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冬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新編

包郵 冬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新編

作者:方正著
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時間:2018-07-01
開本: 16開 頁數: 140
本類榜單:農業/林業銷量榜
中 圖 價:¥50.0(7.4折) 定價  ¥6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冬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新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636362
  • 條形碼:9787511636362 ; 978-7-5116-363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冬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新編 內容簡介

該書集是作者60余年以來,育成或共同育成的“蚰包”麥、煙農15、魯麥9號、魯麥13、魯麥14、魯麥21和萊州95021等11個小麥品種的經驗總結。本書**部分系作者從生產實際的需要出發,在育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取得的經驗的概括。有成效的是試用多親本漸近雜交法,克服了日本矮源農林10號的衍生品種-小罌粟其矮稈性與感病、早衰等不良性狀緊密連鎖的難題,創制出優異種質‘煙74〈11〉’及其姊妹系,經過14年16個世代的努力,育成或共同育成了兩個具有良好株型結構和高產潛力的抗旱、節水,抗病性持久的小麥高產品種魯麥13和魯麥14號。第2部分是相關論文選編。該書是作者在2010年出版的《冬小麥新品選育研究》一書基礎上,為了深入探索小麥高產育種的遺傳規律,經過8年的潛心研究、提煉和補充。內容豐富新穎,實用性更強,可供從事小麥育種的科研、教育部門的同行和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同學參考,以資切磋。

冬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新編 目錄

Ⅰ怎樣選育冬小麥新品種


小麥的育種目標()


品種資源收集研究與優異種質的創制()


親本選配的原則及其精準工程()


如何選育抗旱高產節本增效的小麥品種()


如何選育高產優質小麥品種()


良種與良法一起推()


小麥的系統選種與輻射育種簡介()


Ⅱ論文選編


小麥育種工作60年回顧()


冬小麥育種實踐55年回眸()


冬小麥雜交育種若干問題的探討()


冬小麥抗旱高產品種魯麥13號的選育()


高產廣適冬小麥新品種魯麥21號的選育及栽培要點()


從魯麥14號的育成論小麥種質資源改良策略()


超高產小麥品種培育途徑初探()


冬小麥雜交育種五十年的“是”與“非”()


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小麥品種資源——“農林10號”()


小麥育種中親本創新的典型事例及難點分析()


歷史的記憶(圖片18幅)


