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方寸“櫻花書館”系列京都.流動的歷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28803
- 條形碼:9787520128803 ; 978-7-5201-2880-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方寸“櫻花書館”系列京都.流動的歷史 本書特色
●三位日本歷史學家實地考察京都的“道”與“場”,結合諸多珍貴史料,深度展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京都面貌,探索京都文化的根基與流變,全面呈現一個真實豐富和不斷變化的京都。 ●它是一部千年古都的地域史、城市史、文化史、生活史;也是一部地理、歷史、文學相交融的京都學著作。 ●它還是一部京都完全指南。街巷町屋、庭園廟宇、商業營生、戰爭災難、節慶儀式、文化信仰……讀者可以跟隨三位歷史學家的足跡,踏上一次深度京都之旅。 ●京都這座千年古都的發展演變,以及日本為保護京都的城市歷史和文化傳承所做的努力,對于擁有眾多歷史名城的中國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借鑒意義。 ●收入多幅京都歷史地圖、照片及畫作,裝幀精美。
方寸“櫻花書館”系列京都.流動的歷史 內容簡介
京都作為日本民族的精神原鄉與文化象征,一直以來被人們賦予種種想象與寄托。然而,京都從八世紀的平安遷都發展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因一成不變才成為京都,而是持續不斷的變化使其成為京都。現在關于京都的旅游宣傳和京都印象大多來自近代。事實上,我們在關注京都作為中央、男性、天皇、貴族的象征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它作為地方史、女性、部落史的重要性;我們不能只關注作為皇權象征的京都,還應把它放在整個日本史和地域史中進行考察。本書以“道”和“場”作為關注視角,從東海道、清水坂以及室町街這些有各種各樣主題的“道”,到京都御苑、北野、北山、嵯峨野、巖倉等人們居住或聚集的“場”,從城市形態到節慶習俗,從戰爭災害到商業營生,從日常生活到貴族文化,從文化傳統到宗教信仰,分別將其放在歷史流變中進行實地走訪與考察,多方面呈現一個不斷變化的、豐富多義的,耐人尋味的京都。
方寸“櫻花書館”系列京都.流動的歷史 目錄
**部
京都人:城市與生活
**章京都的舊日風情:町與巷子
006 / 室町街:連接上京和下京的主要街道
007 / 兩側町:京都的古老町屋
010 / 移動的美術館:祇園祭的山鉾彩車
013 / 走進明倫學區
019 / 五色的十字路口:三條室町
020 / 逐漸減少的小巷
第二章開化與繁華的街道:新京極與祇園
028 / 京都文明開化的開啟
031 / 明治維新的舞臺
035 / 藝術劇場與電影中心:新京極
042/ 祇園的花柳巷
045 / **屆京都博覽會
第三章 一條尋求救贖的希望之路:清水坂
054 / 可鳥瞰京都市街的著名寺院:清水寺
056 / 大雜院“長棟堂”:為麻風病人而建
061 / 六道辻:通往冥界的入口
062 / 大日如來坐像:一人一鑿一削
第四章 天主教徒艱難的信仰之路
068 / 南蠻寺之鐘
071 / 二十六圣徒殉教
075 / 大地震與“元和大殉教”
077 / 北野的天神:天主教石燈籠
第五章 鴨東開發的舞臺:岡崎周邊
086 / 消失的塔:八角九重塔
088 / 幕末的圣護院村與岡崎村
089 / 京都人氣點心:“八橋”與“五色豆”
091 / 文人墨客的聚居地:圣護院文化村
