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包郵 十三經索引

作者:欒貴明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4-03-01
開本: 29cm 頁數: 1冊
本類榜單:古籍銷量榜
中 圖 價:¥505.6(3.2折) 定價  ¥1580.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十三經索引 版權信息

  • ISBN:7500440529
  • 條形碼:9787500440529 ; 978-7-5004-4052-9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十三經索引 本書特色



-----中國古籍文獻中規模*大的工具書

-----歷朝歷代書香門第之家必不可少的經典藏書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夜中國人*堅實的精神儲備


十三經索引》>


題簽:錢鍾書

中華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大寶庫,中華古文獻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十三經》作為我們民族*古老、*完整、*可靠、也是*重要的文獻,在中國文化、中國歷史和每個中國人精神世界中所占的地位,是無法替代、不容爭議的。其維系和發展多民族團結進步的潛在能量,更不可忽視或抹殺。《十三經》,即十三部經書的結集。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和《孟子》。

葉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紀初就曾編纂過《十三經索引》,幾十年來,一直是廣大古代文學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工具圖書。本《十三經索引》充分借鑒了葉圣陶先生的成果。與葉先生《十三經索引》相比,本索引有如下七個方面的新進展:

一、 規模宏大 全書共計四卷,精裝,大十六開,900萬字,6000頁。

二、分經索引 本索引將十三經分做十三部分,每經編制一部索引,分經索引。

三、逐字索引 本索引把每句首字方式擴大為逐字方式,即對《十三經》的每一個字都可以查檢。附編針對十三部經的統一字表,一個以四角號碼為序,一個以筆畫筆順為序。讀者通過其中任何一個字表,都可以得到該字在十三部索引中的全部位置,保證了分經索引的完美。另附一頁《十三經索引統計表》,提供許多不易見的數字。

四、底本權威 本索引以阮元編輯的《十三經注疏》為底本。在嚴格控制下,對部分異體字進行了必要的統一,分歧的斷句也不可能造成漏檢,對少數句讀過長和過短的句子,適當做調整,能提供更多信息。

五、索引科學 本索引采用王云五先生的四角號碼檢字法排列,并設有按四角號碼和筆畫編制的索引總表,以利各有擅長的讀者使用。王云五先生的“四角號碼法”被現代




社會公認是漢字直接數字化*優秀和廣泛采用的方案,順暢而巧妙地全面解決了漢字數字化難題,并且一以貫通地利用漢字基因理論,在漢字識別和理解系統里,打開了西方語言

文字無法涉足的新天地。

六、附帶原文 本索引附《十三經》原文,以《十三經》正文作為先導,印于每部

索引之前作為直接索引源。其特點在于:一,獨立成書,不必再翻揀他書,方便讀者直接查找。二,對《十三經》正文做一些整理,比如“字形相近而又意義相同”的異體字統一等。三,表示對《十三經》正文的尊重,并糾正長期以來對經典的誤解,以防誤人。

七、字庫豐富 本索引編制采用巨大壓縮比的超大字庫,使《爾雅》以及甲骨、金文、帛書、竹簡一類“天書”仍得以字符狀態高速準確的運行環境,居于電腦科學技術的*前列。此次編就的《十三經索引》,正式使用漢字6605個,參見字92個,總計66
97個。在《國標漢字集》(GB2312)僅可找到4167個,其中有數百個被簡化了的。

整理出版《十三經索引》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輔助文史研究,更有普及古代經典的重要意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夜,愈加需要中國悠久而古老的文化作堅實的基礎。認識了解古老深邃的中華文化,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發揚中國人智慧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優秀品質,繼承數千年來仁義、禮貌、誠信、謙遜的美德。汲用古典,溫故而知新,胸懷開闊,目光彌遠。古典文獻,堪稱民族文化之源頭,千古不朽,萬代流芳。

《十三經索引》作為古典文獻*大的工具書,內容涉及政治、文化、經濟、軍事、醫學、管理、道德、自然等諸多層面,是各行業專家、學者及古典文學愛好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圖書館、研究機構、機關學校及書香門第之家必存的經典藏書。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

逐字尋找中華文明之源


漢字是中國人*偉大的發明創造。

悠悠五千年,伴隨中華文明一路走過來的,是什么?就是一個個精美的漢字。每個漢字都攜帶了非常豐富的信息,凝聚著先人深邃的思想,筑就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基石,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偉大魂魄。漢字無疑是中華文明的寶中之寶,沒有漢字的中國,會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國將不國。

《十三經》作為我們民族*古老、*完整、*可靠、也是*重要的文獻,在中國文化、中國歷史和每個中國人精神世界中所占的地位,是無法替代、不容爭議的。其維系和發展多民族團結進步的潛在能量,更不可忽視或抹殺。幾千年來,中國人道德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一直受到《十三經》的深刻影響,為《十三經》所左右。大到國家的朝綱政體,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有《十三經》的影子。《十三經》似乎高深莫測,其實《十三經》的精髓都流淌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里,融化在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中。

《十三經》是什么?《十三經》是十三部古代*經典書籍的結集。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轂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和《孟子》。

《十三經》是先人們用一個個精美的漢字筑成的人類文明基石。研究中國人,研究中國的歷史,研究中國的政治,研究中國的經濟,研究中國人的思想,把握中國人的脈絡,展望中國的未來,離不開對《十三經》的研究。研究《十三經》,一定要研究《十三經》原文,這樣才能夠直接與先人們的智慧產生共鳴,體驗先人的原本思想,獲得真知。研究《十三經》原文,就需要一套工具書--------《十三經索引》。

著名學者葉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紀初就曾編纂過《十三經索引》,幾十年來,一直是廣大學者和研究人員研究《十三經》**的工具。由錢鍾書先生題簽,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學者欒貴明、古代文獻研究專家田奕編著的大型工具書《十三經索引》,在充分借鑒葉圣陶先生編纂的《十三經索引》成果的同時,有了許多重大突破,其中,*突出的一個特點是,新編《十三經索引》實現了逐字索引,換句話說,今后查找《十三經》原文,可以準確地查找到每個字,極大地方便了讀者的查閱,是古典文獻索引的重大突破,實現了逐字尋找中華文明之源的目的。

