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哲學的邊界:關于我在生活世界的討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091572
- 條形碼:9787506091572 ; 978-7-5060-9157-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哲學的邊界:關于我在生活世界的討論 本書特色
本書圍繞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北京,2018)“學以成人”主題,瞄準一組原初性哲學話題進行探索。所涉話題包括但不限于:事實與世界、意義與價值、理性與人性、真與真實、善與道德、美與自由等,*終指向“人的意義”話題。蘊含有三個思考向度:西方哲學自泰勒斯以來的形而上學(即“*開端”)轉向“另一開端”的可能趨勢,書中表述為從對象世界轉向生活世界的路徑;中西方哲學得以會通的可能通道,書中表述為東方“在的哲學”及“在-知”思維,與西方“思的哲學”及“思-知”思維在生活世界中的合流;網絡時代人們言說哲學話題的可能方式,“連接”被挑選為本書的關鍵詞,事實、世界、意義等均因為人的“在行為”連接而成。三個思考向度共同指向“我在”生活世界。
在哲學家的前面尋找哲學,在哲學家的后面談論哲學。《哲學的邊界》致力于拓展我們對哲學的理解,進而更好地理解生活世界。那些困擾我們多年的哲學話題,在書中忽然呈現出明白易懂的景觀來。這些話題包括但不限于:人類智能相對于人工智能和動物智能的原初優勢是什么?人類為何有哲學、宗教、數學和語言?事實、意義、價值連同真善美話題該如何談論?中西哲學的原初區別是什么?心靈與自我屬于什么類型的話題?人類語言對生活世界的言說為何一開始就是“錯”的?形而上學鏡像是如何產生的?數和邏輯是如何被構造出來的?勞動、財富以及貨幣的本質該如何描述?如何化解哲學的形而上學困惑和哲學的生活意義困惑,等等。
哲學的邊界:關于我在生活世界的討論 內容簡介
在哲學家的前面尋找哲學,在哲學家的后面談論哲學。《哲學的邊界》致力于拓展我們對哲學的理解,進而更好地理解生活世界。那些困擾我們多年的哲學話題,在書中忽然呈現出明白易懂的景觀來。這些話題包括但不限于:人類智能相對于人工智能和動物智能的原初優勢是什么?人類為何有哲學、宗教、數學和語言?事實、意義、價值連同真善美話題該如何談論?中西哲學的原初區別是什么?心靈與自我屬于什么類型的話題?人類語言對生活世界的言說為何一開始就是“錯”的?形而上學鏡像是如何產生的?數和邏輯是如何被構造出來的?勞動、財富以及貨幣的本質該如何描述?如何化解哲學的形而上學困惑和哲學的生活意義困惑,等等。
哲學的邊界:關于我在生活世界的討論 目錄
1.1.世界的整體連續何以可能
1.2.生活事實連接成生活世界
1.3.事實與世界的內在構成
1.4.事實和世界的意義構成
1.5.事實與世界的形式結構
1.6.生活事實的“觀測界限”
1.7.純在事實,如何得以“再現”和言說
第二章 語言世界:哲學的形式
2.1.語言在哪里:語言手指和語言島
2.2.語言與事實:語言島上的景觀
2.3.語言工具箱:語詞、句法及其他
2.4.生活建構者:日常生活中的言說
2.5.觀察思考者:對象世界中的言說
2.6.語言哲學家:形而上學語病舉例
第三章 價值世界:哲學的意義
3.1.心靈與自我:主體的由來
3.2.個體與世界:意義的條件
3.3.人性與理性:價值的基礎
3.4.真的價值:生活之真的兩種形式
3.5.善的價值:普遍倫理何以可能?
3.6.美的價值:心靈自由從何而來?
