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王宏甲演講集:世界需要良知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154563
- 條形碼:9787500154563 ; 978-7-5001-545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王宏甲演講集:世界需要良知 本書特色
★感謝2015年的那個春天。四月的南湖陽光明媚,一抹陽光透過巨大的玻璃窗照耀進來。宏甲老師那不到一個小時的“演講”,為我打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思想世界。我開始讀他的所有作品,漸漸學會以光明之心來看待我們的歷史,理解現實的中國,認識眼前的這個世界。他說,我們要經常警惕一葉障目,只要一片葉子擋住我們的視線,眼前就可能一片黑暗。他還說文學藝術真正的意義,就是要從黑暗里寫出光明,從絕望中寫出希望,從侮辱里寫出尊嚴,從死里面寫出生…… ——摘自蕭雨林《致讀者》
王宏甲演講集:世界需要良知 內容簡介
《世界需要良知:王宏甲演講集》共收入我國當代文學家王宏甲從2004年到2017年間的六篇重要演講。演講地點包括韓國首爾、法國巴黎、俄羅斯圣彼得堡,更有我國近百個大小城市,還有軍營和鄉村。這些演講視野開闊,思考深邃,情感真摯深沉,有很強的感染力、啟示性和建設性。另有一篇附錄,記述了作者在圣彼得堡演講的背景以及所思所想,有助于我們了解和認識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與世界。 讀者可以看到,無論在什么地方,無論聽眾是什么人,王宏甲的演講都浸透著對中國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堅定的民族自信。 中國共產黨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我們認為,《世界需要良知:王宏甲演講集》的出版恰逢其時。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有助于我們提升對本民族歷史、文化、價值觀的認識和理解能力。這些演講讓我們看到,我們的文化自信之所以應該建立、能夠建立,是有著深厚悠久的歷史原因和堅實的現實基礎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認為,這本選集是適合于廣大干部、青年閱讀的一個好讀本。
王宏甲演講集:世界需要良知 目錄
致讀者
我的中華文明觀
世界需要良知
在圣彼得堡懷想閱讀
像保衛列寧格勒那樣保衛俄羅斯文化
中國文化里的人民觀
導言一個民族的品質
《尚書》里的人民觀
商周時期政治觀的嬗變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民觀
梁啟超的《新民說》
毛澤東:人民觀的集大成者
朱熹為什么作《四書集注》
孔子與中國文化
導言認識孔子從哪里開始
孔子的成長
孔子思想體系的來源
中國春秋時期的文化復興運動
孔子哲學的核心
孔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神圣的教育
導言只有你能阻止這個世界倒塌
審視三次重大教育轉型
認清轉型期教育和教師的偉大作用
認清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務
務必清醒地認識到:成人比成才重要
創建新教育的三大要素
務必變教育的選拔功能為造就功能
結語
跋
王宏甲演講集:世界需要良知 節選