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世界矚目中國。中國領導人在世界面前談古論今,引經據典的儒雅風采,更顯中華文化底蘊的深厚。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夜,每個中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文化的根源,《十三經索引》則是浩瀚古籍中的標志牌和指南針,引領著人們一個字一個字地在中華文明的源頭尋找和漫步。

《十三經索引》的出版,不僅編制一份完整周到方便的索引,輔助文史研究,更可以展示悠久而古老的文化優勢,增強民族自信心,發揚中國人智慧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優秀品質,繼承數千年來仁義禮貌誠信的美德。汲用古典會使我們溫故而知新,胸懷開闊,目光彌遠。充分民族化是國際化的基礎。古典文獻,堪稱民族文化之源頭。


十三經索引 內容簡介

《十三經索引》

能用上五百年的好書


當出版界一片喧囂,人們抱怨到處充斥著假冒、抄襲、浮躁、盜版的時候,一部規模宏大,氣勢不凡的工具書悄然出版了------《十三經索引》。無人喝彩,沒有炒作,依舊抵擋不住精品的燦爛。

一位常年研究《周易》的編輯曾不屑一顧地說:現在關于十三經的書太多了,已經出爛了,漏洞百出。當他拿到《十三經索引》的時候,先被精美的印刷和裝訂吸引了,隨后,他以行家的習慣,信心十足地在書中尋找錯誤,翻了許久,他無奈地合上了書,驚嘆道:我研究周易這么多年,知道哪里經常出錯,往往一找一準,這部《十三經索引》,我居然沒有找到任何錯誤,太難得了,不愧是權威之作。另一位著名圖書館的館長,在業內素來以挑剔著稱,他拿到《十三經索引》后在賓館看了一宿,不僅沒有找到任何錯誤和瑕疵,反而感慨地說:萬萬沒想到,實現了逐字索引,使用起來太方便了,像這樣的好書,能用上五百年。

《十三經索引》是怎么樣一部好書,得到了大家如此好評。《十三經》,即十三部古代*重要的經典書籍的結集。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轂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和《孟子》。《十三經》集中華民族之大成,是我們民族文明的源泉。《十三經索引》則是解讀、尋找《十三經》的工具。八十年前,葉圣陶先生曾編纂過《十三經索引》,成為轟動業內的重要事件。如今,由錢鍾書生前題簽,欒貴明、田奕編著的《十三經索引》,在充分吸收葉圣陶《十三經索引》的成果上,有了很多重大進展。如:由逐“行”索引變為逐“字”索引,可以直接查到每個字。附有《十三經》原文,不必再翻找其他書籍。分經索引,清晰準確。以阮元的《十三經注疏》為底本,具有廣泛性權威性。采用拼音和四角號碼兩種方法查驗,不僅科學,更適合不同人的使用。

兩千多年以來,《十三經》一直是中國官場和書香門第之家必讀的書籍,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根本。近現代,由于國家的衰敗,人們對傳統文化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人把國家衰敗的原因歸咎于傳統文化上。如今,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中國的崛起和長久發展,需要中華傳統文化作基石。中國的強大不僅是經濟的強大,更是文化的強大。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國崛起的堅強基石,《十三經》是五千年文明的靈魂。《十三經索引》一書此時出版,意義非凡,是民族文化發展中的大事,必將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做出應有的貢獻。


十三經索引十三經索引 前言

《十三經》與《十三經索引》

一)集中華文明之大成的《十三經》

《十三經》作為我們民族*古老、*完整、*可靠、也是*重要的文獻,在中國文化、中國歷史和每個中國人精神世界中所占的地位,是無法替代、不容爭議的。其維系和發展多民族團結進步的潛在能量,更不可忽視或抹殺。

《十三經》,即十三部經書的結集。其中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和《孟子》。所謂結集,大體經歷了向前追溯的三千年歷史。孔子是春秋時代的偉大思想家,他一生“述而不作”──祇整理闡發古代文獻,對“文獻不足”者絕不“言之”──“一以貫之”為“仁義禮智信”。孔子一生編輯并整理了諸多古代典籍,確如《后漢書·范升傳》所記“五經之本自孔子始”,他并未署名,版權至今多存爭議。但誰都知道《易》《詩》《書》《禮》和《春秋》五經里,都有他的貢獻和勞作。對于這些經典,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權威的定義:

《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禮》經紀人倫,故長于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于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樂》樂所以立,故長于和;《春秋》辯是非,故長于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深入了解《十三經》,特別需要關注以下三點:

其一,古典經書的排列次序和種種變化,與帝王君主的依重和政治的需要直接相關連。政治的當權者們一貫主張“五經圣人所制,萬事靡不畢載”(《漢書·劉宇傳》),逐步形成“不遵五經之法言”(《漢書·郊祀志》)和“非五經之正術“(《漢書·劉宇傳》)等罪名,又由此而派生出諸多律條:“非九經書疏悉禁之““詔除九經外,余書不得出界”(《宋史食貨志》《神宗本紀》)之類。于是本屬于經文或解釋的學術性分歧,突變為恩寵獲罪、升遷跌落、治罪殺頭乃至滅門九族的因由。專制者的一孔之見,往往成為經文是非的主宰。在閱讀、研討、使用這些經典之際,對這個背景,編者和使用者都不可不知,亦不可囿于其中。不知則不得明,囿于其中則不能明。

其二,《十三經》經文形成本已十分復雜,漢代又攙入今古文之爭,是非正誤的矛盾沖突與日俱增。譬如《易》有連山、歸藏,以及卜商、京房、高氏、梁丘氏、施氏、孟氏、費氏諸家。《尚書》有濟南伏生尚書,有歐陽尚書及大夏侯尚書、小夏侯尚書。《春秋》有左氏春秋傳、公羊春秋傳、谷梁春秋傳,又有嚴顏二氏春秋。《禮》已有三禮,又置大、小戴禮等等。《后漢書·徐防傳》中記有傳主提出建議:“五經久遠,圣意難明。宜為章句,以悟后學。”實際是官方的動員令。再加之教育制度易隨人意,弟子雖未結業出門,幫派已明,死不相讓,經

