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432000
- 條形碼:9787550432000 ; 978-7-5504-3200-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研究 內容簡介
《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研究:基于移動互聯網社會影響視角》通過文獻梳理的方式概括地比較了美國移民融入進程中的經驗教訓,結合中國新時期的國情,尋找可借鑒之處;基于文獻研究分析城市文化融人所處的媒介環(huán)境的變化,延展至“數字鴻溝”現象,通過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對現有城市融人文化資源和互聯網環(huán)境的使用現狀,找到可能存在的數字鴻溝;在對美國縮小數字鴻溝的做法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尋找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解決途徑;應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新生代農民工數字資源獲取的偏好及習慣進行調研,輔以微信公眾號“城市稻草人SISU”進行信息滿足的實證研究,借以驗證之前的理論假設與推測,探討互聯網環(huán)境對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影響。
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研究 目錄
1.1 研究背景與問題
1.1.1 研究背景
1.1.2 基本概念
1.1.3 研究問題
1.1.4 理論支撐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實踐意義
1.3 文獻綜述
1.3.1 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1.3.2 國外相關研究綜述
1.3.3 研究思路與內容
1.3.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2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的現狀與需求
2.1 新生代農民工的現狀及其需求
2.1.1 新生代農民工的現狀
2.1.2 新生代農民工的需求
2.2 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必要性
2.2.1 歷史經驗的驗證
2.2.2 個人發(fā)展的需求
2.2.3 城市和諧發(fā)展的客觀需求
3 外來工人城市文化融入的中外實踐
3.1 歐美國家產業(yè)工人的城市文化融入
3.1.1 成人教育
3.1.2 公共圖書館
3.2 中國臺灣地區(qū)產業(yè)工人城市文化融入
3.2.1 建教合作
3.2.2 終身教育
3.3 中國大陸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文化融入現狀
3.3.1 傳媒功能發(fā)揮有限
3.3.2 現有農民工融入教育項目存在的問題
3.4 傳媒在中外工人城市文化融入中的重要作用
3.4.1 大眾傳媒的教化功能
3.4.2 工人對大眾傳媒信息的接收
3.4.3 大眾傳媒教化功能的優(yōu)化
4 互聯網給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帶來新問題
4.1 移動互聯網使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問題復雜化
4.1.1 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教育現狀
4.1.2 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教育的必要性
4.1.3 新媒介環(huán)境給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教育帶來的問題
4.2 互聯網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素質有更高要求
4.2.1 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素質教育現狀
4.2.2 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4.2.3 新媒介環(huán)境給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素質教育帶來的問題
4.3 互聯網時代要求新生代農民工具備更高的媒介素養(yǎng)
4.3.1 新生代農民工媒介素養(yǎng)教育現狀
4.3.2 新生代農民工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必要性
4.3.3 新媒介環(huán)境給新生代農民工媒介素養(yǎng)教育帶來的問題
5 互聯網環(huán)境下美國移民融入教育的借鑒
5.1 美國開展移民融入教育的原因
5.1.1 移民輸入國發(fā)展的需求
5.1.2 移民自身的發(fā)展需求
5.2 美國移民融入教育的經驗借鑒
5.2.1 移民身份認同教育
5.2.2 移民文化素質教育
5.2.3 移民媒介素養(yǎng)教育
5.3 新媒介環(huán)境下美國移民融人教育方式的借鑒
5.3.1 移民融入教育數字化實踐
5.3.2 移民融入教育移動化趨勢
6 使用移動互聯網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需求的實證研究
6.1 “使用與滿足”理論的闡釋
6.1.1 理論介紹
6.1.2 主要觀點
6.1.3 “使用與滿足”理論在移動互聯網中的應用
6.2 新生代農民工對移動互聯網的使用情況調查
6.2.1 消遣方式調查及分析
6.2.2 對移動互聯網的使用調查及分析
6.3 移動互聯網對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人需求的滿足情況調查
6.3.1 城市文化融入需求調查
6.3.2 新工人城市文化融入需求分析