093 / 岡崎公園:因勸業博覽會而建的都市公園
096 / 平安神宮:追憶王朝文化的神社
098 / 京都市公會堂
100 / 岡崎:從產業振興的會場到文化圣地
第二部
京都歷史:從開啟至繁榮
第六章 大典的街道:從皇居到京都御苑
107 / 京都御苑的新面貌
110 / 東京火車站:展現日本國家威望的建筑物
112 / 京都火車站:京都交通體系的中心
116 / 大正大典與檜垣茶屋
120 / 漫步京都御苑
第七章 “日本國王”的街道:北野和北山
127 / 北野天滿宮:祭拜學問之神
130 / 足利將軍家對北野天滿宮的信仰
135 / 北山殿與“北山新都心”
139 / 金閣寺與七重大塔
142 / 關于足利義滿篡奪皇位的爭議
第八章 美景與災難之地:鴨川流域
147 / 洪水肆虐的鴨川流域
148 / 七瀨祓
149 / 從三條大橋南下
153 / 應永饑荒:河原“施餓鬼”
156 / 寬正饑荒:大略町人等餓死
159 / 昭和十年的大洪災
第九章 志士的街道:高瀨川與明治維新
166 / 高瀨川的起點
168 / 樵木町與生洲町
170 / 一之碼頭的填埋爭議
172 / 保護高瀨川
173 /“ 天誅”暗殺活動的舞臺:木屋町街
175 / 四之碼頭:池田屋事件的發生地
176 / 木材商云集的五之碼頭
178 / 和泉屋町與美濃屋町
180 / 公儀橋與町橋
181 / 到底誰能支配高瀨川
183 / 六條河原與七條新地
184 / 崇仁學區:“全羅曼斯”事件
第十章 漫步“學都”
190 / 國際交流傳統與民主主義
192 / 京都是如何成為“學都”的
201 / 京都大學:學術自由,大學自治
第三部
京都印象:人與物的往來
第十一章 朝鮮通信使的街道:從大德寺到耳冢
213 / 日本與朝鮮國交恢復
217 / 本國寺:朝鮮通信使的入住地
219 / 民眾圍觀朝鮮通信使
222 / 耳冢:豐臣秀吉的“切鼻”政策
第十二章 牛馬的街道:東海道與山科
230 / 德川家康整備東海道
231 / 大津祭:大津商人的實力秀場
233 / 逢坂鬼門關之地
234 / 追分:游客的休息場所
236 / 一燈園:無一物無所有
238 / 地藏盆節:孩子們的節日
239 / 老牛馬放牧場
241 / 新舊山科站與東山隧道
242 / 木食正禪與梅香庵的“量救水井”
244 / 新日岡嶺的開鑿
245 / 名號石與題目石
247 / 慰靈碑:粟田口刑場舊址
第十三章 古典文學與嵐山、嵯峨野的近代
251 / 京都名所:嵐山夜靜櫻滿開
253 / 京都*具代表性的櫻花
255 / 《平家物語》中的逸聞
257 / 敷設鐵路:京都近郊大眾文化的繁榮
259 / 招魂社和忠魂碑
262 / 祇王寺的美麗庵主
265 / 嵯峨野:在日本古典文學里大放光彩
第十四章 與幽棲共生的鄉村:京都北郊巖倉
271 /“ 京七口”之一的大原口
272 / 古老的商業街
274 / 叡電:安靜的郊外軌道電車
275 / 八瀨童子
277 / 巖倉觀音:大云寺
278 / 巖倉具視幽棲舊宅
281 / 大云寺:此世的極樂凈土
282 / 喝御香水治眼疾
283 / 接收患者的茶屋
285 / 巖倉癲狂院
286 / 衰微的大云寺
287 / 城守保養所資料館
288 / 大文字五山的送祖靈火
第十五章 “正宗京都”宇治:世界遺產與文化景觀
291 / 宇治文化景觀:國風文化與茶業文化
294 / 宇治的起源與發展
297 / 漫步在宇治的市街
304 / 源氏物語博物館
后記
309 / *初的“京都學”
312 / 從2015 年的京都說起
316 / 何為正宗的京都
參考文獻
方寸“櫻花書館”系列京都.流動的歷史 節選
京都文明開化的開啟
明治五年(1872)標志著京都文明開化的開啟。