學形同封建割據。此后便是經外的釋家掘起,為經文作注,為注做疏,為疏又做

正義、箋注、通義、索隱、考證、章句、訓詁、音訓、集注。刻石制版之后,脫

漏錯訛更不一一。千百位學問家,爭鳴于一枝,筆伐乎字句。面對經與注種種歧

義,越來越亂,越亂出書就越多。解經文字造成了經典正文沒頂之虞。居于顯學

的經學,幾乎成了不堪民族重負的文化難題。早在《后漢書·章帝紀》中便載光

武帝詔曰:“五經章句煩多,議欲減省。”許多有志學者,歷來對其進行大量工

作,像明永樂間就有“頒四書五經大全,廢注疏不用”的提法(《明史·選舉志

》),至清《四庫全書》在書籍整理中設立“存目”一項,雖有多種弊病,也別

有用心,但總算順帶解決了經書注疏繁冗的問題。當今有許多大學者又建議進行

這方面的工作,除去重復內容將是重要目標。要實現此目標,合理有效地使用中

文電腦,發揮它的查檢、移動、排比和綜合功能,應是必由之路。

其三,由漢初開始形成的“射策”即科舉制度,推動了對經書的注釋、整理及應用。“射策”的甲乙科需“總五經之眇論”(《漢書·儒林傳》),“考論五經“(《王莽傳》),“要合五經,茍非其事,文不虛生”(《揚雄傳》)。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經書和科舉制度緊密粘合,并逐步滲入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后漢博士范升在上疏中追稱將軍祭遵“取士皆用儒術,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又建為孔子立后,奏置五經大夫。雖在軍旅,不忘俎豆“(《后漢書·祭遵傳》)。到魏明帝,又在詔書中提及此事說:“昔祭遵為將,奏置五經大夫。居軍中,與諸生雅歌投壺。“(《三國志·張合傳》)此舉頗似當今勞軍、慰問團或軍中設牧師之類。經書由此而得以向軍事方面擴散。王權政治需要經書,科舉制度離不了經書,打仗用兵經書也幫得上閑,于是經書離開生之養之的文史哲根基,憑空而起,身價百倍。這有如中國古老的墓葬制度,造就了兩個絕不相同的行業,即文物考古學科發展和古玩器物走俏一樣。十三部經書的特殊境遇,對存留、精整這批古經典發揮了令人欣喜的副作用。當然,研究者對異化功能必須冷靜分析,既要使經書回歸到文化的本屬──剔除歷史發展過程積納的污垢;又不能因其曾被利用,曾被玷污,在清掃封建妖孽過程中而將我們的寶典深葬銷毀。我們應該辯證地評價異化現象。

二)《十三經》的由來

充分認識《十三經》的重要歷史意義,沖破其種種局限,我們應對十三經的由來有大致的了解。

“五經”是一個貫穿了封建時代的稱謂。較早見于《管子·五輔》篇的“五經即布”。嗣后,“五經”載入《史記·樂書》:“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家,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至《漢書·武帝紀》云“五年”(公元前136年)“春,置五經博士”,武帝采納了董仲舒所謂“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漢書·董仲舒傳》)實乃后稱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舉。五經博士之類官職一口氣延續了兩千年,是人類政治史一大奇觀。

在“五經”成為通名的漢代,同時還有六經、七經和九經的稱謂。關于“六經”的較早記載是:“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史記·太史公自序》)。“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漢書·武帝紀》)。“六經之道同歸”(《漢書·禮樂志》)。“六經離析”(《漢書·董仲舒傳》)。置“六經祭酒各一人”(《漢書·王莽傳》)。一說“六經”即“六藝”,前引《太史公自序》可證。此說與《樂》的去處似乎有關,此后《隋書》《周書》及新舊《唐書》等正史中多有六經之稱,又似與《樂》無關,難置定論。

“七經”一稱較早見于《史記索隱》引秦密云:“文翁遣司馬相如授七經。“《宋史·邢昺傳》記昺侍上講“孝經、禮記、論語、書、易、經、左氏傳”七經。但其傳內又稱,昺“舉五經”,“擢九經及弟”。而《李至傳》又于五經之外,稱“二傳、二禮、孝經、論語、爾雅七經”云云,則實為十二經,經數幾成不定矣。

“九經”之稱,在《漢書·藝文志》中便有“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和小學“的記錄。正式記載始見于《北史崔氏傳》中,崔氏曾親授《九經》義于子。此后的兩《唐書》《舊五代史》以及《宋史》多次載有“九經”的提法。《孟子》是宋刻九經時才增入的,朱熹整理注釋經書居功至偉。至清代刻印《篆字九經》,實溢出為十經。惠棟所刻《九經古義》又將《左傳》排出“九經”之外。總之,在結集的過程中,經典的上上下下,分分合合,既反映了古代思想的“道籍經,經載道”的紛爭事實,又記載著十三經的形成和發展的繁復過程。

自從孔子之后,經書的流傳和整理中值得研究的問題很多,尤應注重的是對經書各次刻印。如《后漢書·盧植傳》有“時始立太學石經,以正五經文字”;《宦者傳》有“與諸儒共刻五經文字于石”;《儒林傳》有“熹平四年,靈帝乃詔諸儒正定五經,刊于石碑”。在一部正史中三書石刻經文其事,可見份量之重。《舊唐書》《新唐書》中又多次載有“文宗開成二年十月鄭覃上石壁九經”事。在唐以后的五代時期,經籍的擴大傳播,推動了雕板印刷技術的成熟,從而在更大范圍內促進了經籍的整理、印刷和傳播。關于這方面材料,*重要的當推王溥《五代會要》。王溥(公元914~974)字齊物,后漢干佑中舉進士甲科,入宋前任左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入宋,任太子太保、太傅、太師,封祁國公,《宋史》有傳。所修《五代會要》以宮內史料為主,親身經歷為輔,翔實可信,為《五代史》所本。《會要》卷八共有三條有關經籍刻印的重要記錄,應全文引錄。其**條是:“長興三年(公元932年)二月中書門下奏:

