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教育財會獲獎課題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279716
- 條形碼:9787562279716 ; 978-7-5622-797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教育財會獲獎課題選 內容簡介
中國教育會計學會是由教育系統財會單位及人員自愿組成的、進行教育財會科學研究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中國教育財會獲獎課題選/教育財會書系》匯集中國教育財會研究獲獎課題成果18篇,其中一等獎8篇、二等獎10篇,是中國教育財會領域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中國教育財會獲獎課題選 目錄
中等職業教育生均撥款制度研究(節選)
財政滾動預算改革對教育部門的預算影響研究(節選)
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與績效撥款研究(節選)
——以云南省為例從財務視角探析高等學校發展
政府購買服務在教育領域的形式與內容研究
科研經費管理政策改革研究初探
——基于高校科研經費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高校債務預算軟約束原因探析
——基于三方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的研究
高校財務監督體系構建與財務監督問題研究
——論高校財務監督“三道免疫防線”的構建
中國高校財務信息公開問題研究
二等獎課題
后4%時代財政教育投入政策研究
——構建雙螺旋型的資源配置戰略
高校中期滾動預算管理新模式研究(節選)
適應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高校績效撥款機制研究(節選)
政府購買服務在教育領域的形式與內容
云南高校東南亞、南亞留學生教育成本與收費定價研究(節選)
——以部分在昆高校為例
新制度下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科研經費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基于《關于高校科研經費管理和使用調查》的高校科研經費管理政策
改革的思考
管理會計在我國高校中的應用探討
我國研究生資助體系的研究
——基于部分高校研究生資助體系的比較分析和調查研究
北京市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研究(節選)
后記
中國教育財會獲獎課題選 節選
《中國教育財會獲獎課題選/教育財會書系》: 一、中等職業教育撥款制度綜述 (一)中等職業教育性質的界定 1.中等職業教育的概念 在我國教育體系的劃分中,職業教育是相對于普通教育的分類,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大詞典》對職業教育的定義是“傳授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的教育”。《現代職業教育管理學》一書則稱:“中等職業教育是指智育程度達到相當于高中水平的專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主要由中等職業學校實施,招生對象以初中畢業生為主,學制以三年制為主(少量高中生畢業后職業培訓為一年制)。從大職業教育觀的角度看,中等職業教育內容不僅包括正規的中等職業學校教育,還包括一些非學歷職業教育,如各種類型的職業培訓。本報告中的中等職業教育指的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概言之,本文所指中等職業教育的內涵是:中等職業教育首先是屬于高中階段的教育,同時區別于高等職業教育,它代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一個層次,以培養中等職業技術人才為目標,是為生產、服務**線培養具有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 國務院辦公廳在2006年給出中等職業教育的權威定義:“中等職業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階段進行的職業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職業培訓,其定位就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億計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招生對象大部分是初級中學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人員,主要在中等職業學校接受教育。中等職業學校在對學生進行相應理論知識教育的同時,也會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目的在于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目前,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共有四類:技工學校、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級中學和成人中等專業學校。 2.中等職業教育的性質 (1)公共產品理論 根據公共經濟學理論,社會產品包括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按照保羅·薩繆爾森(PaulASamuelson)在《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中的定義:“純粹的公共產品或勞務是這樣的產品或勞務,即每個人消費這種物品或勞務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種產品或勞務的減少。”而且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有三個顯著不同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競爭性是指某一消費者對公共物品的消費并不會影響其他消費者同時消費該產品及其從中獲得的效用,即在既定的生產力水平下,為其他消費者提供這一物品所帶來的邊際成本為零)和受益的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某一消費者在消費一種公共物品時,不排除其他消費者消費這一物品,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而凡是可以由個別消費者所占有和享用,具有排他性的產品就是私人產品,介于二者之間的產品是準公共產品。教育是一種比較重要的公共產品,基礎教育由于其完全的非排他性,屬于純公共物品;中國的中等職業教育(包括公辦和民辦)是非義務教育,由于并非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屬于準公共物品。中等職業教育的經費是由政府、學校、社會、私人等共同為其提供保障的。政府在中等職業教育資金投入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政府對其經費的財政監督地位。中等職業學校對該項教育經費不具有所有權,只有經營權,社會公眾對公辦學校的經費使用具有監督權,政府部門對其具有控制權。這就是政府對中等職業學校經費實行財政監督的理由。所以,公共產品理論是對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和進行監督的理論依據。 (2)正外部性理論 外部性可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經濟學家對外部性有不同的理解。薩繆爾森將外部性定義為“那些生產或消費對其他團體強征了不可補償的成本或給予了無須補償的收益的情形”;蘭德爾的定義則是:外部性是指某些利益或成本被強加給沒有參加這一決策的經濟人,即當經濟活動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決策者的考慮范圍內時產生的低效率現象。兩者的定義雖有不同,但含義是一樣的。教育被普遍認為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性。舒爾茨認為“學校教育除使學生獲得利益以外,也使其他人受益,還有些利益則廣為社會所得”。教育對受教育者和整個社會都具有正外部性。教育對家庭方面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現在對受教育者的配偶及子女具有正面作用,孩子的一些品質與父母的教育具有正向的聯系。教育對整個社會也有明顯的正外部性。中等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提升了社會整體素質,維護了社會穩定,提高了社會效率,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性。 (3)公平與效率理論 公平與效率是政府追求的兩大價值目標,也是發展職業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公平包括經濟公平和社會公平兩個方面,效率包括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率兩個方面。經濟公平是經濟利益標準,社會公平屬于社會道德標準,而非市場化標準,社會公平包括機會公平、資源占有的公平等方面。在公平與效率理論中,功利主義和羅爾斯主義觀點不同,功利主義主張“*大多數人的*大幸福”,追求社會利益*大化;羅爾斯主義則主要考慮利益分配的公平問題,更注重社會公平。羅爾斯對公平與效率的觀念反映了“合乎*少受惠者的*大利益”的公平基準。 ……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