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周易》與史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1683
- 條形碼:9787108061683 ; 978-7-108-06168-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周易》與史學 本書特色
讀史釋易,向來是一個講易的傳統命題。作者一方面由易觀史,梳理《周易》經傳中的歷史故事與社會史資料,分析《周易》哲學對中國史學的影響;一方面由史觀易,梳理史書中的易學資料與易學家,并舉例探討了歷代史學大家的史學與易學思想。易學與史學,自古至今聯系密切:在古代突出表現為“以史治易”,古人常常用歷史故事來注解《周易》;在近現代則突出表現為“以易治史”,一批學者受新史學影響,鼓吹“六經皆史”。讀者通過本書,當可大體了解易學與史學的深厚淵源。
《周易》與史學 內容簡介
讀史釋易,向來是一個講易的傳統命題。作者一方面由易觀史,梳理《周易》經傳中的歷史故事與社會史資料,分析《周易》哲學對中國史學的影響;一方面由史觀易,梳理史書中的易學資料與易學家,并舉例探討了歷代史學大家的史學與易學思想。易學與史學,自古至今聯系密切:在古代突出表現為“以史治易”,古人常常用歷史故事來注解《周易》;在近現代則突出表現為“以易治史”,一批學者受新史學影響,鼓吹“六經皆史”。讀者通過本書,當可大體了解易學與史學的深厚淵源。
《周易》與史學 目錄
**章 《周易》與史學的淵源
第二章 《周易》中的史學
第三章 史學中的《周易》
第四章 著名史學家與《周易》
《周易》與史學 節選
《周易》與史學的淵源 《周易》與史學的淵源非常深遠,中國史學在產生的初期,就和《周易》產生了密切關系。文字產生以前,對于自然界發生的重大變化和氏族發生的重大事件如祭祀、狩獵、戰爭等,人們只能通過傳唱的方式來進行記憶和流傳。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以刻木、結繩等方式記錄歷史,這就是“史”的產生。巫與瞽瞽的意思是失明,中國遠古時期以瞽者為樂官,故為樂官的代稱。成為記載和解說歷史的承擔者,他們一面通過各種方法記錄下當時發生的大事,一面以自己的方式向人們解說歷史。這種由巫史合一或瞽史合一所產生的“史”具有二重性,即真實記載的歷史和以所謂神意、天意解說或曲說的歷史合而為一。再后來,巫與史的職掌逐漸分開,產生了專門負責記事的史官。 文字發明以后,樂官和史官開始以傳唱頌揚先祖的業績和以文字記錄各種大事,傳播歷史。古書上說“倉頡、黃帝史”,指出了史官和文字的關系,文字成為史官記載歷史的必要工具。 倉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和漢字的創造者,被后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后世人們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他廣泛搜集民間的圖畫文字加以整理,創造了系統的象形文字。 到了商周時期,有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和鐘鼎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19世紀末年在商朝都城遺址(今河南安陽小屯)被發現。甲骨文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商朝后期(前14世紀—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商朝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商朝滅亡、周朝興起之后,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 鐘鼎文是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金文。“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因為這兩類銅器上的字數*多,所以叫作“鐘鼎文”。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也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甲骨文和鐘鼎文出現之后,史官的職責更多的是用文字記錄有關國家的大事,但他們要通過占卜來分析重大事件,解說歷史的變化,因此史官兼有“巫”與“卜”的職能,和卜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這一時期,作為巫的貞人、卜者,有時同樣兼有史官的職能。因此,作為解說卜筮結果的《周易》,它的形成過程與史官的活動就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成為史官分析事物、觀察社會、解決疑難、解說歷史的依據。 在原始社會時期,史官的職責主要是掌管記事。