展開全部

冬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新編 節選

Ⅰ怎樣選育冬小麥新品種 小麥的育種目標 進行科學研究都有一個目標,就小麥育種而言就是選育什么樣的品種?確立育種目標的依據是什么?下面我們來討論這個問題。 **,市場需求就是我們的育種目標。現在是市場經濟,就要研究市場,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來運作。眾所周知,市場經濟的法則是優勝劣汰。據陳清泰(2003)介紹,東京大田是日本著名的中小企業聚合區(我們叫開發區),全盛時期有9 000多家企業,目前只剩下5 000家左右,一位叫熊本的企業家說:能在嚴酷的競爭中不倒的中小企業有3種類型。一是產品適銷對路市場占有率名列前茅,具有“**性”;二是產品獨一無二,具有“唯一性”;三是屬于新崛起行業,具有“先驅性”。產品不對路或者沒有創新性的企業就會被淘汰,可見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競爭的核心是產品科技含量的競爭。就小麥育種而言,就是要選育出“出眾”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產、高效益的廣適性品種來。例如,魯麥14號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1990—1994年)所以能成為黃淮冬麥區栽培面積*大的品種,在當時來說確實有許多亮點,其突出的優點:一是產量高。該品種出圃后,1985—1987年參加煙臺市品種聯合試驗,15點次,平均產量為6 8955kg/hm2,比對照種魯麥7號增產143%,居首位;1987—1989年參加山東省高肥組區試,22點次,平均產量為6 7740kg/hm2,比對照種濟南13增產114%,居首位;1987—1989年同時參加黃淮冬麥區(北片)高肥組區試,12點次,平均產量為7 5609kg/hm2,比對照種泰山1號增產183%,居首位;1989—1990年參加山東省高肥組生產試驗,經受了條銹病、葉銹病和白粉病大發生的考驗,10點次;平均產量為6 6240kg/hm2,比對照種濟南13號增產達235%,居首位;1989—1990年參加山西省南部冬麥區區試,10點次,平均產量為6 9390kg/hm2,比對照種晉麥30增產107%,居首位。同年參加江蘇省連云港市區試,5點次,平均產量為6 2625kg/hm2,比對照種濟南13增產95%,居首位。連續取得了6個**位,其中有5個達到2位數增產水平。二是抗病能力強而持久。對三銹和白粉病表現為高抗—免疫。經囯家“七五”攻關課題小麥病害鑒定,該品種對條銹病混合菌種的反應型為中感(MS);經河北農業大學鑒定,其抗葉銹病小種60、葉2、葉3和洛10;經前徐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鑒定,其抗稈銹小種21C3、34C2和34C3,白粉病自然鑒定均表現為免疫—高抗。三是抗旱能力強。據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多點鑒定,其抗旱性為2級,屬水、旱兩用型高產品種。四是穩產性好。據黃淮北片區試穩定性測定分析,認為該品種屬于超平均穩定性品種,對環境條件不敏感,適應性廣,通過了魯、蘇、晉和國家審定。五是品質優良。據國家“七五”攻關課題小麥品質鑒定,蛋白質含量為1555%,賴氨酸046%,沉淀值272ml,硬度166s,容重765g/L。品質優于對照種泰山1號。因而深受農民歡迎,累計推廣面積達7835×104hm2,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可見,在市場競爭中,只有瞄準前沿,選育出品種對路,且科技含量高,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產優質品種,才能在競爭中占有大市場,獲得大效益。 第二,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辦事,展望未來,我國人口在增加,糧食需求量呈剛性增長,而糧田卻在減少,水資源不足。雖然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仍然是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我國的糧食供應,不能依靠進口來解決,只能依靠提高單產保總產來實現。而要提高單產,就要增加土壤水肥供應量。而作為一個生態區來說,降水資源是相對穩定的,是有限的。再者,化肥施用多了,不僅增加生產成本,還會污染土壤和水質,影響綠色環保與生態安全。可見,未來的育種方向將是提高水、肥利用率來提高單產保總產。需要不斷提高品種之抗逆性能(抗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來保障。