‘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板,敕令國子監集博士儒徒,將西京石經本,各以所業本經句度,抄寫注出,子細看讀。然后顧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隨秩刻印板,廣頒天下。如諸色人要寫經書,并須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雜本交錯。‘其年四月,敕差太子賓客馬縞、太常丞陳觀、太常博士段颙、路船尚書屯田員外郎田敏,充詳勘官。兼委國子監于諸色選人中,召能書人端楷寫出。旋付匠人雕刻,每日五紙,與減一選。如無選可減等第,據與改轉官資。“第二條是在十六年后:“漢干佑元年(公元948年)閏五月,國子監奏見在雕板九經內有周禮、儀禮、公羊、谷梁四經未有印本,今欲集學官校勘四經文字鏤板,從之。“第三條則在二十四年后:“周廣順六年六月,尚書左丞兼判國子監事田敏,進印板九經書、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各二部,一百三十冊。“上稱“六年”似應作“三年”,“周廣順三年“即公元956年,據《舊五代史.明宗紀》改正。《舊五代史》原書久佚,后經四庫館臣由《永樂大典》殘本輯拾。輯本在基本收錄了以上資料的同時,還引用了大典本《愛日齋叢鈔》中存留的幾則筆記,使我們可以不費力氣地增加資料。其中如《通鑒》有“蜀毋昭裔出私財百萬營學館,且請板刻九經,蜀主從之”;有“周廣順三年六月丁巳”進印板九經書之舉;有王明清《揮麈錄》所記此事為“監中刻書之始”;有朱翌《猗覺寮雜記》云“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后唐方鏤九經”;有《柳氏家訓序》云,于中和三年(公元883年)親見“雕板印紙浸染不可盡曉”,恰與今存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金剛經》單頁印品相為輔證;又有沉括(存中)謂“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行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自后典籍皆為板本”。此條見《夢溪筆談》卷十八關于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權威記載中。所說馮瀛王,即那位處于亂世三入中書、事四朝、相六帝的馮道,馮可道。恰恰這位曾言“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的王公,是長興初力主向皇帝上表刻印九經,出方案、定人選、“后進賴之”指“前程”的幕后大人物。這些有關中國印刷史大事件的證據被一網打盡。據此可以斷定公元九世紀中葉,我國的雕板印刷逐漸發展,至五代時期逐漸成熟,宋代已成規模。目前科學史普遍認為,在中國印刷術已成熟并進入實用的四百年后,西方纔開始印制他們的《圣經》。歷史和文學不同,它從來排斥主觀和個性,蔑視孤證推理乃至對文獻的曲解,更不會度量人們良善用心撥快或調慢自己的時鐘。這就是歷史。動蕩紛亂的五代十國時期,歷經二十四年雕板印刷的九經,將作為人類文明標志而永載史冊。此后,疆內海外,臣民賓朋,紛至沓來,請賜經典;皇帝頒賜大典的盛禮也蔚為大觀。精美的雕板經書,遠勝金銀財寶之類貢品,獨占鰲頭。

直稱書名《十三經》,見于史籍正式記載較早者當在《明史·趙俶傳》中:趙于“洪武六年征授國子博士”,“帝曰:‘汝等一以孔子所定經書為教,慎勿雜蘇秦、張儀縱橫之言。‘諸臣頓首受命。俶因請頒正定《十三經》于天下。“百余年間,明嘉靖間豐坊有《十三經訓詁》,萬歷間有黃鳳翔的《十三經注疏》等,都是有影響的版本。在《明史》黃某本傳中的一段記載,較為準確全面地記述了他“較刻十三經注疏”的目的,很有代表性:“頃陛下去《貞觀政要》,進講《禮經》,甚善。陛下讀曾子論孝曰敬父母遺體,則當思珍護圣躬。誦《學記》言學然后知不足,則當思緝熙圣學。察《月令》篇以四時敷政、法天行健,則可見圣治之當勤勵。繹《世子》篇陳保傅之教、齒學之儀,則可見皇儲之當早建豫教。“當今絕不會有人再贊同此類宏論,但它將作為校勘刻印十三經的證據而存留。

三)整理、編制《十三經》和《十三經索引》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我們今天整理出版十三經正文的目的,是為它編制一份完整周到方便的索引,輔助文史研究,并期運用科學的手段為科學研究服務。隨著“與國際接軌”時態,展示悠久而古老的文化優勢,以增強民族自信心,發揚中國人智慧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優秀品質,繼承數千年來仁義禮貌誠信等美德。汲用古典會使我們溫故而知新,胸懷開闊,目光彌遠。充分民族化是國際化的基礎。古典文獻,堪稱民族文化之源頭。故編此《十三經索引》亦有普及古代經典的用意。

清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巡撫阮元以家藏十行宋本的十一經,加入更早的北宋蘇州刊本《儀禮》和《爾雅》,并參照他自己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編成《十三經注疏》,堪稱學林善本。其原本經世界書局縮版影印,中華書局訂正了一些誤漏后于一九七九年再次影印,至一九九八年又有浙江的影印本。本索引的編制以較晚的通行影印本作為底本。

確定方向和目標之后,方法是關鍵。方法中首要是索引對象即索引源的確立。本索引以十三經的正文作為先導,印于每部索引之前作為直接索引源。這樣做有三重意義:一,獨立成書,不必再翻揀他書,方便讀者直接查找。二,藉此機會將十三經正文做一些整理,比如“字形相近而又意義相同”的異體字統一等。三,表明我們對十三經正文的尊重。我在此就十三經正文和“邊緣經解”關系舉一個小例──“中庸”之誤解,證明只有經典正文纔是可靠核心,而未經汰選的各式各樣“經解”怎樣誤人。至于“正式經解”,有文字在,自有后人評說、利用和信奉。《論語·雍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荀子·王制》:“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兩部大書,同樣僅一次提到“中庸”。查許慎《說文》:“中,和也。”(清代學者段玉裁注:許書原作“和也”當作“內也”。反證許氏原作“和也”。)《左傳·定公元年傳》:“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卷二》《史記·周本紀》所云“百發百中”。其“中”字,均用《說文》沿用至今的“和”即“合”義。再查許慎《說文》:“庸,用也”。別無它解。

