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頤和園 本書特色
《京華通覽》叢書以一城三帶為脈絡展開編寫,所述內容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頤和園 內容簡介
本書是《京華通覽》的一個分冊。作為通俗介紹北京地標性歷史風物的圖書,由作者經細致的調查走訪,撰寫,配以豐富的圖片資料,以頤和園歷史檔案為基礎,側重編纂記述了頤和園古代歷史文化遺產的發生、發展、管理及其沿革的歷史,并有重點地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后頤和園的保護、建設和管理的基本情況。橫及中國歷史、建筑、園林、文學、美學、書法等諸項學科。圖文并茂,通俗易懂。
頤和園 目錄
概 述/ 1
御苑山水/ 17
萬壽山/ 17
昆明湖/ 19
御苑植物/ 22
植物群落/ 24
古樹名木/ 33
傳統花卉/ 34
草坪/ 39
人文地理/ 40
西湖、西堤/ 41
好山園/ 45
宮苑建筑
皇家園林
園林興衰/ 49
清漪園/ 50
頤和園/ 56
頤和園公園/ 61
園林藝術/ 66
總體規劃/ 68
景區劃分/ 72
建筑布局/ 74
設計施工/ 80
園林集景/ 83
借景/ 84
移植名景/ 86
寓意象征/ 91
建筑形式/ 95
建筑群/ 95
單體建筑/ 97
建筑沿革/ 102
始建/ 104
重建/ 107
復建/ 108
工程監修與建筑經費/ 116
建筑分布/ 119
傳世文物
歷史活動
宮廷區/ 119
生活區/ 125
萬壽山前山區/ 137
萬壽山后山區/ 163
后山東部/ 169
后山西部/ 171
萬壽山東區/ 172
昆明湖區/ 178
建筑裝飾/ 198
裝修/ 198
琉璃/ 207
彩畫/ 208
磚雕/ 210
園墻/ 211
御路/ 212
文物遺存/ 217
藏品文物/ 217
地面文物/ 228
文物展示/ 242
園居活動 / 246
起居/ 247
慶典/ 256
祭祀/ 257
歷史事件/ 259
英、法聯軍焚燒清漪園/ 259
戊戌變法/ 262
八國聯軍入侵/ 264
吳樾炸彈案/ 265
后 記 譚烈飛 / 267
頤和園 節選
御苑山水萬壽山、昆明湖,源出北京西山一帶的自然山水。在距今一億八千萬年至一億年的燕山運動中,西山經過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造勢出峰巒疊嶂的山體形態,伸入小平原的*東端。在地殼變動過程中,劇烈的活動和強烈的腐蝕作用,使西山向東延伸的基本構造框架,分裂成為幾個小孤山,包括今日的玉泉山和萬壽山。同時,山間斷陷盆地出現群湖,即今日昆明湖的原始雛形。傳說萬壽山的山體在金、元時期因山麓魁大、凹秀似甕形被稱為甕山。古代筆記中還有因一老父在鑿山時掘到怪異石甕而得名的傳說。當年的甕山只是一座草木無生的小山,但甕山前有湖光澄碧的西湖(昆明湖前身),西有峰巒蒼翠的玉泉山。在甕山上可以眺望到遠處的都城宮闕,亦可欣賞近處的湖山風景。甕山、西湖、玉泉山之間山水連屬,在景觀上互為借資。這種罕見的地貌條件,為修建園林鋪墊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基礎。清乾隆十五年(1750),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始建,甕山的天然山體融入了人為雕琢的痕跡。為造園布局的需要,將疏浚山前西湖挖出的泥土,堆補在山的東麓,造成中高,東、西低緩,平面如“蝠”形的山形。前山的東部仍然露出“燕臺大觀”天然山石,山的東北腳霽清軒院內仍然露出“清琴峽”天然石峽,頤和園的湖山地貌于此時定型。乾隆十五年(1750)三月十三日,這處經過加工定型的園林山體被乾隆皇帝命名為萬壽山。萬壽山東、西約1010米,南、北*寬處約480米;山*高處海拔約109米,比湖面高出約60米;山前臨湖山腳距水面平均寬度約50米,*寬處90米,*窄處約20米。后山有兩條山溝:須彌靈境東的一條溝谷,在寅輝橋下入后湖,長約120米,溝底較窄,平均坡度大于9°。賅春園西部的桃花溝長約100米,溝底較寬,平均坡度為7°。后湖以北的土山為人工堆疊而成,長約1000米,高6米~10米。昆明湖東、西*寬處3360米,南、北*寬處3960米。昆明湖的前身*早見于記載的名稱為甕山泊、大泊湖、西湖,位置在今昆明湖迤西。這處水域,地處北京西北部永定河沖積扇和南口山前沖積扇之間的低洼部位,原為地下水溢出帶匯積而成的淀泊。