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談戲說藝:百位名家口述百年京劇傳承史(續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512488
- 條形碼:9787553512488 ; 978-7-5535-1248-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談戲說藝:百位名家口述百年京劇傳承史(續編) 本書特色
《談戲說藝:百位名家口述百年京劇傳承史(續編)》匯集了四十位當代京劇藝術家的口述實錄,由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主編。從書中不僅能夠看到經典劇目的傳承,流派傳人的體會及表演方法,京劇界尊師學藝的道德品行,戲班及后臺管理的規律,方方面面,開卷受益。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從中感悟到:京劇,究竟是怎么發展起來的;京劇,要繼續發展下去,當務之急應該做些什么!
談戲說藝:百位名家口述百年京劇傳承史(續編) 內容簡介
本書是《談戲說藝:百位老藝術家口述百年京劇史》的續編,匯集了四十位當代京劇藝術家的口述實錄,由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主編。從書中不僅能夠看到經典劇目的傳承,流派傳人的體會及表演方法,京劇界尊師學藝的道德品行,戲班及后臺管理的規律,方方面面,開卷受益。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從中感悟到:京劇,究竟是怎么發展起來的;京劇,要繼續發展下去,當務之急應該做些什么!
談戲說藝:百位名家口述百年京劇傳承史(續編) 目錄
走出自己的路
李少春精神影響了我
淺談京劇俞派小生藝術
回憶我的父親李宗義
京劇武生表演藝術初探
結合自身條件傳承前輩藝術
藝高不如德高演戲貴在傳神
京劇表演是在規范之中張揚個性
談楊寶森與楊派藝術
要做明白的演員,不做糊涂的戲匠
下苦功練絕活
轉益多師話小生
跟隨楊小佩先生學習牛松山一脈京劇小生表演技法
旦行
張派一我幸福的生命轉折點
談京劇黃(桂秋)派表演藝術
荀派因新法而不同
我演過的四個小丫鬟
感念老恩師要成好角兒
在老老實實繼承的基礎上發展
我的父親梅蘭芳
一出《寶蓮燈》,一段師生緣
梅派傳承要重視身段表演
唱戲一定要真誠
觀眾喜歡,就是對我的認可
凈行
陳富瑞先生花臉表演藝術與教學
一定要學裘派,向干爹看齊
丑行
演丑角,就要成為大丑
孫盛武先生教誨我感悟丑角藝術
父親葉盛章的表演藝術摭拾
綜合
談談我做導演的經歷
打擊樂是合奏,缺一不可
干我們這行也要懂戲
一臺無二戲,配合要默契
京劇旦角化妝包頭的規范與操作
后記
談戲說藝:百位名家口述百年京劇傳承史(續編) 節選
《談戲說藝:百位名家口述百年京劇傳承史(續編)》: 在親朋好友的策劃和幫助下,我父親之后又到北京去闖蕩,首演《四郎探母》,一炮而紅。從那以后我父親經常來往于京津兩地,他為了進一步提高,拜了鮑吉祥先生,鮑先生教了我父親很多戲,要求精益求精。上世紀30年代初,我父親認識了高慶奎先生,高先生希望我父親跟他學戲,我父親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了鮑先生,鮑先生說要是拜了高先生,咱爺倆這輩分怎么論?我父親*終就沒拜高慶奎先生。但高先生由于對我父親十分偏愛,還是親授了他不少高派劇目。 由于我父親在京津兩地已經很有聲望了,逐漸地南方也開始約我父親,40年代,我父親差不多每年都到上海演出,他演的《四郎探母》《逍遙津》《斬黃袍》《轅門斬子》,觀眾特別歡迎。有時候一天唱五六出戲,演六七個角色,媒體給我父親送個綽號叫“鐵嗓鋼喉”。1944年7月,上海有一個紀念活動,演義務戲《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周信芳的魯肅,我父親的孔明,姜妙香的周瑜,裘盛戎的黃蓋,林樹森的關羽,真是群英薈萃,可見我父親當時是有一定藝術地位的。 