《禮記·中庸》的核心意義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由此看來,“中庸”*古老也是*簡明的定義是:君子決策要符合客觀,行動要準確纔合用,即“中節”“中時”“按規律辦事”之謂也。大量歷史記載證明,我們的先輩對此一直明明白白。比如唐代的重臣、元和間的縉紳羽儀權德輿在他的《書紳詩》中說:“先師留中庸,可以導此生。“在《百巖大師碑》中說:“以中庸之自誠而明,以盡萬物之性。”他在另一篇墓志中對此做了*鮮明的解釋:“中庸之居易,知前古之善敗,稽六學之義類,靈龜恬然,天爵自貴。”三段文字把“中庸”推上了頂峰之終極。此外,在北朝魏有人說“中庸與凡才”(元順《蠅賦》),將“中庸”與“凡才”對立而舉。還有人說“根中庸之至德”(韓愈《省試顏子不貳過論》);“吾自得友君子,而后知中庸之門戶階室,漸染砥礪,幾乎道真”(韓愈《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柳宗元《非國語序》);“德契中庸”(張說《大唐西域記序》);“窮太一之道,踐中庸之德,確乎高尚”(李隆基《征隱士盧鴻一詔》);“依乎中庸,遠棄偏黨。垂至道于萬國,寄良政于百官”(孟萬石《對文雅麗策》);“秉中庸之德,含光大之量”(獨孤及《唐故洪州刺史張公遺愛碑》)。袞袞諸公對“中庸”一詞的內含和外延的理解,毫無差異。事實證明二千多年來這個詞與孔子原意并無二致。中庸的意義正合于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所謂“中道”:“中道行為使人成功”“美德乃是一種中庸之道”“德行就是中道”(《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庸或中道是人生至高無尚的道德境界;也通于釋家主張的“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中道之法名為佛性”(《大般涅盤經》)“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密”(《大智度論》)。中道是釋家各宗派共識的根本立場。至于那個將中庸離譜地解為“調合折中”的貶意,我不知自何人何時而起,更不知何故而將與此并無關連之“好好先生”“批倒臭“。正如《左傳·僖公四年》所云“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這樁公案很可能像先師在《管錐編》里充分論證,已被公認的“宗教”是“鴉片”的錯案一樣,也會鑄成百年誤解。若干年后為新學派的利益,或許會得以“平反”,或許另有新解。據我遠處觀察,不少清代以來的文獻研究者或學者專家,對原始證據并不重視。他們或不看,不查,不核;或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更有甚者,或添文解經,或刪字著文;黨群偏激,自以為是,貽害多年。因此,編輯一部中庸──即合用的十三經經文索引,以追本溯源,大有必要。

四)《十三經索引》的重要特征

**部《十三經索引》,是我崇敬的先輩大師葉紹鈞(圣陶)先生編制的。開編于1928年秋,歷時四載出版。在戰火硝煙中,他祇為了“每有所遇,似曾相識,而隸屬何篇,上下何文,往往弗省”的“經語”,免“牧人偵亡畜”之苦;“于人至便”而甘“寒夜一燈,指僵若失,夏炎罷扇,汗濕衣衫”。這是多么感人至深的偉大人格啊!想起不久前有人在海上一張大報嘲笑“編索引”的人,可以肯定這位專家編不出索引。他本領或許不少,只缺葉老所說的“大雅所不屑道”的眼光和德行。

本《十三經索引》充分借鑒了葉圣陶先生的成果。與葉先生《十三經索引》相比,本索引有如下的新進展。

**,本索引將十三經分做十三部分,即為每經編制一部索引。索引由每句首字方式擴大為逐字方式,即對該經的每一個字都可以查檢,不致因編者讀者斷句的分歧而使查找坐空。隨著檢索源的增強,索引篇幅必然加大。如果堅持采用十三經統編方式,又無為讀者著想的措施,必將造成海量數據堆積,其查檢困難程度肯定會超過對原書的查找,得不償失。目前市場上的機編新索引,往往有這種令人哭笑不得的狀況。當然,本索引仍有幾個高頻辭匯,如“子曰”“象曰”之類,尚有改善余地,方案亦已成型。但改善的前提是要符合使用者的習慣,要尊重科學邏輯。改革和進步有時會比革命來得困難。我們寧可慢些,不得造次。考慮到十三部經的相互印證查找,正如漢宣帝所期“詔諸儒講五經同異”(《漢書.宣帝紀》),很有必要。故本索引附編有針對十三部經的統一字表,一個以四角號碼為序,一個以筆畫筆順為序。讀者通過其中任何一個字表,都可以得到該字在十三部索引中的全部位置,從而彌補分經索引的美中不足。當然,*便捷有效的是使用朱邦復先生主持研發成功的“漢文史資料庫”。本書中另附一頁《十三經索引統計表》,提供許多不易見的數字,或許會引起讀者的興趣,或許是新研究課題的起點。數字歷史學、數字文學和數字語言學都已悄然興起,數字文獻學出臺,還會久嗎?

第二,本索引以阮元編輯的《十三經注疏》為底本。考慮到底本異體字的繁復情況,如果從文字學角度出發,可以原字照錄,保存可靠的原始資料,但會造成索引的嚴重割裂,一字兩處三處,給使用者陡增不便。因此在嚴格控制下,對部分異體字,像“群”和“ ”,“恒”和“恒”,“ ”和“昏”,“ ”和“贊”,“ ”和“嘗”,“ ”和“雞”,“ ”和“簡”,“ ”和“廄”,“ ”和“廚”,“柰”和“奈”,“ ”和“卻”,“ ”和“練”等字進行了必要的統一。對這類異體字在索引字總表上標出某字見某字,使被歸并的異體字,不致沉埋湮滅。在句讀方面,考慮到本索引采用*周到的逐字索引方式,分歧的斷句也不可能造成漏檢,在句讀處一律改作“。”。對少數句讀過長和過短的句子,區別“句”和“讀”不同情況,在不違語義原則下,適當做調整,做到能提供更多信息。分段標題處置除依據底本外,汲取參照學者研究的部分成果。為方便查找,避免重復,節約篇幅,也進行了一些新的加工。比如《詩經》的小標題改后置為前置,《周禮》《春秋左傳》的小標題采取就地另起行的方式,《爾雅》的分段格式采取了限制方法等。經文正文的小標題使用黑體字印刷,單行列于文內,以求醒目。對于底本所附與正文有關考訂,在充分考慮用字的分歧、盡量尊重底本的原則下,適當采用,但不增設異文和小注,避免繁蕪等等。總之,對原文采取嚴格審慎的原則,方便讀者是根本的目標。排列于每部索引之前的經文頁面,其右側數碼為本頁行數,其左側數碼為影印阮元底本某頁碼開始的位置;每頁書眉按常規標有該經經名、該經索引頁碼和該篇篇名等等。在這項工作基本完成之際,我建議將以上內容改稱作《使用須知》。所謂《使用須知》就是工具資料一類書籍的《凡例》。不能不改的原因是,多有讀者、編輯對法規性質的《凡例》視而不見,造成許多筆墨和心力的浪費,改題《使用須知》或許可能會有所改善。

