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南洋華僑與閩澳社會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51528
- 條形碼:9787100151528 ; 978-7-100-1515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南洋華僑與閩澳社會 本書特色
辨章學術,呈現中華學術之演進脈絡考鏡源流,厘清中國模式之思想資源**流中國知識人的時代回應和精神建構與“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共相輝映。 新故相推 日生不滯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2009年起,我館陸續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 叢書收錄上自晚請下至1980年代末中國原創學術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地理學、心理學、科學史等眾多學科。意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收錄各學科學派的名家名作,展現傳統文化的新變,追溯現代文化的根基。 2017年2月11日,商務印書館迎來了120歲的生日
南洋華僑與閩澳社會 內容簡介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收錄晚清以迄20世紀80年代末,為中華學人所著,成就斐然、澤被學林之學術著作。入選著作以名著為主,酌量選錄名篇合集。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入選著作內容、編次一仍其舊,唯各書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跡等。卷末附作者學術年表和題解文章,誠邀專家學者撰寫而成,意在介紹作者學術成就,著作成書背景、學術價值及版本流變等情況。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入選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訂、校閱本為底本,參校他本,正其訛誤。前人引書,時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則不以原書文字改動引文;如確需校改,則出腳注說明版本依據,以“編者注”或“校者注”形式說明。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作者自有其文字風格,各時代均有其語言習慣,故不按現行用法、寫法及表現手法改動原文;原書專名(人名、地名、術語)及譯名與今不統一者,亦不作改動。如確系作者筆誤、排印舛誤、數據計算與外文拼寫錯誤等,則予徑改。 原書為直(橫)排繁體者,除個別特殊情況,均改作橫排簡體。其中原書無標點或僅有簡單斷句者,一律改為新式標點,專名號從略。 除特殊情況外,原書篇后注移作腳注,雙行夾注改為單行夾注。文獻著錄則從其原貌,稍加統一。 原書因年代久遠而字跡模糊或紙頁殘缺者,據所缺字數用“□”表示;字數難以確定者,則用“(下缺)”表示。
南洋華僑與閩澳社會 目錄
**編 華僑社區:傳統的生活方式及其變遷
**章 環境
(甲)地理的影響
(一)山嶺
(二)河流
(三)氣候
(四)礦產
(乙)人與社會環境
(一)人口移動
(二)人類學上的特點
(子)身體的高度
(丑)身體的重量
(三)居民的文化特性
(子)關于泉州
(丑)關于海澄
(寅)關于廈門
(卯)關于潮州
(四)主要職業
(子)農業
(1)耕田概況
(2)其他農業
(丑)手工業
(1)澄海布
(2)夏布
(3)花邊
(4)陶瓷業
(5)冥紙
(寅)漁業及船業
(丙)心理環境
(一)信仰與生活
(二)宗教
第二章 社會變遷的原素
(甲)我國近年的社會變遷
(乙)社會變遷的主要趨勢
(一)對于國內的
(子)物質的建設
(丑)思想的解放及社會的改良
(二)對于國際的
(子)遷民政策的改變
(丑)我國南洋遷民的法律地位
(寅)我國南洋遷民的航渡方法
(卯)南洋遷民離國的主因
……
第二編 社會變遷的一個原素:移民的影響
章內表格目錄
附錄:表格目錄
南洋華僑與閩澳社會 節選
《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120年紀念版)》: (乙)人與社會環境 (一)人口移動 閩南與粵東既因山嶺綿亙,陸路方面與長江流域鮮有交通的機會,因此本區域的居民,似與中原的漢族亦有分別之處。閩、粵兩省的人種在歷史上似已含有復雜性,例如據近人研究,閩省的人種,其主要分子有三,即撣(Shan)、黃帝后裔及蒙古;粵省的人種其主要分子有四,即撣(Shan)、黃帝后裔、蒙克(Monkhmer)及蒙古。① 上述閩粵與中原,交通雖不便利,但中原的漢族亦有向五嶺以南遷移的,譬如林谞《閩中記》載:“永嘉之亂,中原仕族林、黃、陳、鄭四姓皆入閩。”后梁太祖封王審知(河南固始人)為閩王,審知興學勸農,定賦斂,安民心,中原人士往閩者漸眾。歷史上的遷移運動,雖不在《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120年紀念版)》范圍,但據我們在閩南的經驗,凡世家望族,有許多是由中原遷往的,有些人家并能由家譜追述其歷代遷移的概況。在閩南的鄉村,其著名的氏族,大致是有家譜的,即自閩南遷往南洋的人家,有些亦保存此習慣。西婆羅洲坤甸市的林姓,自以為由譜系可以證明其遠祖由中原遷居福建莆田。唐時有林披,字茂則,在天寶十一年(752)授臨汀曹椽,子九人,俱官刺史,為閩南望族。清道光中(1821-1850),林族有人遷往西婆羅洲,現在坤甸一帶,林姓為一大族。又福建漳州屬龍溪縣蔡坂,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中遷往爪哇,今已傳至第五代,至1936年止,已有183年的歷史。 前述永嘉之亂,實是釀成漢族在歷史上大遷移原因之一,其影響不止福建,并及廣東。大庾嶺南北原是客人根據地;客人的遷移自永嘉五年(311)至清同治(1862-1874)凡五次。以現勢論,客人的地理分布,以嘉應五屬(梅縣、興寧、五華、蕉嶺、大埔)為*多,但散布于贛南(尋鄔、信豐、大庾)、閩南(寧化、長汀、上杭)、湘南(汝城、郴縣)、粵南(赤溪、開平、中山)、桂東(郁林、博白、北流)及蜀東(涪陵、巴縣)各處。客人與其鄰居,在歷史上時有沖突,因此時有遷移。清嘉慶時(1796-1820)嘉應與潮汕感受政治與社會的不安,嘉應人羅芳伯率領徒眾向西婆羅洲遷移。在潮汕的華僑鄉村里.我們常常聽說,有些住戶或因經濟,或由治安,漸漸的由別處移入居住。可見粵東各處人口的壓力,在歷史上和近來呈顯著的現象。 我們對于閩南與粵東的居民,雖不能作精細的研究,亦可以作廣泛的觀察如下:以現狀言,大致可分三系,泉漳為一系(閩南人),潮汕為一系(福老),梅縣五屬為一系(客人)。以語言論,漳泉與潮汕相差無多,客人的語言較有不同。(福建全省,據說有方言一百種以上,可見人種的復雜)。 ……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