進而可以通過改變株、葉型來控制群體LAI(葉面積指數)過度發展,提高穗葉比、粒葉比來增穗、增粒和挖掘功能基因提高光合生產率來“擴庫增源”提高產量,以達到“少投入、多產出、環境友好”和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之目的。發達的根系,分蘗成穗率高,稈強,耐密性能好,抗病、耐旱、耐低氮低磷能力強,光能利用率高的“大群體、小(葉)株型”結構可能是一種育種模式。 第三,在高產育種實踐中有些品種為什么能創高產紀錄,而沒有推廣面積或者推廣面積不大呢?例如,春小麥品種高原76—338,1978年青海省香日德農場創造出每畝1 01305kg的高產紀錄,其推廣面積只有033×104hm2;煙臺市福山區農機局于世芙培育的冬小麥品種8017-2,1997年在龍口市前諸留村種植,創造出每畝73173kg的高產,但未推廣;萊州137小麥品種,1999年在萊州市后鄧村創造出每畝77386kg的冬小麥高產紀錄,也沒有推廣;河南省的“豫麥66”推廣面積也不大。究其原因,這些品種(系)都是在高投入高產出的指導思想和特定的生產條件下育成的,對肥水條件要求過高,對栽培管理措施要求過嚴,抗逆性和適應性差所致。高投入固然也可以高產出,但是在當前的生態環境條件下,土壤肥力不可能在短期內有大的提高,水資源不足不可避免,種糧比較效益低,農民投入空間尚有限,這是諸多創紀錄的高產品種不能大面積推廣的根本原因,說明品種不對路,就沒有市場。所以選育小麥品種也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與可持續發展的路子,面向大面積生產,選育既高產穩產又成本低的高效益廣適性品種。2008年在非灌溉條件下,魯麥21號和煙農21號兩個小麥品種,在旱肥地上經實打驗收分別創造出每畝7036kg(萊陽市馮格庒鎮馬嵐村)和7021kg(海陽市留格庒鎮彩春泊村)的高產,創造了很高的經濟效益,受到農民的歡迎。充分說明品種的豐產性與抗旱性是可以相結合的,國家確立農作物育種“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方針,非常科學,這就是我們小麥育種的目標。 品種資源收集研究與優異種質的創制 育種目標確定之后,我們來討論親本的選與配。我國著名的小麥育種家莊巧生院士指出:作物育種的成效取決于選材是否恰當和方法是否正確,其中材料起著決定性作用,小麥也不例外。因此,我們進行小麥育種,一是要有各種優良的品種資源或稱為種質(germless)資源,二是要進行種質資源的創新,為親本選配提供優良的親本。 (1) 要重視品種資源的收集工作。欲提高育種工作之成效,首先要及時了解國內外育種動態及其取材經驗,要善于學習各地引用種質資源的經驗教訓,善于捕捉成功范例背后所隱藏的寶貴的遺傳信息,通過考察、交換,把我們所需要的品種資源(如豐產、抗病、抗旱、抗倒伏、抗干熱風、抗穗發芽等資源)引進來,這是**步。 (2) 要重視品種資源的調查研究工作。各種品種資源引入后,在本地區表現如何需要驗證。因為,就抗病資源而言,不同生態區的抗病品種,由于病原菌生理小種的不同而表現各異。例如,近年來,我們從陜西省引進的抗白粉病品種(系),在煙臺地區基本上都表現不抗白粉病;從貴州省引進的抗源(抗條銹、葉銹、稈銹和白粉病),對白粉病和條銹病表現免疫,而且遺傳傳遞能力強,但表現不抗葉銹病。因為,山東省的小麥葉銹病的生理小種致病力很強,與各地不同,故命名為“山東A型”。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田間調查研究工作,不斷提高觀察能力,對各類親本要作到心中有數,才能得心應手地選配親本組合。“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就是這個道理。這是第二步。 (3) 要重視品種資源的創制工作。 有些我們想要的資源(種質)我們沒有,兄弟單位也沒有,怎么辦?只有依靠自己來創制。例如,20世紀70年代初期,山東省連續多年春旱,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長期的農村工作實踐,使筆者逐步形成了選育抗旱高產品種的設想,使之旱年能保收,豐年創高產,就需要有抗旱高產的種質資源。雖然,農家品種抗旱能力很強,但農藝性狀(包括株形、株高、穗子大小、高產生理、抗倒性能等)很差,產量低,是培育不出抗旱高產品種來的。如前述,一次開會,筆者聽了南京農學院教授吳兆蘇先生介紹,美國于1946年從日本引進農林10號(Norin10)矮源,株高61cm,攜帶Rht-B1b、Rht-D1b矮化基因(Gene)。其改良的難度很大,使許多育種工筆者半途而廢,唯有沃格爾(Vogel)博士知難而進,歷時16年于1961年育成了著名的半矮稈小麥高產品種格涅斯(Gaines),1965年又育成了紐格涅斯(New Gaines),在華盛頓州分別創造了旱地9 375kg/hm2和水澆地14 100kg/hm2的世界高產紀錄。筆者深受啟迪,并獲得了兩條遺傳信息:一是Rht-B1b、Rht-D1b是當今世界小麥產量育種*有成效的兩個矮稈基因(Gene),二是農林10號還可能攜帶抗旱基因,從而使筆者開始了親本材料創新之路。 