《世界需要良知:王宏甲演講集》: 中國人如何能在一萬兩千年前冰川還沒有消退的歲月,就開始了馴化農作物,并發明了陶器? 那個“冰期”,是我們祖先的生息繁衍遇到嚴峻考驗的歲月。 天蒼蒼、野茫茫。已有許多動植物在冰川中滅絕。人類能夠得到的食物減少,這迫使我們的祖先從洞穴山林走出去,走向更廣袤的荒野,在湖沼河谷尋覓追獵大小動物,捕撈水生食物。這個時期的洞穴遺址中普遍發現大量的螺蚌遺殼。 遠出覓食,回洞穴已不方便,先民就開始在野外搭建窩棚或地穴式臨時居所。在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發現兩處兩萬年前的野外營地遺址。在湖南、河北、山西等地發現年代超過萬年的灶坑和火塘,也很典型。這些簡陋的遺跡,證明人類開始自己動手來搭建野外居所了。 從那野外居所的火塘,可見鉆木取火或擊石生火——在那個冰川時代——實在是發揮了拯救人類的偉大作用。 石在,火種就在。從此,人類不管走多遠,都能生火了。 中國人說的“伙伴”,這個“伙”字,就精粹地描繪出了人和火密切的關系。“伴”字,在我看來,包含著這樣的隱義:你如果不知道與他人合作相伴,缺“伙”,那么你將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你只是半個人。 出現在火塘邊的狗,是*早馴化出來的獵人伙伴。狗的馴化成功,極大地鼓舞了人類馴化其他動物的信心。動物是有靈性的,狗與人類的友好相處,還在人類馴化其他動物的過程中,成為其他動物的榜樣。 野生植物是不會跑的,但采集者要勤快地奔走。婦女的采集活動極大地擴展了范圍。這個時期,對兩類細小食物的強度利用具有突出的意義。 一是婦女的采集對象擴展到植物細小籽實。更大的意義是:為有穩定的食物來源,依靠自己來種植的意識,就在那時刻誕生!二是小型水生食物。小小螺蚌不是野兔野鹿,實在難以燒烤,但螺蚌已成為重要食物,這會強烈地渴求一種新的辦法來解決怎么吃的問題。中國*早的陶器是釜型陶炊具,說白了就是“陶鍋”,它在未見農耕遺跡的洞穴遺址中出現了。 總起來說:距今一萬年以前的一萬年,在人類幾百萬年演化歷史上,是里程碑似的輝煌的一萬年。在這以前的兩百萬年,人類都靠采摘和捕獵生存。到發明農業、畜牧業,就是依靠自己來生產食物了。所謂舊石器和新石器,都只是改變自然界原有的石頭形狀。陶器則是從無到有,完全由人類發明的**個器具。從前的居所也是自然界的洞穴,房屋則是人類自己發明的居所。中國先人經歷了地球冰期的嚴酷磨礪,開始馴化稻粟,馴化動物,制造陶器,制造房屋,胼手胝足獨立完成了開天辟地以來*恢宏的“四大發明”,并由此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次重大社會轉型——從向自然界獲取食物和用具的時代,走向依靠自己來生產的新時代。 從此,人類同過去的二百萬年揮揮手道別。新生活宛如射透云層的雪地陽光,輝映出人類歷史上*大的時代變遷。萬年前的祖先蹤跡已不是只有石頭和化石,祖先的呼吸、愁容與笑容,羊群與牧羊人的身影,茅屋與犬吠,都已經清晰可聞。 在這里,重要的不僅是“四大發明”或“生產革命”。 人類文明的起源,*本質的特征是人的意識的覺醒。 在以往的二百萬年,人類頭腦中一直存在與動物的“敵對意識”,看見動物就想捕殺,或者逃跑。一旦學會馴養動物,就培養出愛惜動物的意識,收獲的就不僅是馴化成功的動物,更馴化出自身的人性。 栽培農作物,培育出愛惜莊稼的意識。發明陶器、建造房屋,都會培育出珍惜勞動,相互協作等意識。在中國遠古**次社會大轉型的黎明時光,這些物質和精神的重大進步是存在的。我以為可以稱之為中華文明的萌芽期,亮起了文明的曙光。 ……
王宏甲演講集:世界需要良知 作者簡介
王宏甲,當代文學家、著名學者。福建建陽人。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作品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冰心散文獎、中國圖書獎等。所著《智慧風暴》《新教育風暴》對中國新世紀教育轉型產生重要影響。 近年重要著作有《人民觀——一個民族的品質》《讓自己誕生》。前者上起《尚書》,下至當今,將中國歷史文明與現實政治融為一體,后者是一部用散文寫的哲思著作。 2016年在央視大型紀錄片《長征》中擔任電視總撰稿。 曾赴韓國出席首屆韓日中文學論壇,作《我的中華文明觀》演講;赴法國參加首屆中法文學論壇,作《世界需要良知》演講;赴俄羅斯參加國際文化對話會議,作《在圣彼得堡懷想閱讀》演講。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