在這一年,由京都博覽公司主辦的京都博覽會分三個會場舉行。西本院寺會場展出農產品、礦產品,建仁寺會場展出飲料、金銀加工品、陶器和漆器,知恩院會場展出吳服、生絲、武器(《京都博覽會五十年紀要》)。這是日本首次允許普通外國人進入京都。國內參會者約3 萬人,國外參會者達770 人。此外,以祇園新橋林下町新橋街的出租會場“松之屋”作為會場,為配合博覽會,下京區第十五區區長、一力茶屋的主人杉浦治郎右衛門等人首創京都祇園花柳巷舞蹈大會。
舞蹈大會以開化新生的面貌示人。舞者身著柳櫻衣裝,分成兩列,左右各16 人,隨著“唷——衣亞沙”的號子聲起舞。這是模仿歐洲歌舞演出的舞伎和藝伎團體舞的舞蹈。此外,千宗室還特意為外國游客設置了站禮式的茶道,讓他們也能品嘗沏抹茶和煎茶。此外,作為博覽會的余興,下河原的藝伎在平野屋展示東山名所舞蹈,在下鴨川原河岸燃放煙花,在安井神社的舞臺表演能樂劇。圓山公園是展現日本文明開化的場所,有許多專為外國游客服務的旅舍,京都博覽會就在附近舉行。之后,知恩院門前被改建成面向外國人的古董街。也是在這一年,京都府大參事槙村正直啟動從三條街到四條街的新京極建設工程。
江戶時期出現了一位名叫安樂庵策傳的人,他以雜耍小屋招徠人氣,誓愿寺因此興旺起來。槙村正直將誓愿寺到金蓮寺(四條道場)一帶作為平民的娛樂場所,并命名為“新京極”。金蓮寺同樣也是因雜耍小屋和茶店所招徠的人氣而繁榮起來的寺院。元治元年(1864),“上繳土地令”實施后,被大火燒毀而凋敝的寺町面貌煥然一新(田中綠紅《新京極今昔話》)。
十余年后,槙村正直興建的新京極已成為京都繁華地。久下嘉時是京都府士族3,隱居在竹屋町。1883 年(明治十六年),81歲的他寫下《新京極道的哀憐余韻》(《新撰京都叢書》**卷)。
久下嘉時曾經從新京極到四條街,走過大橋,經過南座、北座一帶,再穿過祇園,又從八坂漫步于圓山公園、長樂溫泉一帶的繁華街道。
后來,久下嘉時從三條街往南走,經過金魚屋、“親玉”饅頭屋,又從搖頭藝屋坐三輪車走到織田卷屋。再從這里往東走,有一個溫泉場。他還從新京極南下,經過噺家菊助、砂糖屋、誓愿寺、丸萬料理和蒲鉾屋,又經過和泉式部的古碑,到達古手屋、搖頭藝屋、東向的戲劇院、蛸藥師本堂、本屋、錦天神、女凈琉璃常設小屋、花簪屋、道場的劇院、楊弓屋、大弓屋、寫真鏡屋、洗劑屋、壽司屋、料理屋等人流熙攘的地方,到達四條街;然后從四條御旅町經過商店林立的街區,經過修建于1874 年的四條大橋,有“不負盛名的古都大戲劇院”的南座。久下嘉時將四條建仁寺町以東稱為“花都**游樂所”中的極樂世界。在八坂新地歌舞練習場,春夏的京都舞表演在這里舉行。進入八坂神社,品味平野屋經營的栗飯屋的“阿多福豆”,并觀賞垂枝櫻。他將1883年(明治十六年)在市內建成的溫泉稱贊為“文明開化之所”,可以醫治百病。
后記
從2015 年的京都說起
小林丈廣
在周末,全國各地的鄉村、野嶺和寺社,隨處可見登山和郊游的人。他們當中以關心退休后的健康狀況,打發余暇的高齡者居多。其中不乏全家出動、年輕女性成群結隊的,尤其是近年來外國游客不斷增加,來京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在鑒賞櫻花和紅葉的季節,京都更是游客的青睞之地,在狹小街路的寺社門前時常
發生水泄不通的嚴重交通擁堵。
京都細小蜿蜒的街道是不便于汽車通行的。很多人開車進入京都,擾亂了市民的生活,問題接踵而來。因此,1973 年京都市發布拒絕私家車旅游的公告,20 世紀80 年代又發布要求經營者支付旅客丟棄空瓶罐的處理費用的條例(空瓶罐條例)等。根本問題在于,從觀光中獲得收益的僅是一小部分的經營者和寺社,而受到干擾的是大多數的市民。20 世紀80 年代中期,引起社會大討論的古都征稅問題是其中*突出的問題。