6590-722是原煙臺農業科學研究所的一個具有農林10號血緣的小罌粟 (Kokeshi- Komugi,即農林89,其親本組合為 農林10號/北陸13號)為母本,以智利的歐柔(Orefen)為父本雜交的一個矮稈品系,攜帶Rht-B1b、Rht-D1b基因。其突出優點是冬性耐寒,苗期葉片較窄,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株高60cm,抽穗后葉片短寬挺上舉,株型緊湊,穗容量大,穗長方形,多花多實,每穗粒數多,稈較細而有彈性,經濟系數高,豐產性狀極佳;但其缺點也十分突出,生育后期病害多,成熟期晚,且嚴重早衰,籽粒很癟,改良的難度也很大,乃至于有人唉嘆“棄之可惜,留之無用”。 筆者**輪采取單交(A/B)、三交(A/B‖C)和復交(A/B‖C/D),正交與反交,幾乎用盡了所有的抗源與之雜交,先后配制了96個組合,均未獲得成功。總結了失敗的教訓之后,1971年又以該品系的一個早熟選系6590-722-6為中心親本,配制了36個組合。雜種F1代仍表現不良,表明其矮稈性狀與早衰等不良性狀連鎖緊密。而在當時,筆者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并不知道“Rht-B1b+Rht-D1b”基因型對降稈有累加效應,必須把這兩個矮化基因分離開,選育出具有“Rht-B1b”或“Rht-D1b”基因型的株系才能克服。 后來,筆者在原掖縣(萊州市)西由公社王賈大隊技術隊的小麥品種資源圃中觀察到,幾年來美國的格涅斯株高在85~90cm,并不是個矮稈品種,而是一個半矮稈品種,這可能是沃格爾博士成功之路,從而啟發筆者在雜種后代中注意選擇半矮稈材料。同時,考慮到該親本需要攺良的性狀較多,因此不再急于用第三親本進行改良,而是改變育種策略,試用多親本漸近雜交法進行改良。經過篩選,以當時本地抗病高產的蚰選57(后命名為白蚰包)為母本,以6590-722-6為父本雜交的71〈17〉組合表現稍好,便擴大F2群體進行重點選擇。經過3年的定向選擇,獲得了一些株高80cm左右,其他性狀也較好的株系。后得知這些株系攜帶Rht-D1b半矮稈基因,表明其矮稈性與感病、早衰等不良性狀緊密連鎖已被打破,為其利用邁出了關鍵一步。為了進一步改良株系的熟相和抗病能力。于1974年又以當時抗病能力強、落黃優良的洛夫林13(Lovrin13)為母體,以株系71〈17〉6-1-1為父本進行雜交改良,其組合代號為74〈11〉。后經溫室加代和青海省西寧市夏繁進代,于1978年從優異種質“煙74〈11〉”中選出了8個株高80cm左右,抗病能力強、豐產性狀好、落黃優良姊妹系,歷時9年11個世代。當時,筆者心里非常高興,似乎看到了一絲成功的曙光。但是,在加速繁種和品種(系)產量鑒定過程中又出現了兩個問題。 其一,凡是抗病性能過硬的株系,植株整齊度較差,一直穩定不下來,田間觀察發現,這些株系的花絲較長,可能受洛夫林13(1B/1R)中黑麥基因的影響,開穎與授粉有不同步現象,導致異交率高所致。因此,在選株進代的同時又進行雜交改良。于1979年又以株系74〈11〉混1-1-3為母本,以高產兼抗條、葉銹病和閉穎授粉的“萊陽584”小麥為父本雜交改良,其組合為79〈150〉。經過14年16個世代的共同努力,終于在1984年成功地育成了整齊度好,抗病能力強,具有良好的株型結構與高產潛力的半矮稈(株高80cm,攜帶Rht-D1b基因)抗旱高產品種煙中144,即魯麥13號。1989年在萊陽縣馮格莊鄉馬嵐村的旱肥地上經實打驗收,創造了9 2445kg/hm2的高產紀錄(圖1),耗水系數為06838mm/畝·kg,是我國節水型抗旱高產品種選育上的重大突破。 圖1魯麥13號之高產(6153kg/畝)群體(1989) 具有“大群體,小株型”結構 注:每畝5675×104穗,每穗328粒,千粒重382g 其二,由于連續的溫室加代與西寧夏繁進代,株系的冬春性不易鑒別,按照常規“冬×冬”雜交組合,其后代應該是冬性的。但其實不然,74〈11〉21-03-17-S-3(簡稱C149),在西寧是產量*高、落黃*優良的一個株系,而在本地(煙臺)進行品比試驗時,卻表現為偏春性,抗寒能力弱,不能安全越冬。這可能是與親本中含有春性品種(歐柔)遺傳背景有關,后代中就有可能分離出弱冬性或偏春性的株系來。且在春播夏繁條件下,往往更有利于偏春性材料的生長與發育,因而表現落黃優良,產量高所致。故又以冬性強的F4/530(田間行號)株系為父本進行雜交改良,其組合為79〈160〉。F4/530株系的親本組合為75〈26〉,也是以改良6590-722-6為目的的,其系譜為:[(維爾/如羅//蚰選27B)F5// (6590-722-6/向陽4號)F3/(6590-722-6/L277/4)F3],綜合了意大利的維爾(Virgilio)、L277/4和智利的如羅(Rulofen)三個著名的抗源,抗病性過硬,株高80cm,株型優良,熟期偏晚,兩者雜交互補性強。故雜種F1代表現為冬性耐寒,綜合性狀優良。其后,小麥研究室進行分工合作,按雜種世代互相代管。