第三,葉老在《自序》中曾說:“四角號碼檢字法已有國際地位,為學者所稱道,此書列次宜采用之“。遺憾的是“排植已達十之八,未能易轍耳”。時過七十年,這本新索引,完全依照葉老的宏見,采用王云五先生的四角號碼檢字法排列,并設有按四角號碼和筆畫編制的索引總表,以利各有擅長的讀者使用。我在此必須說明的是,王云五先生于1926年在胡適之先生幫助之下完成的四角號碼檢字法,對中國文化和科技事業做出過重大貢獻。特別是在當今數字化(或稱數位化)的大潮中,這一發明的地位和影響越來越重要。1929年胡適之先生在他的《四角號碼檢字法序》中說王云五先生是“學問界的恩人,我們都應該感謝他們,敬愛他們“。而且一再強調“他新發明的檢字法確實是一個很重大的貢獻”。并贈以沿用至今的“歌訣”。繁雜的字理,成了一首易學好記朗朗上口的歌謠。應該說那是文學化的科學楷模,也是科學化的文學典范。王云五先生的發明,至今由于種種原因,其中也包括若隱若現的政治原因,還沒有人站出來公正地評價這一重大發明。令讀者不平的是,與王云五先生有著特殊關系的商務印書館,《四角號碼新詞典》五十多年來版本有十幾個,我手頭有1950年8月初版。1954年8月32版。1956年2月43版,印數已達2,695,000冊。1958年1月43版17次印刷,印數又達4,225,000冊。1982年12月北京9版。1986年5月香港版等。還有幾個版本未出版權頁。印刷上百次,印數早已超過千萬,但無一處提及王云五先生,似乎這項發明來自天外。顯然,這一社會現象起碼可以揭示出三個問題:一、王云五先生的“四角號碼法”被現代社會公認是漢字直接數字化*優秀和廣泛采用的方案;二、王云五先生故于1979年,他的發明冠名權被漠視,既有政治掩飾下的經濟利益,也有經濟遮蔽著的政治偏見;三、法治強大,法制脆弱,惟道德遠及古往今來。偏見容易糾正,法制也可以健全,道德建設對社會來說很困難。但就個人或一個出版社來說并不難。朱邦復先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把**個漢字系統裝入了美國人發明的電腦,創造出世界上**臺中文電腦。他還發明了倉頡輸入法,對漢字數字化也做出永垂青史的貢獻。由于他和王先生同樣尊重漢字的源和流,確定以字形方式(包括部首)為依據的五位碼法,順暢而巧妙地全面解決了漢字數字化難題,并且一以貫通地利用漢字基因理論,在漢字識別和理解系統里,打開了西方語言文字無法涉足的新天地。朱邦復和王云五先生不但技術基礎同源──深深植根于漢文化傳統,而且做事在這一點上也極其相似──以技術發明為公器,放棄了一切版權收入。所不同的是朱邦復有向全世界宣布“棄權”的壯舉。因此,字典用的四角號碼法和電腦用的倉頡輸入法兩項漢文化大發明,任何人都可以隨意使用。但是,他們始料不及的是,學商們禁不住手癢,無償用了人家的發明,發明人的姓名遭回避,“專利”也被傷筋動骨地改造一番,面目全非。王云五先生已乘鶴西歸,不會撘理我們的事。但我們得向朱邦復先生鄭重建議,倉頡輸入法抄的抄了,用的用了,改的改了,有如春秋戰國,局面已經大亂。勞您大駕出面規范董理,漢文化圈期之久矣。為負責計,就是決定著作大權復位,亦理所當然。

《十三經索引》編制采用巨大壓縮比的超大字庫,使《爾雅》以及甲骨、金文、帛書、竹簡一類“天書”仍得以字符狀態高速準確的運行環境,居于電腦科學技術的*前列。這些新技術成果是由朱邦復先生和沈紅蓮女士提供的。據精確統計,此次編就的《十三經索引》,正式使用漢字6605個,參見字92個,總計66
97個。在《國標漢字集》(GB2312)僅可找到4167個,其中有數百個被簡化了的。天花水月的景觀,謝靈運、庾信以來,百余位大師,行文吟詩,代有歌詠譬喻。如若假藉“標準字庫”來處理這些珍貴古代文獻,缺東錯西,定如唐朝公億乘在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所稱“能使天花散地,水月澄空”而已。中華文化這個大寶庫,中華古文獻是核心,記錄文獻的漢字無疑為寶中之寶,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當好自愛惜。沒有漢字的中國,會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國將不國。朱邦復先生將漢字成功裝入電腦,喚醒了漢字消亡的噩夢。隨著電腦科技的前進,漢字在全面數字化之后,識別和理解的智能將在漢字基因理論推動下,一天天強大。中華文化隨著漢字的振興,前景無限。