*近,上述問題是否被淡化了呢?從對高層建筑物高度的限制到對廣告牌限定的景觀條例的實施以及將四條街作為單行線擴建人行道的嘗試等,都可以說是京都市不斷面臨挑戰的證明。雖然也推行了“停車換乘車”的辦法,但它起到了多少作用呢。這樣看來,當初對開發和經濟發展持比較消極態度的京都也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努力建成一個環保與生活和諧的城市。雖然我們不知道城市建設是否有正確答案,但我們期待京都不是汽車滿街奔跑的城市,而是人們漫步其中或者也可以手持拐杖或坐輪椅悠閑漫步的城市。
在本書的策劃階段,林屋辰三郎的《京都》成了我們的熱議話題。當我還是高中生的時候,這本書就成為修學旅行參考書,是1962 年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影響波及京都的非常重要的記錄。人們對那時候的京都的懷念至今沒有減退。林屋辰三郎在該書的*后寫道:“現在人們對京都市在國際文化觀光都市的美名下,強力推行的‘觀光至上主義’政策進行了強有力的反省。”50 年前到京都市的游客人數還未滿2000 萬人,但那時已經強烈意識到“觀光至上主義”帶來的問題。而如今京都以1994 年“古都京都的文化遺產”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為契機大力發展旅游業,進入京都市內的旅客超過了5000 萬人。
以前,一說起京都就會提到的路面電車——市電,1978 年已經被不斷增加的乘用車擊垮而廢棄了。嵯峨、嵐山方面的嵐電和來自東山北部連接北山的叡電等也許因為還能勾起人們的鄉愁,在春秋旅游旺季還頗受旅客的歡迎。取代市電的地鐵,可能是工程費用昂貴的原因,只通到烏丸東西線的二路線。從醍醐到太秦天神川只花30 分鐘就能到達,各站周邊的再開發也在不斷推進。
在太秦,已經太久沒有舉辦牛祭了,即便想舉辦牛祭也沒有牛。雖然牛在關西農村和小街上還能看到。但在京都周邊已經看不到了牛的身影了。以前,我曾聽說為了拍攝有關京都的環境和生活的電影,要取景田地里的撒肥場面,卻找不到*重要的尿糞桶。*后,只好找負責電影道具的高津商會幫忙。僅僅是撒肥在電影中消失了嗎?至少在京都周邊撒肥已經成為過去。然而,京都文化的根基在農村,這不僅從牛祭1 體現出來,也能從近年來盛行的日本料理、京都蔬菜體現出來,而這種狀況已經悄悄發生了變化。
我曾負責五條路的管理。在舉辦展現京都印象的祇園祭時,在山鉾彩車并排的室町街、幕末動亂時期成為“天誅”暗殺舞臺的高瀨川以及美術館等文化設施集中的岡崎,至今仍有很多人到訪。不過,我借此機會重新追問這個場所的意義。
另外,巖倉和山科對讀者來說可能不太熟悉,但在休息日卻是郊游的好路線。高瀨川和岡崎也是如此。在京都近郊農村栽培的蔬菜是用市街地區居民的尿糞培育的,收獲的農作物支撐著京都的飲食文化。一方面,滿載尿糞的貨車和船只往返于山科、乙訓、巖倉、大原;另一方面是背著蔬菜和花的人們向城市和市場一步一步走去。我選取的這些路都是讓人能感受到京都與農村的生活連成一體的路。
與本書其他二位執筆者和承擔編輯工作的諸位同人一起合作,我學到不少東西,度過了非常愉快的時光。雖然我們對彼此的歷史認識有相同的地方,但我們三人有各自明顯不同的個性,卻共同完成了一項工作。其中,有重視標題性提示各種解釋的路,也有根據史料逼近歷史深層的路。而我的研究方式是,注重與能遇見的人的關系,實地考察能得到的新發現。一般是出于享受路途本身而漫步,突然停下來,一邊傾聽沿路的人、民家講述有關設施的故事,一邊思考。我從此前古書調查等經驗中,選取一些有歷史感的、在此地漫步能學到或感受到一些東西的地區進行介紹。
為了不成為“白河夜船”(意為一知半解——譯注)的人,我再次漫步曾經走訪過的地方,遇見曾經提供幫助的人,再次欣賞風景和成排的房屋。在這里,近年來的激烈變化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更增加了歷史的厚重感。50 年后,本書能像前述的《京都》那樣,經得住考驗成為記錄50 年前的京都的經典作品嗎?
