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唐朝-一日看盡長安花-歷史的風尚.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645793
- 條形碼:9787502645793 ; 978-7-5026-457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朝-一日看盡長安花-歷史的風尚.叁 本書特色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實際上,歷史中的興衰存亡,是可以從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狀態得到反映和預見的。《歷史的風尚》系列,著眼于民生在習俗風尚上的表現,在傳遞少為人知的歷史知識的同時,人文關懷的立意更是讓這套歷史讀物價值倍增。 ——中國宋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姜錫東教授 ★這是一套關于蕓蕓眾生的歷史系列讀物。它從帝王將相、金戈鐵馬和政治風云的宏大敘事中撇開去,轉而關注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社會生活的民俗風尚,通過細節的生動描摹與還原,將社會各階層尤其是平民百姓創造的生活景象斑斕呈現。 ——四川省作家協會梁平副主席 ★與其說《歷史的風尚》系列是一幅歷史民俗長卷,倒不如說它是一場為期兩千多年的接力賽更為準確。從漢王朝一直到民國共八個歷史時期民俗文化的形成、傳承和蛻變,在字里行間動態地互為接力,通過它我們可以清晰地觸摸到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脈搏。 ——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民族文化基金會熊志遠主任
唐朝-一日看盡長安花-歷史的風尚.叁 內容簡介
英國學者威爾斯在他的《世界簡史》中說:“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處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這就足以說明唐代文化的繁榮、思想的開明,已然走在世界的前沿。在這樣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觀念、方式和狀態究竟是什么樣的? 翻開《歷史的風尚:唐朝》,跟隨一介的筆觸一起回到大唐,看看唐人別具一格的生活吧。
唐朝-一日看盡長安花-歷史的風尚.叁 目錄
生命是一種禮物——生育與生日
名字大有學問——姓名風俗
國有國諱,家有家諱——避諱之說
教育有方,學有所成——教育風俗
嬉戲玩樂,童真童趣——兒童游戲
第二輯 時節流轉,斑斕夢回
辭舊迎新度新年——除夕、元日、人日、元宵
祭祀享樂兩不誤——寒食與清明
誰家女兒盼乞巧——七夕節
官方認定的傳統佳節——唐代三令節
豐富的假日生活——其他節日
第三輯 舌尖美味,欲罷不能
一場場魚麗之宴——飲食方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蔬一飯
舌尖上的舞蹈——多樣化的餅
味蕾的盛宴——肉食珍饈奇巧食之
妃子笑傾城——果品的三六九等
第四輯 綠竹香茗,舉觥望天
來自大自然的清香一樸野的真趣
優游酒世界——酒八仙人
今朝不醉明朝悔一酒令藝術
好酒不問出處——野人家與酒肆的較量
一杯相屬君當歌——且飲且歌且舞
第五輯 放松身心,靈魂舒適
此曲只應天上有——音樂叮咚
讓身體和靈魂動起來——翩翩起舞
大唐全民皆詩——文學風俗
百變莫測的享受——幻術與雜技
娛樂休閑享生活——游藝種種
第六輯 男女不同,服飾有別
服飾,即身份地位——唐人服飾
衣品亦人品——唐人男裝
女扮男裝惹風流——女子服飾
朱唇翠眉映明眸——女子妝容
男子亦捧金盤承而梳之——簪花與刺青
第七輯 居之有道,行之風尚
擁有一所大房子——住宅建筑