五)錢鍾書與《十三經索引》的編著

本索引具體編輯工作由田奕小姐統領,排版工作由陳飛小友執行。我馬齒徒增、髀肉復生,權作壁上觀,深為新一代文史研究工作能插上科技的翅膀而高興。當然,一項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必然會遇到嶄新的問題和困難,也可能會出現不可逆料的誤漏。雛鷹有時飛得比雞低,但經過不懈努力,他們定會凌云高飛。1986年6月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論語數據庫》一書,錢鐘書先生為我修改《前言》時,曾親手寫下鞭辟入里、語重心長的一段話:從理論上來說,計算機和人類使用過的其它工具沒有甚么性質的不同。它在還未被人廣泛使用的時候,除自身尚待完善以外,總會遭到一些抵拒。慣用舊家什的人依然偏愛著他們熟悉的工具。有了紙墨筆硯“文房四寶”,準還有人用刀筆和竹簡;有了汽車、飛機、電報電話,也還有不惜體力和時間的保守者。對新事物的抗拒是歷史上常有的現象,抗拒新事物到頭來的失敗也是歷史常給人的教訓。十一月十九日是錢鐘書先生的誕辰,出版這本書是他十年前的希望,他認為這個項目是文史研究的基礎工程。他還為我題寫了兩個書名,挑了一個他認為好的,鼓勵我早日完成這項任務。在胡繩院長,丁偉志、楊潤時等領導的關心鼓勵和支持下,半年內中國社科院計算機室編排完成了《易經》《詩經》和《尚書》三種索引的印制清樣。錢先生看了非常高興,并提出了方便讀者的建議。當時參加這項工作的還有林滄、張朝范、陳抗、陳肩先生,任紅、蔡文莉和孫小玲小姐等。曹辛之先生的夫人趙友蘭女士還為該書設計了優雅的封面及裝幀。本已水到渠成,但是功虧一簣,似乎應了“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古箴。一場無妄之災,雖在錢先生和我估計當中,竟意料之外地銷磨掉我七年時光。有如杜工部所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又如太史公所曰“盛夏六月,天為降霜”,我的正常研究工作被打斷,數據收繳,書稿散落。萬幸有神靈庇佑,錢先生題簽得存。楊絳先生請求領導,借走田奕小姐。當時電腦科技一日千里,我心祇求不能落伍,焚膏繼晷,將勞補逸,差堪自慰。*近,一位應該是了解內情的人士,在報上著文婉稱這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成果仍“深居閨中”。豈知深閨依然在,昔人去已遠。三年前,視若無 充耳不聞的冤情照例被不了了之,但我得以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身份提前退休。遂應朱邦復先生盛情相邀,進入文化傳信集團,晉材楚用,甘之如飴。協助朱先生完成漢文化大業同時,不敢一日忘懷錢先生的囑托。今天,有朱先生支持,幾十位青年文史工作者一舉在文案和機臺上完成了這項重任。我似乎又見錢先生那帶有幾分神秘、微露狡黠,而又浸染著天真的經典笑容了。

*近,有位教育家不贊同小學生讀《弟子規》,認為“我們不應該提倡和古人接軌,應該提倡和國際接軌“。我從未研究過《弟子規》,更沒當過教員,本無發言權。我只覺得“古人”和“國際”,有如侯寶林先生所演,一個關公,一個秦瓊,真會翻將報端,開打出手?危言高論,不敢茍同。誰都明白,《弟子規》較之《十三經》,小巫大巫而已。祇期望本書的勞作者能夠知曉,科學既無捷徑,更無坦途。

六)《十三經索引》的使用方法

1)《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 《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是我國古代重要經典。清嘉慶間阮元據宋本校勘重刻,稱《十三經注疏》。后經世界書局、中華書局和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索引以通行的三個影印本為底本,自立頁碼,使用時不必置備底本。但經文附標有參見中華本和浙江本的頁碼。十三部索引各自獨立,不設貫通頁碼。為照顧各冊大致均勻,對十三經原順序做適當調整,并于每頁以黑口標識,分四冊裝訂,總頁數為6000頁。

2)、本索引為方便使用,在每部索引前置經文,對原附校勘記中的考證內容悉行參考,審慎地采用與經文有關并被學術界公認的內容,例如阮本《春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疑脫“鄭穆公使視客館”語,據內府藏本《春秋左傳注疏》補充備考。對經文字體嚴格控制,盡可能保留古文字學資料,也照顧索引的完整性,力爭不發生一分二、一分三的紛亂狀況,祇對字形相近而意義相同的字進行歸并。對諱字盡量予以恢復。

3)經文內小標題,主要集中在《詩經》《周禮》《春秋左傳》和《爾雅》里。我們將其由文后置改作文前置,原前置者就地前提一行,一律用黑體字單行。原標題下與標題重復的正文刪除,對就地提為小標題之正文則不再補充。《春秋左傳》在“經”“傳”后僅有年代的標題下,加置“【某公】”顯示區別。“【某公】“不參加索引,以便適應查找習慣,并使索引精準而不繁復。

4)經文的分段,主要依據注疏的分卷,分節;其次參考傳統解經段落;再其次并合字數畸少的分段,以清爽眉目,方便查閱,也降低書價。

5)經文標點,采用底本原有句讀。但為了使索引盡量多提供信息以及節省篇幅,對過短之句讀略刪“讀”點,在不增加語義理解困難的前題下加以連接。例如《谷梁傳》第34頁:如: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齊人、曹人、邾人、薛人、繒人、盟于蜀。作: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齊人曹人邾人薛人繒人盟于蜀。

6)本索引采用逐字索引方式。索引文句(即索引目標)基本以“句”為單位,間或照顧語義而取以“讀”代句的方式。例如《谷梁傳》第43頁:如: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屈建、蔡公孫歸生、衛石惡、陳孔奐、鄭良霄、許人、曹人、于宋。作: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屈建。蔡公孫歸生。衛石惡。陳孔奐。鄭良霄。許人曹人于宋。

7)經文頁面的左側號碼,標明其右經文在底本里開始的頁碼,方便讀者再查《十三經注疏》原書;右側的號碼,則為本頁的自然行數,供本索引查檢正文時使用。

8)本索引的檢索字,依王云五先生的《四角號碼檢字法》排列。四角號碼取法則依1950年商務版《四角號碼新詞典》,四角號碼取前五位,重碼及未收之字依取碼規則酌情插入。對字形變化亦依原規則取碼者有“條”“修”“修”等字;做適當調整者有“桑”“喜”“嘉”等。索引字在文句中出現,一律遵慣例以“○“替代該字。索引文句據“○”出現位置,再依頁碼、行數次第排列。

