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公共領域:達克爾.摩爾紀錄片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22409
- 條形碼:9787520322409 ; 978-7-5203-224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塑公共領域:達克爾.摩爾紀錄片研究 本書特色
司達著的《重塑公共領域--邁克爾·摩爾紀錄片研究》依托紀錄片形態的歷史演變過程,以及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跨學科視點,綜合運用紀錄片理論和文化研究理論來分析邁克爾·摩爾的紀錄片及其在非虛構電影工業中的位置問題。本論文重點研究邁克爾·摩爾在其辨證式敘事方法中的主觀性、娛樂化手法,以及對傳統電影技巧比如卡通和蒙太奇剪輯方法的運用。
重塑公共領域:達克爾.摩爾紀錄片研究 內容簡介
書稿依托紀錄片形態的歷史演變過程,以及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跨學科視點,綜合運用紀錄片理論和文化研究理論來分析邁克爾?摩爾的紀錄片及其在非虛構電影工業中的位置問題。本論文重點研究邁克爾?摩爾在其辨證式敘事方法中的主觀性、娛樂化手法,以及對傳統電影技巧比如卡通和蒙太奇剪輯方法的運用。本論文從五個類別討論邁克爾?摩爾:創作者,傳承者,行動者,關懷者和異議者。這五個類別分別對應一個交叉研究視點,即紀錄片文本研究,紀錄片美學史研究,媒介者的社會責任,道德立場,以及社會階層分析和傳播效果研究。
重塑公共領域:達克爾.摩爾紀錄片研究 目錄
自序 一枚土鱉如何做資本主義研究
**章 研究導論:邁克爾·摩爾的五種身份
**節 研究概要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現實意義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創新點
第四節 文獻綜述
一 書籍
二 影像資料
三 其他邁克爾·摩爾相關資料
四 擴展文獻
五 總結
第五節 邁克爾·摩爾簡史
第二章 創作者·摩爾紀錄影片的形態樣式
**節 摩爾影片的劇作構架
一 情節劇敘事
二 論文體敘事
第二節 采訪風格
一 伏擊采訪
二 預約采訪
三 隨機采訪
四 運用案例
第三節 視聽語言
一 鏡頭構成與來源
二 聲音
三 剪接
第四節 視聽美學:“影像狂歡”
第五節 風格溯源
第三章 傳承者·紀錄片的新文化運動
**節 紀錄片的本源問題
第二節 摩爾紀錄片表達與訴求的歷史傳承
一 對紀錄片影像本體論的繼承
二 對導演控制力的繼承
三 對意識形態宣傳功能的繼承
四 對資料影像運用方法的繼承
五 對“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觀念的繼承
六 對紀錄片主觀性的繼承
七 對作者立場與“心理真實”的繼承
第三節 媒介從業者的社會責任傳承
一 對社會關懷責任的繼承
二 對社會運動關注的繼承
第四節 新型政治紀錄片:摩爾影片的具體歷史定位
第四章 行動者·現身說法的幕后人員
**節 親歷者
一 調查事件
二 創造事件
三 強勢介入
第二節 諷刺者
第三節 斗爭者
一 生活中的斗爭
二 作品中的斗爭
第四節 新型媒介儀式
一 儀式與媒介儀式簡述
二 摩爾的媒介儀式類別
三 儀式功能與影響效果
第五節 作為抗爭武器的媒介
一 媒介環境
二 情緒表述
第五章 關懷者·媒介名流的藍領情結
**節 政治立場
一 階級定位
二 藍領裝扮
三 行為舉止
四 價值溯源
第二節 思想構成
一 民粹主義
二 自由主義
三 反戰思想
四 表達方式
第三節 傳播效果
第四節 身份爭議
第六章 異議者·摩爾的敵人與對手
**節 政敵與政黨
一 《弗林特之聲》事件
二 《愚蠢的白人》事件
三 《華氏9/11》事件
第二節 大型企業
第三節 媒介人士
一 意識形態批評
二 新聞美學批評
第四節 民間組織
第五節 反目者
第七章 美國新型公共領域的民主與自由限度
**節 新型平民公共領域的樣態
一 既有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方式
二 新型公共領域的形成傾向
三 新型公共領域參與主體、地位與運作方式的再辨別
第二節 新型公共領域的訴求
一 摩爾的“文化領導權”
二 “民族-人民”文學觀的影視化
三 對娛樂政治的批判性繼承
四 “市民社會”的“有機知識分子”
第三節 美國媒介的論爭尺度與審查
一 “公司審查”
二 “自我審查”
第三節 重塑公共領域
第四節 摩爾及其紀錄片對中國媒介的現實意義
附錄 邁克爾·摩爾研究資料一覽表
**節 影視資料
第二節 文字資料
參考文獻
參考影片
后記 我們還能走多遠
展開全部
重塑公共領域:達克爾.摩爾紀錄片研究 作者簡介
司達,男,博士,講師,香港浸會大學?“候孝賢大師班”(北京電影學院唯一指派對象)獲得者;北京大學博士生獎學金(一等)(2009-2013)北京大學“廖凱元獎學金”獲得者;北京大學“達世行”獎學金獲得者(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