商以前,曾經是古永定河和古高梁河流經的河道。三國時代魏嘉平二年(250),開車廂渠,曾利用這里的古舊河道引水灌溉薊城(北京)西、北、東三面土地。北齊天統元年(565),幽州刺史又以高梁水,向北合易京水,溝通了古昆明湖和古高梁河的河道。此時這里僅被引水工程利用,沒有形成風景名勝,也未見通航的記載。湖泊環境的開發,始于金代,盛于元、明,定型于清。1995年,由地礦部、中科院、頤和園等8家單位聯合進行的“昆明湖沉積研究”,用科學檢測的方法,與古籍記載相互驗證,首次測定昆明湖水域形成于3500年前,以及這處水域從發生到發展的變化。這次測定認定甕山泊是在河漫灘基礎上發育起來的淺水湖泊, 夏商時期(距今3000年—3500年),湖泊屬雛形階段,水體處于變化動蕩中。商至周末(距今2300年左右),湖區穩定成型。周末至宋(距今900年—2300年),湖區水量減少,一度干涸。元、明時期湖水增加,水體穩定。乾隆十四年(1749)以后,自然淀泊變為人工湖泊。甕山泊的水脈系玉泉之水,金章宗時被厘定為燕京八景中的“玉泉垂虹”。金大定十九年(1179),金遷都北京后,在現今北海瓊華島處建造了一處四圍是水的豪華離宮“大寧宮”。為把玉泉山豐沛的水源導入大寧宮,開鑿了從甕山泊南通高梁河上源的引水渠道(長河的前身)。元滅金后定都北京,為解決城中水源,將甕山泊西的玉泉山泉水開鑿了一條金水河引入城中專供皇家使用。由于大都距江南極遠,所需物資均要通過漕運。在督水監郭守敬的倡導下,經過周密的地形測量,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至二十九年(1292)開始興修白浮堰鑿通惠河的水利工程。《元史?河渠志》載:通惠河工程,從昌平引來白浮泉水,在上游沿著“西折南轉”的走向,修筑了一條白浮堰攔匯沿途渚水,流注甕山泊。再開挖通惠河下游渠道(原金人所開故道加以疏鑿)將水導入高梁河(即后來的長河)上源,接濟大都漕運。工程的開鑿,不僅對元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將甕山泊納入北京西北水系,改變了其原始淀泊的面貌。充沛的水源擴大了甕山泊的水面,河流上下銜接水勢頓呈浩渺,湖水可蓄、可泄,不僅能行船通航,而且開始具備了一個水庫的功能。明朝建都南京時,大運河無漕運,通惠河的上源白浮甕山河由于30多年無人管理而荒廢。至明成化十二年(1476),白浮河徹底斷流,只以玉泉水注入西湖。作為通惠河的上源,古昆明湖水域成為京城重要水脈之一。清乾隆年間,為蓄積昆明湖的水源,還開發了西山、香山、臥佛寺等處的山泉水,做了匯集西山諸泉水的石槽工程。泉源一是西山櫻桃溝的泉水源頭,二是香山碧云寺內的石泉。皆鑿石為槽,通以水道,引流沿途諸水,大部分從北面入昆明湖,另一部分引入較昆明湖水位高的高水湖,灌溉農田之后由西堤涵洞流進昆明湖。導入昆明湖的西山泉脈還有香山的雙清泉、飛泉、玉華泉等,皆是自元代起即負有盛名的清泉,不僅滿足了昆明湖的水量,亦保證了昆明湖的水質。清乾隆十五年(1750)后,昆明湖開挖定型,結束了原甕山泊、西湖天然湖泊的地貌,逐漸從地下湖演變成地上湖,納入皇家御用湖泊之列。同治六年(1867),清內務府曾對昆明湖水源做了一次調查,查得昆明湖來源為玉泉山玉泉之水,實借助于香山、櫻桃溝兩泉,力加疏淪,節節導引,停蓄于昆明湖中。這說明,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焚燒清漪園后,昆明湖的上游水脈水源流暢,并未遭到破壞。清末,頤和園建成,昆明湖依然保持了清漪園時期的水源、水道、水面、水位,基本保持了清漪園時的景觀風貌。1924年至1948年底,昆明湖的水源依然出自玉泉諸脈,當時玉泉之水初分為四路,北面三路流入長河,行近頤和園西北角時分成大小兩支,大支穿流頤和園后,由下游經長河、藍甸廠、高梁橋進入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的合稱)。小支入青龍橋流向平東各縣。南面一路流至高水湖,又分兩岔,一岔與北面之水匯合從長河入園,一岔向東南流灌各處水田。頤和園附近的稻田,自明代大量開墾以來,即由西湖放水灌溉。在皇家園林時期,這些稻田歸屬清宮稻田廠管理,是清內務府的一項收入。頤和園改為公園后,入水河道歸工務局管理。為保證城內三海水位,控制了昆明湖出入水流。1928年,中南海水涸,市政府派員查閉昆明湖出水涵洞,減少對頤和園周圍水田的供水。1949年以后,國家和政府對這座以水面為主體的大型山水園林非常重視,進行了保護和修整。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