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河洛文化研究叢書 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5113428
- 條形碼:9787215113428 ; 978-7-215-1134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河洛文化研究叢書 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 內容簡介
《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叢書》是河洛文化研究叢書之一。 《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叢書》所討論的是河洛文化、閩臺文化之間的關系及其對民族復興的影響。作者深信,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雖然有著源與流的深遠關系,但若從對民族復興的意義之角度而論,二者同等重要的促進與支撐作用則是不可能再區分彼與此的。
河洛文化研究叢書 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 目錄
**章 河洛人南遷與客家民系的形成
**節 一次又一次的苦難之旅
第二節 南國人的河洛夢與客家民系
第二章 開漳、開閩與開臺
**節 陳元光開漳
第二節 王審知開閩
第三節 顏思齊開臺
第三章 河洛道統在閩臺
**節 中華道統源起河洛
第二節 道喪千載 洛學勃興
第三節 洛學入閩 儒道弘昌
第四節 存亡續絕 儒學入臺
第四章 河洛易學與臺灣易學
**節 河洛易學
第二節 臺灣易學
第五章 以河洛文化為根系多元融合的臺灣文化
**節 根深蒂固的河洛文化傳統
第二節 主體地位的儒學文化
第三節 臺灣地區民眾的信仰
第四節 多元構成的其他文化形態
第五節 從大陸文化走向海洋文化
第六章 河洛文學與閩臺文學
**節 河洛文學縱覽
第二節 福建文學
第三節 臺灣文學
第七章 親緣文化在閩臺
**節 傳統的宗法文化
第二節 臺灣的家族
第三節 閩臺親緣文化
第八章 臺灣的佛教文化
**節 佛教在臺灣
第二節 佛教界的高僧大德
第三節 菩薩信仰
第四節 臺灣佛教現代化的特征
第九章 臺灣的廟文化
**節 媽祖信仰與媽祖文化
第二節 臺灣民間諸神及信仰
第三節 臺灣的廟文化
第十章 臺灣的河洛名宦
**節 臺北知府陳星聚
第二節 風山知縣曹謹
第三節 噶瑪蘭廳通判閻忻
后記
河洛文化研究叢書 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 節選
《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叢書》: 西晉末年的南渡,總體上說,應是既有官方行為,又有民間自發行為,基本上是“官主民輔”。就當時的心理狀況而言,絕大多數人只是為了暫時避亂,并沒有長期居留的打算,因而總是懷著早日收復中原、重回河洛的想法,僑置州郡就是*明顯的證明。這次南渡,就人數而言,普通百姓遠比“衣冠士人”為多,但就勢力而言,上層握有實力的貴族、官僚仍據強勢,尤其是高族門閥。就分布而言,由于實行“僑居”,“身份高貴”的人大多居住在交通方便的城鎮,即使從事耕作,也不承擔徭役。由于這一階段是“僑居”,加之門閥思想歧視南人,因而還談不上民族交融。 一代人過去了,兩代人過去了,三代人也過去了,客家先民恢復中原之夢一個個破滅了,他們不愿看到的漢人政權偏安一隅的局面卻成了事實。*高統治當局對此心里更為清楚,東晉末年及南朝時果斷地取消僑置郡縣而實行“土斷”,客家先民的子孫出于無奈,且感到重回河洛無望了,才只好“落地生根”了。 從西晉南渡到隋文帝統一南北,河洛南遷漢人在南方生活了近300年,繁衍了十數代,南方的許多地方得到開發與發展。從隋王朝建立到“安史之亂”,中國的南北社會又度過了近200年的安定生活,已落地生根的河洛漢人后裔又繁衍了八九代。雖然南方的文化還落后于北方,但已有很大發展,尤其南方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生產得到了極大發展。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后,南方的稻米、絲織品等大批運到北方,南方不再到處都是“蠻荒”的不毛之地了,尤其是東南江浙一帶,那里是魚米之鄉,對北方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西晉時的南渡,雖然是大批中原人士到了南方,但此時所說的“南方”,僅是與河洛地域相比,若與整個廣闊的南方相比,仍只是“南方的北方”。 “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及不滿于異族統治所導致的中原漢人的這次南遷,由于持續了100多年,因而南向之人不僅數量多,而且走得更遠——來到了“南方之南方”的贛、閩、粵交界處,同時也走得更偏僻——邊遠的山區。清末嘉應州人溫仲和光緒二十七年(1901)主修的《嘉應州志》指出了個中原因:“客家多中原衣冠之遺,或避漢末之亂,或隨東晉南宋渡江而來。凡膏腴之地先為土著占據,故客家所居之地多澇瘠。” 由于唐代國力強盛,因而重視對邊遠地區的統治,不僅向閩、粵、桂、貴、滇派出了官員,同時在發展地區也增設了州、縣,開辦學校,駐守了軍隊。有唐一代,由于南方無戰亂之擾,加之北方文化的影響,我國南方經濟、社會等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唐之后,北方歷經五代,戰亂仍多于南方。南方數個割據小國政權雖然也不斷更迭,卻沒有大規模的動亂與廝殺,因而各地經濟不斷增長,而且由于文化的發展,城市經濟更加繁榮,尤其金陵、揚州、杭州,不僅富可敵國,而且成了“富貴溫柔之鄉”。南唐后主李煜就是在這紙醉金迷的享受中玩物喪志,當了趙匡胤的俘虜,成了有名的亡國之君。 此時的閩地也有較大的發展。唐昭宗景福二年(893)隨其兄王潮由光州入閩的王審知,于乾寧四年(897)年繼王潮為威武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不久,又統一了八閩之地。他整頓吏治,延攬人才,招撫流民,興修水利,鼓勵墾殖,開放商埠,興辦學校,促進了閩地經濟的發展。907年,后梁滅唐。開平三年(909),后梁封他為閩王,但他不為所動,對部下說:“寧為開門節度使,不做閉門天子”,拒而不受。王潮在位29年,之后其子繼位。王氏先后經營閩地50多年,八閩各地農業、手工業、文化教育、交通及商業貿易等,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北宋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達的時期,隨著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南宋時期,南方的發展開始了全面的跨越——杭州不僅成了政治中心,也成了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 ……
河洛文化研究叢書 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 作者簡介
楊海中,河南臨潁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對地方文化尤其是河洛文化有一定的研究,曾出版有《河洛文化與禮樂文明》《圖說河洛文化》等。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