何為正宗的京都
高木博志
20 世紀60 年代,當我還小的時候,父親常帶我參觀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常設展和特別展。從地鐵京都站出發,在崇仁地區貧困的平房之間穿行并跨過鴨川。在博物館北側光線灰暗的食堂吃了面條,隨后還乘電車前往岡崎公園的美術館。因為1945 年3 月以后的大空襲,以戰敗為契機,對喪失親人和房屋以及大阪景觀的父親來說,京都和奈良這些古都成為戰后人們特別懷念的地方。
京都有父親上過的大學,是蜷川虎三的民主府政存續的特別的城市。另一方面,在大阪站空氣污濁的地下通道有負傷的軍人,在站前的旭屋周邊,仍有黑市的氣氛,在櫻宮的河流沿邊還有炮兵工廠的殘骸。對出身于大阪的我來說,帶有戰爭傷痕的大阪和京都是大不相同的。不過,那時的京都與今天牧歌式的“正宗京都”還有所不同。在戰爭記憶還沒有消失就迎來經濟高速增長時,京都是瓦房遍地、古色古香、具有莊重而濃郁的文化氛圍的城市。
我在本書中選取的漫步的街道,更多的是從思考京都整體論的角度出發,選取象征性的場所,以闡述京都的特質。已經長達10 年以上,在每年的初夏和晚秋,我與京都大學、同志社大學、立命館大學的學生們一起,一邊漫步周邊的東山(宮川町、松原街、河井寬次郎紀念館、豐國社、七條新地、東九條)以及本人在本書中寫到的京都御苑、宇治、嵯峨野、花柳巷、京大周邊,一邊談論它們的歷史。
近代京都曾經是古都。明治二年(1869)遷都東京后,天皇、公家等宮廷的人也就不再居住在京都了。在19 世紀80 年代,人們已經有了國際社會的眼光,認識到為保存“傳統”而創造出來的京都御所、御苑才是傳承古都歷史的場所。在這里,平安朝的貴族文化體現在春秋兩季御所對民眾開放和葵祭1 的路頭儀式中。
不過,清少納言和紫式部兩位女性活躍的平安朝大內里的場所是再往西面的千本丸太町。為了能讓在應仁之亂和元治的大焚燒中城墻內被燒毀的上京和下京地區,展示令人憧憬的平安朝文化,在近現代對京都御所和御苑進行了整備。在1915 年、1928 年舉辦的大典中,天皇從東京開始行幸,在御所的傳統空間舉辦了繼位儀式——大嘗祭。
另外,作為“正宗京都”場所的選取地是宇治。位于京都市外的宇治,現在也不是京都市,而是宇治市。在位于宇治川兩岸的宇治上神社和平等院鳳凰堂,我們看到了貴族文化和女性特色、國風文化的京都特色。宇治是京都府唯一的文化景觀和世界文化遺產雙重指定的城市。而且在從近世過渡到近代的過程中,從武者們威武的男性氣概轉向《源氏物語》的女性特色,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兩者的特性也有重疊之處。在有關宇治的寫作中,特別感謝宇治市歷史資料館小嶋正亮氏的指教。
同樣,在嵯峨野,從明治到整個昭和年代,上演悲壯愛情故事的祇王寺、瀧口寺等寺院和歷史遺跡的復興將古典的世界視覺化。經過日清、日俄戰爭,京都的貴族文化、女性特色的觀光宣傳塑造了“日本文化”,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京都印象”逐漸固定下來。根據工藤泰子氏的研究,20 世紀70 年代是安穩族的時代,來京都的女性觀光游客超過了男性(《京都觀光與女性》)。
明治以后,舞伎、藝伎文化構成了京都印象,它與21 世紀的“招待文化”聯系在一起。它源自于東山的圓山和祇園。祇園社、長樂寺、安養寺等社寺集中地,因“上繳土地令”而成為圓山公園。以明治五年的京都博覽會為契機,也阿彌、中村樓等場所成為面向外國游客的賓館和西式餐館,知恩院門前*終形成古董街。