第四章 哲學分論:真與真實
4.1.知識:體驗與科學
4.2.形式:數與邏輯
4.3.認知:內容與結構
4.4.真實:對象與含義
4.5.宇宙:時空與光速
4.6.哲學:困惑與未來
第五章 哲學分論:善與道德
5.1.個體立場與普遍原則
5.2.在家之人與在世之人
5.3.財富本質與知識勞動
5.4.勞動、市場與貨幣
5.5.資源結構與階層資本
5.6.身份倫理與規則倫理
第六章 哲學分論:美與自由
6.1.審美關系論,從《大希庇阿斯篇》說起
6.2.審美對象論: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
6.3.審美范疇論:崇高、優美、滑稽及細分
6.4.崇高與悲劇,兼論“悲劇悖論”
6.5.滑稽與喜劇,兼論幽默劇與諷刺劇
6.6.美育與自由,兼論宗教與體育的美學性質
結語:哲學的邊界正是生活的邊界
哲學的邊界:關于我在生活世界的討論 節選
哲學本應該談論什么?
哲學曾經和正在談論的東西,與哲學本應該談論的東西,理應是同一個東西。這句話的潛臺詞是:
1.兩者如是同一個東西,僅就話題而言,哲學已實現“是其所是”了(哲學話題的“是其所是”,不同于哲學自身的“是其所是”:后者是一永恒的過程)。
2.哲學話題一直未能實現“是其所是”,哲學本應該談論什么因而是一個有待回答的問題。這樣的一個回答又只能是面向哲學活動整體的回答,沒有哪一部分哲學活動被排除在外。
3.因而不意味著我們已斷言哲學談論了它不該談論的東西,然后鼓勵人們同現有的哲學決裂。哲學家們一直致力于創新出不同形態的哲學,但作為人類哲學活動的整體則不可分割。
4.*后也不意味著現有哲學學科之外,另有一種未曾出現的哲學學科,倒有可能意味著現有哲學學科一直未能呈現出它應該有的樣子來。當本書談論哲學該如何如何時,所談論的已是作為獨立學科活動的哲學,且是作為一級學科的哲學學科自身。
您不妨直接將本書所談論的哲學,理解為哲學學科活動及其成果。討論哲學話題的“是其所是”,成為本書的首要目標。
如此一來,唯一可能的解釋是:哲學學科本應該談論它本應該談論的東西,結果卻是談論了它已經談論的東西——顯然又不是它本該談論的東西。欲描述這一狀況,很自然地想起語詞“漂移”和“遮蔽”。意味著本該談論的東西或漂移為已經談論的東西,又或是已經談論的東西遮蔽了本該談論的東西,也可能是兩者兼而有之。可以確定的是,已經談論的東西和本該談論的東西不僅有內在聯系,且藏身于人類哲學活動的同一個過程中——該過程當包括東西方哲人的共同努力與貢獻。就西方哲學而言,可借用海德格爾的話語,將已經談論的東西和本該談論的東西描述為“相互指派的狀態”,進而還可以將前者對應于哲學的“**開端”,指向自泰勒斯以來的整個西方形而上學傳統,后者對應于哲學的“另一開端”,指向未來的實現“是其所是”的哲學。就東方哲學這里僅限于中國傳統哲學而言,可以被解釋為在同一個“天人合一”的理論框架內進行追問的哲學活動。該理論框架來源于“我在天地之間存在”這一生活事實,道、干支、陰陽等學說孕育于其中。*終還可將中國傳統哲學納入到人類共有的同一個哲學活動中,盡管它和西方形而上學有著很不相同的開端。將人類的全部哲學思考納入同一個哲學活動的企圖,與追尋某個唯一的“哲學”這類形而上學式的努力,有著根本性的甚至是截然對立的差異。哲學目前的處境是,課程目錄上屬于獨立學科,但遠非嚴格意義上的和發展成熟的獨立學科。
哲學的邊界:關于我在生活世界的討論 作者簡介
老灣,本名章龍飛,1985年畢業于安徽師大中文系,從事過教師、記者等職業。現為獨立學者,關注哲學基礎話題和中華傳統文化。出版著作有《漢字有話說:說出中華文化原初樣式》、《存在即關系》、《知識資本論》、《道哲學:老子之“道”的哲學》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