進入夏商時期,史官的地位、身份、職責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成為國家管理機構中的官員,協助王起草政治文件、推行政令并記錄國家大事。先秦時期史官的設置比較復雜,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和御史之分,此外還有左史、右史之說,他們各自有自己的職責。 根據《周禮?春官》《周禮》又稱《周官》,是儒家經典,相傳為西周時期的周公所著,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的記載,大史主要負責起草發布國家的政令文書、收藏盟約券書、頒布歷法,以及國家祭祀的禮法與規范和國家的重要活動,如占卜祭祀、諸侯朝覲、國都遷徙、戰爭、大喪、小喪、太子即位等,大史都要參加。 小史的職責是保管各個邦國的志記和貴族的宗譜,處理國家禮儀活動中的一些小事,協助大史行事。 內史負責保管國家圖書、典籍和發布對諸侯、卿、大夫的任命,執掌國家法律與政令的副本,凡四方奏事的文書,由內史讀給王聽。內史還負責書寫王的命令,并抄寫命令的副本加以保存。 外史負責書寫和送達中央對地方的敕令,保管四方諸侯國的史志和歷史典籍。如果有使者拿著王的命令出使四方,外史就負責書寫命令給使者。 御史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國家政令,負責監察和執法,以協助冢宰進行治理。御史也負責幫助王撰寫命令。 關于左史、右史,《禮記·玉藻》《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儀禮》的文章選集,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篇說“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即左史負責專門記錄天子的行動,右史負責專門記錄天子說的話。 由于先秦時期的史官精通《周易》,他們常常用《周易》來解說歷史現象,同時又以史書的記載來解說《周易》,既促進了史學思想的進步,又對易學體系的形成做出了很大貢獻。 先秦時期的史官是由早期社會祭祀制度下的神職官員發展而來,是世襲制官員,他們作為當時神權的代言人和文化的代表人,運用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識,決定國家大計,參與軍政大事,指導王室活動,是極其重要的高級執政官,其地位是莊嚴而神圣的。 先秦時期史官的主要職責是掌管朝廷的重要文書和檔案,發布文告、命令,進行占卜祭祀,溝通天人之間的關系,同時向人們解說歷史。具體地說,當時史官的任務大致是:記錄國家的大事,特別是記錄天子、諸侯國君的言語與行動,要求做到秉筆直書;掌管卜筮的事情,通過解說卜筮的結果,分析國家發展的趨勢,對時局變動和社稷大事可能造成的影響提出自己的看法;觀察天象整理歷書等。 在這些職責當中,記載當時發生的重大事情只要據實記錄就可以了,而對國家大事發展變化的解說,則需要有依據,這個依據很重要的來源便是《周易》。所以精通《周易》是當時史官職責的需要,他們要運用《周易》來解釋歷史的發展變化。 先秦時期,卜筮對統治者來說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他們上至國家大事,特別是戰爭等軍事行動,下到日常生活,包括婚姻、生育、生病、出行、打獵等,都要進行卜筮,以判斷吉兇。在卜筮過程中,史官是重要參與者,他們不僅要將整個過程記錄下來,還要對卜筮結果進行解說。統治者根據卜筮結果所預示的吉兇禍福和史官的解說決定自己的行動。事后,史官會對卜筮應驗的情況進行記錄。 由于先秦史官精通《周易》,兼掌卜筮之事,因此他們常又具有巫祝的身份。中國上古時期稱祭祀時負責祭禮的神職官員為祝,地位比巫高,后來人們就將古代負責占卜祭祀的人合稱為巫祝。巫祝作為上古時期的高級知識分子,曉天文,懂地理,知人事,更重要的是能與鬼神相通,地位崇高。 先秦史官掌管《周易》、精通《周易》,用《周易》的卦爻辭和卦象解釋分析卜筮的結果,進而分析說明事件的發展變化,一方面為自己的解說尋求了理論依據,另一方面也對《周易》的發展起了促進的作用,豐富了《周易》的內容和思想。 ……
《周易》與史學 作者簡介
杜慶余,1996年畢業于山東大學歷史系,現為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秦漢史。研究生在讀期間,長期受教于劉大鈞先生,聽從先生教誨,始做《周易》與史學之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一項、山東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兩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一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一項。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出版專著一部、合著七部,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