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周易》與養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1744
- 條形碼:9787108061744 ; 978-7-108-06174-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周易》與養生 本書特色
本書分析了《周易》陰陽、氣論、感通等思想對中國養生學的重要影響,并以氣功等實際功法為例,具體展現了兩者之間的深刻聯系。更為重要的是,作者于*后一章論《周易》與哲理養生,根據《周易》中的快樂主義、詩意生活、道德修養等,提出了由生命境界的提升與養神來養生的觀點。哲理養生是中國養生學的根本特色所在,是*重要的養生方法,極有現實意義。
《周易》與養生 內容簡介
我們這套叢書所展示的,是近三十余年來易學家從現代文化的視角出發,對《周易》經傳中的人生智慧與思維方式的貫通、探討。相信再過三十年,隨著我們生活內容的日益豐富與文化境界的不斷提高,人們在歲月的流逝中將通過各種外顯的八卦符號與內應的五行生克機理,尋求認識世界與把握世界的新方式。因此,《周易》將成為人們認識與改造世界、豐富自身文化發展永恒的研究母題。
《周易》與養生 目錄
(一)天人合一
(二)身心合一
(三)陰陽平衡二、中國養生學的歷史與學派三、中西養生學的區別
第二章 《周易》基本構成概述一、《周易》之名二、《周易》的基本構成
(一)符號與文字
(二)易學傳播的翅膀三、《周易》思維的幾個基本法則
(一)中正說
(二)承乘比應說
(三)乾坤對待和乾升坤降說四、《周易》的主要思想
(一)憂患意識
(二)變通意識
(三)整體和諧意識
第三章 《周易》的陰陽理論與養生一、易以道陰陽
(一)一分為二
(二)陰陽互根
(三)運動變化
(四)陰陽轉化二、陰陽理論在養生學中的應用
(一)括而總之
(二)類以分之
(三)察以明之
(四)明以斷之
第四章 《周易》宇宙觀念與養生一、《周易》氣論與生命之氣
(一)清氣
(二)水谷之氣
(三)精氣二、保養五臟之氣
(一)保養心氣
(二)保養腎氣
(三)保養脾氣
(四)保養肺氣
(五)保養肝氣
第五章 《周易》感通觀與養生一、天人感通二、自然變化
(一)四時更替
(二)晝夜交替
(三)空間變化三、感通與養生
(一)四時養生
(二)環境風水養生
第六章 《周易》與氣功養生一、氣功簡述
(一)氣功的特點
(二)氣功的功理
(三)氣功的基本法則
(四)功法選擇二、《周易》理論與氣功功法
(一)“變通”與導引
(二)翕辟與吐納
(三)與時消息與氣功三、《周易》與道、佛氣功四、《周易參同契》與氣功
第七章 《周易》與哲理養生一、《周易》的快樂主義二、《周易》的詩意生活
(一)生生之美
(二)時中之美
(三)德性之美三、《周易》哲理養生
(一)道德修養是養神的根本
(二)中庸之道是養神的實踐法則
《周易》與養生 節選
《內經》所講的順應四時變化而養生的原則,在后世被系統化為所謂“四時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健體和延年益壽的目的。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時氣候變化的影響,于是形成了春夏秋冬、生長收藏的自然規律。四時氣候變化當然也會時刻影響人體生命活動。人體臟腑、四肢、九竅、筋骨、血脈、皮膚等組織的生命活動與季節變化密切相關。因此,根據四時陰陽變化的規律加以調攝,就能預防疾病的發生,延長壽命的時限。 人體生命活動的四時變化與四時之間自然萬物生長的規律一致,也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不僅如此,晝夜之間的節奏變化也與四時相對應,其變化的道理與四季交替一樣。晨為春,日中為夏,日落為秋,半夜就是冬。與此相對應的是,人體陰陽氣機的變化在一日中也表現為生、長、收、藏四個基本樣態。 古人把一年分為四季,每季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又分三候,組成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一年之中季節、溫度、降水量及物候都密切聯系,通過二十四節氣表現出來。 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時開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表示季節變更的轉折點到來;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則說明氣候變化的冷熱程度;白露、寒露、霜降,則表示溫度下降后低層大氣中水汽的凝結現象;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明降水量的多少;而驚蟄、清明、小滿和芒種,則反映了物候的特征,用以說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與季節變化都息息相關。 春夏時節,自然界陽氣生發,萬物生機勃勃。這時候如何順時而養?就該涵養和保護體內陽氣,讓它更加充實飽滿。因此,春夏時節不應過于損傷和阻礙陽氣,這叫作“春夏養陽”。而秋冬時節,自然界陰氣鼎盛,萬物斂藏,這時養生就應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養五臟,抗病延年,這就是所謂“秋冬養陰”。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說夏天不宜圖一時爽快而貪冷飲涼,冬天也不必畏寒怕冷而一味保暖,就是因為夏天貪涼會損傷精氣,冬天過暖也會損傷精氣。俗語說,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就是說的這個道理。簡單而言,就是該熱的時候就讓它熱,該冷的時候就讓它冷,一切順其自然,順應天時,過猶不及,才是養生正道。 春應于肝,肝藏血,主疏導和發泄,在志為怒。肝氣不足,無法疏導和發泄,就會表現為暴躁、敏感和易怒,我們常稱這種人為肝火太盛。肝喜歡的是條達舒暢的心情,不喜歡抑郁惱怒的情緒,抑郁傷肝。 養生家們主張,春色怡人的時節,正適合踏青覽勝,游山玩水,登高抒懷,讓所有情緒的陰霾在山水花草游目騁懷中一掃而光。 春天,在日常起居中,應晚睡早起,散披長發,舒展形體,在庭院中信步漫行,使血液暢通,氣血調和,精神煥發。 在春季乍暖還寒時,要注意御寒防風,養陽斂陰。衣著不妨寬松舒適,但同時需要保暖,衣物不可頓減。如果過早地脫掉棉衣,極易受寒,寒則傷肺,導致呼吸系統的疾病。因此,要按“春捂秋凍”的原則隨氣溫變化而及時加減衣服。 在飲食上,根據春季陽氣升發、人體代謝開始旺盛的特點,宜選符合肝木之性的辛、甘、溫之品,忌酸澀。宜清淡平和,忌食生冷油膩。 因為冬天人們的室外活動較少,因而身體活力和臟器功能都會減弱,所以進入春季以后,就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愛好和習慣,來選擇室外活動和鍛煉項目。春季多進行室外活動,保持鍛煉的習慣,就會活力充沛,抗病力強。 夏季是一年陽氣*盛的季節,人體陽氣此時*易發泄。夏季三個月,天陽下濟,地熱上蒸,天地之氣上下交合,各種植物大都開花結果了,因而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 夏季氣候炎熱,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火熱主夏,內應于心。心主血,藏神,主神志,為君主之官。七情過激皆可傷心,致使心神不安。 ……
《周易》與養生 作者簡介
劉云超(1976—),男,山東平原人。2008 年在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獲中國哲學博士學位。2008 年至今,先后在山東社會科學院儒學研究所、文化研究所從事儒學研究。研究方向為易學哲學、儒家哲學和生態哲學。在《孔子研究》《東岳論叢》《理論學刊》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三十余篇,并多次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于中國臺灣《鵝湖月刊》、韓國《中國學論叢》《東洋哲學》《退溪學》《人文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