內外兼修的舒適美家——起居與園林
天下無事,海內雄富——商業民俗
九州道路無豺虎——道路與交通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行旅風俗
第八輯 婚姻大事,男尊女卑
千里姻緣紅線牽——婚姻觀
步步有說法——聘娶婚姻程序
復雜的婚姻形態——賜婚、招贅、收繼、通婚等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離婚與再嫁
大唐多悍婦——婚姻面面觀
第九輯 宗教信仰,習俗迥異
長生不老成飛仙——道教風俗
眾生平等——佛教風俗
非主流民間信仰——其他宗教
眾神靈保佑我大唐——多神崇拜
占卜看相知禍福——八卦看相
第十輯 病老有依,死葬可安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醫保養生
死者安樂,生者節哀——喪儀風俗
藏風得水,保佑生者——安葬與墓地風水
守孝服喪有風險一孝子之行
千金易得,美名難留——墓志
參考文獻
唐朝-一日看盡長安花-歷史的風尚.叁 節選
《歷史的風尚:唐朝》: 家諱 家有家諱,家諱又叫“私諱”。唐代避家諱,一般要避三代之諱,不僅要避自己的父親,還有祖父和曾祖父,在戶籍中要注明三代之名,從小就接受避諱方面的教育。杜甫寫詩極多,詩中卻無“閑”字,只因“閑”是杜甫的父名。李賀的“不得舉進士”,在唐朝并非特例,他的英年早逝,與“不得舉進士”之間也并非有必然聯系,只不過才子佳人早逝總是讓人扼腕嘆息。 唐朝的法律也并非不近人情,《唐律疏議》中有規定,倘若所任官職冒犯了父祖之諱,可提出申請,調任他職。另外,唐代舉子還應避諱考官。表示對父祖和官職的尊敬,需時時牢記在心。 國諱 國有國諱。皇帝是至高無上的,臣民須要給予絕對的尊敬,皇帝的名字絕對不可言、不可書,遇到必須回避,這種行為稱作“國諱”或“公諱”。 國諱不僅包括在世的皇帝,還包括已入土的,還包括古代圣人,就連遇見宗廟也要回避,因宗廟是國家的象征。另外,太子儲君的名也要避:唐高宗立李忠為太子,于是乎,中書舍人就改名為“內史舍人”,以避開“忠”。如原六部之一的“民部”因避李世民的“民”,被換成了“戶部”。干支年號、地名、官名也需要避諱。 王勃在赫赫有名的《滕王閣序》中開頭寫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到了唐代宗當政之后,便不再出現,而是被替換成了“南昌故郡”,為了避諱唐代宗的名字李豫,這就是地方的避諱,故而滕王閣內的石碑、蘇軾的手書都寫作“南昌故郡”。而南昌,為漢豫章郡治,滕王閣就在南昌市。《唐律疏議》規定,但凡直呼皇帝之名的,可是犯了“大不敬”大罪,是當時*嚴重的“十惡”罪之一。《唐律疏議》明文規定:“官文書誤,不請官司而改定者,笞四十。知誤不奏請而行者,亦如之。……諸上書若奏事,誤犯宗廟諱者,杖八十。口誤及余文書誤犯者,笞五十。……即為名字觸犯者,徒三年。若嫌名及二名偏犯者,不坐。” 笞,是用鞭杖或竹板抽打脊背或臀腿的刑罰。 所謂“嫌名”,就是像“禹”與“雨”,“丘”與“區”。所謂“二名”,是指說“徵”便不再說“在”,說“在”便不說“徵”這類的。即名字是兩個字,只需避諱其中一個字就可以了。 避諱的方法有很多種:用形近字避諱,改用同音字,或者干脆另造字來避諱。也可直接把要避諱的字刪除,空著不寫,這是唐人創造的新避諱方法,唐初名將李世績就因此被改名為“李績”。還可以把要避諱的字缺筆少畫地寫,一直沿用至清朝。當然*好是在一開始取名時,就直接避開所有名諱。 在大唐,無人敢說“虎”字,倒不是唐人怕大老虎,而因李世民的曾祖父叫李虎。于是唐人把虎叫做大蟲,一直流傳至今。和李世民一起打下天下的虎牙將軍,只能叫“武牙將軍”。而姚思廉寫《陳書》中提到韓擒虎,只能把“虎”去掉,以避開忌諱。 ……
唐朝-一日看盡長安花-歷史的風尚.叁 作者簡介
一介,原名吳留巧,金華市作家作協會員。愛詩與遠方的天真質樸,愛飽含滄桑的歷史煙云。出版小說《你若安好便是春天》,主編美文合集《謝謝你的愛:致從我世界路過的人》《有一種快樂,永遠在路上》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