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楊耕作品系列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225538
- 條形碼:9787303225538 ; 978-7-303-2255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楊耕作品系列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 本書特色
本書力圖站在現代實踐、科學和哲學的基礎上,重新解讀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文本,用現代實踐經驗、科學成果和哲學精神重新闡述已經成為“常識”的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深入挖掘原本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但由于種種原因被忽視或未被重視的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充分展開唯物史觀創始人有所論述、尚未詳細論證、充分展開,但又是現時代日益凸現、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問題,并使之上升為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楊耕作品系列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 內容簡介
本書力圖站在現代實踐、科學和哲學的基礎上,重新解讀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文本,用現代實踐經驗、科學成果和哲學精神重新闡述已經成為“常識”的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深入挖掘原本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但由于種種原因被忽視或未被重視的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充分展開唯物史觀創始人有所論述、尚未詳細論證、充分展開,但又是現時代日益凸現、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問題,并使之上升為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楊耕作品系列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 目錄
導論 歷史哲學:從緣起到后現代
一 歷史哲學的形成及其合法化
二 現代歷史哲學的三大流派及其異同
三 后現代歷史哲學的興起及其特征
**章 唯物主義歷史觀:馬克思的歷史哲學
一 唯物主義歷史觀概念的由來及其實質
二 唯物主義歷史觀屬于歷史哲學范疇
三 實踐: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出發點范疇
四 歷史認識論: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理論生長點
五 歷史本體論與歷史認識論: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雙重職能
第二章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和理論基礎的演變
一 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歷史進程
二 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思維邏輯
三 《哲學的貧困》:唯物主義歷史觀誕生的標志
四 馬克思、恩格斯走向唯物史觀道路的同與異
五 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礎及其演變
第三章 社會和自然
一 人類社會產生的自然前提與現實基礎
二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三 社會的自然與自然的社會
四 實踐活動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五 人對自然界實踐把握的基本環節
六 實踐:人類社會和人類世界的本體
第四章 個人和社會
一 “有生命的個人”“現實的個人”與“社會的個人”
二 實踐:人的存在方式
三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四 人的個性化與社會化及其關系
五 “社會生產人”與“人生產社會”
第五章 社會的本質和社會有機體的特征
一 實踐:社會生活的本質
二 “社會有機體”的內涵
三 考察社會有機體的四 種角度
四 社會有機體的運行規律
第六章 社會結構和實踐活動
一 社會結構:實踐活動的對象化和交往活動的
制度化
二 社會的經濟結構:生產關系的總和
三 社會的政治結構及其核心
四 社會的文化結構及其功能
第七章 社會歷史過程和“自然歷史過程”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何謂“自然歷史過程”
三 經濟規律在何種意義上是自然規律
四 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在何種意義上與
自然歷史過程相似
五 社會發展中的自然形態與派生形態
六 人類總體歷史的發展進程與民族歷史的發展進程
七 社會發展的決定性與選擇性
第八章 歷史規律的形成和特征
一 客觀過程的兩種形式及其區別
二 歷史規律形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中
三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
四 現代西方歷史哲學對歷史規律的否定及其失誤
第九章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和人文取向
一 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依據
二 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實現進程
三 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全面實現
四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人文取向:從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發展
第十章 世界歷史的形成和東方社會的命運
一 “世界歷史”范疇的界定
二 世界歷史的形成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建立
三 從世界歷史到現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四 世界歷史中的東方社會及其命運
五 跨越“卡夫丁峽谷”設想的方法論意義
六 人文關懷的取向與歷史尺度的堅守
第十一章 社會科學方法的歷史性轉換
一 社會科學方法的獨立化與唯物主義歷史觀
二 社會科學方法的六 大范式及其特征
三 社會科學方法的歷史性轉換與唯物史觀的實踐反思方法
四 社會科學方法的歷史性轉換與唯物史觀的社會有機體方法
第十二章 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環節
一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課題設計
二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資料分穢一
三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模型解釋
第十三章 科學抽象法:社會研究的根本方法
一 “科學抽象法”的內涵
二 科學抽象法的基本環節:起點范疇、中介范疇和終點范疇
三 科學抽象法的根本原則: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四 科學抽象法的具體運用: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
第十四章 “從后思索法”:歷史認識論的根本特征
一 “從后思索法”的提出
二 “從后思索法”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三 “從后思索法”的基本內容
四 “從后思索法”的現代意義
附錄一 唯物史觀與當代社會——訪楊耕士
附錄二 建構哲學空間雕塑思維個性——訪楊耕博士
附錄三 哲學理論主題的根本轉換與理論空間的重新建構——在日本一橋大學的演講
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楊耕作品系列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 作者簡介
楊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畢業于安徽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1991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先后獲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教育部跨世紀學科帶頭人。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唯物論研究》(日本)等報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先后出版《楊耕集》《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等著作十部;先后主持編寫國家級教材五部;教學、科研成果先后六次獲國家級獎,七次獲省部級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