故把F2代材料交給了同事代為管理,于1984年共同選出了集高產、廣適、多抗于一體的小麥新品種——魯麥14號(煙中1604)。該品種推廣后,由于應用效果好,成為20世紀90年初期(1990—1994年)黃淮冬麥區栽培面積*大的品種,據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統計,至2000年累計推廣面積達7835×104 hm2,是我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億畝的少數幾個品種之一(圖2)。 魯麥14號之高產(60833kg/畝) 群體1988年由黃縣(現龍口市)新嘉鎮張鄭農科隊創造(面積055hm2,平均每畝452×104穗,每穂347粒,千粒重4017g)。 圖2魯麥14號 由上述可以看出,突破性的進展取決于關鍵遺傳資源的發現與創新,沒有種質資源(親本)的創新,就沒有大的創造和貢獻。可見,信息也是生產力。因此,育種工作者要善于捕捉遺傳育種信息,跟蹤世界科技前沿,密切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努力開拓創新發展,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4)重視國外抗病品種資源的改良工作。從國外引進的小麥抗病品種,一般豐產性狀較好,但國外一年一季作,品種普遍對光周期反應敏感,成熟期晚,植株高大;有的則偏春性,抗寒能力差,不能安全越冬,是不能直接作親本利用的,必須要有計劃地,把各種抗源導入本地的豐產親本中去,才能供育種應用。 (5)重視“中間親本”的創造。在雜交育種工作中,可供我們直接利用的品種資源實在是太少了。例如,抗病性能好的親本往往農藝性狀差,產量水平低;豐產性狀好的親本往往抗病性能不持久、品質差等問題。所以,我們搞育種一定要站得高,看得遠,要有科學的預見性與周密的計劃,跟蹤各種病原菌變化規律,重視高產潛力大,比較完好的“中間”親本的創造,著力提升親本的科技含量,才能不斷地培育出更好的優良品種來。魯麥13號、魯麥14號的育成是如此,濟麥22的育成也是如此。 濟麥22 親本組合為 935024/935106 (系兩個中間親本)。其系譜如下。 據觀察研究,濟麥22號小麥品種繼承了魯麥14號分蘗力強、成穗率高、豐產性狀好、適應性廣之優點。又提高了抗病、抗倒伏、抗干熱風性能。并且,在提高千粒重,增加每穗粒數和穗重的遺傳傳遞力有很大突破,2009年創造了冬小麥7899kg/畝新的高產紀錄,其產量構成因素為每畝528×104穗,每穗362粒,千粒重486g,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品種,不僅成為黃淮冬麥區主栽品種,而且也是一個骨干親本,為廣大育種工作者利用。 (6)親本創新中存在的問題。粗略統計,筆者在60余年的育種生涯中,從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征集抗白粉病和條銹病的小麥品種資源約78份,通過應用,迄今能通過審定的只有萊州95021一個品種。為什么諸多抗病資源應用效果不好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一是農藝性狀差,產量水平低。多數品種資源的豐產性狀差,有的莖稈軟弱,不抗倒伏;有的株、葉型差,分蘗成穗率低,穗小,缺乏高產潛力;有的則落黃性差,根系早衰,抵御干熱風能力弱,產量水平低。如前所述,實踐與理論已表明小麥品種的產量性狀主要由雙親的加性和顯性效應控制。換言之,雙親的綜合性狀都要好,特別要有高產潛力,雜交后才能選育出高產穩產的品種來。如果親本產量低,是選育不出高產品種來的。 二是抗病持久性差。多數品種資源的抗病性是由主效基因控制的,很容易喪失,且在生產上應用,也是很危險的。因此,進行品種資源抗病性的創新,要以選育由多基因控制的持久抗病、慢銹(粉)性品種為目標。 三是親本創新滯后,不能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小麥育種是要不斷滿足生產發展需要的。就黃淮冬麥區而言,是我國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的主產區,隨著產量水平的不斷提高,小麥和玉米品種的生長期都有延長的趨勢,這必然影響到兩種作物的適期播種。小麥晚播就要增加播種量,麥苗多了個體生長發育就會削弱。加之,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易使小麥基部節間拉長,由于小麥群體內小氣候的變化,往往導致紋枯病等根病的多發,小麥倒伏的風險就增大。小麥倒伏不僅減產,而且還會影響機械收割,增加生產成本。可見,產量水平低,不抗倒伏的品種在生產上是不能應用的。當前,生產上迫切需要耐密、稈強、多抗和質優,適合機械化作業的高產穩產品種,這是目前諸多種質資源可利用少的原因。 親本選配的原則及其精準工程 親本的選與配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而是一項精準的系統工程。