9)本索引于每一索引句下注出處,例如《尚書》:

11427孺

           ○子其朋。2      026/01

           ○子來相宅。     026/15

           ○子王矣。      030/34

           ○子王矣。      031/06

           乃惟○子。      026/05

           咸告○子王矣。    031/02

           公將不利于○子。   021/05

其**組數字,標明本句在前置經文的頁數;其第二組數字,是所在的行數。其文句尾標有“2”“3”字樣的,是表明同樣句子在該行有兩次或三次出現。索引版面書眉標有檢索字頭及四角號碼,索引字連續四角號碼相同,全部標示,不再刪省。

10)本索引附有《筆畫總表》和《四角號碼總表》,囊括每字分別在十三部經書索引中的頁碼和參見的異體字。有必要提示使用者的異體字亦依規則列入《總表》中,請讀者參考。《四角號碼新詞典》中已注明可取它碼者,在索引和總表中不再提示。筆畫排序亦遵照《詞典》,針對新字型做相應改變。*后附有《十三經索引統計表》,與阮元所存統計有出入,供讀者參考。人控制的電腦在這一點上已超過人的計數功能。


(本文根據《十三經索引》作者之一欒貴明為《十三經索引》撰寫的‘序’和‘使用方法’編輯而成,小標題為編者添加。)





"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論有沒有文化,幾乎所有的華人都知道"中庸"這個充滿玄妙的詞句。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會引用"中庸"或"中庸之道"的詞句,來表達某些思想或狀態,這個被人們經常使用的詞句,其真實含義是什么?人們對這個詞的理解正確與否?著名學者欒貴明先生在其主編的大型工具書《十三經索引》序中做了權威的解釋,從中節選一段,以正視聽:

我在此就《十三經》正文和"邊緣經解"關系舉一個小例──"中庸"之誤解,證明只有經典正文纔是可靠核心,而未經汰選的各式各樣"經解"怎樣誤人。至于"正式經解",有文字在,自有后人評說、利用和信奉。

《論語·雍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荀子·王制》:"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兩部大書,同樣僅一次提到"中庸"。

查許慎《說文》:"中,和也。"(清代學者段玉裁注:許書原作"和也"當作"內也"。反證許氏原作"和也"。)《左傳·定公元年傳》:"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卷二》《史記周本紀》所云";百發百中"。其"中"字,均用《說文》沿用至今的"和"即"合"義。再查許慎《說文》:"庸,用也"。別無它解。

《禮記·中庸》的核心意義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由此看來,"中庸"*古老也是*簡明的定義是:君子決策要符合客觀,行動要準確纔合用,即"中節""中時""按規律辦事"之謂也。大量歷史記載證明,我們的先輩對此一直明明白白。比如唐代的重臣、元和間的縉紳羽儀權德輿在他的《書紳詩》中說:"先師留中庸,可以導此生。"在《百巖大師碑》中說:"以中庸之自誠而明,以盡萬物之性。"他在另一篇墓志中對此做了*鮮明的解釋:"中庸之居易,知前古之善敗,稽六學之義類,靈龜恬然,天爵自貴。"三段文字把"中庸"推上了頂峰之終極。此外,在北朝魏有人說"中庸與凡才"(元順《蠅賦》),將"中庸"與"凡才"對立而舉。還有人說"根中庸之至德"(韓愈《省試顏子不貳過論》);"吾自得友君子,而后知中庸之門戶階室,漸染砥礪,幾乎道真"(韓愈《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柳宗元《非國語序》);"德契中庸"(張說《大唐西域記序》);"窮太一之道,踐中庸之德,確乎高尚"(李隆基《征隱士盧鴻一詔》);"依乎中庸,遠棄偏黨。垂至道于萬國,寄良政于百官"(孟萬石《對文雅麗策》);"秉中庸之德,含光大之量"(獨孤及《唐故洪州刺史張公遺愛碑》)。袞袞諸公對"中庸"一詞的內含和外延的理解,毫無差異。事實證明二千多年來這個詞與孔子原意并無二致。中庸的意義正合于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所謂"中道":"中道行為使人成功""美德乃是一種中庸之道""德行就是中道"(《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庸或中道是人生至高無尚的道德境界;也通于釋家主張的"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中道之法名為佛性"(《大般涅盤經》)"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密"(《大智度論》)。中道是釋家各宗派共識的根本立場。至于那個將中庸離譜地解為"調合折中"的貶意,我不知自何人何時而起,更不知何故而將與此并無關連之"好好先生""批倒臭"。正如《左傳·僖公四年》所云"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這樁公案很可能像先師(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里充分論證,已被公認的"宗教"是"鴉片"的錯案一樣,也會鑄成百年誤解。若干年后為新學派的利益,或許會得以"平反",或許另有新解。據我遠處觀察,不少清代以來的文獻研究者或學者專家,對原始證據并不重視。他們或不看,不查,不核;或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更有甚者,或添文解經,或刪字著文;黨群偏激,自以為是,貽害多年。因此,編輯一部中庸──即合用的十三經經文索引,以追本溯源,大有必要。


(本文選自欒貴明、田奕編著,錢鍾書題簽的《十三經索引》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 欧美在线播放成人免费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 青青草原影视 | 香蕉久久久久久狠狠色 | 免费看一级欧美毛片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 男人吃奶摸下挵进去好爽 | 亚洲性人人天天夜夜摸 | 欧美又大又色又爽aaaa片 | 99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 | 久久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 浴室人妻的情欲hd三级国产 | 日本成人一区 |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 | 99国产国人青青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 日韩欧美亚洲乱码中文字幕 | 久久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 |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手机播放 | 亚洲图片小说区 |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高清 |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91 |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 |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沙发午睡系列 | 久久久久久久久毛片精品 | 九九热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一区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水 | 亚洲最大免费视频网 | 中文日韩字幕一区在线观看 | 久青草资源福利视频 | 久久久久久无码av成人影院 |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