與新京極一道,成為開化的場所的鄰近圓山的祇園甲部,一直穩定經營著建仁寺上繳的土地。四條街南側的祇園甲部的舞伎、藝伎特色與它的景觀、井上流派的京舞重合在一起,具有很強的20世紀的文化特色。在繪畫、文學中所描繪的舞伎像,構成了隱蔽的京都花柳巷特色。1956 年《賣春防止法》出臺后,這種傾向更為明顯。
明治維新后,在京都御苑周邊的公家社會的土地上,創建了同志社大學和京都府立醫科大學、立命館大學等高等學府。19 世紀90 年代以后,在鴨川東側新開發的土地上,修建了京都帝國大學、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由此形成了京都的“學都”印象。
戰后,京都市美術館在岡崎公園設立了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以紀念昭和大典。20 世紀在東山七條的京都帝室博物館,常規展示與東京和奈良形成差異化的平安京以來的繪畫、工藝和雕塑等美術作品。在近現代,京都的學術、文化的發展與在政治上受左右的東京不同,可以說,京都在國際性、自主性、緊密聯系未來社會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地區特色。
1945 年戰敗前夕,美國曾把京都作為投放原子彈的候補城市。
有關哈佛大學美術館的蘭格頓·沃納保護文化遺產避遭空襲的神話已經破滅(吉田守男《日本古都為何避免了空襲?》,朝日文庫)。盡管人們對古都充滿了憧憬和臆想,但是,平安京以來的京都歷史和文化并不是有意識地被守護的,它因應仁之亂、元治之內亂以及各種天災而不斷地消失,甚至還面臨原子彈爆炸而被徹底毀滅的危險。經過戰后的經濟高速成長期,人們才將平安京以來的貴族文化、奢華的桃山文化確定為不變的京都印象。我們應從參與者的角度來思考不斷變化中的京都。
方寸“櫻花書館”系列京都.流動的歷史 作者簡介
小林丈廣,1961年生,同志社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攻日本近代史與地區史,著有《明治維新與京都》《近代日本與公眾衛生》等。
高木博志,1959年生,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專攻日本近代史,著有《近代天皇制的文化史研究》《近代天皇制與古都》等。
三枝曉子,1973年生,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準教授,專攻日本中世史,著有《比叡山與室町幕府》《祭拜京都天神的人們》等。
譯者簡介
謝躍,海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日本近現代史,著有《私的學問——私的哲學和它所構建的世界》《一樣與不一樣》等,譯作有《中國的海賊》《黑船來航》(合譯)《日本文明的謎底:藏在地形里的秘密》等。
- 主題:京東的歷史簡單的介紹
京都作為日本民族的精神原鄉與文化象征,一直以來被人們賦予種種想象與寄托。然而,京都從八世紀的平安遷都發展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因一成不變才成為京都,而是持續不斷的變化使其成為京都。現在關于京都的旅游宣傳和京都印象大多來自近代。事實上,我們在關注京都作為中央、男性、天皇、貴族的象征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它作為地方史、女性、部落史的重要性;我們不能只關注作為皇權象征的京都,還應把它放在整個日本史和地域史中進行考察。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