這是因為親本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雜種后代優良株型的塑造、高產群體的構建、抗病基因的累加、適應性的拓寬和品質的優化等,是提升品種高產穩產性能和增強市場核心競爭力至關重要的因素。因此,育種工作者一定要有預見性與前瞻性,周密計劃,精心設計,并不斷地提升親本的科技含量,才能組配出符合育種目標需求的基因新組合來。 1親本 (1)親本組配的方式。粗略統計,1954—2014年的60余年間,筆者選配雜交了7 658個組合,其中有單交組合,也有三交和復交組合,選種已結束的約7 367個組合。育成或共同育成,得到大面積(>67×104hm2)推廣和審定的有9個品種。 ①蚰包麥:蚰子麥/“包打300炮(棒)”小麥(又稱美國麥,攜帶Rht-D1b基因)。 ②煙農685:蚰包麥/輻系4號白粒選系。 ③煙農15:白蚰包/ST2422/464(攜帶Rht-B1b基因,豐產,抗病,優質)。 ④魯麥9號:洛夫林13/71〈17〉6-1-1(白蚰包/6590-722-6的品系)。 ⑤魯麥13號:74〈11〉混1-1-3(魯麥9號姊妹系)/萊陽584。 ⑥魯麥14號:74〈11〉21-03-17-S-7(簡稱C149,魯麥9號姊妹系)/75〈26〉F4-530株系(簡稱F4/530)。 ⑦魯麥21號:魯麥13號/寶豐7228(黃淮冬麥區,水地組區試對照種)。 ⑧萊州95021:煙農886004[(濟南13/魯麥13)F6]//88〈23〉[(春小麥—天蘭偃麥草雜種/煙中153)F1]。

冬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新編 作者簡介

作者系浙江嘉善人(1935.1-),高級農藝師,歷任煙臺地區農科所小麥研究室副主任、主仼,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被選為山東省作物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退休后,授聘于山東萊州登海種業小麥研究所顧問。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欧美日韩乱国产 | 国产在线成人a | 2020久久精品永久免费 | 午夜神马理论 |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 | 精品乱码 | 18禁裸男晨勃露j毛免费观看 |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 | 麻豆影视在线观看 | 亚洲小说春色综合另类 | 亚洲午夜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 成人国产欧美大片一区 | 4hu四虎|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 | 久播影院理论片在线看 | 网站久久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 | 精品国产粉嫩内射白浆内射双马尾 |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麻辣 |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不卡 |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久久精品 |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播放 | 无遮挡又黄又刺激又爽的视频 |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av色欲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 99精品视频观看 | 色一区二区|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av | 色黄大片女爽一次 | 国产剧情av麻豆香蕉精品 |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 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tv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 |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毛片不卡 | 高清国产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 国内精品周妍希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