6.4 社交網絡對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需求滿足現狀調查
6.4.1 工人對社交網絡的使用調查
6.4.2 社交網絡對工人信息需求的滿足現狀
6.5 使用移動互聯網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需求實證
6.5.1 “城市稻草人SISU”的實證
6.5.2 “城市稻草人SISU”微信公眾號實證小結
7 互聯網環(huán)境下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的路徑構建
7.1 政府在新生代農民工融入教育中的調控者角色
7.1.1 轉戶政策推動社會融入
7.1.2 資助免費公共文化產品
7.1.3 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政策鼓勵更高層次的融入
7.2 新生代農民工融入教育的提供者
7.2.1 大眾媒介作用的發(fā)揮
7.2.2 社區(qū)作用的發(fā)揮
7.2.3 企業(yè)提供公共文化產品
7.2.4 社區(qū)大學提供課程教學
7.2.5 圖書館的多樣化服務
7.3 新生代農民工是融入教育的受益者
7.3.1 提升媒介素養(yǎng)
7.3.2 使用文化產品
7.3.3 滿足學習需求
8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京東商城圖書取樣詳表
附錄2:新生代農民工教育資源使用調查問卷
附錄3:專家來信
附錄4:活動預算表
附錄5:微信平臺內容精選
附錄6:富士康問卷調查結果
附錄7:外出宣傳圖片
附錄8:微信公眾號小組部分成員圖片
附錄9:美國移民局資助的各州移民教育項目一覽表
后記
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研究 節(jié)選
《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研究:基于移動互聯網社會影響視角》: 文化資本是可交換的知識、思想、創(chuàng)造性等內容,它的擁有量大小與一個人受到的教育及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教育系統(tǒng)密切相關。有限的教育水平和過長的工作時間都阻礙了工人們提升文化資本的可能性,他們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閱讀或者創(chuàng)作。文化資本的擁有和獲得與人的身體緊密相關,它要求工人能將知識資本內化并完全掌握。內化要求新知識必須與原有的知識建立關聯,因此人們必須花費時間、付出努力才能將一定的知識化為己有。對媒介的了解與應用也與人們所受到的教育相關,也是人們擁有的文化資本形式之一。事實上,目前農民工的媒介素養(yǎng)基本維持在一個極低的水平上。 各方面資本都缺乏的結果很可能是年老的工人老無所養(yǎng),又回不到故鄉(xiāng),很容易在城市流浪,造成潛在的不穩(wěn)定因素。打工者在城市的生活雖然艱辛,但鄉(xiāng)親們通過電視節(jié)目的描繪都相信他們過著好日子,打工者自己也就自欺欺人地逐步開始習慣城市生活而脫離了鄉(xiāng)村。在城市中,部分農民工年輕時靠體力吃飯,年紀大了便收破爛,年紀再大一點就去乞討的現象仍存在。在激烈的社會現實之下,他們這些人該何去何從?公共服務不會一步到位,簡單地將其逐出城市則過于殘忍,倒不如趁其還年輕時進行繼續(xù)培訓,讓他們有一技之長,從而能夠在城市中長久地生活下去。 社會認知理論強調人類獨有的特點:象征力(語言表達能力)、自我調節(jié)能力、自省能力以及潛在的學習能力。①工人的就業(yè)能力包括技巧、知識、態(tài)度、理解力、對自我的概念等,屬于文化資本的范疇,可以通過學習得到提升。當工人有機會接觸到新知識時,通過對知識的接受可以修正和更新原有信息,并使其依據新信息形成新態(tài)度。布爾迪厄在《世界的貧困》中指出窮人在市場競爭中因缺乏文化資本而落人貧困的循環(huán),在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相對固定的前提下,文化資本的提升則給工人的發(fā)展帶來了可能。教育的影響可以持續(xù)很多年,有數據表明小學畢業(yè)生所受教育的效果可持續(xù)42-47年,大學畢業(yè)生則可長達32-37年。價格、時間、原有的技能都會影響人們對教育資源的獲取和使用,某種專業(yè)性的工作技能可能與工人個體的教育背景、個人知識學習能力息息相關,但也會成為戰(zhàn)勝貧困的重要力量。 新生代農民工現從事的工種大多屬于簡單重復勞動,很難獲得技能提升,也不能產生經驗累積效應。后工業(yè)主義階段對人力從事的工種已然有了新的要求——從制造業(yè)轉向了服務業(yè)(特別是向人和職業(yè)提供的服務)。截至1970年,美國大約已有65%的勞動力在從事服務業(yè),強調技術和專業(yè)服務,強調人工服務。①考慮到中美兩國之間的發(fā)展差距,這也必然是中國的產業(yè)轉型走向。第三產業(yè)的擴大造成了社會職業(yè)結構的主要轉變,這在國內業(yè)已逐步顯現,如富士康開始使用的機器工人就會對工人們的生存和發(fā)展造成影響。藍領工人隊伍的白領化體現出了機器工業(yè)的進步,非生產性的工人數量呈現增加趨勢。這種變化反映出基本生產工具的特點的變化。 當人工成本高到一定程度后,機器工人的存在就會成為一種更為經濟的選擇,機器對人的替代則由此開始。文化資本成為工人能否重新掌控自身命運的關鍵資源,它的獲取不僅來源于家庭,更來源于社會或者國家。理論上有關部門可以通過提供先進技能知識的習得機會來提升工人的個體競爭力,通過城市生活常識的普及來助推農民工的城鄉(xiāng)融合,但*重要的問題還是在于工人本身對此是否有興趣,受眾主觀參與的意愿決定了融人教育項目的成敗。 日本也曾出現過北海道地區(qū)農民進城務工的階段,但現在中國的涉外務工人員已經擔當了這一角色,農民為了工作的需要積極學習生產技能和生活禮儀就足以說明學習動力的重要性。魯賓遜的期待價量模式認為強反饋會引發(fā)強動機,使個人的學習熱情隨之高漲②,而這重點在于提高機制效應,增加誘因,如增加收入有利于增強人們學習的熱情。一部分流動者在經濟收入方面攀升到社會上層,有的靠時機,有的靠運氣,有的靠勤奮工作、積極進取;其他勞動者則可能通過培訓或自學,在居住地獲得一技之長,從而離開低收入的藍領崗位,成為白領,如文員、技術員、銷售員、經理甚至百萬富翁。他們的成功案例往往成為學習誘因,激勵更多的人效仿。 ……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