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大家學術叢書通史新義:史學要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501786
- 條形碼:9787570501786 ; 978-7-5705-0178-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家學術叢書通史新義:史學要論 本書特色
《通史新義》是何炳松有鑒于中國傳統史學之弊端,“介紹西洋新之通史義例”而作。《通史新義》分上、下二編,上編用十章的篇幅論述社會史料研究法,系統討論史料考訂與事實編比的理論與應用;下編闡述社會史研究法,詳解社會通史之著作法及相關問題。何炳松在引介西方歷史學理論的同時,注意結合中國傳統的史學研究方法,對史料研究的方法以及通史編纂的原則進行重新思考,建立其新通史理論體系。 《史學要論》是李大釗運用唯物史觀研究史學理論的成果,是我國*部馬克思主義史學概論。他闡述什么是歷史和歷史學、歷史學的系統、歷史學的科學地位、歷史學與其它學科的關系以及歷史學研究的任務等問題,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理論,批判地主資產階級舊史學,并倡導史學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觀“改作”、“重作”全部歷史
大家學術叢書通史新義:史學要論 內容簡介
《通史新義》是何炳松有鑒于中國傳統史學之弊端,“介紹西洋新之通史義例”而作。《通史新義》分上、下二編,上編用十章的篇幅論述社會史料研究法,系統討論史料考訂與事實編比的理論與應用;下編闡述社會史研究法,詳解社會通史之著作法及相關問題。何炳松在引介西方歷史學理論的同時,注意結合中國傳統的史學研究方法,對史料研究的方法以及通史編纂的原則進行重新思考,建立其新通史理論體系。《史學要論》是運用唯物史觀研究史學理論的成果,是我國靠前部馬克思主義史學概論。他闡述什么是歷史和歷史學、歷史學的系統、歷史學的科學地位、歷史學與其它學科的關系以及歷史學研究的任務等問題,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理論,批判地主資產階級舊史學,并倡導史學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觀“改作”、“重作”全部歷史
大家學術叢書通史新義:史學要論 目錄
大家學術叢書通史新義:史學要論 作者簡介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華人,著名歷史學家,出版家,教育家。1913年-1916年留學美國,先后就讀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攻讀現代史學、經濟學和國際政治學等,擅西洋史研究。zui早將西洋史學引進中國,一生在史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著述甚豐。有《新史學》、《歷史研究法》、《歷史教育法》、《西洋史學史》等,影響至為深遠。與梁啟超并譽為“中國新史學派的領袖”。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和ZUI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916年任北京《晨鐘》主編。1917年任《甲寅》編輯。1917年年底入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參與編輯《新青年》,并任北京大學經濟學、歷史學教授。參與創辦《每周評論》,籌建中國共產黨,并曾任中共中央委員。1927年被捕,英勇就義。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率先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等論文。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