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186963
- 條形碼:9787514186963 ; 978-7-5141-869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研究 內容簡介
《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研究》的基本定位是:以人口均衡型社會為研究對象,以人口內部均衡為中心,以人口外部均衡為約束,以指標評價體系為主線;基于人口失衡與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從人口適度、人口結構、人口分布決定人口發展的內部均衡與基于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制度影響人口發展的外部均衡揭示可能實現“人口均衡型社會”的內在原因與外在條件,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口均衡型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及保障機制;期望本研究能夠客觀反映中國人口均衡型社會的現狀,揭示人口均衡型社會建設的路徑依賴,詮釋人口均衡與保障制度有機搭配的政策效應;這不僅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人口內部均衡與人口外部均衡的保障制度的有機銜接,而且也將支撐國家雙轉型(經濟轉型、人口轉型)時期的政策優化路徑,為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人口均衡型社會提供新的思路。
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研究 目錄
**章 緒論
**節 問題提出與背景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意義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四節 研究重點與難點
第五節 研究貢獻與創新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國內外文獻綜述與理論借鑒
**節 國內外文獻綜述
第二節 理論拓展及借鑒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人口均衡型社會的含義和內容界定
**節 人口均衡型社會的含義概述
第二節 人口均衡型社會的含義界定
第三節 人口均衡型社會的內容表現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二篇 理論研究
第四章 人口均衡型社會的理論機理與模型構建
**節 經濟、社會與人口發展(人口內部均衡)的理論機理
第二節 資源、環境與人口發展(人口外部均衡)的理論機理
第三節 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約束下人口發展的理論機理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人口均衡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節 人口均衡型社會領域分析
第二節 指標體系構建方法研究
第三節 人口均衡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第四節 指標解釋與計算
第五節 基于灰色關聯序的人口均衡型社會指標體系檢驗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三篇 實證研究
第六章 人口均衡型社會的現狀描述——來自評價指標體系的解釋
**節 人口均衡型社會的表現
第二節 人口內部均衡的表現
第三節 人口外部均衡的表現
第四節 描述性統計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七章 人口均衡型社會的實證研究——來自理論機理的面板數據檢驗
**節 經濟、社會、資源、環境與制度約束下的人口適度
第二節 經濟、社會、資源、環境與制度約束下的人口結構
第三節 經濟、社會、資源、環境與制度約束下的人口分布
第四節 經濟、社會、資源、環境與制度約束下的人口發展
第五節 人口內部均衡約束下的外部均衡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八章 人口均衡型社會的動態分析——來自人口變量的動態影響與預測
**節 人口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變量的動態描述(1960~2015年)
第二節 未來人口均衡型社會的人口變量預測
第三節 人口變量對人口均衡型社會影響的預測分析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四篇 政策研究
第九章 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的問題、優化政策與模擬分析
**節 人口不均衡的表現及形成原因
第二節 人口均衡型社會的優化機理及路徑選擇
第三節 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優化政策的模擬分析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十章 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的政策梳理與政策設計
**節 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的政策設計思路
第二節 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彈性政策體系的設想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十一章 研究結論與政策運用
**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政策運用
第三節 研究展望
第四節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后記
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研究 節選
《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研究》: (1)人口規模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研究。 人口規模適度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此觀點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共識。張效莉等(2006)從環境承載力角度分析人口數量與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機制后發現,如果人口數量的增長超過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就會影響經濟發展。并通過實證分析發現,人口數量與經濟發展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控制好人口數量尤其是農村人口數量,才能促進經濟發展;只有促進經濟發展,才能更好均衡人口發展。 如何確定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人口規模是當前國內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學者們考慮不同的影響因素對我國未來適度人口規模進行估計得出了不同結論。胡保生、王洗塵等(1981)從糧食生產、淡水供應和人口老齡化等8個方面,研究了未來中國適度人口規模應保持在7億~10億人。宋健、孫以萍等(1985)以食物生產預測和淡水資源為基礎,根據未來我國居民生活所需的熱量和蛋白質,推測出我國在21世紀后半期的適度人口不應超7億人。曹明奎(1993)從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潛力估算了人口承載力,采用能滿足人體健康發育的食物消費方案,推算出我國未來的適度人口規模為17.2億人。毛志峰(1995)編著的《適度人口與控制》是我國**部美于適度人口的理論專著,該書將適度人口劃分為經濟適度人口、生態適度人口和社會適度人口,應用EOP-MM模型求解出2030年中國的適度人口可在15億人左右。袁建華(1996)等認為,從水資源上看,我國的適度人口是13.145億人;從糧食產量看,我國適度人口為16億人。劉渝琳(2000)針對中國現有的人口過剩與資源環境匱乏相矛盾的國情,建立了含有四個層次的人口規模指標體系并確定了反映人口規模的數量模型,為尋找人口適度規模提供了參考。齊明珠(2010)以國家或者地區為單位,選取典型的反映人口健康、人口年齡結構特征、人口發展等人口指標,通過因子分析方法構建了世界人口發展健康指數,并對46個國家(地區)的人口發展健康狀況進行了排名。彭宇柯(2011)運用適用于經濟發展的人口規模模型(EOP-MM模型)測算了2001~2009年湖南省適合于經濟發展水平的適度人口規模,結果發現適于經濟發展的人口規模明顯低于實際人口規模。李菲雅、蔣若凡(2014)認為在建設人口均衡社會的過程中,利用灰色預測所需要信息少和神經網絡非線性映射能力強的特點,篩選出婦女總和生育率、出生率、自然增長率、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平均受教育年限、出生嬰兒性別比、城市人口比重、老齡化比率、人均GDP值等九個與人口總量緊密聯系的因素,通過建立多指標灰色PSO-BP神經網絡人口預測模型等估計人口規模的數量,該模型預測度精度高、泛化能力強,具有較好的實用價值。 ……
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研究 作者簡介
劉渝琳,女,重慶大學教授,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重慶大學產業經濟學碩士,重慶大學技術經濟及管理學博士;重慶大學機械工程管理流動站博士后,2001-2002澳大利亞Monash大學經濟系訪問學者,現為重慶大學貿易與行政學院副院長,重慶大學“985工程”二期“重點建設科技創新平臺”——“中國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研究基地”的特聘教授。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重慶市宣傳文化首批“五個一批”人才(理論類)獲得者。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