我父親為人做事也非常厚道,愛幫襯人。裘盛戎先生孩子特別多,早年全仗著演出養家糊口,我父親當時就盡量給裘先生提供演出機會,一到上海去,就請裘先生一起合作。再有像高盛麟高先生,他是非常優秀的武生演員,但是40年代的時候非常潦倒,連彩褲厚底都沒有,我父親也請他合作,幫他置辦演出服裝。在上海演出的時候,他還提攜過不少年輕人,像后來在臺灣很有名的旦角顧正秋,那時候我父親就提攜她,一起演《打漁殺家》《大探二》《四郎探母》。 我父親藝術上不保守,在繼承傳統基礎上,也有革新意識。1948年排演《琵琶行》,這是田漢寫的劇本,導演是李紫貴,演完了以后非常轟動,連著在北京演了七八場。后來劉秀榮、張春孝、朱秉謙這些四維戲校的,還跟著我父親一塊兒演了這個戲。后來成立戲曲改進局,也就是中國京劇院的前身,我父親就參加了京劇院,從此結束了個人挑班的生涯。 參加京劇院以后,他排了很多戲,比如《江漢漁歌》《五侯宴》等。1952年,我父親隨代表團赴朝慰問,去了有四個多月。1955年,又隨著中國京劇院的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等一些藝術家去歐洲和南美訪問演出。由于我父親在舊時代藝術上已經有了一定影響,新中國成立后也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關懷,經常到中南海演出,為領袖們表演《轅門斬子》和《盜魂鈴》。《盜魂鈴》里他扮演的豬八戒,又唱老生,又唱老旦,又唱花臉。當時毛主席看我父親演這個戲,樂得前仰后合。 到了“文革”時期,很多老藝術家都受到了沖擊,我父親仍然抱著一個堅定的信念,認為京劇不會滅亡,積極參加“戲改”,參演現代戲。“四人幫”倒臺前夕,我父親接到上級領導通知,說毛主席要求把有些好的傳統劇目留下來,要在十天之內,讓他把《空城計》《盜魂鈴》《大探二》《斬黃袍》這幾個戲排出來拍成電影,結果我父親很快就圓滿完成了任務,他的基礎深厚可見一斑。 1984年,我父親帶著我們弟兄到天津。那時候他已經是七十一二歲了,身體特別不好,在天津廣播電臺盛情的邀請之下,我父親積極參加演出活動。連演五天,《龍鳳呈祥》前喬玄后魯肅,之后幾天是《擊鼓罵曹》《逍遙津》《轅門斬子》。我父親這五天戲演下來,每場演完就是不停地謝幕,觀眾都“炸窩”了。他的身體那么不好,但是上臺以后,就跟變了個人一樣。1988年在北京,舉辦軍民共建文化站活動,演兩場義務戲,一天是《大探二》,一天是《四郎探母》,我父親調門就沒下過F調,兩天戲演完了特別轟動。 我感覺首先從態度上,父親一直是非常非常認真的,絕對不是一知半解,不會就是不會,但足不會我得把它學會,不懂一定要把它弄懂。談到我父親的藝術特色,一般評論說我父親是高派繼承人,其實他對別的派別,比方譚派、余派、馬派,都有研究。除了繼承高派的藝術特色外,他還對唱段細小的處理上進行潤色,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比如《逍遙津》,要求調門高、難度大,講究一腔一拉,得會氣息運用。高先生唱“父子們”是一氣呵成的,我父親就繼承了這個,唱出來的效果真是催人淚下,把漢獻帝對曹操的憤恨都表現出來了。導板后面的回龍,高先生處理得比較簡單,我父親唱得更細膩。再比如《轅門斬子》,導板“忽聽得老娘親來到帳外”,我父親和高先生唱得也不完全一樣,他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更突出重點,處理上非常巧妙。接下來唱“楊延昭下位去迎接娘來”一句,有軟有硬有長有短,顯得特別感人,把當時楊延昭特殊的心理都體現出來了。 我父親認為演員的責任就是要把戲演好,一定要讓觀眾過癮。他既有人緣,又有臺緣,他對藝術的態度,他的學識和經驗,作為我們年輕人來講,可以說是取之不盡。“文革”后父親幫我重新下掛,比如《空城計》《失空斬》《大探二》《打漁殺家》《逍遙津》《斬黃袍》,這都是父親重新手把手教的,我事業上后來能取得一點成績,受到觀眾肯定,都是托他老人家的福,我非常感謝我的父親!現在通過回憶他的藝術生涯,希望能夠啟迪后人,了解藝術前輩的艱辛與貢獻,不斷繼承發展,共同把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