種動植物,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生存和綻放的時空,這就需要我們平等地尊重生命的差異,公正地分配世界上的資源,在和諧共處中分享生命的歷程,通過創造更多的真善美來豐富自然和人類心靈世界,使人真正稱其為人,成其為人,因為道理十分簡單:無論是自然還是人類世界,都應當是一個物種豐富、水草豐美、富庶安康的世界,而不應當是一個恃強凌弱、弱肉強食的霸權者天下。為此,我們要呼吁關懷,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情感,通過相互關懷減少或消除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互相傷害,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一道努力建設一個和平的世界。
性別與生命:正義的求索 目錄
上篇:性別與正義
女性的道德發展——吉利根的女性道德發展理論評述
兩種道德發展觀的爭論
關懷倫理學:主題與思考
尋找那半邊——薩拉·拉迪克的母性思考
女性主義的道德自主性概念
論弗雷澤的三維公正觀
女性主義形而上學研究中的兩個熱點問題
當代哲學語境下的空間與性別
女性主義自然化認識論的興起
女性主義哲學的學科特質與方法論特征
西方女性主義哲學近30年來的新發展-Hypatia雜志創刊25周年專刊評介
中篇:生命與正義
作為一種價值建構的疾病——關于疾病的哲學敘事
公共健康倫理:一個有待開拓的研究領域
公共健康倫理:概念、使命與目標
社會公正:公共健康的根本保證——從醫療健康制度改革的公正性談起
精神健康的倫理探索
精神疾病診斷“有效性”的哲學探討
丘吉爾的那只“黑狗”依舊追逐著人類——評《丘吉爾的黑狗——憂郁癥及人類心靈的其他現象》
仁慈還是義務?——中國式“血荒”的倫理辨析
甲型HIN1流感凸顯公共健康倫理危機
疼痛:生命倫理學的一個重要話題
臨床生命倫理分析的經驗主義視角
醫改中的兩個重要問題
下篇:性別/生命正義
母嬰關系: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學與倫理學探討
身體與緣身性:結合神經科學新發展的探索
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大腦性別差異研究談起
易受傷害性:女性主義倫理學的闡釋
主要參考文獻
跋
性別與生命:正義的求索 節選
《性別與生命:正義的求索/清華馬克思主義文庫》: 一、關懷倫理學的主題 (一)作為一種德性的關懷 關懷倫理學家分別對關懷的來源、關懷的構成、關懷在個體身上的發展、關懷的過程以及關懷的對象進行論述。 關懷作為一種德性,來源于人的感覺。休謨認為,人們普遍具有的某種內部的感覺給道德以“積極的德性”。而關懷倫理學家內爾·諾丁斯指出,這種“積極的德性”要求具有兩種而不是一種感覺。①**種是自然關懷。它是原始的、*初的感覺。所有人都具有無須作出倫理努力的完全自然的關懷。母親為了孩子的利益而作出的努力通常不被看成是倫理的,而是自然的。在自然關懷的情況下,“欲想”和“應當”是不能分開的。第二種感覺是倫理關懷。它來源于**種感覺,根源于對**種感覺的記憶。如果人們自身想對他人進行關懷,就是一種自然關懷的感覺。當人們沒有這種感覺時,就會回想起自己關懷和被關懷的感覺,這種感覺作為一種“我應當”要求當事人對他人的痛苦做出反應。自然關懷與倫理關懷是不同的,后者必須做出前者并不需要做出的努力,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倫理關懷的地位要高于自然關懷;相反,倫理關懷要依賴于自然關懷。 諾丁斯認為,關懷由關懷方和被關懷方構成。關懷是一種關系行為,關懷的本質因素在于關懷方與被關懷方的關系。關懷關系只有構成如下的邏輯才能得以成立: A.W關懷X; B.X承認W關懷X。 關懷方首先要具有感受性,把他人接受為自己,同他人一道觀察和感覺,我成為二元的。這種觀察和感覺就是我的,而不僅僅是我暫時的、一部分的“借貸”。在這里,關懷倫理學家把自我完全地同他人融為一體,化他為我,他就是我。關懷方總能發現自己置于關懷圈的中心。被關懷方也需要表示出一種感受能力。被關懷方代表關懷方的態度,對關懷的知覺構成關懷的基本部分。 關懷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關心、照顧、給予關懷和接受關懷。關心就是首先意識到關懷是必要的,它包括認識到需要的存在以及作出這種需要應當得到滿足的評價。照顧包括對所察覺的需要負起某種責任,以及決定如何去滿足它。給予關懷直接去滿足關懷的需要,包括一些事務性的工作。接受關懷指的是關懷對象能夠對所接受的關懷作出反應。 在關懷倫理學家看來,關懷并不僅局限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它的對象也包括事物、環境以及其他東西。關懷不是兩分的和個體化的。如果把關懷描述為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如母親與子女的關系就會使關懷失去社會和政治功能。 總之,關懷作為一種德性,既表現為一種道德情感,又表現為一種道德認識;既表現為一種意志,也表現為由這種意志所支持的行為。盡管一些關懷倫理學家對道德來源的回答類似于17世紀的“道德感”學派和孟子的人性善理論,帶有唯心主義的色彩,但從本質上說,他們還是試圖從現實的倫理關系來揭示關懷。如吉利根強調,道德問題是人類的關系問題,而關系需要聯系。聯系要通過聲音和語言。聲音和道德是一回事兒,它反映出入們在現實社會中的關系。她也正是通過傾聽人們談論道德和自我的“不同的聲音”來建立關懷倫理學的。 ……
性別與生命:正義的求索 作者簡介
肖巍,哲學博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公共衛生學碩士生導師。國際女哲學家學會理事會成員、中國婦女研究會副秘書長、北京婦女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生命倫理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醫學與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等。出版專著《飛往自由的心靈——性別與哲學的女性主義探索》(2014)、(2005)、《月笛.女學人哲學隨筆》(2001);譯著(2005)、《不同的聲音:心理學理論與婦女發展》(1998)、《倫理學與政治學中的人類社會》(1992)等。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